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汇率稳定 兼评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杭州商学院金融学院 陈志昂 方霞 310035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人民币对美元购买力平价及实际汇率的偏离问题。根据实证研究,1990- 2000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是低估的,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拟合度相对较高。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偏离主要原因为: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不同;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区别;中国工资上涨幅度低于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涨幅,而美国工资涨幅大于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通过对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检验,认为该理论适合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而不适宜解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实际汇率偏离。从政策角度看,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是适宜的,当前要重点防止不可贸易部门物价的过快上涨,并通过适度开放资本账户减轻储备增加的压力。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购买力平价 实际汇率 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 Abstract: On the discussion of RMB exchange rate after the currency crises of East Asian in 1997,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real exchange rates of RMB have been devaluated since 1990,and the stable policy of exchange rates of RMB is suitable. We find out that three factors lead the nominal exchange rates to deviate from PPP:(1)movements in the relative price of tradable goods;(2)movements in the relative weigh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non-traded goods;(3)changes in the internal price ratioEmpirical work has demonstrated that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can be use to explain the movements in the internal price ratio in China, but not in USA.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growth rates of the Chinese wages are slower than the growth rates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 tradable sectors, contrarily the growth rates of American wages are more than the growth rates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 tradable sectorsKey words: Real Exchange Rate, The Exchange Rates of RMB,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 (PPP),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引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对汇率政策的研究成为一个焦点,并以购买力平价作为判断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依据。许多学者得出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并提出了人民币贬值的政策建议,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在1997年后坚持了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政策,并成功地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国际储备持续增加的成就。最近,国际上又有一股压迫人民币升值的潮流,将中国看作是通缩的输出者。人民币究竟是贬值还是相对升值?人民币币值是否合理?我国是否应坚持对外币值的稳定?为此,需在理论和实证基础上予以回答。由于我国资本账户是管制的,购买力平价更适应作为汇率的基础。搞清购买力平价的概念,寻求购买力平价偏离的原因,对人民币汇率理论和政策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和实际汇率自卡塞尔(1918年)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以来,购买力平价一直是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由于绝对购买力平价必须以一价定律成立为基础,本文主要从相对购买力平价角度进行研究。 相对购买力平价可分为一般和扩展两种形式。相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可表达为:Erp = E0(I / I*), (1)这里,E0为基期汇率,I 和I*为本国和外国的价格指数,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或GDP缩减指数表示,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扩展形式为:Erep = E0 = E0(I / I*)1+n*(I*N/ IT * -1 ) / 1+n(IN/ IT -1 ), (2)这里,n和n* 分别为本国和外国物价指数中可贸易品的权重,IN和I*N,IT和IT *分别为本国和外国不可贸易品和贸易品的物价指数。 参见泰米姆贝佑米等,1996扩展形式实际上是根据可贸易平价对一般形式的修正,表明汇率的长期变化从逻辑上讲可能是各国可贸易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构成国内和国外价格指数的权重的变化、国内和国外不可贸易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各国国内相对价格、价格指数权重以及各国可贸易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例如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或工资率的变化、总需求结构的变化等。 因为名义汇率的变化会造成贸易商品价格的调整,进而引起不可贸易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因此,不可贸易商品相对价格的年度变化,可能是由于名义汇率的变化,以及需求结构或劳动生产率及其他供给因素长期趋势的变化造成的。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本控制相对较严的经济体的不可贸易商品相对价格的年度变化可能比较小。根据实际汇率的公式, Ert = Et(I* / I ) (3)可得扩展形式的实际汇率为,Erte = Et(I*T / IT )(1-n*)+n*(I*N/ IT * ) / (1-n)+n(IN/ IT ) (4)这里,Et为当期名义汇率。一般而言,若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实际汇率不变。若相对购买力平价低于(高于)名义汇率,则实际汇率贬值(升值) 参见俞乔,2000年。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美购买力平价和实际汇率,而没有采用更具有理论精确性的有效汇率方法。因为就中国的实际而言,中国的贸易和国际储备中,使用美元的比例高达80%,远期对冲等均是通过美元进行的。因而从实证角度看,按贸易权重计算有效汇率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从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看,基期的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内很多文献均将1994年作为基期,由此得出实际汇率升值的结论。我们认为,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对基期有严格的要求, 1994年中国处于高通货膨胀期,经济波动很大,人民币汇率调整严重低估了人民币币值,不符合基期选择的要求。而选择1990年作为基期,一是数据比较齐备,十年的时期数据符合统计时期序列的要求;二是1990年中美两国的经济比较稳定,中国国际收支在1990年基本平衡,外汇调剂价和人民币牌价比较接近,符合基期选择的要求;三是这十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的时期,并且有1996年前的高通胀和1996年后的软着落可以比照,适宜实际汇率的分析;最后, 笔者根据杰弗里萨克斯和弗利普拉雷恩(1997年)分类,将农业部门、采矿业和制造业归为可贸易部门,将建筑业和服务业归为不可贸易部门,并与此相对应,区分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从1990年到2000年,中美两国的不可贸易品价格指数均要高于可贸易价格指数,但中国差距更大。1990年2000年间中国总价格指数经历了从高速上扬到相对平稳的阶段,总上涨幅度为100,其中,可贸易品价格指数上涨到177.93,上涨幅度仅为78,而不可贸易品价格指数19901997年由100上涨到209.6,一直到2000年的311.02,总上涨幅度为211,是总价格指数的2.11倍,可贸易品价格指数的2.7倍。在美国,虽然不可贸易品价格指数涨幅也高于可贸易品消费物价指数,但两者的差距不是很大。可贸易品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100上涨到2000年的124,上升24个百分点;不可贸易品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100上涨到143,上升43个百分点,不可贸易品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是可贸易品价格指数的1.79倍,小于中国的2.7倍。为进行比较,我们分别计算了传统、扩展和可贸易品购买力平价。表1 人民币汇购买力平价年份EIIN/ITBI*I*N/I*TaErppp1Erppp2Erppp319904.7810010.13610010.4794.784.784.7819915.32103.41.0570.132104.21.01450.494.7434.7414.71719925.521101.1350.138107.41.02770.494.8984.8734.84219935.76126.21.2850.133110.61.01360.5055.4555.2925.29819948.62156.61.2590.134113.41.01520.5056.6016.4286.46419958.35183.41.2080.134116.61.01740.5097.5177.3787.39219968.31198.61.2670.14120.11.02580.5057.9077.7237.71919978.29204.11.3880.147122.81.03830.5137.9467.6657.60719988.28202.51.4760.154124.71.11320.527.7627.6577.66519998.28199.71.5880.157127.51.16960.5237.4877.4617.27220008.28200.51.7480.165131.81.14830.5087.2736.9646.825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国际金融信息报19902000年各期相关数据整理而来。注:(1)E代表汇率(人民币/美元),直接标价法.(2)B指的是中国不可贸易品所占的比重,a指的是美国可贸易品占的比重,表中表示的是百分比。(3)Erppp1表示的是传统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用总价格指数计算的;Erppp2表示的是扩展的相对购买力平价,根据公式4所得;Erppp3表示的是可贸易品的相对购买力平价。从上表可以发现:无论那种形式,相对购买力平价值均小于当期市场汇率,因而人民币名义汇率不存在高估问题。从实际汇率的角度看(表2),以1990年为基期的实际汇率,不论按何种方法,均是贬值而不是升值。其中,可贸易平价的贬值度最大。显然,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是与我国贸易竞争力提高,贸易顺差的扩大的现实表现相一致的;其次,从波动角度看,四个实际汇率波动最主要发生在1993年-1994年,但实际汇率Er2相对于基期名义汇率波动要小于实际汇率Er1,偏离度较小,大致稳定在1.10左右,说明扩展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更适宜于分析发展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汇率变动;最后,四个实际汇率中,实际汇率Er4相对基期的变动最大,因为其基本思想是用本国的可贸易品物价指数来表示外国的购买力,本国的不可贸易品物价指数来表示本国的购买力,完全建筑在一价定律成立的基础上。事实上,中美两国的可贸易品平价是不成立的,中国的可贸易品相对价格是下降的。表2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年份eEr1Er2Er3Er4Er1/E0Er2/E0Er3/E0Er4/E019904.784.784.784.784.78111119915.325.36175.35925.39145.031.12171.121181.127911.052319925.525.3875.36015.4494.861.1271.121351.139951.016719935.765.0474.8965.19664.481.05581.024261.087150.937219948.626.24196.07816.37486.841.30581.271571.333631.43119958.355.30955.21135.39936.911.11081.090231.129551.445619968.315.02354.90635.14576.561.05091.026411.076511.372419978.294.98684.81055.20915.971.04331.006391.089781.24919988.285.0995.03035.16385.611.06671.052361.08031.173619998.285.2865.26765.44235.211.10591.1021.138551.0920008.285.44175.21015.79874.741.13841.089971.213110.9916注:(1)Eri是传统实际汇率公式3计算得出的,采用总价格指数计算;(2)Er2是根据扩展的实际汇率公式4计算得出的;(3)Er3计算的是可贸易品的实际汇率,Er3Et(I*T/IT);(3)Er4是根据公式Er4Et(IT/IN)计算而得。二、对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检验对于汇率长期趋势系统性地偏离购买力平价值的趋势,巴拉萨(1964年)和萨缪尔森(1964年)试图以劳动生产率差异来解释 哈罗德(Harrod,1939年)曾论述过巴拉萨和萨缪尔森的一些论证,而对此最早的论证可追溯到1821年的李嘉图(Ricardo,1951年), 试图从经济结构差异解释实际汇率偏离的被称作”结构学派”。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认为:随着实际收入的增长,可贸易部门劳动生率的提高快于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每个国家内存在竞争压力,即两个部门中技能类似的工人工资水平必须大致相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贸易部门较快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提高了不可贸易部门的相对成本,因而提高了不可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在各个国家可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不可贸易商品相对价格的提高就造成了总物价水平的提高,如果一国总物价水平提高快于贸易国(即一国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不可贸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大于贸易国),于是实际汇率升值,但这并不影响可贸易品的竞争力。从表3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可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之比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不可贸易部门,这样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这一论断是成立的。同时,我们也检验了不可贸易品的物价上涨高于可贸易品物价的上涨与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快于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之间的相关性,IT/IN与aT/aN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65, IT/IN与劳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914,说明这一论断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的。表3中国劳均生产率变动情况年份aTaNh=aT/aN劳均GDP19894603.835073.570.9074143056.1219904078.384738.640.8606652902.2419914835.275677.970.8515843336.1319926230.966810.250.9149394063.5419938652.467954.141.0877935218719624.441.2083526958.35199514650.8310794.371.3572668606.43199616711.0611753.071.4218469859.78199718518.9112777.171.44937510698.65199819000.7113863.541.37055311199.05199920567.4114541.891.41435611626.6200024427.1315426.911.5834112565.51相关系数:0.9774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源同上,注:(1)aT、aN分别指的是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但是,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最终结论,即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其实际汇率将升值,却难以得到实证的支持。从表4可见,中国的两大部门的劳均生产率之比一直大于美国,而且变化量除了1991年外也均大于美国两大部门劳均生产率比的变化量,而实际汇率相对基期名义汇率一直贬值,而且相关性很低,说明实际汇率的变动并不是由于两国两大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所导致的。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只能解释中国不可贸易品与可贸易品相对价格变动的原因,无法完全解释中美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和实际汇率的变动,主要出于以下原因:表4 购买力平价偏离与两国两大部门劳动生产率年份hdhEr3/E0h*=a*T/a*Ndh*Er1/E0Er2/E019900.8607010.78701119910.8516-1.0571.1279110.767-2.54131.1216891.12117719920.91496.29721.1399530.763-3.049561.1269911.12135319931.087826.3861.0871490.774-1.651841.055851.02425919941.208440.3971.333630.8113.0495551.305841.27156919951.357357.6971.1295540.7971.2706481.1107821.09023219961.421865.1911.0765080.783-0.508261.050941.02641419971.449468.3981.0897770.7971.2706481.043271.00638619981.370659.2421.0802990.758-3.684881.0667371.05235619991.414464.3311.1385490.779-1.016521.1058541.10220001.583483.9671.2131090.777-1.270651.1384231.089975相关系数:0.05557-0.08315美国资料来源于:,Economic Indicator,Monthly Labor Review各期。注:(1)h指中国的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与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之比;h*指美国的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与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之比。(2)dh和d*h分别指的是中国和美国计算期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比与基期两者之比的变动情况,即dhht/ h0,d*hh*t/ h*0(3)其中的相关系数,指的是各量和dh的相关性。1、 经济结构的差异。从表1可以发现,尽管中美两国不可贸易部门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但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相差甚远。2000年,中国不可贸易部门比重为16.5 ,美国为50.8 。美国价格指数的变动均衡地受不可贸易和可贸易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中国主要是看可贸易品价格的变动。因此虽然中国不可贸易品相对可贸易品价格上涨较快,但由于不可贸易所占的比重较低,造成不可贸易品相对价格变动对总价格水平的影响较小。这样,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低而传导至物价总水平的机制就难以如假说那样的发生作用。2、 中美两国两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逆转。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认为: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不可贸易部门,可贸易部门的工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上涨,从而推动不可贸易部门成本的增加,最终导致总物价上涨,而且不可贸易部门物价上涨幅度大于可贸易部门。我们已经证明这一推论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但美国的情况却与其推论相逆。从表4中可以发现,美国可贸易部门的劳均生产率反而低于不可贸易部门的劳均生产率,1990年以来两者的比值一直保持在0.78左右(中国在2000年为1.5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经济的特征,即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研发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显然,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提出于以制造业为主的60年代,已经不适宜于分析发达国家,但依然适合于经济起飞的国家。3、 中国的相对工资增长率低于美国。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隐含着可贸易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即Et/ E0=IT/ IT*,但从表1,我们已经得出此条件在中美两国之间并不成立,实证的结论是Et/ E0IT/ I*T,即中国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是下降的。在假定劳动作为唯一投入的前提下,合理的解释就是中国工资涨幅相对偏低或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较快。从表4可见,中国的工资涨幅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差异在不断的加大。以1990年为基期,2000年中国可贸易部门工资变动率和劳均生产率变动率之比为0.73。而美国却相反,工资涨幅高于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00年为1.13。这正是中国可贸易品相对价格下降,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难以成立的重要原因。表5 中美两国工资增长和可贸易部门劳动生长率年份wwt/w0aTaTt/aT0Mw*wt*/w0*a*TaTt*/aT0*M*1990214014078.4112716712154550.211199123401.094835.31.1860.9227850901.02556693.51.03930.99199227111.2762311.5280.8329471351.08559765.81.09560.99199333711.588652.52.1220.7430497311.12362594.71.14750.98199445382.12116302.8520.7432010961.17866764.91.22390.96199555002.57146513.5920.7233875401.24769590.81.27570.98199666213.09167114.0970.7635869231.3271154.41.30441.01199764703.02185194.5410.6738465661.41673874.21.35421.05199874793.49190014.6590.7541469881.52676123.41.39551.09199983463.9205675.0430.7744226171.62880681.31.4791.1200093714.38244275.9890.7347857471.76284804.91.55461.13注:(1)w和w*分别指的是中国和美国的工资水平,平均工资用的是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单位为:元/每人(中国),美元/每人(美国)。(2)M(wt /w 0)/(a Tt/aT0), M*=(w*t /w* 0)/(a* Tt/a*T0)三、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证明1900-2000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是贬值的,2000年贬值幅度在12%左右,这一结论既可得到实证的支持,也与实际经济走势相符。从这一结论看,中国的汇率政策是成功的,汇率稳定具有现实基础。同时,中国的实际汇率相对贬值幅度是较小的,是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商品弹性较低,外汇市场稳定性差的状况相适应的,中国的持续贸易顺差既有实际汇率贬值,也有外汇管制的原因。因而,适度放松外汇管制亦是应对国际压力的重要政策。通过对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验证,我们认为该假说适宜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分析,而不适宜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达国家的分析,因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分析中不具解释力。实证结果还表明,中国实际汇率贬值,可贸易品的竞争力上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工资涨幅低于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涨幅,美国工资涨幅高于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涨幅,这充分说明,通过体制改革,国有体制下的工资上涨动因已受到有效遏止,市场机制使发展中国家无限供应的劳动力优势得到了体现,劳动力成本差异是支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有效控制劳动力相对成本依然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当前,对人民币汇率稳定形成不利影响的是我国不可贸易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尽管就短期看,由于其权重较低,影响较小,但从长期看,不可贸易品价格的上涨既会带动工资和可贸易品价格的上涨,也将因其权重的提高增大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因而,通过体制改革,消除垄断,控制不可贸易品价格上涨,对汇率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 美泰米姆贝佑米等,1996:汇率变化及其对亚太经合组织地区贸易和投资的影响,中国金融出版社。2 陈学彬,1999 : “近期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态势分析”,经济研究第1期,P22-28页3 陈建梁,2000: “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依据兼评实际汇率分析法”,经济研究第1期,P62-65页4 美保罗克鲁格曼和美利斯奥博斯费尔德,1998: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5 魏巍贤,1999: “中国名义与实际有效汇率的构造及应用研究”,统计研究第6期,P24-29页。6 易刚、范敏,1997: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经济研究第10期,P26-35页。7 俞乔,1998: “亚洲金融危机与我国汇率政策” , 经济研究第10期,P42 518 2000:“购买力平价、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红河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云南省富源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邯郸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社保缴纳与职工工资待遇挂钩补充协议
- 2025年点工合同范本:现代服务业合作协议
- 2025年地产项目合作合同:产业园区合作开发协议
- 2025版塔吊租赁及操作人员资质认证合同
- 2025房产中介合同(含房屋装修监理)
- 2025年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合同
- 2025版大型吊车租赁及工程进度跟踪合同
- DZ∕T 0227-2010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正式版)
- 临床医学工程-题库
- SYT 0452-2021 石油天然气金属管道焊接工艺评定-PDF解密
-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EPC总承包工程招投标书范本
- 2000-2015年考研英语一真题及详细解析
- 体检中心礼仪培训课件
- 独立基础教学课件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0000道)(A4直接打印-每页100题)
- 会计从业资格基础知识汇总
- 项目干系人管理评估
- 私立民办高中学校项目建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