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微机接口技术pptConvertor.doc_第1页
第3章 微机接口技术pptConvertor.doc_第2页
第3章 微机接口技术pptConvertor.doc_第3页
第3章 微机接口技术pptConvertor.doc_第4页
第3章 微机接口技术pptConvertor.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 微机接口技术概念 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公用边界,把微型机与外界各种检测、控制对象联系起来的纽带和桥梁。特征(1) 利用软、硬件综合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技术。(2) 微机接口的基本任务:把微处理机和外部设备连接起来,使两者之间正确的交换和传递信息。微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第一阶段:用TTL、MSI构成的简单功能接口。第二阶段:可编程接口:8155、8279、8255等。第三阶段:智能接口或通用外围接口,接口内部有微处理器(单片机):如MCS-51、MCS-96等,如现在的很多打印机接口就是用51系列单片机来做的。第四阶段:功能接口板,如工业控制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控制板卡:研华的818、812等计算机板卡。计算机板卡简要介绍: 与计算机的连接: 1)PCI插槽 ;2)ISA插槽;3)USB接口 计算机从采集卡获得数据的方式: 1)TIMER方式; 2)中断方式;3)DMA方式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三总线结构AB(Adress Bus)、DB(Data Bus)、CB(Control Bus)。2 总线的结构类型 单总线、双总线、双重总线(对于需要DMA控制器的场合是必须的)。接口的基本功能与结构基本功能(1) 微机与外设间传递数据的中途缓冲站。(2) 正确寻址与微机交换数据的外设。(3) 提供微机与外设间交换数据所需的控制逻辑和状态信号。基本结构I/O端口的编址方式存储器映像方式将I/O端口与存储单元同等看待,一起编址。如MCS-51等。隔离I/O方式将I/O端口与存储器作不同的处理,分开编址,形成相互隔离的I/O和存储器两个地址空间,如Z-80、Intel公司的CPU等。I/O读写控制信号: 、M读写控制信号: 、注意:访问I/O端口必须用专用的I/O指令。PC系列机的I/O端口编址直接寻址:输入指令:IN AL, Port (1字节) 和 IN(E) AX, Port (2字节) 输出指令:OUT Port, AL (1字节) 和OUT Port, (E) AX(2字节) 间接寻址:输入指令:IN AL, Dx 和 IN(E) AX, Dx 输出指令:OUT Dx, AL 和 OUT Port, (E) AX 注意:(1)PC系列微型计算机有标准I/O端口地址,并有详细分配表。(2) 用户要自己开发接口电路板时,只能使用计算机未用的地址。在使用计算机板卡时,为方便用户使用,所有的计算机板卡都有地址设置功能,注意不能与声卡、网卡及其它采集板卡冲突。例:研华板卡上有DIP开关进行地址设置。I/O同步控制方式同步控制的概念概念:微机基本系统与I/O外设之间数据传送的管理方法,是微机系统的一种调度策略。目的:实现MPU与I/O设备之间操作的同步,以实现两者间正确有效的数据传送。原因:速度差异(MPU速度快,外设速度多种多样)I/O设备的同步控制方式程序查询式:MPU检测状态端口,看是否准备好。 I/O设备被动。中断驱动式:向MPU发中断请求,MPU被动。直接存取存储式:不需MPU介入,M与I/O直接进行数据传送。专用I/O处理器式: I/O处理器完成各种操作。3.2 总线连接技术总线概念:在模块与模块之间或者设备与设备之间传送信息、相互通信的一组公用信号线。特点:公用性;在同一时刻总线上只能允许一对模块进行信息交换。物理连接:电缆的选择与连接、缓冲器的驱动、接收器的选择与连接、屏蔽、抗干扰等。电信号连接技术:基本信息线的缓冲、匹配、总线握手、总线判决和中断技术。总线握手技术总线完成一个传输周期分成四个阶段: 总线请求和仲裁、寻址阶段、传输阶段、结束阶段。概念主模块取得总线使用权后,如何在主模块和从模块之间实现高速而可靠的寻址与数据传送。总线握手方法(1) 同步总线协定:控制源只有一个时钟振荡器,时钟脉冲的前沿和后沿分别指明一个总线周期的开始和结束。高速(2) 异步总线协定:一问一答方式,适应高低速传输。(3) 半同步总线协定:多一个Wait信号线,同速时Wait不用,相当于同步;不同速时发Wait,相当于异步。(4) 周期分裂式总线协定:总线判决技术适用范围:多处理器或带DMA控制器的单处理器。总线判决方法:(1)菊花链判决(串行或串联判决):三线菊花链最多。总线请求BR、总线允许BG、总线忙BB。(2) 二维总线判断。3.3 并行接口串行接口与并行接口概述(1) 并:被传送数据的各位同时在总线上传输。 串:被传送数据的各位一位一位在总线上传输。(2) 串行与并行是指I/O接口与I/O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 I/O接口与MPU之间通信全为并行方式传送。串行接口与并行接口的异同并行:如打印机;速度高,成本高,距离近串行:智能仪表;速度低,成本低,距离远。RS485可达1.2Km。并行接口的一般结构注:(1) 注意输出线是什么输出方式:OC输出、三态输出等。(2) 并行接口电路有的端口是固定的,有的是可编程的。(3) 关于并行接口的其它知识,自学。3.4 串行接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的数据传送方式(1) 单工(Simplex)方式(2)半双工(Half-duplex)方式(3)全双工(Full-duplex)方式波特率和收/发时钟波特率:单位时间内传送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如果传输介质上是以n个脉冲来调制一位数据,则:比特率=n*波特率。收发时钟:作用:对传送的数据进行定位和同步控制。 收发时钟频率= n*波特率, 一般n取1,16,32,64。对于异步通信, n常取16;对于同步通信, n常取1。3 信号的调制和解调(1)传输线的频带宽度有限(普通电话线小于3000Hz),原因:传输电阻和分布电容。(2)传输距离与传输速度是矛盾的。注:在曲线下方发送和接收不加调制调解器,否则要加。串行通信的基本方式同步和异步同步串行通信收/发双方必须采用同一时钟。无论是同步,还是异步通信,为保证通信的正确,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遵守双方共同的协定:数据传送格式、起始标志、结束标志、校验方式、通信波特率。串行通信接口标准(一 ) 定义及常用串行通信标准定义:串行接口与外设之间的信号连接标准。常用串行通信标准:RS-232-C、RS422A/423A。(二) RS-232-C标准简介定义了按串行传输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之间的接口信息,最初用于电话交换系统的通信。一般采用25针的连接器,管脚分布如下:(三)几种常用的通信连接方式PC系列微型计算机串口9芯接插件管脚分布。计算机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1) 问题 单片机与计算机串口电平信号不统一,不能直接相连,必须进行电平转换。单片机串口:高电平+5V,低电平0V。计算机串口:高电平-3-15V,低电平+3+15V。2) 解决方案(1) 采用的芯片 1488 :供电15V,输入为TTL电平,输出为RS-232电平。 1489 :供电+5V,输入为RS-232电平,输出为TTL电平。3)计算机与多个单片机的通信连接图多机通信实现:各设备编号,计算机发送数据,单片机不断从总线上读取数据,当读取的编号与编码一致时,认为是计算机对自己进行控制,发送命令响应,计算机开始发送其它控制指令,而其它单片机不能往总线上发送任何信息,避免总线冲突。(四)RS232与RS485的区别RS232全双工通信接口,由EIA(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制定。计算机上的RS232接口常采用9引脚方式,常用串口有两个:COM1与COM2。特点:传输距离短,小于15M。原因:抗干扰差,在地线上的干扰被地吸收,而信号线上的干扰则传输到了CPU2。RS485 :半双工特点:传输距离远。原因:信号发送前分成正、负两条线路,当达到接收端后再将信号相减还原,即使有干扰,两条信号线上的干扰相减就消除了。两种通信方式的比较如下表:干扰标准类别RS-232RS-485信号模式单点接入差动式接线方式9线/3线2线传输距离15M1200M传输速率115200bps10Mbps传输类型全双工半双工3.5 DMA控制器特点(与程序控制的data传送相比)传送data的路径不同:程控时必须经过CPU;DMA无须经过CPU。传送data的控制源不同:程控时以CPU为核心; DMA时以DMA控制器为核心。DMA的响应时间短:不用保护现场,无须有关等待时间。总线占用方式使CPU暂时放弃总线控制权的方式(三态总线技术)暂停CPU时钟脉冲,使CPU处于休眠状态。窃取CPU空闲时间的方式。DMAC的基本功能和结构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