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若干思考.doc_第1页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若干思考.doc_第2页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若干思考.doc_第3页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若干思考.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若干思考一、我国“三农”问题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率先在农村地区进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虽然改革之初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但由于它顺民心,得民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村经济社会状况取得了巨大改变,社会生产力状况迅速提高。1978年到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由30476.5万吨增加到50160万吨;肉类产量由856万吨增加到6865.7万吨;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027.5亿元增加到280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4140.36元(这里的数据均为当年价);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1%;农村贫因人口由2.49 亿人减少到2365万人。然而在看到农村改革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地看到我国的改革是在农村、农民做出重大牺牲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也给农村带来了诸多问题:1978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86倍,而2007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33倍倍(一般认为城乡收入比超过3将不利于社会稳定);在消费方面,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997.4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仅为3223.8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农民的3.1倍,60.9%的农村人口消费品零售额只占36.7%,而39.1%的城镇居民却占据着63.3%的零售额;在教育方面,受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持续增长的学费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感到了供孩子上学的巨大压力,为了供孩子上大学,倾家荡产甚至背负巨债的农村家庭也越来越多。农村居民生活的拮据,城乡居民生活的强烈反差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已经对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不相称。因此“三农”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增收缓慢、生活艰苦,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发展迟滞,可以说“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最大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而农民、农村和农业三大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农民问题: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解决农民地生活水平问题。解决了农民问题就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央每年都召开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发一个指导农村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并于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作为“1号文件”下发。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2005、2006年中央又连续下发了关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建设的中央1号文件。今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我国又一次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今后的农村发展和改革指出了方向。那么针对我国目前的农村现状,我国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解决好“三农”问题呢?如上文所述,笔者以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原则,“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为大的指导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好“三农”问题。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路探讨(一)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深加工力度,增大本地方的“造血功能”,从这方面讲,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民工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工收入的最直接的办法。因此,各地区要加大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在本地就业,提高农民工的收入。而当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正进入一个由量的扩展为主向质的提高为主转变,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新阶段。在此期间,乡镇企业的产品和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各地区要加快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政策,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为依托,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目标,加强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三次产业的科学配置,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乡镇企业通过加快产权改革、加快技术进步、改善内部管理、走体制创新、优化布局等方法来不断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为农村进步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二)积极转移农村人口,通过“打工”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大量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而城市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因此,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到城里打工(后面会详细分析如何使农民工具备这方面的素质),促进农民收入提高。同时,也要加快区域城市化、城镇网络化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减少农村人口来富裕农村,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不断繁荣小城镇经济,把一些有条件的城镇建设成为农村工业化的基地,成为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要为农民朋友创造良好的黄精,解决好农民朋友的后顾之忧:比如全面改革户籍,建立以居住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的户籍管理制度。 同时,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使进城农民在子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形成有利于农民进城就业和创业的良好环境。(三)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根据不同的农民的需要对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农民工要转移,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以适应城市的工作。而由于历史和地缘等原因,我国农民朋友的素质还比较欠缺。因此可以根据农民朋友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教育,架起促进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的桥梁。在这方面,笔者以为可以在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同时,可以城市成人教育带动农村成人教育,强化城乡联动、城镇帮扶农民,同时搞好教育支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城市的家政服务业可以大有作为。家政服务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新兴产业,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水平上,以分散、单干为主,未形成气候,由于固有观念的影响,目前城市居民大多不愿意做这方面得工作,这就为农民朋友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是虽然家政服务业就业容量巨大,然而这种潜在的就业可能不会自动地转化为现实的就业,家政市场也很不规范,因此必须通过规范化管理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为此,可以对农民朋友进行家政服务培训,将简单的家务劳动变为科学的生活服务,形成家政服务系列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从而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社会地位,实现农民工的就业。当然,要实现大发展,还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和吸引部分先进的人才、管理以及一定的资本和众多的相关企业参与,做大家政服务这块“蛋糕”。同时要使家政服务朝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是这部分工作的确是比较适合农民朋友,可以为部分农民朋友提供出路的一个好机会。(四)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在以往的改革发展中,我国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目前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定高度,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放宽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的医疗与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分散信贷风险的机制。金融机构要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要真正了解农民,研究开发的产品是不是符合农民的需求特点;此外,要建立农村担保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各地建立地方财政支持金融创新、分散风险的平台。同时鼓励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动,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才能提高使用效益,也只有合理流动才能真正体现土地生产要素的性质,所以土地流转是必然的趋势。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实行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经营者使用权的三权分离,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同时要完善法律条文,促进土地流转。大力培养农村土地市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三、小结总之,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