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oc_第1页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oc_第2页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oc_第3页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31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心备课人课时第1课时制作时间审核人高一生物组重点、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目标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基础导学: 第一章和第二章所涉及到的四位科学家:_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_提出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_把遗传因子改为基因;_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染色体在遗传上有重要的作用,染色体主要由哪两种物质组成呢? 。在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 一)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 S型菌R型菌菌落表面 表面 菌体有 无 毒性有毒性,使小鼠患 死亡无毒1、实验者: 。2、实验材料: 和 肺炎双球菌、 3、实验原理: 使小鼠患败血症4. 实验过程: 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 。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 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现象是 。* 思考与探究: 1、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 _。 2、在第三组中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还有没有毒性?_。 3、对比分析第二、三组说明什么? _。 4、在第四组中是谁导致小鼠死亡? _。 5、第四组小鼠体内能分离出S型活细菌,它是开始注射进去的,还是混合后重新出现的? _。 6、对比分析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_。 7、实验先进行第一、二组,与第三、四组相比,起_作用。 8、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_。 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 猜想是 。(二)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 在肺炎双球菌中有蛋白质、DNA、荚膜多糖等物质。 1、实验者: 及其同事。2、实验材料: 和 细菌、细菌培养基。3、实验设计思路:把 的各组成成分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4、实验原则:S型细菌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5、实验过程及结果:从S型活细菌提取得到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 将上述提取得到的DNA加入已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上出现了有毒性的活的 细菌菌落和无毒性的活的 细菌菌落。将上述提取得到的蛋白质或多糖加入已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上只出现了 细菌菌落。将上述提取得到的DNA先与DNA酶混合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已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上只出现了 细菌菌落。5、结论:只有 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 是遗传物质 (三)两实验的联系 :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2、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 ,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 是 3、两实验都遵循 、 。注意:转化作用的实质是外源DNA与受体DNA之间的重组,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DNA越纯,转化效率越高。过关练习: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 ) ADNA是遗传物质BRNA是遗传物质 C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2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3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方法是( ) A杂交实验法 B同位素标记法 C病毒侵染法D单独直接观察不同成分的作用4.(2004年陕西卷)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够产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 ( )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课题31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心备课人杜永桢课时第2课时制作时间2014212审核人高一生物组重点、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目标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和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基础导学:一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一)实验者: 。(二)实验材料: 和 。(三)实验方法: 。(四)T2噬菌体的特点1T2噬菌体是由和 这两种化合物组成。硫元素仅存在于 分子中,99%的磷都存在于分子中。*思考与探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 噬菌体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哪一种组分?用14C和18O等同位素可行吗,为什么? _。2制备含放射性同位素T2噬菌体的方法1、标记细菌:将细菌培养在含 的培养基,培养出含35S的细菌;将细菌培养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出含 的细菌。2、标记噬菌体:将噬菌体培养在含 的细菌中,培养出含35S的噬菌体;将噬菌体培养在含 的细菌中,培养出含32P的噬菌体。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与末标记的细菌混合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过程及结果: 搅拌、离心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与末标记的细菌混合搅拌、离心上清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思考与探究:该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和分离。上清液中主要含有 ,沉淀物中主要含有 。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主要在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而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这一结果说明: 进入细菌细胞中,而 留在外面。此实验中释放的大量T2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这一结果说明: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来遗传的。(五)实验结论: 是遗传物质。课外延伸:侵染特点及过程(1)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蛋白质留在外面(2)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核酸)合成(子代DNA和蛋白质)组装释放五个过程。二、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有些病毒不含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它们的遗传物质是 ,如 。思考:是不是所有生物都含有DNA? 通过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例,说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过程如下: 三、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因为只有少数生物(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所以说。过关练习: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 ) ARNA是遗传物质BDNA是遗传物质 C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多糖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的各种性状能传递给后代是通过( ) A噬菌体的DNA B细菌的DNA C噬菌体的蛋白质 D细菌的核糖体 3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 A细菌的核苷酸和自己的氨基酸 B自己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D自己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4.噬菌体外壳的合成场所是 ( )A细菌的核糖体 B噬菌体的核糖体 C噬菌体基质 D细菌的核区5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有32P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含32P的是( ) A子代噬菌体DNA B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C子代噬菌体所有部分D子代噬菌体不含32P 6关于病毒遗传物质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都是脱氧核糖核酸B都是核糖核酸 C同时存在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D有的是脱氧核糖核酸,有的是核糖核酸7、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B、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C、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35SD、可在外壳中找到15N8.某科学家做“噬茵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和细菌的有关结构是 ( )噬菌体细菌A32S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