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子张)对于“执德不弘,信道不笃”一句的注解,争议不大。朱子曰:“有所得而守之太狭,则德孤;有所闻而信之不笃,则道废”。邢昺在论语注疏中给出的解释是:“弘,大也;笃,厚也。言人执守其德,不能弘大,虽信善道,不能笃厚”。“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承接上一句“执德不弘,信道不笃”,反之,如果执德弘、信道笃,则可以为“有”,也可以为“亡”。那么子张所谓“有”与“亡”的涵义是什么?朱子曰:“焉能为有无,犹言不足为轻重”。邢昺曰:“人之若此,虽存于世,何能为有而重?虽没于世,何能为无而轻?言于世无所轻重也”。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以轻、重来解释“亡”与“有”,“虽存于世,何能为有而重”一句还勉强说得过去,而邢昺说“虽没于世,何能为无而轻”,这样解释是非常荒谬的,偏离本章主旨,且与义理不合。子张的意思是,执德弘、信道笃,则既可以为“有”,又可以为“亡”。“有”与“亡”其实不仅对立,也是相互转化的。一、有无称异,其致一也结合论语另外两章,其实很容易领会本章义理。论语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只是后人对述而泰伯这两章没有做出正确解读,因而对于子张这句话的注解也不得要领。子张认为,君子如果能执德弘、信道笃,则既可以为“有”,又可以为“亡”,“有”是“无”之“有”,“无”是“有”之“无”。“有”即是孔子所谓“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亡”乃曾子所谓“有若无,实若虚”。佛家说“空”,道家主“无”,其实儒家也论虚无,只是从德性的角度论虚无,如孔子“空空如也”“博学而无所成名”,颜子“屡空”,“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有”与“亡”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端,而是相互转化而生生不息的。德性通过“有”“无”两端而得以展现,系辞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庸不说阴阳或有无,而说“诚者,物之终始”。但同时“有”“无”之间的转化又是生生不息的,“尽精微”在其中体现出来,故“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包涵着“阴阳不测之谓神”这层意思。中庸则曰:“至诚无息”;“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二、“好学”包涵的两层含义“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此章需要在“难乎”之后作断句,孔子以“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来说“有恒”之难能可贵,而通常都把“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正好理解反了。正确领会“恒”的涵义,需要把握两点:其一,“恒”不仅仅是抽象时间意义上的长久,而是此心之恒久,“恒”体现为道德学问的笃实,包涵着有、无相生,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其二,有、无之间的转化又是精微至极的,中庸所谓“至诚无息,不息则久”。孔子不说自己是生(性)而知之,只说自己好学,孔门众弟子中,孔子只许可颜子好学。其实,孔子以“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来解说“有恒”,“有恒”即等价于“好学”,孔子在此章没有说“学”,“学”已经包涵在其中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厌、不倦正是“有恒”,趋于极致即是中庸所谓“至诚无息”。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颜子之好学体现为“有恒”,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求放心的功夫是连绵而不间断的。颜子“其心三月不违仁”,这是从功夫境界延续的时间长度上说“有恒”。“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从时间的精微上说“有恒”。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一般以为这句话乃“称颜渊之德行也”。朱子曰:“颜子之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故能如此”。“好学”在功夫论上体现为“有恒”,在境界上则包涵着虚灵的意思,学而无所学,才能实现“有若无,实若虚”。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且好学不倦,却说自己“空空如也”。博学多识不一定能成就德性,阳明先生曰:“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孔子否认自己是“多学而识之者”,而对子贡说“下学而上达”。“有若无,实若虚”,正是实现“下学而上达”的关键环节。从功夫论的角度说,“学”不是向外去求索,而是向自性上“反”,但惟有把此心立起来,心是虚灵的,然后才能做“反身而诚”的功夫。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把“学而知之”与“困而学之”两种境界区分开来。三、变则通,通则久老子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些版本在此句之后以“恒也”二字做总结,这正是以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来界定“恒”之内涵。只是后世道家门徒大都浅薄无知,已经不能领会什么是“恒”,一味追求恬澹虚无,就会觉得“恒也”二字放在此章中显得突兀,便把它给删除了。其实,有无、难易等对立面相互转化最后落在“恒”上,“有无相生”才不至于像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样沦为空口戏说。“万物皆流”,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不要企图在“静止”中享受永恒,而是要主动拥抱变化,在流变中保持永恒。“变通莫大乎四时”,“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生命通过新陈代谢而获得持存;“阴阳不测之谓神”,精神通过有无相生的精微变化而保持自我同一性,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佛家从变易中感悟到的是虚无主义,似乎天地之间只有毁灭而没有创生,没有认识到变易的正面意义和积极价值唯有变通,才能恒久。他们先假设事物的存在,再说变易,以“始”观“终”,这是其思想消极的根源所在。常人由于思维的惯性(惰性),认为事物既然存在,就会这样存在下去,佛家破除常人惯性的思维,却不知自己也陷入到有限性中而不能自拔。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易经以及其他诸经也反复说“终始”而不说“始终”,这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在毁灭与创生相互延续的链条中,唯有儒家以“终”观“始”,积极地看待变易,毁灭不过是创生的必要环节。并且从整体上看,根本没有一条单向延续的链条,变易不过是生生之德得以展现的手段。亚里士多德说,河水是流动的,但如果把一条河流看做整体,河流其实是静止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人解读此章往往只注意到流变之“逝”,而忽略了“不舍昼夜”之恒久。我们不能像小乘佛学那样通过一个个事物的成住坏空来解说“空”的内涵,而是要整体地看待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普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合同
- 二手车买卖合同书样式4篇
- 超过退休 合同5篇
- 理论实战培训课件模板
- 理疗室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发热诊室扩容工程方案(3篇)
- 东莞酒店厨房工程方案(3篇)
- 吊装工程安全方案(3篇)
- 电力工程方案报批(3篇)
- 安全文明工地建设培训课件
- 【2025年】黄淮学院招聘事业编制硕士专职辅导员20名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 餐饮咨询顾问合同范本
- 2025-2030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链整合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2025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卷(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 2025年第九届“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中小学组)
-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 2025年高考陕晋宁青卷地理试题解读及答案讲评(课件)
- 3.1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内镜中心课件
- 脑血管造影进修汇报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