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唐后期的社会矛盾和黄巢大起义.doc_第1页
14唐后期的社会矛盾和黄巢大起义.doc_第2页
14唐后期的社会矛盾和黄巢大起义.doc_第3页
14唐后期的社会矛盾和黄巢大起义.doc_第4页
14唐后期的社会矛盾和黄巢大起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 唐后期的社会矛盾和黄巢大起义一、唐后期的社会矛盾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大大削弱了,失去控制藩镇的力量,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在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日益激化,宦官掌握权力,形成南衙与北司之争;官僚内部斗争此起彼伏,形成朋党之争 。 与此同时,阶级矛盾逐步发展,最后导致黄巢起义。 1、藩镇割据 (1)藩镇割据势力的形成 藩镇割据是从安史叛将开始的。旧唐书李怀仙传:“怀恩私欲树党,以固兵权,乃保荐怀仙可用”。 安史旧将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统魏、博、贝、磁、洺五州;以薛嵩为相卫节度使,领相、卫二州;李宝臣为镇州(成德)节度使,领恒、定、易、深、冀、赵等七州;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领幽、涿、莫、瀛、平、檀、营、蓟、妫等州。 “怀仙等四将,各招合遗孽,治兵缮邑,部下各数万劲兵。文武将吏,擅自署职,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一般称作河朔四镇。后来相卫镇被魏博吞并,称河朔三镇。河朔三镇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廷开始在内地设置节度使,同时其所在地区设有采访使掌行政、财政。为加强节度使作战应变能力,758年,唐改采访使为观察处置使,由节度使兼任,随即授予节度使便宜任命镇戍区内州县官吏,以便筹集粮饷,因而节度使逐渐兼有军民之权。 安史之乱平定后,由于中央力量削弱,战时授予节度使的权力再也无法收回了,节度使镇戍区逐渐取代原先的十五道,节度使成为凌驾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从而“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新唐书方镇表列举了42方镇,元和郡县志列举47镇,实际数目不止这些。长期与朝廷对抗的是河朔藩镇,其他地区有淄青、宣武、淮西等。 在河朔藩镇中,节度使拥有军事、行政、财政权力,“自署官吏”,“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魏博田承嗣“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成德李宝臣“意在以土地传付子孙,不禀承朝旨,自补官吏,不输王赋”。卢龙李怀仙同样“贡赋不入于朝廷”。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把唐代藩镇分为四种类型。 (一)河朔割据型。除河朔三镇外,还有易定、沧景、淮西、淄清等镇。藩镇割据主要存在这些地区,节度使拥兵自重,其职位父子相传,或兵将拥立,朝廷形式上加以任命,承认既成事实而已。 (二)中原防遏型。主要包括宣武、忠武、武宁、河阳、义成、昭义、河东、陕虢等镇,居于中原腹心之地,具有控扼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军事地位,这些藩镇是朝廷平叛的主力。 (三)边疆御边型。分西北疆和西南疆两部分,西北有凤翔、邠宁、泾原、振武、银夏、天德、宁武等镇,西南有山南西、西川、东川、黔中、岭南等镇,主要是为防御周边少数民族进攻而设立的,其经济上依赖朝廷。 (四)东南财源型。包括浙东、浙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荆南等镇,这些地区藩镇势力较弱,为朝廷提供财赋,设置观察使,多数不设节度使。 四种类型藩镇中,河朔割据型经常处于割据状态,以武力对抗中央,其他三种类型藩镇基本上服从中央,属于不割据型,。 新唐书兵志评论,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 这些割据藩镇,节帅或父子相传,或由兵士拥立,唐朝不得不予以承认,而藩镇之间也经常相伐,“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节度使嗣后,承继者自称“留后”,唐事后予以追认。藩镇分布图(2)朝廷与藩镇的斗争 781年,成德李宝臣病死,其子惟岳要求袭职,被拒绝。为维护世袭特权,魏博田悦联合淄青李纳、山南东道梁崇义起兵反抗,与李惟岳联兵。史称“四镇之乱”。 李惟岳为其部将王武俊所杀,梁崇义也死于部下之手,形势略有好转,然不久王武俊又联合幽州朱滔、淄青李纳、魏博田悦反抗,分别称赵王、冀王、齐王、魏王,称四王之乱。唐廷疲于奔命。 783年,长安发生兵变,德宗被迫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兵拥立朱泚为帝,国号秦。次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楚帝。面对困境,德宗下诏赦免四王,承认其特权,集中兵力消灭朱泚、李希烈。 经此打击,德宗对藩镇采取姑息、妥协政策。 (3)元和中兴 唐宪宗元和年间,唐国力有所恢复。宪宗先后对藩镇用兵,河朔三镇也只好归附朝廷。但是宪宗没有改变藩镇军事力量和支配地方财政权力。 820年宪宗被杀后,河朔三镇也先后走向割据。此后,唐朝除武宗时期一度对泽潞(昭义)藩镇用兵外,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承认河朔割据的现实。 此后朝廷与藩镇之间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南衙北司之争、朋党之争愈演愈烈。 2、宦官专权 (1)宦官势力的发展 新唐书宦者传上记载: “太宗诏内侍省不立三品官,以内侍为之长,阶第四,不任以事,惟门阁守御、廷内扫除,禀食而已。武后时稍增其人,至中宗,黄衣乃二千员,七品以上员外置千员,然衣朱紫者尚少。玄宗承平,财用富足,志大事奢,不爱惜赏赐爵位。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千员,衣朱紫千余人。” 玄宗时,宦官增加到三千多人,“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衣绯、紫至者千余人,宦官之盛自此始”。 玄宗时期,宦官势力开始急剧上升。其中杨思勖、高力士最受重用。杨思勖多次出兵岭南,镇压岭南地区的反抗,加封骠骑大将军(从一品)、虢国公。 高力士本姓冯,因助玄宗平定韦后之乱有功而受重用,后来直接参预玄宗理政。“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曰:“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旧唐书卷184宦官传) 朝臣如宇文融、李林甫、韦坚、杨慎矜、杨国忠、安禄山等,其所以飞黄腾达,都和他有关。甚至肃宗为太子时也呼他为二兄,“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 756年,肃宗李亨在宦官李辅国支持下,在灵武称帝。李辅国权力开始上升。“宰臣百司,不时奏事,皆因辅国上决”。代宗即位后,李辅国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旧唐书卷184)代宗虽然也怒其不逊,利用宦官内部矛盾,指使程元振杀死李辅国。 其后,程元振、鱼朝恩相继干预朝政。代宗利用鱼朝恩消灭程元振,但鱼朝恩又趁机掌握权力。他曾经对人说:“天下事有不由我乎!”(新唐书宦者传上)770年,代宗利用宰相元载杀死鱼朝恩,此后十几年时间,宦官势力受到抑制。 784年,经藩镇之乱后,德宗不再信任大臣,依靠宦官。796年将中央禁军交给宦官统领。史称,德宗“不欲武臣典重兵,其左右神策、天策等军,欲委宦者主之,乃置护军中尉两员,分掌禁兵,以文场、仙鸣为两中尉。自是神策亲军之权,全归于宦者矣”。(旧唐书宦官传) 唐中叶以来,在宫廷置枢密使二人,掌机要(机密大事),传达诏令,枢密使也由宦官担任,与左右神策军中尉,合称“四贵”。地方上,从玄宗时期,派宦官担任监军使,“监军则权过节度,出使则列郡辟易”。(旧唐书卷184宦官传) 唐代宦官掌禁军,并担任枢密使等机要职务,皇帝废立大权几乎为宦官所把持。 唐肃宗以后的皇帝,除唐哀帝以外,都是由宦官拥立的,宪宗、敬宗被宦官所杀,文宗也被宦官软禁起来。所谓“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宰相的任命、朝官的选拔都受宦官牵制。 宦官还利用权力,获取经济利益。京畿地区田园多为宦官所占,“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2)南衙与北司之争 所谓南衙指朝官,北司指宦官,朝官衙门在皇城,位置在宫城南面;宦官住在宫城,位置在皇城北面,所以称北司。 文宗在位十四年(827840),先后有两次斗争。一次是宋申锡事件。文宗受制于宦官,十分不满,联合宰相宋申锡,准备消灭宦官。结果宦官首领王守澄先发制人,诬蔑宋申锡谋立漳王李凑,宋申锡因此北贬为开州司马。 另一次是甘露之变。文宗用宰相李训、郑注来消灭宦官,事泄被杀,数千朝臣被杀,文宗也被宦官软禁起来。“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臣如草芥”。 (通鉴卷245) 资治通鉴卷246“开成四年”十一月: 上疾少间,坐思政殿,召当直学士周墀,赐之酒,因问曰:“朕可方前代何主?”对曰:“陛下尧、舜之主也。”上曰:“朕岂敢比尧、舜!所以问卿者,何如周赧、汉献耳?”墀惊曰:“彼亡国之主,岂可比圣德!”上曰:“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复视朝。 宣宗时,曾与宰相令狐陶合谋诛杀宦官,结果走漏消息,“自是益与朝士相恶,南北司如水火矣”。 (通鉴卷249) 天复三年(903年),宰相崔胤联合宣武朱温,消灭宦官1000多人。至此,宦官专权局面结束。 3、朋党之争 (1)党争的起源 唐初一方面是以关陇军事贵族成员为核心,长孙无忌、于志宁、裴寂等属于这一类,一方面是庶族寒门,如李勣、马周、魏征、刘洎等人,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唐高宗时期,李义府、许敬宗等寒门出身的人物,在统治内部党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代宗、德宗时期,元载、杨炎一派,与刘晏、卢杞一派互相争斗。后来斗争日益发展,以牛李党争最为激烈。 (2)牛李党争 一般认为,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以李德裕和郑覃为首的官僚集团。 牛党主要成员:牛僧孺、李宗闵、白敏中、杨嗣复、杜牧、杨汉公、杨虞卿等人,大多出身士族,中过进士; 李党头目李德裕、郑覃都是宰相之子,出身士族,凭借门荫做官,重视门第和经学,主要骨干李让夷、王茂元、李绅、李商隐、李回等人,多数也是进士出身。 从两党人员构成来看,两党任何一方都是由庶族和士族组成的。 李党中,除几个首领人物外,陈夷行、李让夷、李商隐、王茂元、刘珂等人出身庶族寒门; 牛党人物中,除几个庶族外,李宗闵是唐朝宗室,李珏、李逢吉、杨嗣复、杜牧等出身士族。 另一方面,两党中的多数成员都是进士出身,李党中的李绅、李回、李让夷、李商隐、刘珂都是进士出身。 双方的斗争性质很难用士庶和科举来区分。两党斗争的根源,并不是士租和庶族的对立,应从其政治态度上来分析。 在选官途径上,牛党重诗赋,推崇进士科;李党重经术,推崇明经科。进士科考试以诗赋为主,文宗时期,李德裕建议“进士试议论,不试诗赋”,认为进士“祖尚浮华,不根艺实”。(旧唐书卷18) 明经以考试儒经为主,重视经学,阐发儒家的理论。 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记载:“是时,文宗好学嗜古,郑覃以经术位宰相,深嫉进士浮薄,屡请罢之。文宗曰:敦厚浮薄,色色有之,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因得不罢。” 在对藩镇态度上,牛党主张维持现状,李党反对藩镇割据。 宝历元年(825年),泽潞节度使刘悟死,其子从谏请求世袭,宰相李绛“以泽潞内地,与三镇事理不同,不可许”,李逢吉、王守澄接受贿赂,“曲为奏请”(旧唐书卷161),承认其世袭地位。 太和五年(831年),幽州兵马使杨志诚驱逐节度使李载义,要求唐朝封为节度使,牛僧孺允许其继位。 太和九年(835年),幽州又发生兵变,史元忠驱逐杨志诚,牛僧孺照样承认史元忠为节度使。 李德裕坚决打击藩镇。李德裕之甫李吉甫辅佐宪宗削平藩镇。会昌三年(843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子刘稹要求继位,李德裕奏请武宗,平定叛乱。 牛李党争起源于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制科考试。 当时宪宗举行“贤良方正”、“直言进谏”科考试,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等在对策中,指责朝政,批评执政大臣,主考官杨嗣复、杨于陵录取为上第。宰相李吉甫奏称考试有舞弊现象,宪宗支持李吉甫,把杨于陵等贬出朝廷,牛僧孺等人不予重用。这是双方积怨的开始。 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举行进士考试。中书舍人人李宗闵、钱徽担任主考官。这时李党成员翰林学士李绅与西川节度使段文昌要求钱徽照顾自己亲属,放榜以后,李绅、段文昌推荐的考生没有录取,于是段文昌指责科场作弊。 穆宗征求翰林学士李德裕、李绅意见,进行复试,结果已录取的进士十四人中,有11人被除名。李宗闵贬为剑州刺史,钱徽贬为江州刺史。两党斗争正是开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241称,“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文宗时期,牛李党争高峰时期。文宗说:“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旧唐书卷176)消灭朋党,比消灭河北藩镇还要困难。 武宗时(841846),是牛党全盛时期。李德裕为宰相,他是唐后期政治家,改革吏治,精简机构,裁撤冗官一千多员,消灭泽潞镇刘稹叛乱,击败北方回鹘人,又实行灭佛政策,统治矛盾缓和。 宣宗时(847859),是牛党全盛时期。李德裕贬为潮州长史,又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县)司户,起用牛党白敏中为宰相。李党人物有的被流放,有的被贬到边疆,无一幸免。被贬逐、流放的牛党人物被招回长安。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等返回长安,不久相继病死。牛李党争结束。(3)党争后果 两党斗争长达四十年。双方既有政治观点的分期,也包含权利的争夺。朝廷官员往往依附于某一集团,以稳固自己地位。斗争性质基本上争权夺利的斗争,其结果使双方都难以有所作为,朝政更为腐败。这样的斗争,是唐朝无法改变安史之乱以来日益衰落的局面。 李德裕本人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由于党争的存在,他的活动很难有所成就。在位期间,起用不少出身贫寒的士人。据唐摭言记载,李德裕贬到崖州时,人们写诗:“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 李德裕出身赵郡士族,最大的弊病是卷入党争,最后死在流放地。近代人们对于李德裕多给予肯定,李党首领牛僧孺算不上“奸人”,而是“庸人”。另外有人认为李德裕并非李党首领。 隋唐史专家岑仲勉在隋唐史下册,提出“牛李之李指李宗闵,李德裕无党”。引用材料是新唐书卷174牛僧孺传:“夫口道先王语,行如市人,其名曰盗儒。僧孺、宗闵以方正敢言进,既当国,反奋私昵党,排擎所憎,是时权震天下,人指曰牛李,非盗谓何?” 卞孝萱“牛李党争”正名(中国史研究1993年3期)认为,唐五代时人所谓“牛李”是指牛僧孺和李宗闵属同一集团,而不是今义中牛儒孺、李德裕二党。 胡如雷:唐代牛李党争研究,历史研究1979年第6期。 周建国,关於唐代牛李党争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1983年6期 王炎平著牛李党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 丁鼎著牛李党争研究,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5月二、黄巢大起义 资治通鉴卷252记载:“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 黄巢起义前,浙东地区发生裘甫起义,桂林戍兵起义(庞勋起义)。 乾符元年,濮州(今山东鄄城)人王仙芝在河南长垣举行起义,自称天补均平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 次年六月,冤句(今山东曹县)人黄巢起兵相应。两支队伍回合,推王仙芝为首领 。1、起义过程 (1)自乾符元年(874年)到乾符五年王仙芝被杀 。 起义不久,就攻占濮州、曹州、恽州,活动在河南、山东十二州之间。资治通鉴卷252提到,起义军“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藩镇为保存势力,纷纷采取观望态度。他们“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新唐书卷225) 唐朝采取诱降手段,授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由于黄巢的反对,没有成功。 此后起义分为两支,一支由王仙芝、尚君长率领三千人,活动在湖北、河南地区,另一支二千人由黄巢率领,活动在河南、山东地区。 乾符五年,唐朝用宦官杨复光计策,重新招降。王仙芝派尚君长、蔡温球、楚彦威前去接洽投降之事,结果三人被平卢节度使、招讨使宋威所杀。 王仙芝大怒,进攻唐军,结果在黄梅被唐将曾元裕所杀,死者五万人。 (2)从乾符五年到广明元年(880年)起义军攻占长安。 王仙芝死后,部下由尚让率领投奔黄巢。两支队伍会合,共推黄巢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改元王霸,兵力发展到十万人。 向西进攻洛阳,受到唐军阻击,改向淮南进攻,渡江后转入江西,又从江西转到浙东,然后进入福建。到879年攻占广州,俘获岭南节度使李迢。 黄巢要求唐朝授他岭南节度使,唐朝授予率府率,黄巢拒绝接受。岭南气候炎热,疾病流行,黄巢在广州停留将近一年,向西进攻桂林,然后翻越五岭,沿湘江北上,攻占潭州、江陵,由江陵北上,准备从汉水向西,攻打长安。 荆门遭到唐将刘巨容的伏击,损失惨重。有人劝刘巨容乘胜消灭黄巢,刘巨容不接受:“国家喜负人,有急则抚存将士,不爱官赏,事宁则弃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贼以为富贵之资。”(资治通鉴卷253) 刘巨容按兵不动,黄巢获得喘息的机会,又转向江南,经过准备,从采石渡江北上,到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一举攻占洛阳,十二月初攻占潼关。消息传到长安,宰相卢儁畏罪自杀,唐僖宗在在宦官田令孜护送下,仙逃往汉中,后迁到成都。十二月五日,黄巢攻占长安。 黄巢起义图 (3)从黄巢攻占长安到中和四年(884年)起义失败。 黄巢进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仿照唐制设置百官,同时发布命令,“禁妄杀人,悉输兵于官”,“唐官三品以上者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资治通鉴卷254)同时也杀戮一批反抗的官僚。 起义军控制的地区,东至华州,西到兴平,南边仅及商州,粮食补给困难。唐僖宗号召各地藩镇联合围攻长安,又重新布署兵力,征调沙陀部落李克用骑兵、河西党项部落拓跋思恭兵力。同时在唐朝策划,黄巢部下同州防御使朱温投降唐朝,被任命为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 中和三年二、三月,黄巢与唐军作战连续失败,损失惨重。五月,黄巢退出长安,向东方转移。这时尚有军队十五万人,然而一出潼关,起义军分崩瓦解,部将纷纷投降,甚至最得力的大将、大齐丞相尚让也投降武宁节度使时溥。六月,黄巢大将孟楷在进攻陈州时,被唐军俘杀。 黄巢围攻陈州,到中和四年三月仍然没有攻下,失去战略转移的机会。随后陷入李克用、朱温和时溥大军包围之中,冲出包围后,一直向东退到泰山脚下的狼虎谷,兵败自杀。 (旧唐书) 新唐书黄巢传:“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