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炎帝故里及其旅游品牌的打造doc.doc_第1页
漫谈炎帝故里及其旅游品牌的打造doc.doc_第2页
漫谈炎帝故里及其旅游品牌的打造doc.doc_第3页
漫谈炎帝故里及其旅游品牌的打造doc.doc_第4页
漫谈炎帝故里及其旅游品牌的打造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漫谈炎帝故里及其旅游品牌的打造(内容提要) 本文分为炎帝故里在高平、炎帝与大禹、炎帝与禹羌、努力打造炎帝故里旅游品牌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史籍有记载、境内有遗迹、民间有传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高平市作为炎帝故里的论据较为充分。第二、三部分将炎帝与大禹、羌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炎帝和大禹均以其具有的“民本思想”而竭尽全力为人民谋福利而世世代代受到人民尊崇、景仰,炎帝是羌族的祖先,大禹是羌族的后代,炎帝与大禹同宗同源。第四部分对如何打造炎帝故里旅游品牌提出建议。并希望炎帝故里高平和大禹故里北川在历史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两地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史志办主任 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常务理事谢兴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学会会员年7月3日漫谈炎帝故里及其旅游品牌的打造今年月收到山西省高平市文化旅游局寄来的山西省高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先秦史学会将于2004年7 月召开“山西高平炎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预备通知后,向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宫长为先生索要有关资料, 宫先生给我寄来了由山西省高平市炎帝故里开发管理处编辑的炎帝史料掇拾一书,阅后对炎帝及炎帝与高平的关系、高平市现存有关炎帝的文化遗存有了一些了解。加之北川是“大禹故里”,从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进行大禹文化研究,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史志研究工作, 也忝列于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于2002年编辑出版了九州方圆话大禹,对于宣传大禹故里北川、推动大禹文化研究发挥一定作用。由于炎帝文化与大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就“炎帝故里在高平”、“炎帝与大禹”、“炎帝与禹羌”、“努力打造炎帝故里旅游品牌”几个方面谈了一些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不妥之处请有关专家、学者指正。一、炎帝故里在高平、史籍有记载。南朝梁沈约宋书载:“炎帝神农氏,母曰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有盛德。致大火之瑞,嘉禾生,醴泉出。”南朝萧绎金楼子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女登,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生炎帝。人身牛首,有圣德,以火承木。都陈,迁鲁。嘉禾生,醴泉出。在位百二十年。”南朝任肪述异记云:“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亦名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于此辨百药,中有千年龙脑。”西汉孔安国传:“太原,高平曰太原,今以为郡名。”北宋王存等所著元丰九域志随州载:“神农庙,在厉乡村,郡国志云:厉山,神农所出。厉山庙,炎帝所起也。”南宋罗泌路史云:“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初,少典氏取于有乔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是为炎帝。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轩辕世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参卢之后,政衰,其国浸削,至春秋时为晋之附庸焉。”墨薮载:“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知行时令。”(穗书、书断均有类似记载)晋代程玑上党记云:“神农庙西五十步,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味甘美,呼为神农井。”北魏风土记载:“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山有古城遗址,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后汉书郡国志载:“羊头山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泉,南带太行,右有散盖。即神农尝谷之所也。”北宋太平寰宇记载:“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 下有神农泉, 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 (井壁)尚存。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嘉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建庙,仲春上甲日致祭。”明代山西通志卷五载:炎帝神农庙,高平市有二,一在“县北三十五里故关村羊头山上,元初徙建山下坟侧”。潞安府志载:“世传神农尝谷于此(指百谷山)。百谷山北齐武平四年(573)创建, 以祭祀神农。”泽州府志载:“上古炎帝陵,相传在县北四十里换马镇。帝尝五谷于此,后人思之,乃作陵,陵后有庙,春秋供祀。”“神农城:城北四十里羊头山田氏嘉谷,按寰宇志祀曰: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后魏风记云,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上有古城遗址。”清高平县志载,旧志云:“上有石状如羊头相传山东南为炎帝陵,帝尝五谷于此,后人思之乃作陵,陵后有庙,春秋供祀,现石桌尚在。”“羊头山乃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古城下60步,有二泉,左泉白,右泉清,侧有井,谓之神农井,在神农泉下,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隋律志载:“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之为量,定不徒然。”“省志云:有黍二畔,其南阳地黍白,其北阴地黍红,因之以定黄钟,阳地黍自乃高平界也。”根据以上史志等书刊、资料记载,笔者以为可以得出判断:炎帝神农生于上党常羊山,曾尝谷于百谷山,试种成功后教民种植,使生活在中原大地的人民由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境内有遗迹。高平市境内现存的炎帝陵、炎帝中庙、炎帝行宫,以羊头山为中心的区域内,所发现的神农城、神农泉、神农庙、五谷畦、耒耜洞等遗址、遗迹,还有大量的碑刻、墓志铭、重修神农庙记等史料。例如,隋开皇五年(585)所建的“宝泰寺碑”(现存黎城县博物馆)、2001年8月28 日于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清化寺内发掘出建于唐天授二年(691) 的“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宋天禧三年(1019)张仪凤所作上党县潜龙山宝云寺记、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立于高平市神农镇下台村炎帝中庙无梁殿内的“创建神农太子祠并子孙殿志碑”等碑刻、铭文中,都可以找到神农故里在高平的相关佐证。、民间有传说。关于炎帝在羊头山种五谷、尝百草、制耒耜、兴医药、制陶器、开日市,开启农耕文化的神话故事代代赓续,具有浓郁的炎帝文化氛围。世纪年代初,在湖北神农架地区发现的一部据称为中华民族的创世纪歌黑暗传中也有关于神农(炎帝)尝百草,灭瘟疫;上羊头山,找到黍籽繁殖成功,后人才有小米饭吃的传唱词。既有史籍的记载,又有历史遗迹的印证,还有民间传说的映衬,高平作为炎帝故里的论据更为充分。炎帝生于羊头山,都于陈,迁于鲁。至于炎帝殁葬之地是否在此,笔者以为尚需进一步考证。泽州府志云:“帝尝五谷于此,后人思之,乃作陵”。由此可见,这里的炎帝陵为后人怀念炎帝所建的纪念性建筑较为可信。笔者以为一个人出生地和葬身之地没有必然联系,但不在一处的情况也许更多。我们不能因为这里有炎帝陵就认定为炎帝的葬身之所。例如大禹,即兴于西羌,成于中原,葬于会稽,后人祭祀大禹的宫庙则遍布全国各地,名为“禹穴”者即有多处,四川石泉(今北川)之禹穴,降生之地也;陕西石泉之禹穴,栖息之所也;委宛之禹穴,藏书之地也;会稽之禹穴,葬身之处也。明代学者朱载育羊头山新记云:“神农冢,天下有二。其一在湖广衡州府酃县,载于祀典,每三岁,遣官祭。其一即此冢(距古潞城一百六十里)。元成宗大德九年,亦尝遣祭,禁樵采。然南北二冢,相去三千里,世代久远,是否真伪,莫知其详。”二、炎帝与大禹、同祖同源。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蛟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易系辞传云:“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索隐曰:“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薄,非指炎帝之身。”吕氏春秋慎势云:“神农十七世有天下。”春秋命历序云:“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千五百二十岁。”从以上记载, 我较为赞同梁晓景先生的观点,炎帝、黄帝是先后两个时代的人,都是具有较强实力的部落首领,同时又以其名为部落(或这一时代)之名;少典与有是两个世代相互通婚的氏族部落。炎帝与黄帝应属同祖同源,相互承袭的两大氏族。而大禹为黄帝之曾孙,故大禹与炎帝也可以理解为同祖同源。、民本思想。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大禹被称为继炎黄之后的又一人文初祖,就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炎帝制耒耜、种五谷,教民农耕,使中华民族从狩猎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使人民的生活来源有了保障;尝百草,兴医药,为人民解除了瘟疫病痛之苦;开日市,促交换,略显商品经济端倪。正是由于炎帝具有处处以救民济世,释民所困,解民之苦的民本思想,方能有“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子)的原始共产主义式的太平盛世。大禹坚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三过家门而不入,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治平天下洪水,解民于倒悬,为后世景仰。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具有“民本思想”,正是这种“民本思想”才成就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万世英名。三、炎帝与禹羌、羊共同的图腾崇拜。据“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碑文,此山(羊头山)“石类羊首,遂立为名”和清高平县志载“旧志云:上有石状如羊头”,以及黑暗传云“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找到粟粒有一颗,寄在枣树上,忙去开荒田,八种成粟谷,后人才有小米饭”等记载,不难看出,炎帝在羊头山发现了粟,解决了人民的食品来源,使人民对羊头山这一神圣之地也有了景仰之情,以致于后来的人民把羊头也作为神圣之物予以供奉,即图腾崇拜。例如羌族,羊图腾崇拜的习俗流传至今。、炎帝与羌的关系。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说文对姜的解释为“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笔者以为炎帝之所以姓姜, 一是神农氏与羊有密切的关系,按说文对“姜”的解释,“姜”即牧羊女也,同时也可以说炎帝时代尚属母系社会时代。而“羌”从儿羊声,也与“羊”有密切关系,即“牧羊儿”之意,也可以说“羌”是父系社会出现的标志。直到今天,聚居在四川西北的羌族仍然将羊作为图腾崇拜之一。由此,笔者认为“姜”、“羌”本属同宗同源的部族,在母系社会时期为“姜”,到父系社会时为“羌”。 、禹与羌的关系。史记六国年表载“禹兴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集解载:“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冉光荣先生在夏禹历史作用及相关问题的再认识中说:“羌族和夏族在考古文化上几乎是同源的。”徐中舒先生在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一文中说:“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 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我们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而夏王朝是大禹创立,因此我们就不能不说“禹就是羌”。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炎帝是羌族的祖先,大禹是羌族的后代,炎帝与大禹同宗同源。四、努力打造炎帝故里旅游品牌、研究论证,形成共识。按本文第一部分所作的分析,根据史籍记载、境内遗迹和民间传说,笔者认为,高平作为炎帝故里的依据较为充分。此前未能充分挖掘这一历史文化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实为遗憾。高平市人民政府邀请中国先秦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对这里的炎帝文化遗迹进行考察论证十分重要,也是明智之举。若能通过专家、学者们的考察论证并形成共识,对于将当地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突出特色,亮出品牌。在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考察论证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当地党委政府应组织有识之士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与发展当地独具特色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契合点,推出相应的品牌。、精心策划,全新包装。与此同时,要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做到规划高规格,建设高标准。突出地域文化和地方经济特点,选择优势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力争达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震憾效果。一是要成立炎帝文化研究会,吸引聚集一批有志于炎帝文化研究的文史专家、学者,长期开展研究工作,不断挖掘炎帝文化的内涵。二是对历史遗迹进行修复、保护,在不破坏原有文物、文化遗迹价值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包装,在适当地方建设与炎帝文化有关的纪念设施,挖掘其文化底蕴。三是把历史文化特色与生态自然风光有机结合,把旅游开发与商贸活动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各阶层人士休闲娱乐的宝地、名优特新商品的集散地。四是要完善中心城市通往旅游景区的交通、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建成一条龙服务网络体系。五是结合本地资源,设计开发与炎帝文化有关的旅游文化商品。六是在炎帝诞辰或逝世纪念日前后举办炎帝文化旅游节和民间庙会活动,并逐步形成定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以打响炎帝文化品牌,提高高平的知名度,吸引国内外客商到高平共谋发展。、广泛宣传,招商引资。在对炎帝文化旅游开发准确定位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炎帝文化旅游区的开发价值与前景;组织文化界精英开展与炎帝文化有关的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如歌曲、影视作品、多媒体光碟等等,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前来投资开发。、整合资源,扩大效益。一是要把炎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市内的其他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连点成线、连块成片,开辟旅游专线,定时、定点、定班开行,方便沿线的各界人士进入文化旅游区观光、游览、休闲。二是把省内同类文化旅游景区组合起来,组成特色旅游专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