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文化调查.doc_第1页
婚姻文化调查.doc_第2页
婚姻文化调查.doc_第3页
婚姻文化调查.doc_第4页
婚姻文化调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婚姻文化调查 农业集体化时期学校:忻州师范学院系班:政史0903班姓名:王 强 学号:200903510039指导老师:潘慧生 内容提要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农业集体化时期,作为社会文化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文化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被视为封建制度残余的传统婚姻遭到抛弃,一个以自由择偶,追求相互爱慕情投意合,婚礼简单朴素以及夫妻之间平等相待的新的婚姻文化开始形成。也可以说婚姻制度、婚姻观念、夫妻双方关系表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因此,本文旨在从婚姻观念、婚礼仪俗等方面的嬗变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反映出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婚姻文化的特征。再者,婚姻文化的嬗变是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和时代特色的,婚姻文化的嬗变更是反映着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所以在了解婚姻文化嬗变的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农业集体化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对人们群众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关键词:婚姻文化 农业集体化时期 自由 择偶 夫妻 目录 绪论 1 调查意义.3 2 调查方法.3一 个案调查(一)调查对象3.4 二 调查认识(一)婚姻登记制度的建立.6 (二)婚姻观念1 .72 择偶观.83 择偶方式.94 择偶标准.9(三) 婚姻仪式 .10(四) 夫妻关系1 夫妻之间的称呼.102 夫妻双方的家庭地位.11三 调查总结 婚姻文化的特征与原因.12后记.12相关文献.13.绪论1 调查意义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而人类社会的发展除了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外,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必要劳动力,即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两性的结合时人类繁衍的必要条件,婚姻正是规范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婚姻不仅仅只关系个人,婚姻还是社会的晴雨表,是社会的指示器,是社会的时代烙印,不仅记录着社会制度,婚姻文化的发展,更深层的反映着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特点,是时代的特征以及兴衰的写照。农业集体化时期,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发生了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婚姻文化的嬗变,即婚姻制度、婚姻观念、婚姻仪俗等,其中典型的两个方面,第一是婚姻制度的变化,从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到新时期自由的婚姻制度,第二是婚姻观念的变化,从传统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婚姻观念的自主综合化等。可以说农业集体化时期是我国婚姻发展的转型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婚姻文化不仅可以认识我国婚姻由封建传统婚姻向新时代自由婚姻的转变,探索婚姻文化嬗变的规律,而且还可以由此深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探究不同时期的婚姻文化对当时、以及当代社会的影响。3 调查方法本文利用的主要材料一部分是当时报刊杂志以及公开出版物,即文献资料。人民日报,如当中的小二黑结婚。更为珍贵的是有幸借阅侯马市文史资料档案,查阅一些当时有关婚姻问题的普及读物,如和职工们谈谈婚姻问题(1955)。除文献资料外,作者还注重实践调查,亲身访问。采访了亲历那个时代的老人,获取珍贵的口述资料,力求获得完备丰富的信息,从而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之处。一 个案调查(一) 调查对象 左桂林 ,男,78岁,原侯马市台神村村委会计,在村中是一位很有威望且有良好口碑的老人。(二) 调查内容 王强(以下简称王):左大爷,您是什么时候结的婚啊? 左桂林(以下简称左):那可早了,应该是1956年吧!王:左大爷,您怎么看待婚姻?觉得它有啥用啊? 左:哎呀!这东西能有啥!是生活必不可缺少的!是成家的一种条件吧! 王:您与奶奶(左大爷的妻子)是怎么认识的经人介绍还是自己结合/? 左:(左大爷似乎对这个问题很不好意思,忍不住嘿嘿笑起来) 经人介绍的,在地里集体干活的时候看上的,后来经人介绍认识的。 王:左大爷,当时的交往对象一般怎么结识啊?有没有自由恋爱的/ 左:当时大部分还是经人介绍的,你说的那个自由恋爱的少!虽然那个时候新中国都建立了,新的婚姻法也好像颁布了,但还是大部分都是别人介绍的,王:当时交往多长时间就结婚了,一般如何交往,会不会就像现在一样空闲了两个人就出去玩? 交往时会不会又很大的花费?左:一般的是在一年左右吧,看家里情况定,家里穷了肯定得时间长一点了,我跟你奶奶好像是一年半吧。当时交往就是出去看看电影,去人家女家家里干点活,花费一般不多,基本上很少有花费,有时候就是送她点花布了,被子面啥的!王:交往时去对方家需不需带礼物?该怎么称呼对方家长?左:礼物这个,当时一般就是拿点布,被子面。没结婚的去了女家就叫伯伯(在侯马本地话中发音为bei bei),婶婶!王:当时的交往双方地理位置上远不远?也就是两家离得远不远?左:一般的不远,也就三五里!基本上都是邻村的。有时干活还能碰见。王:当时的择偶标准是什么?左:当时对女家就是看她身体健康,能干了地里活就行了。女的对男的要求应该就是能干,能出力,身体健康。人老实,实在,肯干活就成。还有就是家庭成分要清,对了,我记得当时有个顺口溜,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一个花太小,两个花正好,三个花太老”反正是找个军人光荣!王:你怎么看待当时的择偶标准?左:那能怎么说啊!当时就是干地里活,能干就能多分点粮食,家里多吃点,还光荣,队里还表扬!所以结婚人家就挑能干的。王:当时有没有订婚?左:这个我可是不太清楚,反正我和你奶奶是没订婚,当时就是过下礼,也不能叫订婚吧!不过我听上一辈的说过,民国的时候有订婚。王:左大爷,在你们那个年代结婚必备是什么?左:没有啥必备的东西,当时不是有句话么,“找个老实人,安稳过日子”能看的上眼,肯干就行!王:当时的彩礼一般是什么?会不会就像现在一样?左:跟现在可不一样,现在这一车一车的东西,当时哪有那么多东西,不过每家也都不一样吧,又的就是给女的买些衣服啦,被褥,被子面,花布等。还有的会给点钱,不过夜都差不多。王:结婚时男方如何接女方?如距离确实远呢?左:当时大部分还是用马,咱这里用驴子的少,山区一般用驴,再晚一些有钱的人家就用拖拉机了!一般不会太远,基本上都是用马接女的!王:左大爷,当时送礼一般是送物还是送钱啊?如果是钱,一般是多少?左:当时一般都是送东西的多,就是一些被褥了,送钱的也有,街坊邻居一般就是送一块两块钱的,也有几毛的,亲戚也都是八块十块的。王:婚礼仪式是怎么样的?跟现在的进程一样么?左:肯定不一样了,进门的时候有搀新娘进门的,新娘头上有盖头,进门完了就是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送洞房!(这点我有点疑惑,但还是没问)王:婚后有什么礼数么?左:我记得结婚第二天是拜人,其实请本村一家子(一家子是村中同性的本族人)吃饭,新娘也认识下本村一家子的人。第三天好像是嫁女回门,也就是新娘要回门王:左大爷,当时夫妻之间如何称呼啊?左:这个不好说,不跟现在一样,有的是叫名字,大部分是打哈哈(打哈哈在侯马当地话中就是不呼人名打招呼,如叫“喂”!)我跟你奶奶当时是打哈哈,后来年数长了有的时候也叫名字!王: 当时女子嫁入后的地位如何?左: 当时不跟现在一样,男女平等。那会还是带封建意识,男女的地位还是有差别的,男的地位要高一些!王:当时妻子会不会出去工作?有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左:当时没有出不出去工作一说,跟现在不一样,女的也开始工作了,有的还当老板,当时嫁过来之后,都是队里大生产集体劳动,去地里干活了,有时候一起修水库。当时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王:就你所知当时的夫妻之间的关系如何?出现问题该怎么样?有没有离婚? 左:一般的都很好,还是有那种封建意识,男尊女卑的,吵架的少,一般出现问题女的都停娘家。(停娘家:在侯马当地话中是回娘家,在娘家住的意思)等男方来唤。(唤:叫的意思)当时离婚的少,也有离婚的,但村里人看法不一样,还是有那种封建意识,离婚对女的名声。二 调查认识(一)婚姻登记制度的建立婚姻登记制度是政府保证男女婚姻自主,组成美满幸福家庭的重要措施。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就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其中首次规定了结婚离婚必须登记,开始建立婚姻登记制度,但由于紧张的战时环境,该制度始终没有严格执行起来。新中国婚姻登记制度的初步建立是1950年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其中均规定了婚姻登记的相关内容,并首次确定婚姻登记是结婚,离婚的必定法律程序。我国原内务部或民政部,也曾在1955年,1980年等颁布过几个婚姻登记办法或条例,除坚持着婚姻登记原则的成立外,还规定男女双方应亲自到结婚所在地区的人民政府进行婚姻登记,以了解双方是否符合婚姻法的规定:双方本人是否自愿,年龄是否达到法规要求,是否符合一夫一妻制等。据各地司法部门的统计,婚姻案件一般在各地司法机关所受理的案件中占多数,仅1949年上半年华北地区的婚姻案件占民事案件的46%,山西省五台、定襄等地几乎全是婚姻案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的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仍屡见不鲜,农村早婚的现象仍居多数,广大妇女仍不能充分享有结婚、离婚自由,事实表明不革除封建弊端丛生的封建婚姻,新中国以自由,男女平等为核心的新型婚姻制度就难以建立起来。1950年婚姻法正式施行,它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部法典,是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开始,更标志着以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婚姻将彻底革除,以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的新型婚姻的建立。使许多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可以合法结为夫妻,许多饱受虐待的妇女也从封建婚姻中解放出来,寻找自己的婚姻幸福,更积极的参加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二) 婚姻观念1 婚姻观 婚姻观,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对待婚姻以及家庭的看法与态度。1950年我国颁布第一步婚姻法,规定结婚离婚自由,婚姻自由观念开始在社会上盛行起来,婚姻自由指的是当事人由自主权利决定自己婚姻的权利,包括结婚与离婚自由两个方面,结婚是缔结婚姻关系的自由,离婚是解除婚姻关系的自由。此外,此时的婚姻观还有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等原则。在我国几千年腐朽的封建制度下,几千年封建伦理思想的桎梏下,形成了子女婚姻应服从家长,家族的传统观念。缔结婚姻的当事人没有婚姻选择权,其决定权大多在父母手中,更甚之决定权在当事人哥哥手中,封建伦理讲究“长兄为父”。大清通理中规定,子女结婚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形式。父母的意志高于结婚当事人的意愿。有实证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子不得宜其妻。”这是封建婚姻的真实写照。在婚姻自由观念与婚姻法的影响下,婚姻自由的观念开始渐渐深入人心,当时有句歌谣是这么唱的:“青年男女胜前辈,自己做主找爱人,看他心红手又巧,双双喜爱就结婚。”当然50年代初期社会上婚姻的主流仍是父母包办婚姻,婚姻自由的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农业集体化末期,有些开始出来找工作,这样自由婚姻才渐渐开始增多。在自由观念的影响下,晚婚的观念也开始渐渐萌芽,清代大清通理中规定清代的适龄结婚年龄男子为16岁,女子14岁。然而在民间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结婚年龄比这还要小。受此影响,我国社会很长一段时间中贯穿着早婚的观念,据统计,49年我国妇女在不满18岁结婚的,农村51%,城市39%。早婚是很普遍的事。婚姻法颁布后,50年代初期农业集体化时期60年代以后我国完婚观念开始渐渐发展,“十七十八正年轻,青年妹妹下决心,学习劳动不搞好,姑娘永远不结婚。”是最好的证明。2 择偶观择偶观就是人们在面的婚姻时,选择对方标准的观念。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文化现象。反映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婚姻观念的重要形式,然而不同年代,不同社会制度之下,人民群众也会有不通的择偶观,农业集体化时期,伴随着我国婚姻法的颁布,婚姻自由观念的深入,青年男女的择偶观发生了具大的变化。以自由为中心的择偶观念开始萌芽,婚姻法的颁布不仅标志着婚姻登记制度的建立,更是由封建婚姻到社会主义新型婚姻的里程碑,青年男女的缔结开始破除封建婚姻传统下的父母包办,男尊女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追求自由,情投意合,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在农业集体化那个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特定的政治色彩浓厚的那个时代,青年的择偶观,是以革命进步思想为前提的,强调在择偶自主自由的基础上以追求政治思想的进步为光荣,所以在农业集体化时期,政治思想是青年男女择偶的另一重要观念。也就是说双方的政治条件是影响青年男女择偶观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财产相若,门当户对”是子女结婚的必要条件。即“门第不当,不能苟就”。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在婚姻法的颁布与婚姻自由观念的影响下,传统的封建婚姻观念“门当户对”也随之渐渐改变。 “财产相当,门当户对”不再是严格的限制。当然两千年的封建传统婚姻文化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门当户对的观念在农业集体化时期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 择偶方式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媒人”被人们看作是带喜的红字,所谓无媒不成婚正是强调媒人的重要性。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社会男女青年的缔结主要是依靠媒人的拉合。传统的封建社会下的婚姻正是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成,建国以后开始逐渐破除媒人的迷信色彩,封建社会的一个个悲剧婚姻的酿成,媒人是其中的一个主导因素。随着50年婚姻法的颁布,就中国的媒妁之言开始破解,新的婚姻缔结方式择偶方式开始发生变化。随着“职业媒人”在新中国的渐渐消失,青年男女的择偶方式也渐渐的发生着变化,有句顺口溜恰巧将那个时期的择偶方式反应出来:“组织帮忙介绍,领导出面做媒,家庭成分很重要,人要老实,能过日子,感情不能少”。除了领导组织做媒之外,青年男女自主择偶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婚姻自由的观念也逐渐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农业集体化时期以及其后,青年男女在一起劳动、工作的次数增多,交流的机会也就渐渐增加,所以这一时期自主择偶也是缔结婚姻的另一种重要的方式。4 择偶标准择偶标准就是男女之间恋爱或组成家庭相互选择的主观评价标准,它是人脑对男女之间价值关系的客观价值标准的主观反映。通俗的说就是男女对交往对象的要求。择偶标准是变化发展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中过传统的封建婚姻形式下,“门当户对,财产相若”是择偶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门第不合,不许轻婚。门第不当,不得苟就。财产不当,不得相合。”“父母之命”通常是选择门第相当的对方,为家族利益考虑,完全忽视当事人的意愿,只要门第相当,不论老少,秉性好坏。均嫁其女。绝世才媛,下嫁枯杨老夫!正是封建闭塞婚姻的真是写照。农业集体化时期,人民刚从封建制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婚姻自由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青年男女在择偶时遵循婚姻法的规定,可以自主择偶,如,50年代的择偶顺口溜:“一个花太少,两个花正好,三个花太老(花是指军人的军衔,肩膀,帽子等的专门徽章符号,一个花是少尉,两个是中尉,三个是上尉)”。50年代以后,尤其是土改以后,农民几千年的梦想:“一亩地三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为现实,能劳动,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劳动成为当时最光荣的事。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女子把爱劳动、穷苦出身的男人为知音,找丈夫要找能吃苦能干,忠厚老实,平行端正的。但,封建婚姻文化的消失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可能在政策上短时间转变,门当户对的婚姻仍一定程度上存在。(三) 婚礼仪式结婚被视为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在封建传统的婚姻中讲究婚礼仪式,如山西民间在结婚前都会有一次订婚。晋南襄汾一带仅订婚男方送给女方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同时婚礼采取聘娶婚制,婚姻程序主要有:“纳菜、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还要办嫁妆、坐花轿。请鼓手等,讲究排场。新中国建立后,旧的封建婚姻礼数受到批判,在集体化时期,大摆结婚宴席被认为是铺张浪费,不经济。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大红大紫的嫁衣。婚礼不再是花天酒地的铺张,而是小两口领证后,以亲戚、朋友、同时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新郎新娘不再是拜天地,而是向毛主席、双方父母行鞠躬礼,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一聚吃点糖果热闹一番就行。就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一样:“萝头扁担好生产,绸缎衣服皆不要,山坡一片红桃花,不要花椒不要马,扁担扁担并箩筐,一路走到宝祥家”。在婚礼的时间上,废除了封建伦理下的黄道吉日,为了不影响社会的生产和各自的生活,年轻人的婚礼一般都选在“五一”“五四”“八一”“十一”这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日子举行。还有的在星期天或者是在晚上举行。农业集体化时期,婚礼仪式、礼数的变化不仅仅是代表着社会文化的转向,也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现实与政治经济问题。农业集体化时期正是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时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粮食收购与供应问题,生产的紧张等,从简的婚礼形式与社会主义的建设是分不开关系的。这样能少消耗国家的粮食,腾出更多的粮食支援生产,也少浪费了人力,少影响了生产。(四) 夫妻关系1 夫妻之间的称呼 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夫妻间的称谓变化很大,如,良人,最早是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也称自己的妻子为良人,古诗中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但,不加区别的称呼终有些不便。后来就有郎、郎君、娘子、如李白的诗中所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宋代以后就有了官人、内人、相公等的称呼,近代以来有了先生、爱人等的称呼。致当代如老婆、老公等的称呼,但称呼已随意化。就中国的社会中,从称呼中可以看出,女子在家庭中是处于从属的地位的,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地位,她的主要任务就是相夫教子。如,互称良人,随带来诸多不便,但从称呼中还是可以看出至少夫妻关系在称谓上还是平等的。何为郎君?最初是称为郎,为体现对丈夫男性的敬仰故加君字。官人即有管教妻子的意思,相公更是体现了男子地位的进一步上升。对丈夫郎君、官人、相公等称谓的演变,不仅是夫妻关系不平等的演变,也是男权意识逐渐强化的表现。新中国建立后,农业集体化时期,各地妇女加入生产队伍,在人格以及生产方面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妇女们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不再是封建旧中国社会中从属的地位,在家庭中也开始有发言权。城市中夫妻间以同志来称呼,即志同道合。这不仅仅只是称呼上的变化,更是体现在青年男女择偶上的变化,从侧面更是体现了婚姻的缔结不再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父母包办”。而是以自主选择,感情为婚姻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夫妻之间家庭地位的体现,破除男尊女卑的观念,趋于平等化。2 夫妻双方的家庭地位 建国以后,我国的婚姻文化发生巨大的变化,随之,家庭方面自然会发生一定变化,重要变下在夫妻之间家庭地位的变化。在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在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更是不可改变的纲常。新中国建立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破除封建家庭的迷信观念,打破旧中国压迫妇女的局面,鼓励广大妇女,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走向社会,在国家政策的鼓舞与推动下,广大妇女纷纷走出旧中国家庭观念的桎梏,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而妇女要获得同男子一样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工作,生活要依靠男性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平等不仅是男女观念上的平等,更是经济地位上的平等,要想真正实现平等,就必须要打破在家庭经济生活中依靠男子的局面。农业集体化时期,在面临建设社会主新中国的局面下,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与指引下,妇女们开始走向生产,参加生产劳动,深入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有了自己的经济收入,在家庭关系中有了物质的保证,家庭地位也就愈趋平等。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