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doc_第1页
浅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doc_第2页
浅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doc_第3页
浅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doc_第4页
浅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摘要:文明生态村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在生态系统自净能力上限之下,运用生态科学原理和生态链接工程而建设成的村落,它的宜居水平比一般的普通村庄更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本文介绍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背景及意义,并分析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关键词:文明生态村 建设 现状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创建文明村活动在新形势下的深入和发展,是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是在农村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创建文明生态村就是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2 文明生态村提出的背景2.1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外部背景循环经济是全球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最先强调的是资源的节约利用,其次是资源的重复利用与再生。循环经济是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将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等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尽可能实现资源输入最小化,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其特点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单向物质流动模式: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有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对资源的利用是循环、多次性的,而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实施过程中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减量化原则主要是针对输入端而言的方法。实施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主要是通过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各种资源,避免和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和能量流量,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投入量。尽管末端治理方式对控制污染起到一定作用,但它存在诸多弊端,如赔偿标准、赔偿群体等都难以确定,而循环经济则是防患于未然,将废物预防作为根本目标,这就需要在生产和消费两个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废物的产生。在生产领域通过新工艺减少资源用量,生产出小型与轻型产品,并能使这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在产品包装时只使用必要包装,避免重复多次包装。在消费领域,消费者应该有选用包装简单、能多次使用的产品的意识。 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与工业经济推广一次性产品相比,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要求改善产品的服务、提高产品使用率,通过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避免产品损坏时一次产生大量废物,也就是说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避免产品过早成为垃圾。在生活中,人们要尽量少的使用一次性产品,通过更换标准化的零部件延长产品的服务寿命。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即将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变成资源,重新转入生产领域再次利用,“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资源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原级资源化,将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重新变成与原来相同的物品重新使用;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将无法再利用的资源转化成与原来不同的产品来重新使用。总而言之,无论那种方式,都会减少对地球的污染,保护环境,给我们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的环境成本产生最大的经济生态社会复合效益。我国在企业、工业园区、城市或地区开展了不同范围的循环经济的示范活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通过改造技术流程,实行清洁生产,减少资源流入量和废弃物排放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果是在企业密集的地区,应该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使上游企业的“废料”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材料,这样不仅能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减少污染的排放;对一个城市来说,把生态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旅游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城市,通过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有效抑制城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在省域范围内目前已有 9 个省份建设生态省试点。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这些进行试点的企业、城市、地区取得很大的进展,为其他地区循环经济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2.2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内部背景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第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是指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给农民;2003 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为第二次调整,其核心是减负;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就是第三次调整,是一次系统性、综合性的农村政策。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正在进行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可以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实践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还存在许多隐患,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环境潜伏危机。由于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少施绿肥、农家土杂肥,导致土壤酸化,地力衰退;过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重金属残留量超标;公路和乡村住房的不合理扩张,导致大量良田被占用,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土壤不仅质量下降,而且数量也在减少。二是农业整体协调能力较差,资源利用率低,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种、养、加、产、供、销的产业化配套措施尚不协调,存在资源循环利用率低的问题,造成农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不能有机结合在一起。三是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供给不足,包括通讯、交通、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很大障碍。四是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比如农村孩子上学难,农民看病难等问题。五是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通过传统的农业生产很难再增加农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一场生态革命,无论是从国家提倡建设循环经济,进行生态企业、生产城市、试点建设看,还是从农村自身发展的种种不足之处看,生态化的发展模式都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农村生态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显,建设文明生态村,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模式。3 文明生态村的特征文明生态村作为我们现代化生活的产物,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也有其自己的特征:第一,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连接公路主村道和村内道路硬化、村内主要街道架设有路灯;推广使用沼气、垃圾定点存放、改水改厕、禽畜圈养,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农户房前院内种有树木、村内道路两旁植有行道树、村庄周围有绿化林带;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第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文教卫体设施健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制定有村民民主讨论形成的村规民约;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的三项机制落实;红白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健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无封建迷信活动;建有文化活动室和体育健身场所,形势政策教育、科学普及和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坚持经常;村办学校符合标准,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标;设有卫生室,群众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常见病治疗有保障;无计划外生育。第三,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产生,村干部依法行政,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农民的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体系健全,无重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第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更加殷实。产业结构合理,绿色产业、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健康发展;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妥善解决。第五,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群关系和谐融洽。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村民委员会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受到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4 文明生态村提出的意义从农业生产角度看,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还是一个农业生产水平较落后的国家。目前,我们以世界耕地的 7%养活了世界人口的 22%,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用世界 40%的农民生产粮食,仅仅养活了占世界 7%的非农业人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极为低下的。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由于我国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的严重约束,那么,可持续发展就是中国长远的发展之路,既然提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看一下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明生态村建设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实践模式,它不仅能保持农业生产率的持续增长,提高生产和保证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且能保持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4.1 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是与产业化相结合的,它比传统农业更能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生态农业与本地优势结合形成“龙头企业+主导产业”的产业化生态农业生产格局,这样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抵御农业是弱质产业的风险。因此,文明生态村建设不仅能通过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2 文明生态村建设能确保农产品环境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出口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这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农产品污染加剧,部分地区水果、蔬菜不同程度存在农药和重金属污染超标,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许多国家以“绿色壁垒”的方式阻止我国农产品进入国内。当我们以文明生态村的形式建设农村后,其中的生态农业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控制,生产出符合健康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增强其出口创汇能力。4.3 文明生态村建设可有效地提高农民素质英格尔斯在提到人的素质时曾经指出:“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的问题。目前,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农民教育负担过重,而且升学率城乡之间差距很大,造成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落后,从而又影响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不良循环。通过文明生态村建设,不仅能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还能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融为一体的文明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4.4 文明生态村建设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基本上是从农业外部条件、农业本身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效果三大方面着眼提出其目标,要在农村建立高产、优质、高效、高社会化的可持续农业生产系统,建设有高度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农村社会系统。我们现在所提出的文明生态村建设,通过调整农村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村能源生态系统,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村还通过生态人居建设,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了文明素质,改善了其生活消费方式。这样看来,文明生态村建设恰恰体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4.5 文明生态村建设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举措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在过去一直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大多只是倾向于城市的发展,而很少顾及农村。所以,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而农业发展进度是极为缓慢的,形成了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影响了社会的和谐。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估算,到2020 年农村人口占总数的比例即使降到 45%,仍会有近 7 亿人,到 2030年这个比例下降到 30%,还会有 5 亿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必须思考农村发展和建设问题。在全国生态化革命中,农村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契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人居、发展生态文化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恰好此时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支持文明生态村发展,使农民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成果,防止产业断层、社会断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5.1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现状目前,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活动已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各省市分别建立生态村试点。在这些试点村中,根据各自特点,因地制宜,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农村“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和村庄绿化”。据了解,河北省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一年多以来,已有近3000个村初步达到了文明生态村的标准。一年多以来,全省试点村新建水泥、沥青以及石渣路近6000公里,村连接公路的主村道和主要街道基本硬化,全省有4700多个村共植树1500多万株,初步实现了“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试点村柴草乱垛、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粪土乱堆、禽畜乱跑等现象有了很大改观。截至目前,海南全省已建起了4800多个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总数的20.6%,还有600多个正在创建之中。按照自现有的创建规划和创建速度,预计到2020年海南将有90%以上的村庄建成文明生态村。 人改造了环境,环境也改造了人。广大农民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许多农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唐山市610个试点村都建起了两室三栏(综合活动室、卫生室、科普栏、公开栏、宣传栏)大多数村还建立了图书室和文化娱乐场所。依托这些阵地,秧歌队、演出队等群众文化团体雨后春笋办发展起来,同时,大部分试点村完善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自治组织。通过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引导人们明辨是非荣辱,调动了广大群众弘扬正气、遏制歪风的积极性。5.2 文明生态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开展近两年来,取得的可喜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农村的落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要将文明生态村在全国普及开来,还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 与城市相比,与现代化生态县建设的目标相比,广大农村还存在很大差距,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环境质量不高。 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水污染、垃圾污染尤其是白色污染、农药污染,以及家庭作坊式加工企业废水废气污染仍然严重,局部地区已大大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部分群众为眼前利益毁林开发行为时有发生,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二是生活质量不高。 村庄环境整治受益面不够高,许多自然村配套设施不足,出路难、饮水质量差、通讯不便。部分群众缺乏创业精神,过分依赖自然资源,满足于“过日子”,不愿下山脱贫、异地致富、易业发展。三是建设品位不高。 由于文化程度和审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建设与环境不和谐。最突出的是农村住宅单体与整体不协调,村庄与自然环境不协调,有色调搭配上的、有设计风格上的、还有整体布局上的问题。四是综合素质不高。许多农民思想、文化、技能素质低,对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接受缓慢,跟不上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 目前生态村建设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没有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建设中可能会走一些弯路。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观念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但在实践中真正落实这一想法却是需要更大的努力。首先,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环境,在一些地区土地沙化现象相当严重,也有更多的地方水土流失,水污染现象让人担忧。其次,改善环境、实施生态建设的科学技术不健全,目前的生态村建设还处于最初阶段,无论在建设结构,还是在建设工具、设备,层次都较低,在短期内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使生态村得到质的飞跃,而充其量只能是在表面上不得不跟随时代的发展做出与城市相适应的调整,仍处于被动地位。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一种国家行为,涉及到国家财政的支出和农民的收入。 不能否认,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是大势所趋,但在创建之初,资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国家财政预算每年都有其一定的投资规划,生态村的创建虽然在原则上坚持“财政拨一点,动员社会筹一点,群众出劳出资拿一点”的三点原则,但其中大部分资金还是要由国家财政支出,这就加大了国家财政的压力,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另一方面农民出资创建文明生态村也会在当时减少农民的收入。在目前三农问题十分严峻的形势下,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似乎要比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意义更大,农民的观念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事实已经增加了试点工作的难度。此外,依靠社会其他力量的支持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公益事业的发展也是以当地的经济背景为依托的。生态村建设的普及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所以前期的资金投入是重点也是难点。 现代化的文明生态村需要以技术为先导,以创新求发展,而这正是我国目前生态村建设中的遗憾之处。 科技创新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求发展的一个弱点,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产业化方面,比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许多省市热衷于吸引国外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为技术的引进消磨了人们自主创新的意志,一味的引进必然会造成受制于人的被动状态。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更需要有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除了建沼气池、对农民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外,激发农民积极性,创造性地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真正达到让农民来创造自己的新农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创建文明生态村不仅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还要有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为保障。 人作为一种利己性动物,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为保障,很可能会使一些本性行为脱离理性而偏离正轨。这种情况在其他政治性建设中是屡见不鲜的,而任何一种建设如果在一开始就加入某种不正常因素,就必然会滋生腐败。一套健全的政策法规或规章制度尤其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行为标准,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才能保障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从目前普遍认同的文明生态村标准来看,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文教卫体设施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更加殷实;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群关系和谐融洽。要想得到真正的落实,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管理规定,来保障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循序渐进、稳步实现。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因此,合理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国民整体素质是具体落实国家政策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其中包括决策者和组织者素质,也包括执行、实施者及被领导者素质;包括行政人员的素质,也包括普通农民的素质。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很多方面还处于宣传阶段,且久久不能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人们的综合素质。上至政府领导,下至普通百姓,只是把这当作市政府宣传的一种资料,并没有意识到他真正的现实意义。部分群众,甚至个别党员干部对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工作任务理解不深,一些同志把此项工作与减轻农民负担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农村现代化试点是形式主义,有的认为农村现代化标准高不可攀,现在搞为时过早,思想上有抵触情绪,影响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6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对策分析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面对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我门更应该有一个详细、清楚的思路,坚持原则,抓住关键,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以促进文明生态村健康、有序的发展。生态村建设以经济社会与生态同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工作策略与措施。6.1 创新观念 实践的飞跃必须以观念的更新为前提。生态村建设,是农村传统发展观念的转变。首先要牢固树立生态生产力的观念。良好的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繁荣与环境优化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长久的环境优化比暂时的经济繁荣更重要,因为环境尤其是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现实生产力,建设环境就是促进生产力。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生态生产力的观念,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纯粹保护而放弃发展。其次要牢固树立依托城市化和招商引资推进生态村建设的观念。 建设生态村有两大目标,一个是增加农民收入,一个是优化农村环境。实现这两大目标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把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城镇是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平台;招商引资是培育和壮大产业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生态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加快城镇化,大力招商引资,才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托城市化和招商引资推进生态村建设的观念,从人口集聚入手,同步推进农民下山脱贫和城镇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内聚力”;从产业发展入手,同步推进产业集聚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扩张和提升产业发展的总量和水平,从而为生态村建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第三要牢固树立从我做起、人人参与、长期创业的观念。 生态村建设是一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好事,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每个村民都意识到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共建优美环境,使所有的单位、家庭和个人都行动起来,人人参与生态建设。同时,生态村建设必须有长远规划,必须一年接一年干、一任接一任干,必须有十年见功、年年见效的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6.2 健全机制机制是动力,机制是保障。要把健全工作机制作为生态村建设的治本之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法制保障、市场推进的建设机制。 一是政府主导的机制。生态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指挥和协调。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要将生态村建设工作列入政府行政目标责任制考核,根据规划的要求按年度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督查和考核;要制订并严格执行生态村建设的控制性详规,出台鼓励生态村建设的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切实增强行政推动的力度。二是建设群众自愿的机制。 要向群众讲道理,把生态村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目的意义说清楚,把生态村建设的美好蓝图描绘清楚;要对群众摆事实,树立生态村建设的典型,用事实教育和引导群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将“政府战略”转变为“公众战略”。三是法制保障的机制。 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要通过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快生态村建设的有关决议,把党委决策转变为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自觉行动,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投身于生态村建设。乡村发展工业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严禁发展不符合生态村建设的产业。四是市场推进的机制。 要充分发挥市场对农村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要尽可能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解决生态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土地流转、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各种问题;要将一些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收费,在一定期限内转化为经营性收入,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的市场化运作;要积极探索水权转让、排污权交易、矿业权招标等办法。 6.3 规划领先、强化保护规划领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有关生态村建设的规划本身要高标准,保持省内一流、全国领先;二是指规划要真正成为实践的先导,不能没有规划搞建设,更不能有了规划搞“变通”。要按照规划领先的要求,修编生态县建设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 ( 建制镇、集镇 ) 、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以及其它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以此为指导,认真制定生态农产品的规划,农村人口向城镇或中心村集聚的规划与标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 包括偏远山区农民下山脱贫 ) 的规划,农村建设景观规划,为生态村建设指明目标、方向。强化保护是生态村建设的起码要求,也是生态村建设的当务之急。目前,盲目毁林开发、破坏自然遗产、用农药和电枪捕鱼、违规开采矿山等行为,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所以必须加强保护工作,同时颁布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禁令。由政府宣传组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抵御破坏环境的行为,自觉的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6.4 政策引导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一般属于“市场失灵”的范畴,是政府必须干预的领域之一。由于现阶段我国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要实行财政支持生态村建设的政策。 从 2004 年起,财政每年拨出专款投入生态村建设,头两年每年拿出 800 万元,以后每年拿出 2000 万元。要继续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有效最充分地调动乡镇、部门积极性,尤其是千家万户农村群众的劳动投入和积累,达到财政投入 1000 万,调动生态建设 1 个亿的效果。 要出台自然村迁移的政策。 选择一些出门走路难、儿童上学难、用电用水难、通讯邮电难、青年娶妻难、发展经济难的自然村,作为整村迁移的对象,按照国家重点工程移民政策,通过在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移民试点村,或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等办法,实现整村迁移的目标。 要制订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安居的政策。 根据农村购买力,建设面向进城农民的安居房,并实行拆旧换新或拆旧补助等形式,支持农民进城购房。要整合劳动保障部门与就业中介机构的力量,向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包括劳动力就业信息、教育培训、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构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绿色通道;要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和其它经济实体优先招用当地农民工,尤其是农村“ 4050 ”人员。条件成熟时,让农村“ 4050 ”人员享受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政策。 要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 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太窄、补助标准太低,激励林农保护与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作用很小。要提高生态林的补助标准,制订退耕还林补助标准;争取更多的上级补助资金,同时加大县乡两级财政的补助力度。 6.5 强化信息管理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都是以信息为纽带,为桥梁。没有信息,就没有交流,没有发展。生态村的建设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各个地区的生态村建设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