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教案.doc_第1页
内蒙访古教案.doc_第2页
内蒙访古教案.doc_第3页
内蒙访古教案.doc_第4页
内蒙访古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利辛县江集高级职业中学内蒙访古教案(特色教案、曾作公开课用)一: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2. 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3. 学习杂在把握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正确而熟练的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4. 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本篇是一篇游记,又是独具特色的访古散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游记的继续中评介历史人物,含蓄而深刻的表达了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文中涉及了教多的历史、地理知识,这些会给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介绍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对文中涉及的地理形势、地理知识、历史人物和文物古迹等除了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辅助手段加以介绍,开阔视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由于课文内容复杂,材料丰富,篇幅教长,学生阅读起来不知如何入手,还会出现顾此失彼、或把握文意失准等问题,在教学中可采用问题讨论法、思路归纳法等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教师导读中不断提问或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经过讨论后归纳要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文章能力。教读中兼顾课后练习,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2) 讲析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这部分文章思路,把握结构层次。3) 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分析文章题目看本文标题内蒙访古感觉就非同寻常,什么叫访古?读了全文才会对它有所认识。“访古”决定了本文的特点,既有难度又是独具特色的。本文作者笕佰赞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的专长当然在研究历史,写游记必然也选择和历史有关的专题。而作者就是在这篇游记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边记游边议论,谈天说地,引古论今,文中涉及了众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物、事件古迹等,叙述具体,描写生动,给忍以身临其境之感,这就需要对文中的访古材料进行梳理,找出作者创作本文的主旨,作者始终围绕一个专题谈,那就是我国内蒙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二)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1) 检查学生字词(注释外)的掌握情况居庸(yng)关 旧称军都官,在今北京市昌平县,长城的重要关口,形势险要,一向为交通要塞塞(si)外 长城以北的地区峪(y)口 山谷绵亘(gn) (山脉等)接连不断。亘:空间或时间上的延续不断。麓(l) 山脚下高阙(qu) 今乌拉山和狼山的缺口。民怨沸腾 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极为痛恨,怨恨之声如沸水翻腾。步步为营 军队没前进一步就就设置一道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镂(lu)空 雕刻的一种,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镂:雕刻。驿(y)站 旧时用来传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员途中换马暂住的地方。青冢(zhng) 即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南部,高二十米,占地20多亩,突兀耸立,气象巍然。据说春天冢上草发青的早,秋天比野草凋零的迟,远望呈青黛色,因此叫青冢。沐(m)着阳光 承受着阳光。沐,比喻受润泽。2)梳理文章结构(学生讨论后明确)全文共两大部分,由26段组成,其结构为第一部分 “一段最古的长城”,共12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1-2)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所见所感。第二层(3-7)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历史上的争夺战,为核心部分的展开作铺垫。第三层(8-12)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第二部分 “在大青山下”共14段,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1-9)写汉代城堡的形成和废弃,强调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和平往来仍未间断。第二层(10-14)写昭君墓,颂扬汉代的和亲政策。(三)导读课文“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结构层次,理清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1) 教师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叫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这部分课文。A: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按先后顺序说出作者的行踪。B: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组织在一起的?哪些地方是议论?这些议论起了什么作用?C:这部分分几个层次?各有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D: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怎么评价这两件事的?从中看出作者用意何在?2) 由一个同学朗读或同学自读。3) 有同学对上述问题逐一回答,并由其他同学补充订正。4) 教师对上述问题小结如下:A:作者游踪: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B:这部分主要写了:塞外风光、大青山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大青山的古长城遗址、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这些内容是根据作者的游踪组织在一起。4-7段的议论,强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说明此地古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再次强调修建长城的地理和历史背景。C:(从略)D: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作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作者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作了全面公证的评价,也不仅在于宣传了民族关系中的辩证法,而是强调一个观点:民族不分大小,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们:两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能做到胡服骑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更好。5)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预习“大青山下”部分。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 理清文章第二部分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层次。2) 继续理解议论的作用3) 理理解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在文中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作者带我们考察了古代长城,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民族不分大小,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们:两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能做到胡服骑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更好。今天这节课作者将带我们去大青山进行考古。(二)导读课文“在大青山下”,理清这部分思路,深入了解议论的作用,概括内容要点。1) 先提出几个问题,供同学们讨论:A:离开赵长城以后,作者按什么路线来游访的?B: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如何把这些内容组织在一起的?C:这部分可分基层?他们之间关系如何?D:作者对古堡和青冢发表了哪些议论?有什么作用?2) 边读课文片段边讨论以上问题,认识逐渐趋向一致,对以上问题归纳要点:A:离开赵长城后,作者从大青山游访到大青山下,先游访汉代古堡,后游访青冢。B:这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汉代古堡建筑历史、古堡分布、汉代遗址及建筑目的。青冢(昭君墓)-意义、位置和数量。C:这部分分两层:第一层:写汉代城堡是民族冲突的产物。第二层:写昭君墓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这两方面的内容,是汉代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对匈奴所采取的两种不同政策产物。也是作者对民族关系问题所表明的两方面的观点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动,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根本利益。D:对古堡的议论集中在第二部分的8-9段中的“驿站”、“没有被遮断”等描写都高度评价了阴山一带作为民族之间和平往来的中间站的历史作用,并特别强调了民族会见间文化交流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昭君墓,作者的议论集中在10、13、14段,指出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并强“调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的多”的观点,充分肯定昭君出塞与和亲政策,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的愿望。对汉代城堡和昭君墓的议论是本部分内容的要点,加上第一部分关于赵武灵王的议论、构成这篇夹叙夹议散文的核心思想。三:小结全文本文两个部分是怎么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可以说“形神联系”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将两部分串联起来!文章起笔于塞外风光,接着写大青山的地理条件、南北迥然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再写大青山下古长城。评价其修筑着赵武灵王的功绩,又引出他“胡服骑射”的主张,接着集中笔墨写汉代古堡和昭君墓。这么多内容一线穿下,联系紧密可谓“形联”,“神系”是指围绕中心,前后两部分密不可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民族纷争是各民族统治者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而各族人民都有友好的愿望,他们之间的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因此作者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思想主旨贯穿全文,将前后内容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四:布置作业课后联系三、四题。附板书:把栏杆拍遍教案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文学泰斗季羡林这样评价梁衡,他说,梁衡是一个肯动脑、肯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是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对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情境。在并世散文作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了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曾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1、对照课文,复述辛弃疾的人生历程,并找出相应的段落进行朗读感悟。补充材料: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 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1节 强调指出辛弃疾和他的词在历史上的独特性和文学上的唯一性 17节 揭示了辛弃疾是如何从一个爱国志士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爱国词人的。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也就是说梁衡认为是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决定了他的唯一和独特。明确:生于乱世,因不满金人对国家、民族的蹂躏,二十二岁就开始起义,后又与耿京义军合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弃疾大怒跃马横刀,冲入敌营生擒叛将,率万人南下归宋。 明确:但到南宋后,受到主和派的排挤,没有受到重用,整日忧国忧民,无奈壮志难酬,只能寄情诗词。明确:南归后,辛弃疾的内心悲叹、无奈,最终选择了“用刀和剑”笔走龙蛇,泪洒纸笺。(4)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这一阶段辛弃疾内心的情感挣扎,请一一画出。例: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用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1、朗读破阵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用文中的语言来说明梁衡是如何解读这首诗词的,并分析。明确:将破阵子和满江红对比,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相媲美,然后又用杜甫和卢纶的诗进行对比,认为这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2、朗读水龙吟,分析一下梁衡对这首词的解析,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明确:抒发了一个忧国孤客的悲愤之情,作者空有一身力,一腔志,无奈,只能发出一声声悲怆的呼喊。作者引述这两首词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眼前,那么我们自然联想到下一个问题:12、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对他时用时弃;3、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么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有人曾把梁衡成为苦吟派,如何苦吟,梁衡透露把栏杆拍遍写了3年,觅渡密渡渡何处写了6年,大无大有周恩来前后20年,但是他的很多文章都被选入教材,据说,它是活着的作家中入选教材最多的人。为何要苦吟,主要是被他自己逼得,因为他对散文创作的要求是背,就是写出的东西是拿来给人背诵的。1200年前的杜甫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梁衡顺着他的意思说:“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著书比求传后世,立事当作空前谋。”因此,梁衡的文章是可以背诵的。课后,多读多体会。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赏析作者结合历史人物对诗词进行精当点评的情感表达形式,体会辛弃疾借助诗词所表达的浓烈情感。3、细致地赏析文中所引用的诗词。重点难点: 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细致地赏析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教学设想: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借本课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欣赏文中引用的八首词。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导入检查背诵破阵子水龙吟二、问题探讨本文的题目“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它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作者在这里把它用作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通过“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作品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如今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听录音:诗词朗诵,感受辛弃疾的人物形象。三、阅读课文9-14节,深入探讨辛弃疾的心路历程。1、辛弃疾戎马征程,单枪匹马,夜入敌营,生擒叛将,最后杀出重围,率万人南下归宋,可惜却屡遭猜忌,终老乡野。那么辛弃疾的内心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分析: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战场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历史画廊之中。悲愤失意无奈不甘2、这种情感的挣扎和内心的焦虑融化成一声声的悲怆的呐喊,用梁衡的语言来讲就是:辛弃疾的手失去了刀枪之后,就只剩下一只羊好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是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呐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共同赏析菩萨蛮永遇乐摸鱼儿水调歌头。朗诵,整体朗读,结合文中语句进行赏析。(1)菩萨蛮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明确背景: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赏析: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但最后,还是乐不思蜀的鹧鸪占了上风,此鹧鸪是影射最高统治者,最后词人还是陷在哀愁中。全词以江水起兴,以鹧鸪点睛,概括了人民抗敌决心不可阻挡但统治者却大为人的历史事实。(2)永遇乐你看“艰辛”、悲辛、辛酸、辛苦、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他以极其委婉的语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赏析:古人以烈日秋霜喻性格刚烈正直,细参姓氏,独得:艰辛、悲辛、辛酸、辛苦8字,忍受着别人无法忍受的折磨。荣华富贵,世间纵有,也从不不到辛氏家门。(3)摸鱼儿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每一个字,今天我们读时,都让你觉得是一滴血、一行泪。明确背景:这是作者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转运副使,转运史也称漕司,是主管一路财赋的管职,对于辛弃疾来说,是更不可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了。因此在同僚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下了这首词,来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赏析:A、此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用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并构成了整体性的象征意蕴。上片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片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全词笔致婉曲,寄托遥深,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无穷。 B、此词善于运用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手法。上片起首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接着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一层一折,一折一转,层层深入,宛转有致。下片悲愤之意绪与上片一脉相承,貌离而神合,峰断而云连,结拍三句,同开篇景象相回应,合春怨与闺怨于一处,收束全篇。全词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C、此词体现了辛词摧刚为柔的特殊风格。作者以雄豪劲健的阳刚之气驱遣美人香草的柔美意象,组织成温柔缠绵的精丽词章,将政治上的难言之隐曲折地传达出来,表面上是凄艳婉媚,实质上却是沉郁悲壮,形式上是婉约旧体,骨子里却有力如虎,可谓是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这比一般粗豪直露之作更具艺术感染力。(4)水调歌头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赏析:此词作于淳熙九年,稼轩被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词题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但实际所写并非闲适情趣。 上阕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表达了词人摆脱官场后的宁静心情,但宁静中又流露几分孤寂,试想曾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沙场将帅,如今却只能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妙在词中表面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出之,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下阕看似娓娓抒怀,然而其语愈缓,其意愈切,天地之在,知音而在?情何以堪!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细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之妙。 3、自由背诵。四、总结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大事多指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性事物;大情一般指忧国忧民的情感;大理则多与民族气节、伦理道德等相关。本文正是实践这一精神的代表作。结合课文,谈谈本文所表现的“大事、大情、大理”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大事、大情、大理”的? 在文中,大事指南宋期间,光复故土的伟业。大情则指词人一腔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大理,则指词人一腔爱国正气和不屈不挠为民请命的精神。结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叙述辛弃疾如何浴血沙场,为国战斗的字里行间作者所说的大事。而辛弃疾被朝廷废弃不用,一腔忧愤在身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的大情大理。五、课后作业背诵菩萨蛮摸鱼儿水调歌头板书: 把栏杆拍遍 悲愤 失意 无奈 不甘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对比手法,进一步感受辛弃疾以及他的词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2、体会联想手法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3、赏析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的写作风格。重点难点: 1、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对比手法,进一步感受辛弃疾以及他的词在文人中的唯一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2、体会联想手法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教学设想:赏析作者所使用的对比手法,分析辛弃疾以及他的词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特殊性,并由此赏析联想在写作中所拥有的艺术魅力,感受梁衡和他的大散文。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一、导入检查背诵摸鱼儿菩萨蛮水调歌头二、朗读课文15-17节,再次感受梁衡充满激情的语言。语言富有激情,像一把燃烧的火炬,将历史点亮,将人生点亮。三、研习课文。1、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为什么说是独特的?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2、作者在描述的过程当中使用了什么手法?对比:四组对比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者似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气势”。将辛弃疾和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不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有一颗放不下、管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他随时局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将辛弃疾的豪放和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文学史上将两人定为苏辛,同为豪放派人物,梁衡却能见出不同来。苏轼是身处太平盛世,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辛的词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飞翔、燃烧、炸响、振聋发聩。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比较。不同之处在于,辛词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和生活哲理。引用:在叙述中引入辛弃疾的代表作,并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由此,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独树一帜。3、朗诵赏析两首丑奴儿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