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评论.doc_第1页
书画评论.doc_第2页
书画评论.doc_第3页
书画评论.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当代著名国学大师范某人书画艺术的一点感想文/孙钰 “书,为心画”只有真心才有真知。真、是艺术的灵魂,“修辞立其诚”只有用仁厚之心去观察事物境界才高。艺术是人格修养的再现,有平和淡泊的心性,才会用心去作画,志、气、意、趣、神、理才能统一到笔下,才能天机流荡,神意盎然。惟心是求,脱略形迹,才是艺术的极致。高贵的单纯性,平易的伟大,纯朴的人生才是艺术的人生。 “其耆欲者,其天机浅”机心太过,必重名利、必虚伪巧饰。矜心著意是艺术之大忌,江湖精明高一分,艺术品格就底一分,知识广博不真诚仁厚,人格就越卑下低劣。即使笔墨玩的再熟也是没有生命的,作品必定凝滞刻板、生涩露燥。气息必定污浊,笔墨必定虚空。笔不是笔、墨不是墨,全无生气。混世愈精明,离艺术愈远。中国画的功能与发展 本文摘自:王言夫艺术网, 作者:张江舟我理解绘画中的精神功能应该集中体现在创作者对当代社会、当代文化的一种价值判断。作为画家、作为文化人,对当代文化、当代社会的基本现象或人的一种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自己的思考。作为画家不能游离在精神文化的轴线之外。如果和当代文化脱节,没有关联,更谈不到对当代文化、当代人的理想建设能起到什么作用。与当代文化的关联可能是画家在创作中体现精神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种精神性应该集中体现在你和当代文化的关联。而且我感觉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因为中国文人历来有这种参与社会、关注现实的情怀。中国历史上大量画家有忧国忧民、报国济世的典型情怀。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大丈夫情怀都是大量存在于中国文人的一种情结。他们读书也好、绘画也好,不仅仅是为了愉悦、为了赏心悦目,他可能是为了干预社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有所作用。像包括历史上大量的文化家族,可能官场失意,大量隐居山林的画家,虽然离开了人事,但他绝尘不忘社稷、隐逸不甘沉沦,这是中国文人的一种精神情结。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对人的精神的关怀应该说是贯穿中国文化、绘画的一种精神依托。绘画审美的基本形态,是绘画透出的精神形态。中国画对审美形态和绘画中透出的精神意绪是有高下之分的。这是为什么?从直观上看,中国几千年的绘画作品,有独特的方式叫以品论画。在魏晋时期就有四品说,后来有以品论画、以品论诗大量存在。一直到清代还有二十四画品,之前还有二十一诗品,就是对每一种的精神形态都有关键词来限定。从直觉上讲,找不到西方那种除了圣洁高尚的另外一种形态。像清代一个叫黄钺的文艺评论家,他有个二十四画品,这里面各种形态都有,共24种。有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气韵、陈妙、冲淡、淡意、朴拙、清旷、空灵等各种形态,唯独找不到艳俗的、肮脏的、扭曲的大量丑恶的东西。为什么?与中国画有一批文人在书写有很大关系,中国文人画传统是我们最大的传统。文人行为方式有很多限定,从先秦看到,对文人的人品有多种限制,仁、义、礼、智、信,像现在我们说的八荣八耻,什么样的人格是美好的人格,中国画里面有一种说法“画品即人品”,你的画透出的就是你的人格显现。对文人的限定就形成了中国画的品类、审美形态,低俗的、丑恶的在我们的画中找不到了。这是中国绘画在精神传达上的非常好的传统。应该值得我们认真地面对和思考。绘画语言的范围包括构图、造型、色彩,还有独有的笔墨(西方叫笔著、笔痕),笔墨在中国画中起的作用太大了。绘画语言就是这些东西。构图,西方讲焦点透视,中国讲散点透视,还有平远法、高远法。中国绘画不叫构图,叫布局,不管怎么表达它都是绘画的构成因素,造型包括具象造型、意象造型,抽象造型,像抽象有方的、圆的,各种型的对比关系。笔墨的内容就更多了,中国画对笔墨的依存更多,有用笔墨的一些讲究,用笔中有各种皴法,各种描法,都是历史上总结出来的。过去读一些基础读物时知道十八描,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十八描了。各种皴法,主要体现在山水画中。从远古时期的彩陶、原始的岩画中看到的非常具有表现性的绘画,那是原生态的,是当时原始人类很直觉的一种方式。不是自觉的,是没有理性支撑的。我们谈绘画的表现性是通过中间的再现过程之后的一种理性的把握。能感受绘画在人的精神中的作用。所以现在谈彩陶文化也好、岩画也好,中间有极强的表现性在里面。这是后人赋予它的一些东西。在当时,画工也好、画匠也好,他感受不到这种东西。真正对绘画语言的一种自觉好像是在魏晋时期开始。当时有一个画道士人物的叫曹仲达,后人在总结时有一句话叫“曹衣出水”,他画人物衣服都很紧窄,主要画佛道人物,穿的衣服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感觉。很贴身。所以归结他的方式叫“曹衣出水”。这就是一种自觉。再有像盛唐时期一个叫吴道子的,他的画叫“吴带当风”,他也画佛道人物,表示佛道人物的飘逸,一种动感,这都是对语言的一种自觉的表现。但今天我们对绘画语言的开发应该是一个主要的课题。前面我们也谈到,精神是靠语言传达的。语言的作用就是承载精神。语言重表现轻再现。在我理解的优秀的作品中表现功能绝对是第一位的。所以语言的重要作用就是承载精神、传达精神,就是用语言自身因素传达精神情感,传达一种意绪。对中国当代文化的批判意识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角度是直接面对,大家可以看到大量西方绘画表现现实人的生活状态的丑恶东西,包括我们的现代绘画。比较前卫的水墨里有大量这种东西,像绍波画,城市垃圾,南方的方图搞什么IT时代,直接进入现实的大量描绘都市年轻人生活状态的一些作品,我们能感受到当代都市人生存状态的质疑,或者一种彷徨、一种无奈,这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或一种文化批判意识。这是一种方式,就是直接面对、直接进入。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林风眠的方式,他是以逃避的方式凸显他的文化批判意识或者忧患意识,他是对现实的一种极端的失落,然后在绘画中寻求世外桃源式的、田园牧歌式的一种情结、一种情感。这种东西反过来是都市人的一种非常缺乏的、一种非常渴望的情结的描绘,对都市文化、当代文化的一种批判。我感觉西方绘画在语言功能上好像比我们走得要超前,比我们也更加严谨。走得也更远、更深。在中国绘画里面相对讲好像处于一种原始朴素的世界,好像真正理性的把握、分析缺少一些,起码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找不到这个东西。在西方的文艺理论中,像刚才说的艺术是不是语言,有大量形式上有关人的心理感受的分析。我想作为中国画对语言的开发可能是当代今后突破的一个途径。砚边画语作者:王伯敏 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上半叶的相当一段时间,中国书画家处在竞走时代。眼下似乎还看不出来谁是“天下第一”。“第一”即是大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师的形成,必然是“水到渠成”。 艺术在新的世纪,它与高科技是截然不同的“品牌”,但与高科技在社会上是两种相平衡的力量。 有人说:“新空间,中西艺术可合可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国家自己的艺术,或是民族自己的创造。各民族的艺术可以相互借鉴,可以取长补短,但不能“合”。 用金钱、地位衡量不了艺术家的高低;艺术品的真正价值,不在商场或拍卖行中决定的。历史会公允的检验艺术品的品味,“时间”比“空间”更能准确地评议艺术品的优劣。 书画和音乐是感情丰富的艺术,除了有教育作用外,并能提高社会主义文明与素质,它不仅有助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与发明,还能消除人们的烦恼和疲劳。谈艺术追求的博与专本文摘自:王言夫艺术网, 作者:赵成民 博与专,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现在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这实际是一个聪明人与笨蛋的问题,看你从哪个角度看。或者说是快与慢的问题,快,拔苗助长,麦当劳、肯德基是快的,如果你想迅速出来,我下面要说的就不对了。如果你把绘画当作博大精深的艺术天地,不是五子棋,而是国际象棋、围棋,可能就得慢。这还是一个小艺术和大艺术的问题,小成功和大成功的问题。博大不可以精深,尤其是初学者,走了一半,这个说这样那个说那样,得了,迷茫了,再一看有这样成功的有那样成功的,于是想往这边靠一点,又想往那边靠一点,几十年没有了。 一种思想产生一种行动,行动成为习惯,习惯成为性格,性格决定你的成功与否。画家归根到底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首先要有思想,要抓住文化漩涡中心的文化。 过去的学习很安静,现在安静不了。博,不是做多面手。过去走路也走了许多弯路,如在每个阶段出现新情况时,都反对,画花鸟的不看山水的,画山水的不看雕塑的,或者有的只画虫子、只画竹子,成了所谓的“竹子大王”,这是怎么来的?现在的杂志随便出,编辑一知半解,听了一句两句,就发挥了。可能那些东西只是画家当时的一种探索,画家本身就混乱,编辑再添油加醋,整个信息的传达就更混乱。什么都要有标准,不能混乱。 对于出现新情况就反对,也是走弯路的表现。今天弄潮的被大家认可了,明天不就是传统了吗?你今天总是维护传统,你想一下你站的是什么角度。如果是这样,就是落后的,是反对新事物的。因为今天的传统就是昨天的弄潮,明天又有新的弄潮,这样人才能不断地超越。人能超越前人的可能,在于用真实的知识作真实的怀疑、作真实的探索,才能得到真实的东西。我画传统花鸟,我画传统山水,都要有变革在里边。当然变革是有局限标准的,这体现在基础性的东西,如果你想再虚一些,那么没有实哪里来的虚?没有虚又哪有实? 西方和东方艺术有一个不同。西方艺术是一代符合一代的东西,内心是浮躁的。东方是延续性的,东方之韵,是慢慢延续,不断补充精、气、神,慢慢变成完整的生物。都补充完整了,就变成了另一种,但这一种与另一种又有必然的联系。 现在很多时候谈艺术,其实谈得太简单化,肤浅到不能再肤浅的程度。对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很少就在那里谈艺术。艺术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是一代一代延续、研究、探索的结果。 有时说观念艺术,那么观念怎么来?中国漆板画,可是漆板画是怎么回事?日本主义,很狂妄,把凡?高的作品和日本的摆在一起,就说自己是凡?高的老师。但西方不同,西方人是学习了许多东西,他们喜欢东方的单纯、装饰,但没有丢弃自己的立体、纵深的东西。我们不能在学习别人的同时,丢弃自己的东西。 中国气派是什么?是中国本身的大的东西。真正的中国气派的东西,在夏商周秦汉已经全齐了,如建筑,唐以后,基本上是装修,越装越繁琐,越装越差。当然不乏有特别好的,如局部的灯等,但大的感觉破坏了,繁琐、材料、科技的介入等,造成很多影响。故宫里一千个柱子,没有一颗钉子,怎么咬嘴?这么多柱子好看不好看?民间的几根裸柱,漆红色,美不美?看它们美不美,首先看功能。功能和美学紧密相联,丢掉功能,美学不成立。现在做房地产搞建筑,什么水长城、建筑公社,好像出类拔萃,其实呢?中央台百家讲坛,一个出名的中学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很准,但他说:所有的名人我估计他们在历史知识上头也就是中学生,所以我能教他们。说得非常到位,基础知识的理解很关键。他自知,又非常自信,看到了现在名人知识的肤浅。 还有易中天,其实他曾和所有的人一样一直在黑暗中跳舞,只是灯光打到了他的身上,跳得好不好,都看见了。现在人太多了,不是在舞台上、灯光下的就是最好的,也可能是最好的,也可能台下的是最好的。客观是第一,自然是第一,谁能深入学习,研究一些问题,不迷失方向,谁就有可能做到最好。 这个“博”,不是什么都知道,现在是信息时代,知道多很容易。我说的博,是要真正研究,不是道听途说,要真的去实践。过去画油画,要求必须先做出雕塑,做一个小人,用灯光一打,那种冲击力,那种震撼是直观的。现在做设计,光说不行,要先看设计稿,也是因为直观。报纸的冲击力不代表地方实践的冲击力,往往是报纸冲击力大的,到地方一看一般,连报纸都没有冲击力的话,连看也不要看了。 人生要有信仰,否则会活得很腻味。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懂得信仰的意义。有人说,佛教是粮店,精神的食粮要天天有;道教是药店,有病了进去。 做任何复杂的事情越简单化越好,而研究越深刻越好。做起事情来要明确,画画也一样。知识分子的复杂就是因为粘、弱。我们说知识不等于智慧,把知识吃透了营养吸收了,才重要。在艺术上尽可能要研究,无论是花鸟,还是山水才会更好看,才可能给人以前从未感觉到的美。 说博和专,就是让大家避免在自己的专业上出现硬伤,尽可能学习其他领域的学问。欲上先下,欲左先右,锥画沙、印印泥,要从其他学问中得到新的启示。因为美是不同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博,不是单纯地为了博而博,而是在博中能发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大美无言?什么是小美、什么是漂亮?这里面有太多文化。 在绘画中,为了整体呈现,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