20世纪中国校园歌曲发展简述.doc_第1页
20世纪中国校园歌曲发展简述.doc_第2页
20世纪中国校园歌曲发展简述.doc_第3页
20世纪中国校园歌曲发展简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世纪中国“校园歌曲”发展简述摘要:二十世纪与校园息息相关的音乐活动始于学堂乐歌。而现代校园歌曲则产生于70年代中后期的台湾地区,并流传着一大批列脍炙人口的作品。此后在80十年代末,中国大陆擎起了校园歌曲的接力棒,并在90年代迎来了校园歌曲创作数量和水平的双高峰。关键词:校园歌曲 校园民谣 学堂乐歌 关于“校园歌曲”的概念“校园歌曲”一词由台湾杂志社于1978年首次创用。同时代的可替代称谓还有如“校园民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等。而如今“校园歌曲”已经成为了主流称谓,并且似乎有一个从组合词组向专有名词的发展趋势。 依照现代汉语的构词法,“校园歌曲”依然是一个“校园”和“歌曲”的组合词。而专有名词的趋势则反映了“校园歌曲”界限的逐渐明确,以及概念的规范化与研究的标准化。如果从广义或者字面的意思来看,所有与校园主题相关、或者在校园内流行,受学生欢迎的歌曲都应该被称为校园歌曲。根据这个字面的界定,“校园歌曲”应该称为校园流行歌曲。但是如果仅仅如此裁定,那么许多社会的通俗流行音乐也就被被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因为只要在校园流行即可。可是流行音乐却是乌龙混杂,雅俗皆存。再加上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因人而异,各有高低。于是,许多格调不高甚至内容低俗的作品很容易流行校园于一时。比如近来风靡的小苹果。其歌词内容虽不可谓低俗,但整体的音乐格调和审美情趣着实不高。果真将这类的作品纳入到校园歌曲的行列恐怕令众人难以接受。而实际上,现代意义上所说的校园歌曲是专指那些“以表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感受而创作的内容朴实、欢快、感伤,曲调动听,易于引起学生广泛共鸣的在校园内广为传唱的歌曲” 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研究 王耀宗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当然这样的定义只算是一个总结性的概括,因为目前似乎并不存在一个关于“校园歌曲”的学术性的标准概念。但是这种概括从创作主题、曲调风格以及接受对象等方面对校园歌曲做了规范,划清了流行歌曲与校园歌曲的界限,符合人们对校园歌曲的模糊而普遍的印象。一,学堂乐歌与“校园歌曲”在近代学习西方的大潮流下,新式的学堂教育在洋务运动中得以开启。不过,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始终立足于传统的文化制度,并没有完全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其侧重点在于西方的实用技术。洋务运动破产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在反思的过程中将学习西方的重点转移至思想领域,因而他们更为重视教育的启蒙意义。这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创建新式学堂的小高潮。在这个背景下,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人文思想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作为西式教育体制中不可缺少的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开设音乐科目的紧迫要求。正如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在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终于明确了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一科。此后“乐歌”一科逐渐被列为各等教育体系的必修科目。在新式学堂里所演唱的各类歌曲就被统称为“学堂乐歌”。同年,沈工心创作了男儿第一志气高,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首学堂乐歌。此后陆陆续续的学堂乐歌代表作还有读书扬子江黄河等。学堂乐歌被被认为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但是就探讨的主题而言,学堂乐歌究竟属不属于校园歌曲的范畴呢?如果从字面来理解,校园歌曲只是学堂乐歌的别称:“学堂”即为“校园”,“乐歌”即为“歌曲”。因而学堂乐歌似乎可以被看作是校园歌曲。但是如果今天有人说校园歌曲就是学堂乐歌,或者一改今日校园歌曲的称谓为学堂乐歌,恐怕又是断不能服众的。这个反向的思考反映了昔日之学堂乐歌与今日之校园歌曲存在着较大差异。学堂乐歌从诞生之初就承载者启发民智、训改风气的社会责任。这一点不仅仅体现于学堂乐歌建立的背景,也体现在作品歌词的内容之中。如男儿志气高:“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又如中国男儿:“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黄帝之胄神明种。”学堂乐歌的内容往往具有一种号召性。从修身到立志,学堂乐歌多号召青年们或整个社会为民族和国家的存亡复兴而努力。换句话说,学堂乐歌的许多作品具有启蒙气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气质和精神是社会和时代的反映,因而学堂乐歌的范畴必定超出于“学堂”,而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相较之而言,所谓的校园歌曲里已经很少具有如此强烈号召性的作品,不具有那样的历史厚重感,而只更突出的是“反映”二字反映校园生活和学子的精神状态。然而尽管如此,学堂乐歌对于校园歌曲依然具有讨论价值。首先,在学堂乐歌的时代,校园与社会运动和思潮变迁紧密相连,因而社会的方向也就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其次,广大的青年学生将个体命运放置于一个群体危机的环境下思考,因而乐歌对民族救亡的歌唱也是一种个体的诉求。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说,学堂乐歌的主题也并没有完全脱离校园生活和学生们的精神状态。二,现代校园歌曲学堂乐歌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厚重的社会和历史使命启蒙与救亡。并且严格开说,校园的具体生活确实往往不在其实际的表现范围之内。学堂乐歌在初期往往是依曲填词。“曲”多是直接采用欧美或者日本(很多也是欧美音乐)音乐,比如沈工心的勉学是根据美国歌曲罗萨李的曲调改编而成。李叔同的送别是根据美国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改填而成。学堂乐歌这些的特点到了现代意义上的校园歌曲里发生了巨大转变。七、八十年代台湾校园民谣通常认为,现代校园歌曲在70年代中期诞生于台湾校园。背景是“70年代的台湾音乐充斥着日本和西方的翻译歌曲,以及旧上海时代曲风格的歌曲,不论是在音乐旋律上,还是题材上都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学生的要求,他们希望摆脱日本殖民地色彩的音乐,唱自己的歌。” 现代校园歌曲与流行音乐关系回顾 王丽慧 2007第2期实际上,自学堂乐歌开启了社会音乐之风之后,其结合电影等商业娱乐手段迅速形成了一种风靡上海的流行音乐。这类歌曲一改学堂音乐之肃格,夹杂着浓厚的个人情感,曲调伤感而婉转,也常常显得无病呻吟。其表现的题材较为狭窄,多是风花雪夜、灯红酒绿、歌舞楼台等。70年代风靡两岸的邓丽君的歌曲多为如此。但是无论肃穆的学堂乐歌,还是伤感的“夜上海”,二者都带有浓重西方色彩。前者曲调常常直接采用西方音乐,后者在曲调和思想内容也都深受欧美音乐的影响。此外,台湾地区曾经作为日本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音乐也无可避免染上日式风格。以上种种因素杂糅在一起,使得台湾音乐歌曲颇多怀旧之色、颓靡之音,缺乏基于现实的丰实感和新鲜感。并且,强烈的“拿来”(鲁迅的“拿来主义”)音乐与殖民音乐色彩也让台湾的爱国学子们深感于一种文化上的自卑。于是,在“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大学西洋民歌演唱会上,一个叫李双泽的留洋返台青年拿着可乐瓶子冲上舞台,大声质问:喝的是可口可乐,听的是西洋音乐,请问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 论校园歌曲的文化回归当代校园歌曲的历史与展望 朱诗宇 2011第11期这就是所称的“淡江事件”。这样呼号体现了爱国学生对创造具有本土性音乐的诉求。而事实上,这场音乐之风的变革早在一年前就开始了。75年6月6日,杨弦等人在台北举行了一场名为“中国现代民歌之夜”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开始了民歌音乐的讨论和创作之风,这是现代校园歌曲的开端。从1977年开始,新格唱片公司连续举办了四次以“校园歌曲”(新格直接运用该词)为主题的“金韵奖”。这一举措将校园歌曲带入商业和市场运作模式,不仅扩大了校园歌曲的影响力,也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校园音乐歌手和创作人。这为此后校园歌曲的长足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现代校园歌曲形成之初以带有台湾本土色彩的民歌为武器,因而那时的校园歌曲被称为“现代民歌”或者“乐府民风”。又以真实校园生活为主题,所以其又被称为“校园民谣”。这些歌曲将民歌与校园生活相融合,并注入个体的真挚情感。旋律优美温婉、清新疏朗,歌词意境丰满,校园气质与乡土气息并足。所以很快,这些校园民谣便传唱于教室操场、大街小巷。代表性的作品至今大家都耳熟能详。如童年外婆的澎湖湾橄榄树乡间的小路等。八、九十年代大陆校园歌曲1982年“金韵奖”停办,台湾校园民歌的高潮退落,但这些作品在大陆则方兴未艾。在50年代以后,尤其是到了“文革”期间,阶级斗争的政治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大陆的音乐趋向单一的政治化。表现革命的集体性质歌曲非常丰富,而比较个性化色彩歌曲则几乎不存在。这些实际上就造成了内陆音乐的一个空缺。“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大陆经历了一个大的思想解放,再加上改革开放的推波助澜,台湾地区的校园歌曲迅速占领这个为时已久的音乐空缺,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大陆校园歌曲的样板。不过,此时大陆原创的校园歌曲并没有台湾那样的浓厚校园气息,而更偏向于通俗的流行音乐。大陆原创音乐始于1986年前后,作为中国新生代的音乐创作人郭峰,首先举起了大陆流行音乐的创作大旗,随后他推出了著名的让世界充满爱,标志着大陆流行音乐的诞生。另一个尤为重要的人物是崔健。他以一无所有为代表的摇滚音乐直接影响了校园歌曲的创作。在当时,摇滚乐的主要接受对象是学生。尽管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具体含义,但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的一代青年而言,这种“吼”的方式无疑能够缓解和发泄淤积在他们内心中的迷茫。在那个时代,摇滚乐就是一个“反叛”的代名词。这种反叛是一种个人意识的觉醒。但同时,“反叛”的存在也正说明矛盾的存在。什么样的矛盾?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这是那个时代大学生的普遍存在的纠结。大陆校园歌曲的高峰在90年代。“1993年,大地唱片公司从各种渠道收集来的数百首校园民谣,并于1994年推出第一张校园民谣的专辑校园民谣,这部专辑搜罗了大陆校园从1983-1993大量水准较高的校园民谣,推出之后,立刻风靡了校园,其中包括老狼演唱的同桌的你。” 校园民谣的没落 王小波 2005 第6卷第3期同桌的你由1992高晓松创作,老狼演唱。这首歌曲以简单的吉他旋律、浅白的歌词、伤怀的曲调征服了无数人。它是90年代中国大陆校园歌曲的成熟之作,也是巅峰之作。三,关于“校园歌曲史”的总结学堂乐歌建立在群体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它的立足点是启蒙,强调乐歌对社会风气和国民的教化意义。因而,学堂乐歌背负着厚重的社会与历史使命。现代校园歌曲产生之初,如上所述,基于文化上的自卑,因而也具有一种使命感。但是与学堂乐歌不同是,校园歌曲在主题上较为严格地限定在校园生活,表达方式上因群体危机的基本解除而更加个体化。此外,在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校园歌曲还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性质:台湾校园歌曲的产生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而大陆校园歌曲的产生则展现了冲破传统禁锢的反叛精神。这一点是学堂乐歌那种解救群体危机的明确方向所没能展现的。不过,90年代以后,台湾和大陆的校园歌曲中批判精神也都明显减弱。另外,纵观二十世纪中国“校园歌曲”的发展,我们似乎可以发现这种一个现象:音乐之风的变革似乎总是从校园开始:学堂乐歌不仅开近代音乐教育之先河,也引领一代音乐之风气;校园民谣则变更颓靡之音,开流行通俗音乐新风尚。我想一方面,这大概是因为学生们虽然没有足够的阅历,但是在文化气息最为浓厚,最为纯粹的校园里所承受的社会束缚也就最少。因此,学生们思考总是相对自由,能过遵从自我真挚的内心。另一个方面,从根本上说,一国之教育代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