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和西方.docx_第1页
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和西方.docx_第2页
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和西方.docx_第3页
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和西方.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和西方来源:热点论文 2009-4-10 8:18:59 作者:戈蒂娜 编辑:论文 【内容提要】该文首先提出与古典主义相对应的新古典主义概念,接着对在中国和西方发生的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从时间,社会背景,建筑风格,建筑类型,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最后通过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得出结论。从而对时下流行的“新古典主义”一词,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摘 要 题】建筑 【关 键 词】新古典主义/建筑/中国/西方 【正 文】 新古典主义是与古典主义相对应的概念,而古典主义指的是地中海文化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甚至还包括古埃及和哥特建筑。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900年);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事实上,古典主义建筑的复兴思潮从16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曾出现过,时衰时盛,直到今天,这种复古思潮作为一个非主流的建筑风格仍在延续。而在中国,恰恰也同样出现了两次所谓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一次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另一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1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概述 1. 1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欧洲,正值资本主义早期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代表资产阶级各阶层的利益,极力倡导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正是这种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新兴资产阶级趁机借用古典的外衣扮演进步的英雄角色。 而另一方面,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风格盛行一时,贵族生活日益腐化堕落,他们在建筑上大量使用繁琐的装饰与贵重金属的镶嵌,引起新兴资产阶级的极端厌恶。这种建筑风格在资产阶级看来显然束缚了建筑的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的艺术观。 启蒙运动思想和过分矫饰的洛可可式室内装饰,促使18世纪的建筑师们意识到其所处时代的崛起和动荡的性质。在他们探求新建筑形式的过程中,希望通过对古代精密的重新估价来探索一种真正的风格,而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遗产无疑成为当时的创作源泉。 由此引起的考古发掘,更使得当时的建筑师们能够把文艺复兴所依据的维特鲁威的古典主义教义与实际的废墟结合起来,进行对照研究。18世纪前期古罗马城市埃尔库拉诺和庞贝遗址的发现及挖掘,鼓舞着人们很快探查扩展到位于西西里岛和希腊的古希腊遗址。接着一篇篇详尽的考古报告传遍欧洲,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艺术珍品被运送到各大博物馆。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的考古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 2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从1939年以来,人们逐渐发现现代运动包含严重的内在缺陷,人们对千篇一律的玻璃盒子和“国际式”怨声载道,特别是国际式给欧洲的传统都市和传统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公众对保存和环境的观念彻底改变,从对废气和丑陋的战前城市环境的普遍敌意到把这种环境当作“遗产”以一种浪漫主义和怀旧态度加以接受。这使建筑师进入一种新的建筑思想氛围,一种使建筑师们有可能讨论现代古典主义建筑的氛围。 现代的新古典主义是在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地区文化的基础上,以传统建筑和城市肌理的形式和手法去解决现代建筑的功能要求,以期达到恢复传统都市生活的目的。英国建筑师波菲罗斯认为,“古典主义是在传统的滋养下的一种自由意志的哲学”。由于现代运动的影响,使人们长期错误的把古典和传统当作“过时的时尚”来看待,而新古典主义正是要向人们证明,古典主义不是一种时尚,是永远现代的;是能在任何社会发展过程中揭示人与自然,人与人造自然的最基本的关系,而同时又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现代主义从一开始试图探索一种新的民主的理解,而后来却违背了人们在都市生活环境中所应保持的一些永恒的原则。而新古典主义则是一个新的传统与民主结合的最佳产物。 1. 3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 在中国,第一批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随着殖民主义所强加的文化殖民出现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建立沿海通商口岸。开埠后,各个沿海城市都划分出特定的租界区。租界区内,西方殖民者建造起他们本国的西式建筑。 当时的欧美,正是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占据建筑领域的主导地位,但这些建筑并未立即出现在中国的租界区。第一批西式建筑,极少经过正规建筑师设计。一般都是由外侨自己设计绘图,就地取材并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由中国工匠加以修改。随着西方正统建筑师的姗姗来迟,真正的正统学院派的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才出现在我国各沿海通商城市。其中,许多具有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的西方建筑师来到中国,这些高水平的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如1923年上海的汇丰银行)完全能够与欧美第一流的学院派复古建筑相媲美。 而推动近代中国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他们中的大多数受教于西方旧的建筑教育体制,即受到西方学院派复古建筑思潮的强烈熏陶,回国后,很自然的成为西方复古主义建筑设计的又一支生力军。事实上,他们的一些作品在设计水平上已完全可以同当时外国建筑师的复古建筑作品相抗衡。 各式殖民建筑对中国,尤其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建筑影响颇深,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如上海、大连、哈尔滨、青岛、广州,沈阳等城市,这些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甚至成为这些城市的“文脉”。 1. 4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中国的第二次新古典主义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直到今天余波未止。如果说中国的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建筑似乎是两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产物,那么第二次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自发或主动的。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使得这些人在物质富裕的情况下,进一步追求非物质层面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而此时正是中国建筑的空前的建设高潮,面对巨大的建筑需求和刚刚起步的经济,再加上数量不多水平有限的建筑师队伍,80年代的建筑大多是以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的、符合实用经济美观原则的、朴素的国际式盒子。这些建筑普遍风格单一、没有个性,缺少建筑细部,显然无法满足这些“农民”企业家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一种新的建筑形式来满足其对高尚生活的追求,而我国目前的大众建筑审美水平普遍不高,人们对建筑艺术的理解较为肤浅,不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对运用现代材料、技术,符合当代美学原则,表现先进文化的现代建筑之美,认识不足或认为高不可攀。相反,典雅精致、构图严谨、装饰性强、豪华高贵的“欧式建筑”却很容易被接受;那些原来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神权的柱廊、穹顶或凯旋门式的建筑语言正可以用来显示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由此,“欧式建筑”在大众的眼中变成了一种高尚生活的象征,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欧陆旋风”。这种所谓的欧式风格建筑大都是把西洋古典建筑的某种柱式、线脚、山花甚至穹隆圆顶等造型元素,直接运用到立面设计中,而这些造型元素各自及整体的构图比例、组合关系往往不严格遵循古典建筑的原则和章法,随机性大,设计质量普遍不高。 2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的比较研究 从对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的推导出以下结论(表1)。 表1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的比较结论 项目 时间 社会背景 建筑风格 建筑类型 社会需求 社会意义 名称 第 18世纪 1 过分矫饰的洛可 相对朴实均 1 为资产阶级服 1 宣扬政治理想; 1 对维特鲁威古典理论的 一 下半叶 可室内装饰; 衡适度宏伟 务的国会,法 2 适应资产阶级社会新 学习与合宜演变; 次 至19世 2 新兴资产阶级的 结构理性的 院,银行,交易 机构的需求; 2 运用恰当的表现方法和 新 纪末 启蒙思想(政治 纯粹 所,博物馆,剧 3“帝国主义”军功武 有区别的外观来适应不 古 理想); 院等公共建筑 威。 同建筑类型; 西 典 3 考古挖掘的显著 2 拿破仑时期的 3 满足资产阶级社会对新 主 成绩; 纪念性建筑 机构的需要,表现复杂的 义 4 拿破仑的“帝国 社会任务。 主义”时代。 方 第 20世纪 1 现代主义的国际 简化写意 1 办公楼,博物 1 对现代主义建筑现实 1 肯定其文化和美学价值 二 5060年 格局千篇一律; 抽象隐喻 馆,博览会,会 的求正; 并大胆革新; 次 代至今 2 对传统城市的严 历史感文 议中心等公共 2 文化和历史情结的需 2 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 新 重破坏; 化纵深感 建筑 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 3 公众对战前城市 2 各种住宅和别 3 寻求新的传统与现代主 曲 环境的态度和观 墅 义民主的最佳结合。 主 念的转变。 3 装饰 义 19世纪 1 鸦片战争后的西 相对朴实均 1 领事馆,银行, 1 西方人按照自己的习 1 西方殖民强加的产物; 第 末至20 方殖民入侵; 衡适度宏伟 洋行建筑 惯建造房屋; 2 形成沿海城市独特的城 一 世纪初 2 沿海城市建立通 结构理性的 2 教会学校 2 把西方建筑形式当作 市文脉。 次 商口岸并划定租 纯粹 殖民政治的注释。 新 界区 古 3 接受学院派教育 典 的第一代中国建 中 主 筑师学成归来。 义 20世纪 1 改革开放以来, 比例随性 1 公共建筑 1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 1 崇洋媚外和大众低品位 国 第 80年代 物质的富足和大 胡乱组合 2 政府机构 求; 导致的隐性西方文化殖 二 至今 量信息的引入; 不伦不类 3 房地产住宅楼 2 好奇求新盲目崇外; 民; 次 2 业主及大众的建 缺少细部 盘 3 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2 城市形象的破坏; 新 筑鉴赏力不高; 质量低劣 4 私人别墅 的炫耀。 3 没落的“贵族气息”的泛 古 3 建筑师的设计创 5 普通住宅和小 滥。 典 新能力有限; 商店 主 4 房地产商兴风作 义 浪; 5 后现代主义思潮 似是而非的影响; 6 政府部门对建筑 外观设计的宏观 控制无力。 (1)从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到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 可以说,中国的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和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从时间、内容和建筑师队伍来看,都是一脉相承的。1840年,当中国正发生鸦片战争,被迫划定殖民租界的同时,在欧美正是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占据建筑领域的主导地位。然而,正统的学院派复古建筑在中国出现却是在稍后的二三十年,并且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因此,二者在时间上有一个推迟的衔接关系。再来看建筑师队伍,当时从事复古主义建筑设计的人员有两大类:一是从西方来的正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师,他们中的一些还具有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二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他们中的大多数受教于西方旧的建筑教育体制,受到西方学院派复古建筑思潮的强烈熏陶。这些受过西方良好的学院派教育的建筑师保证了中国的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建筑和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内容上的一致性,这些作品完全能够与欧美第一流的学院派复古建筑相媲美。 不考虑政治、地域和文化因素,这些质量和品质优秀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在建筑上固然是进步的、合时代的,然而,这些西方建筑毕竟是通过不平等的殖民侵略强加给中国的,这些建筑破坏了中国传统城市的风貌,更具讽刺性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这批建筑重新塑造了上海、大连等沿海城市的城市文脉。 (2)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虽然时间上也有推迟和重合,但并无本质上的关联。二者的产生,虽然同样有着大众对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但不同的是,西方建筑师们突破现代主义的几何定式,以浓厚的怀旧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对古典语汇作了新的阐释,创造了一种与现代主义追求冰冷的技术美不同的人性化空间,试图恢复传统的城市环境和生活。而在中国,这种新古典主义现象似乎是自下而上的,同样是面对现代主义贫乏的国际风格,数量有限、水平有限的中国建筑师显得无能为力,他们只是一味的迎合大众的口味。然而目前的中国建筑师远没有中国的第一批归国建筑师那样的古典主义的修养,他们并不完全懂得西方古典主义、西方新古典主义和后现代以后的新古典主义的内涵和联系。在他们看来,这些都只不过是他们进行抄袭拼凑的素材,做出来的东西也就“画虎不成反类犬”。 从内容上看,大众的无知和中国建筑师的无能,创造的是所谓的“欧陆风”:把西洋古典建筑的某种柱式、山花、罗马式穹隆圆顶、哥特式尖券或文艺复兴花饰、线脚等造型元素,直接堆砌运用到立面设计中,而这些造型元素各自及整体的构图比例、组合关系往往不能严格遵循古典建筑的原则和章法,最后成了一盘西洋建筑符号的“大杂烩”。 (3)从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到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从文艺复兴到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再到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思潮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所塑造的建筑的永恒性是同一的,而在不同时代带上的政治色彩却是后人所附加的。 正如恩斯特所说:“作为一个现代人,我相信古典建筑语言仍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相信古典主义可以很好地协调地方特色与从不同人群中获得的雄伟、高贵和持久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古典主义语法、句法和词汇的永久的生命力揭示的正是这种作为有序的、易解的和共享的空间的建筑的最基本意义。” (4)从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从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不仅是在学术质量和品位上的倒退,我们更应该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