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 文学概论n 第一章绪论n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学理论概况以及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n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论学习与理论写作的价值和意义n 教学内容:文学理论的概况,文学理论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要求,文学理论与文学的关系。n 一 文学理论的概况n 1 蔡仪的 2 童庆炳的 3南帆n 二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文论n 1 后现代主义理论简介n A 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 B 后结构主义与巴黎相对主义 C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n 2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基本概念n A权力:文化权力,隐含在形式中的等级关系。 B意识形态:一种习惯性的想象或意识.n 3后现代主义之后文论的基本观点n 1文学是语言的事实. 2 文学形式有着自己的规律.n 3文学语言及其形式是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形式(包括权力和意识形态).n 三 和本教材n 1 本教材的基本理论资源 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新马克思主义.n 2本教材的核心概念:n 形式意识形态:形式与意识形态是统一体.意识形态就在形式中,形式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n 附录:相关参考书目n 教材:南帆,刘小新,练暑生三人合著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n 参考书目: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联书店1979年。n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n 拉登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n 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98年。弗罗伊德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n 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中华书局2006年。 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n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以群文学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n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n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三联书店1982年。 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n 麦克卢汉精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克莱夫贝尔艺术,中国文艺联合出版社1984年。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n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n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n 雷蒙维廉斯关键词,三联书店2005年。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译林出版社2005年。n 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n 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n 霍克海姆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n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n 卢卡契卢卡契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n 布雷德波里 麦克法兰现代主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n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合书店1989年。n 佛克马 伯顿斯主编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n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n 第二章:文学的功能和机制n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学再现的特点,文学的功能,以及影响文学演变的诸多社会关系。n 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学作为语言的事实,文学的当代功能。n 教学内容:文学的再现,文学的功能,文学的机制。n 一 文学的再现n 1文学再现的主要理论n A模仿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 从古希腊到现实主义文论.n B表现论:文学是主观心灵的表现。 浪漫主义文论n C形式论:文学是语言及其形式的事实。 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n 2 文学的”再现”-作为语言的事实n A 文学的传统与惯例. 概念:特定时代或民族的文学形式所构成的体系.B作用:一塑造着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决定了人们对文本的阅读和判断。 二 制约着文学的继承或创新的方向。n 二 文学的功能n 1 文学在历史曾经承担的社会功能n A政治教化功能 B审美反抗功能 C批判现实功能 D娱乐与审美教育功能n 2 影响文学当代地位的主要因素n A 传播媒介的发展,使书写文化的影响力衰退.n B 社会生活的变化,诸多社会问题,并不是文学所能解决(晚清以来文化革命的基本任务,已经告一段落).n 3 文学在当代的主要功能n A 想象性的抗议.乌托邦与文化政治的反抗,寻求新文明的可能。 n B语言革命,通过革新语言,革新我们想象和观察世界的方式。n 附录:陌生化概念n A基本含义: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文学的语言让事物表得陌生新颖起来(产生第一次见面的印象).n 两个区分:日常语言:习惯的熟悉的表达方式. 诗语言:陌生的,突破日常逻辑的语言n B 陌生化与文学的当代功能的关系。n 一文学的创新是改变人们习惯的感知和想象模式.二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表现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陌生化-创新(在语言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中介这个意义上).n 三文学的机制(略)n 基本内容 A,文学的演变,受到种种微观社会环节的影响。n B 文学的生产传播包括媒介种种环节,无不对文学本身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n 第三章:作者n 一 个性n 1文学个性论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n A古典时代,个性在创作中并无突出地位.n B近代浪漫主义兴起,强调个性,天才论,独创论 (五四以后传入中国,成为现代以来很长一段的主流观点).n C二十世纪随着形式主义尤其是结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个性论又重新走向边缘.n 2 文学与个性的关系n A 作者的个性,只有充分掌握文学的形式规律后,才把自己的个性转变成文学的个性。n B 文学的作品的个性取决于,文本与整个形式体系的关系,尤其是与文学传统与惯例的关系。n 二 想象n 1想象的基本概念内涵(参见P30)n A 想象 B联想n 2想象的动力与来源n A古典理论认为,来自天意神授. B浪漫主义认为来自作者天才的心灵n C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来自无意识的心理补偿机制.n D形式结构主义理论之后,一般认为来自作者对文学形式的了解程度.n 三 无意识n 1 概念见P33n 相关概念LIBIDO-力比多-性能量.n 2无意识的来源n A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 B创伤记忆,尤其是童年的创伤记忆 C种种被理性所无法容纳的心理内容。n 3无意识的释放见P33.附梦与无意识的间接释放1象征-替代-暗示-细节 2删改-合并-混杂-情节.4无意识,梦与文艺A无意识在梦中释放的过程,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使文艺家充分意识到影响想象力的心理源头.B 无意识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精神大陆,它的丰富性不亚于任何外在世界。梦由此成为现代文艺的重要表现领域。n 五无意识内涵的演变过程n A荣格:集体无意识,一种集体记忆或本能.n B拉康,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不是先天的本能,是压抑本身所排除制造的内容。n C巴赫金:无意识泛化为一切被压抑被排除的社会内容。n 第四章:文本n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本的概念以及文本的存在方式。 教学难点和重点:文本如何存在。n 教学内容:作品与文本,互文,作为话语的文本。n 一文本与作品n 1文本的概念:P39.n 2作品与文本概念的区别见P41.n 3 作者的死亡n 形式-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理论拒绝讨论个别性。或者是在一个结构模型(话在说人),或者是在文本相互交织的网络中谈论文本的存在状态。n 二 互文-互文性n 1概念见P43.n 2巴特互文概念的基本含义见P42.n 三作为话语的文本n 1语言和言语见P46n 2话语的意义取决于多个因素n 说话情景-说话人(意图身份听话对象等等)-语言(包含其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n 第五章 文类n 一 什么是文类n 1概念:文章的文体类别.n 2 文类的作用 规训作者写作 形成阅读评价文本的准则n 3影响文类地位的因素n A与特定时代政治教化体系的关系 B文艺表现内容的变迁 C文类的艺术表现力.n 二 文类的划分n 1古典的文类划分(两个概念)n 中国古典:因文立体 西方古典:因体选文n 2影响现代文类划分的核心因素-知识合理化n 合理化概念:根据理性的原则对知识和事物进行分类的意识。n 合理化与现代文类的划分n A合理化区分了文学文类与非文学文类。 B合理化确定了纯文学的基本概念。n C合理化还根据文学文类与科学文类的关系远近,确定他们各自的地位。n 三,文类的变迁n 1 影响文类变迁的主要因素n A俗文类对雅文类,边缘文类对中心文类的渗透。 B经典作者的个人努力。n 文类的传统与惯例与文类的表现力之间的关系。n 2 文类变迁的意义n A发展文学的表现力 B改变人们的抒情想象方式。 C特定时期还承担着挑战特定意识形态秩序的作用。n 第六章:叙事话语n 一 叙事研究的变迁见P61-64 (主要以六十年代为中心,叙事研究发生了一个革命性的改变).n 二故事与情节n 1故事与情节的概念见P65 2情节的因果逻辑与情节的时间调配.n 3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n 故事时间:事件本身占据的时间长度。 叙事时间(情节时间),事件在叙事文本中所占据的时间形态.n 4:叙事时间的集中主要表现形式A 时序(表现为顺序倒序插序等等)B时段:事件在情节中占据的时间长度(主要表现为详写略写,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等方面)C频率:事件在叙事文本中出现的次数.n 三叙事功能n 1功能的概念:见P68 2普罗普简介,见P68-P69.n 3功能的特点n 功能是有限的,执行功能的要素可以千变万化. 功能的作用是一样的,在不同的文本中起着相当的作用。n 附录:几种常见功能介绍n 1 衔接过渡功能。 2转换或延迟的功能. 3呼应或象征的功能(如草蛇灰线) 4 告密和协助者的人物功能.n 四,叙事再现(呈现)n 1 叙述人概念见P71. n 2叙述人与作者的区别n A叙述人是文本中的事实. B叙述人可以承担着多重身份. (作者如同导演,叙述人就是演员)n 2叙事视角A概念:叙述人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包括角度立场等等方面) B分类:全知视角:叙述人站在全知的角度叙述. 有限视角:叙述人仅仅叙述他(她)所知所见所闻的内容。C 作用: 全知视角可以简略的交代事件,控制叙事的效果。 有限视角有助于制造悬念,突出事物特点和人物性格n 叙述视角的转换 却说那凶僧手执尖刀,望定了安公子的心窝儿才要下手,只见斜刺里一道白 光儿,闪烁烁从半空里扑了来,他一见,就知道有了暗器了。且住,一道白光儿怎晓得就是 有了暗器?书里交代过的,这和尚原是个滚了马的大强盗,大凡作个强盗,也得有强盗的本 领。强盗的本领,讲得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慢讲白昼对面相持,那怕夜间脑后有人暗算 ,不必等听出脚步儿来,未从那兵器来到跟前,早觉得出个兆头来,转身就要招架个着。(儿女英雄传第六回)n 4叙事聚焦n A外聚焦:叙述人知道的东西少于人物. B内聚焦:叙述人知道的东西等于人物.n C无聚焦:叙述人知道的东西多于人物.n 内聚焦范例n 只听得那牲口蹄儿的声儿越走越近,一直的骑进穿堂门来,看了看,才知不是骡夫。只 见一个人骑着匹乌云盖雪的小黑驴儿,走到当院里,把扯手一拢,那牲口站住,他就弃镫离 鞍下来。这一下牲口,正是正西面东,恰恰的合安公子打了一个照面,公子重新留神一看, 原来是一个绝色的轻年女子。只见他生得两条春山含翠的柳叶眉,一双秋水无尘的杏子眼; 鼻如悬胆,唇似丹朱;莲脸生波,桃腮带靥;耳边厢带着两个硬红坠子,越显得红白分明-公子连忙退了两步,扭转身子要进房去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n 内聚焦范例 正闭着眼睛背到这里,只觉得一个冰凉挺硬的东西在嘴唇上哧溜了一下子,吓了一跳。 连忙睁眼一看,只见一个人站在当地,太阳上贴着两块青缎子膏药,打着一撒手儿大松的辫 子-左手拿着擦的镜亮二尺多长的一根水烟袋,右手拿着一个火 纸捻儿。只见他“噗”的一声吹着了火纸,就把那烟袋往嘴里给楞入。 n 外聚焦 只听得那牲口蹄儿的声儿越走越近,一直的骑进穿堂门来。一个绝色的轻年女子,生得两条春山含翠的柳叶眉,一双秋水无尘的杏子眼; 鼻如悬胆,唇似丹朱;莲脸生波,桃腮带靥;耳边厢带着两个硬红坠子,越显得红白分明。女子骑着匹乌云盖雪的小黑驴儿,走到当院里,把扯手一拢,那牲口站住,他就弃镫离 鞍下来。这一下牲口,正是正西面东,恰恰的合安公子打了一个照面-公子连忙退了两步,扭转身子要进房去。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n 无聚焦 店外牲口蹄儿的声儿越走越近,一名绝色的女子骑着一匹马进穿堂门来,那女子走到当院里,把扯手一拢,那牲口站住,他就弃镫离 鞍下来。这一下牲口,正西面东,恰恰的合安公子打了一个照面。那女子生得两条春山含翠的柳叶眉,一双秋水无尘的杏子眼; 鼻如悬胆,唇似丹朱;莲脸生波,桃腮带靥;耳边厢带着两个硬红坠子,越显得红白分明-公子心中一阵慌乱,连忙退了两步,扭转身子要进房去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n 5叙述语态.n 自由引语:人物直接说话. 简接引语:人物所知所想所说被叙述人转述.n 自由间接引语:人物以被转述的方式面对着读者说话.n 附录:叙述语态的艺术作用。n 直接(自由)引语的叙述人比较中立,叙述内容比较客观冷静.n 间接引语:叙述人带着主观立场转述,文本有着比较强的倾向性.n 自由间接引语:表现出叙述人与被叙述对象之间的亲密关系。n 间接引语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n 自由引语(破碎) 他从来不会打听什么,上一趟街,回来只会说“今天街上人多”或“人少”、“猪行里有猪”、“青菜贱得卖不掉”之类的话。他的经历又和村上大多数人一样,既不特别,又是别人一目了然的,讲起来无非是“小时候娘常打我的屁股,爹倒不凶”、“也算上了四年学,早忘光了”、“三九年大旱,断了河底,大家提鱼吃”、“四九年改朝换代,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成亲以后,养了一个儿子、一个小女”索然无味 n 五 叙事声音n 1概念n A 叙述声音:体现在叙事过程中的种种意图、价值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因素,通常称之为叙述声音。n B声音与主题的区别:n 主题:处于中心地位的内容,通常具有很强的唯一性。n 声音:往往是多维的,混杂的,很难用一种几种概念做综合概括。n 2声音取代主题意味着:n A、文本中的“内容”思想或情感,不只是文本明确表达出来的观点,更主要的东西还存在于语言及其形式当中。n B、文本中的“内容”思想或情感,不仅仅是多维的,而且往往是可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及其形式所积淀的内涵也会发生变迁。n 3 叙事声音的表现n A,叙述人的选择,选择谁说,谁看,不仅仅影响着文本的立场,而且还表现出了一种叙述权力。n B,文本叙述语态的选择,尤其是不同语态所占据的比例的大小,往往形成了特定的倾向性。C 文本所选择的语体和文类惯例的来源,不仅影响到文本的风格,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文本思想和情感意味。n 那高个儿可真漂亮,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男人的美,从来我还没有留心到。只以为一个男人的本行是会说话,会看眼色,会小心就够了。今天我看了这高个儿,才懂得男人是另铸有一种高贵的模型,我看出在他面前的云霖显得多么委琐,多么呆拙我真要可怜云霖,假使他知道他在这个人前所衬出的不幸时,他将怎样伤心他那些所有的粗丑的眼神,举止。n 他,这生人,我将怎样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颀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闪耀人的眼睛,但他还另外有一种说不出,捉不到的丰仪来煽动你的心比如,当我请问他的名字时,他会用那种我想不到的不急遽的态度递过那只擎有名片的手来。我抬起头去,呀,我看见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的嘴角了。n 他不曾向我告别,我又转到云霖处,尽我所有的大胆在谈笑。我把他什么细小处都审视遍了,我觉得都有我嘴唇放上去的需要。他不会也想到我在打量他,盘算他吗?-我唯恐我的任性,将把我送到更坏的地方去,暂时且住在这有洋炉的房里吧,难道我能说得上是爱上了那南洋人吗?我还一丝一毫都不知道他呢。什么那嘴唇,那眉梢,那眼角,那指尖多无意识,这并不是一个人所应需的,我着魔了,会想到那上面。 n 隐含的看者的存在提示着与叙述人“我”之间的平等对话n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n 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n 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n 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n 高高在上的全知叙述人启蒙者(新文化人物)n 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么?他满意透了。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围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 n 附:巴赫金两种相对立的叙述方式n 一独白体:n 概念:只有一种叙述声音的叙事形式。 类别:叙述人独白(外聚焦,全知叙述),人物独白(内聚焦)。n 二对话体: 概念:存在着多种种叙事声音的叙述形式(通常表现为,叙述人身份立场的多重转换)。n 三、从独白体到对话体的转换的文化意味n 从不平等到平等 从一维到多维。 从专断到开放。n 第七章 抒情话语n 一 抒情话语(抒情文学)n 1 抒情话语的概念:一切以表达内心体验为主的行为.n 2抒情文学n 特点:一 抒情文学往往表现为用语言直接倾诉自己的内在体验(如直书胸臆). 二,除了语言外,各种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的内在体验,动作,表情和声音往往成为抒情文学常用的抒情手段.尤其是声音(如抒情诗中的韵律节奏). 三,相比于叙事话语,抒情文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抒情效果主要来自于抒情形式本身。n 3 抒情诗的发展历程(中国)n A的直抒或起兴阶段,景与情的关系比较随机松散. B屈原讽兼比兴后,景与情的关系开始走向紧密.n C六朝山水诗开始把景物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比德和畅神的区别),不是作为情的辅助物.n D到唐代以后,随着佛教影响的深入,景情合一,情景交融,物我不分,追求意境的诗歌开始走向成熟和普及。n 诗经和楚国的抒情方式的比较n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n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n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n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n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n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n 六朝山水诗和唐朝的意境n 鲍照登庐山 :“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 n 庾阐观石鼓:“命朝济清溪岸,夕憩五 龙泉,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 .n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n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n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n 附(受模仿论的影响,抒情诗在西方古典文学里,地位一直不明朗不确定,抒情诗在西方地位的上升,主要是受十八世界末期兴起的浪漫主义的影响,诗是强烈情感的流露,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有中国的影响在内).n 二 诗歌的语言组织n 1两个概念(来自新批评):n 隐喻:把相互间缺乏某种习惯联系的词句组合在一块.n 象征:在习惯的基础上组合词句段落(习惯包括,语言的习惯 文化的习惯 逻辑的习惯等等方面).n 祖国-母亲 国王-狮子 玫瑰-爱情 土地-家园 大海-希望n 祖国啊,我是黄河岸边破烂的水车.n 祖国(或以梦为马)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n 我们看到了自由,像一头水牛 我们看到了理想,像一个早晨n 2 诗歌语言的特点:n A受诗歌文类传统的影响,诗必须强调音响效果,注重节奏和韵律.B诗作为一种主要用于表达内在体验为主的文类,词句段落之间的关系,必须尽可能脱离逻辑的,习惯的关系。n C 随着文学社会影响力的下降,诗歌的语言革命功能被突出。在现代,诗歌语言必须具有反常规组合词句段落的特征(主要针对现代诗写作)n 给我们家庭,给我们格言 你让所有的孩子骑上父亲肩膀给我们光明,给我们羞愧 你让狗跟在诗人后面流浪n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n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n 3 雅克布逊的横组合纵组合n A 结构语言学中的横与纵概念。n 横组合(组合):语言要素在横向层面,依据毗连性的原则排列.n 纵组合(聚合):语言要素在纵向上,依据相似性原则排列.n 附:毗连性:表现为语法的,逻辑的,时间的先后关系(在思维上与理性相关,也可以称为换喻). 相似性:表现为在声音,形象或语义上的某种相仿相关(在思维上主要表现为联想或想象,也可以称为隐喻)n 2 雅格布逊给诗下的定义 “在纵向聚合的语言要素(如词句段落)倒在横向层面.” n 两重意义: A 诗歌的语言组织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主要表现为一种隐喻思维.n B 诗歌的语言在横向层面上,用相似性取代了毗连性,即在思维上体现为隐喻代替了换喻.n 附一个类比:n 隐喻-诗的特点:非逻辑的,不追求明确的,跳跃的(甚至是陌生化反常规).n 换喻-散文的特点:逻辑的,尽可能明确的,词句段落之间关系必须是有逻辑或时间上的先后限定关系。n 三,诗意n 1 诗意的概念:在词句的表层含义之外,还有 丰富的无法言传的其他含义.n 两组相关概念: 中国的:神韵 滋味,韵味,兴趣,言外义. 西方的(新批评):朦胧,晦涩.n 2 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诗意(见P92).n A古典的诗意(以中国的意境为代表) B现代的诗意(以现代主义的惊异为代表)区别:古典的诗意追求(整体,统一,协调,有机,优美,和谐) 现代的诗意追求(破碎,冲突,反常,壮美,怪异,荒诞)n 相同:追求朦胧(韵味,滋味,兴趣-即不明确),见P90.n 2 意境-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诗意追求n A概念来历: 一 佛教里的本义:抽象的认识感知能-意根所相配对的知觉对象(境界).n 二 在文学理论里,意境概念比较早见于一书(据说为王昌龄所作),本义是指一种抽象的哲理诗.n 三 王国维结合西方美学,独标意境(或境界),取代了滋味,神韵,情景等关系,用来概括古典的诗意追求。n B,意境的主要含义:见P91.n 附有我之境:主观大于客观(我大于物). 无我之境:主客观统一(物我合一).n 3 现代的诗意(惊异)见P94-P95.n 基本要点:表现现代工业文明经验的审美形态n 第八章:修辞n 一 修辞的概念:n 1 广义的修辞与语文学修辞(见P96).n 2 古典的修辞学n A古名:词章学,辞章学. B目的:修辞立其诚-更好地传播真理,达到良好的社会政治效果).n 3修辞效果的产生(见P97).n 附:几个相关概念:n 1 风格:n A概念见P101.n B 影响风格形成的因素(见P101-102). (文如其人和文章修放荡,立身需谨慎的区别).n 2 真实-”真实感”-作为一种修辞效果的形成,见P104.n 二 权力和意识形态.n 1概念,见第一章.n 2 意识形态(IDEOLOGY)的概念来历A IDEOLOGY观念学,研究观念自身历史和规律的学问.B马克思的虚假意识-只知道从观念到观念看问题.n C列宁毛泽东的政治思想观念(无所谓真假,成为中性概念). D阿尔都塞的想象自我的习惯性观念。n 3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特点:n A 潜移默化导致自觉接受,而不是强力灌输. B 作为一种习惯,成为某种天经地义,”自然化”的观念意识。n C 渗透在日常生活的言行和一般的文化形式中,具有强大的日常性和俗套性.n 三 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n A,基本概念:形式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与形式是一个统一体,形式即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即形式(权力如同).n B,基本含义: 一,权力和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习惯性观念,积淀在文学形式中,塑造着我们对审美的基本判断。n 二 作为一种习惯性观念,俗套化的修辞(主要表现为文学的传统和惯例是其主要的载体).n 三由于形式即意识形态,因为形式(语言)的革新,往往意味着意识形态的革新或颠覆-陌生化-去蔽.n 第九章:媒介n 一,媒介与人类社会n 1 媒介即信息n A一种传播工具。 B一种深刻改变着社会的工具。 C一种决定或者塑造着传播对象本身的工具。n 2媒介与社会n A三个时代 口传时代 文字时代 电子时代.n B电子媒介与文化(见P108-P110).n 二 电子媒介对文学的冲击n 1文学的一些传统功能被淡化.n A文学作为民族国家的主要象征的文化政治作用被削弱。n B 文学的启蒙教化引领时代思潮的功能被弱化. C文学的某些抒情与叙事功能正逐渐被取代.n 2 网络对文学的冲击 见P115-116.n 3 网络对文学带来的影响。A 网络改变了文学的阅读与接受关系.读者可以更为自由的点击.导致了文学的单向接受的性质大为降低. 在给予读者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引导经典阅读的问题。B 网络改变了文学的生产关系.文学获得了更为自由表达的空间,在去精英化控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飞跃,但同时,也导致了精英文学的相对边缘化.C网络改变了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数字符号和形象符号的大规模出现,对于语言的精度和深度所带来的影响需要谨慎评估.同时,网络的短平快文风的盛行究竟促使文学的写作更趋向于精练还是更趋向于简单,也值得深入观察讨论.n 三 电子时代的文学n 1 文字与影像n A 制作方式 影象的工业化生产 文学的个人性想象.n B 阅读的距离 影像的直观性 文字符号的间接性.n 2电子时代文学何为(文学还能做什么,文学还有什么意义).n A相对于以影象为代表的工业化生产,文学能够提供更多的自由创造与反抗的空间。n B文学符号的非直观性,给予了作者更丰富的阅读自由.n C作为传统的主要载体,以文学为代表的文字生产,依然还是还实践传统与现代对话的主要载体。n D以诗歌为代表的语言革命,继续承担着革新我们的想象和思维的重要作用。n 第十章: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n 一概念:n 1 古典主义:主要盛行于十七十八世纪,追求优美适度的审美特征,古典经典文本为范本,强调法则和模仿古人的文艺理论.n 2 浪漫主义,见P246. 基本要点:客观模仿和主观表现。n 二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发展历程n 1 古典主义:见P247-P248.n 2浪漫主义:见P248.n 三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换基本意义(见P249).n 第十一章:现实主义n 一概念与来历:n 1概念:以反映现实,追求真实再现社会生活,揭示历史规律为主要目的的文艺思想。n 2来历:古典的模仿论-十九世纪的文艺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n 二现实主义文艺的特点(见P255-257).n 基本要点:客观全面的再现社会生活。真实的反映历史规律。揭示历史发展方向。n 三现实主义的主要问题n 1如何理解文艺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2如何区分文艺的真实性与倾向性.n 3如何认识文艺(文学)的媒介-语言与现实的关系。n 第十二章:现代主义n 一,概念 现代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期,盛行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一种文艺思潮.n 在内容上以表现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的异化与荒诞为核心。n 在审美形式上追求惊异与反常为主要特征。n 二现代主义文学(文艺)的主要特征。n 1 内容(两个概念)n A异化:事物偏离了本来的目的,走向了对立面.(附现代世界,还有一个特征,物化,被物质异化的世界).n 如:发展现代物质文明是为了完善人自身,追求人类更美好的幸福,结果人成为物质的奴隶.n B荒诞:在明知意义缺失的状况中,但又必须追求意义的生存处境。n 2 形式n A,广泛采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的新事物,新新词汇,新形象作为表现题材.n B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反常规,追求陌生化.由此表现出惊异晦涩的审美特征。n 三,现代主义的主要问题:n 1如何理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2如何认识文艺的美与丑的关系 3如何处理文艺的继承与创造的关系。n 第十三章 后现代主义一概念 兴起于二战以后(也可以看作五六十年代),在精神倾向上表现出对一切崇高伟大事物的拒绝,审美形式上常采用戏谑拼贴等艺术技巧的文艺文化思潮。 (后现代文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思潮,艺术与生活,艺术各门类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商业与艺术,大众与精英的界限也被打破,目前是主导性的文化状况).n 二后现代文艺的特征-玩笑.n A破碎-具体整体性统一性。 B无深度-反崇高. C无中心-反宏大叙事.n D多元混杂-古典的,现代的,艺术的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混杂.n 三 两个基本概念1拼贴:把没有联系甚至相互冲突的因素拼接在一块. 2戏仿:不严肃的模仿(网络搞笑是其中的典型特征).n 附:后现代主义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如何处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如何处理总体性与零散性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n 第十四章:批评与理论阅读与接受n 一,几个基本概念:n 1文学接受(包括文学读后感与文学批评)n 2文学批评的特点:n A:有理论依据. B:结合文学史.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阅读感觉的理论化提升与分析).n 二 几个主要的文学批评流派n 1以作者为中心的批评n 特点:研究作者的身世,个性,写作时代背景,以追求作者”本义”为目的的文学批评。n 主要的批评流派: 知人论世(如同索隐派), 精神分析批评.n 2 以历史(生活或世界)为中心的批评特点:通过研究时代背景,社会关系,政治环境把握文学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6.3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一
- Module 3 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下册
- 2.6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说课稿 2025-2026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 5太阳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科学浙教版2017六年级下册-浙教版
- 2025年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相似三角形(13大考点60题) (第1期)原卷版
- 2025年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期)原卷版
- 2025年采购法规考试题及答案
- 第二课 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心理健康龙教版七年级下册-龙教版
- 蓄电池电机车课件
- 小河淌水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人音版(主编:曹理)
- 新学期展望班会课件
- 中职学校就业管理办法
- 医用高压氧舱安全管理与应用规范
- 农村安全会议记录内容
- 四川辅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广西个体医生管理办法
- 审理室业务课件培训
- 绘画种类介绍课件图片
- 2025年四川省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湖南省长沙雅礼中学2025年化学高一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预防出生缺陷健康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