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人口集聚.doc_第1页
33人口集聚.doc_第2页
33人口集聚.doc_第3页
33人口集聚.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的聚集问题作者:汪波来源:农业经济2008第10期发布时间:2011年1月2日摘要:本文针对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非农化和流动化的新特征,剖析了大中城市和小城镇难以让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彻底转移出来的深层原因,提出走中心村生活方式城市化道路的新途径,并就如何构筑中心村提出相关建设措施。关键词:农村人口 中心聚集 生活方式城市化一、农村人口新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中部农村地区持续发生了大规模人口流动男上东北卖刀子,女下南方进厂子,大量劳动力外流给传统的男耕女织生活方式带来极大冲击,农村人口出现了非农化和流动化的新特征。1.非农化。农村经济长期以来一直以单一的主导产业农业为主,农产品由统购统销到市场流通机制初步建立,农产业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进入1990年代后,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国外大量质优价廉的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以往靠农产品提价和增加农产品供给总量的方式已不能支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业经济在家庭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大量中青年常年外出打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很多年轻家庭甚至完全放弃种地,农业老年化开始凸现,随着时间推移,家庭和人口结构完全非农化是一种必然趋势。2.流动化。非农化形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产生的推力,为人口流动创造了源泉,而城市及其非农产业扩张所导致的就业容量“拉力”则为人口流动创造了必然。虽然部分流动人口最终在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生根,但所占比例有限,大多数流动人口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过着年初出年终回的“候鸟式”迁移生活。小结:虽然农村人口非农化和流动化搞活了农村经济,对改善农村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同时带来许多新问题尚待解决如村落冷清的改善问题,环境脏乱差的整治问题,土地的有效种植问题,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归属问题,留守儿童的管教、留守村妇的非正常生存以及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等。农村人口该如何聚集以适应农村人口非农化和流动化的新局面便是本文的最终研究目的。二、农村人口聚集说如何破解农村人口聚集问题,广大学者普遍认为,农村人口过多,人均产值过低,减少农民数量已经与增加农产品供给总量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只有把农村人口转移出来,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于是大中城市聚集学说和小城镇聚集学说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1.大中城市聚集学说大中城市聚集学说,是试图通过城市扩增解决农村大量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并探求改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让流动人口在大中城市生根,从而达到农村人口异地城市化的发展要求。但多年发展证明,城市虽吸收了大量流动人口,但他们大多属于纯粹的淘金队伍,很难真正离开农村。原因一:经济利益因素。大量农村流动人口文化层次不高,劳动技能较差,多处于城市最底层就业,收入较低,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沉重的家庭负担使他们无力在市消费。原因二:社会保障因素。由于经常变换工厂、单位,工资没保障,大多数流动人口属于吃“青春饭”类型,老了无着落,生死病残无保障,农民不敢轻易离开土地扎根于城市。原因三:城市自身因素。从城市中心职能看,其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成为区域经济辐射中心,广大农村人口涌入只会额外增加城市福利化生活物资供应总量,不能使城市轻装上阵发展城市经济,故多抬高“城市门槛”限制农村人口涌入。小结:大中城市虽然能给农村流动人口带来一定的临时就业岗位,为农村经济带来创收,但由于其先天的局限性和社会反差并不能成为解决农村人口转移问题的根本途径。2.小城镇聚集学说“小城镇,大战略”是小城镇聚集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试图通过大力建设农村小城镇,整合农产业,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强农产品流通能力,扩大就业门路,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小城镇之间经济差异性较大,发展模式也不可同日而语,为研究方便,笔者把它们分为经济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小城镇和量大面广的一般建制镇两个层面。多年发展证明,除前者(中心镇和重点镇)吸纳了一定的农村劳动力外,一般小城镇难以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至少效果不明显。原因何在?“小城镇,大战略”是理想的终极静止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不需国家投资,农民自己筹资就可以完成,克服了大中城市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包袱过重的障碍,但他们忽视了一个根本前提,小城镇必须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规模,一般学者认为小城镇人口在达到35万左右时才能发挥聚集功能,才能形成有效的辐射中心,提供一定的就业渠道。但问题是,对于中部欠发达地区,常住人口几千人的小城镇比比皆是,其乡镇企业发展正陷入一种尴尬的零星经营状态,难以形成规模和产业链,想重走80年代沿海乡镇企业发展的辉煌之路较难-对外招商引资,由于乡镇规模太小,缺乏配套产业链,入住效果不佳;对内吸引乡镇民营企业进镇,由于自身技术实力弱,再加上土地产权制度的存在,企业成本变高,一般民营企业不愿入住。小城镇建设正变得举步维艰,难以成为全镇的经济中心,更难成为全镇农村人口转移的主战场。小结:本节主要针对“小城镇,大战略”的各种先后发展模式进行全面剖析,不管是多搞小城镇,积极发展小城镇,还是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一些较具潜力的小城镇等,都不能从实质上解决农村人口聚集问题。农村人口问题还得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三、农村人口聚集的新途径走中心村生活方式城市化道路农民之所以迁移难,土地问题是根本,土地是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民在土地上“刨食”,靠土地安身立命。也许有人会问,农村为什么不实行土地有价流通,走大规模生产道路,通过土地租金来提供社会保障。但问题是中部欠发达地区种地利润不高,更何况现在税收全免,耕作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种地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大大降低,留守的老人、妇女为什么不种自己的那份土地?因此解决农村人口聚集问题,尚需在土地集体所有制范畴内进行。美国社会学家沃思指出1:当代社会的特点是城市化,但城市化的本质要比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深刻得多。英国目前只有2.5%即60万人务农,但住在乡村的人口却达1000万人之多,而英国仍然是一个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国家。由此可见,城市化并不是要求到处都出现城市,而是要求到处都能提供城市生活的条件,城市化也并不是农村人口的简单转移,而是描述农村社会分工城市化的动态过程。作为人口基数大、城市化率低的中国,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城市化才是破解农村人口聚集问题的根本出路。而位于城乡一体化体系中最末一级的中心村恰好符合以上解决农村人口聚集问题的两个必要条件,村民入住中心村一方面可以享受到自然村无法提供的良好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也照样可以享受土地使用权,不会失去生活最后的保障。因此,中心村才是农村剩余人口生活方式城市化的最佳聚集点,当然走中心村生活方式城市化道路并不是否定农村人口城乡流动,而是必须继续坚持走进城打工的经济道路,为中心村建设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同时鼓励部分具备条件的优先进入城镇,剩下的则引导他们落户中心村,从而达到双管齐下彻底解决农村人口聚集问题的最终目标。小结:解决农村人口聚集问题应在土地集体所有制范畴内进行,走中心村生活方式城市化道路才是破解农村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四、培植中心村,加速农村人口聚集1.以镇域村庄布局规划为纲领,分类修编中心村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当前新农村规划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好,地理位置占优的少数示范中心村上。重点村重点投入,讲求效率优先,本无可非议,但对于量大面广的一般村庄,如果对其熟视无睹,任其无序建设,则只会加剧农村两极分化,形成农房建设进一步固化,增大将来整治难度。如何扭转这种局势,修编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统筹全镇村庄协调建设是前提。镇域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依据原有的自然村落群分布特点,合理布点,确立中心村规模,推行“迁村并点”政策,明确强势村、保留村、待迁村。虽然有些地区以小学生上学不出村进行推算,确立中心村规模,但考虑到当前中部欠发达农村地区校车接送已较普遍,结合农村实际行政管理,种地方便,大量农房不便拆迁等现实原因,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中心村实行村落重组可能是较为现实的做法,当然条件较好的也可跨行政村或打破行政村区域组建中心村。2.加强政府协调职能,搞好宅基地征用和路网建设工作在中心村建设的初级阶段,宅基地征用和路网建设是重点和难点。宅基地征用虽属村民私人交易行为,但纠纷较多,处置不当容易使中心村建设陷入一种停滞状态。因此,不论是对于新征宅基地还是对于强势村落内部的闲置宅基地,政府部门应以中心村规划文本为依据,出面收回归村集体,提供给建房者使用,并拿出可行的补偿标准,再由村干部、建房者或开发商和宅基地拥有者私下协商处理。路网建设一般采取自建公助和邻里互助等政策,如国家投入+个人或企业赞助+村民分担,村民共同出劳动力等,其中国家资金投入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由县政府牵头,建设局、土地局、农业局等相关单位成员组建成立专门的中心村建设领导小组,并建立由各部门各基层组织参加的执行机构,以规划整合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把支农津贴中的一部分集中投入到强势村落路网和拓展新村主干路网建设上,则既能达到“四两拨千斤”整治效果,又能实现“迁村并点”的根本目标。3.集中土地,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企业培植工作培植中心村,农地制度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适度管制和推动农地流转则是农地制度建设所要达到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目的2。农地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发挥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还得结合村落重组完成土地的适度集中,便于调整产业化结构和壮大地方板块经济。其次是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和原有乡村企业培植相关农产品产业,加速农产品高科技流通,搞活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保持中心村一定的常住人口和结构比例,恢复村落活力。小结:培植中心村,应审时度势,以镇域村庄布局规划为纲领,分类修编,加大前期基础设施投入,适度集中土地,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企业培植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农村新的人口聚集中心和产业经济中心。结语:本文主要针对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非农化和流动化的新特征,剖析了大中城市和小城镇难以承担农村人口转移问题重任的深层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应走城镇化与中心村生活方式城市化并重的发展道路。其中,走中心村生活方式城市化道路应打破镇域壁垒,以县域经济为主导,以中心村为基本经济单元,重点投资中心镇、重点镇,构筑“中心村中心镇,中心村重点镇,中心村大中城市”的直接联系通道,跳出原有小城镇主导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