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卷Ⅰ文综历史选择题详细解析_第1页
2019年全国卷Ⅰ文综历史选择题详细解析_第2页
2019年全国卷Ⅰ文综历史选择题详细解析_第3页
2019年全国卷Ⅰ文综历史选择题详细解析_第4页
2019年全国卷Ⅰ文综历史选择题详细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本题提供了商与西周王位继承的代际变化,要求考生深度理解王位代际的所反映出的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从而得出的历史结论。商代产生了17代30位王,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继承方式主要是父死子。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导致西周王位世系更为稳固,因此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禅让制度的核心精神在于选贤任能,材料中所述的商与西周的继承制度是世袭制,因此A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血缘纽带关系在不断强化,因此D选项错误。本题在考生日常理解的王的概念之外,增加了代的概念,丰富了对于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解,引导考生扩大知识半径,避免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汉初的王国问题是主干知识,本题设置新的情境,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可知,汉武帝时,朝廷制作的皮币,定价高昂,而且要求当时的诸侯王必须进行购买,产生这一现象的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并通过其它措施,削弱诸侯势力,故A、B项错误。汉代实行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地方一直都存在控制,故D项正确。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提炼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拔河运动在唐代广为流行,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活动场面,突出了唐人崇尚力量的阳刚之气和健康体魄,因此选择C选项;南宋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南方的影响力日增,江南文化成为主流;因此A选项错误;材料中说明拔河是祈求丰收的仪式,并不是耕战结合观念的体现,因此B选项错误;唐玄宗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民俗,并不是宫廷生活,因此D选项错误。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以明中后期山东棉花由江淮商人收购南运,江淮商人再返销江南棉布这一现象为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对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所呈现的新特点的理解。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资本积聚,城镇商业繁荣,出现了如徽商、晋商等地域性商帮;同时,由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京杭大运河发挥着黄金水道作用,区域性经济发展存在差异,跨区域长途贸易十分繁荣,故D项正确。明代运河运输一直存在并未发生变革,土地制度也并未进行调整,A和B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明代中后期货币制度发生变化,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和主要的支付手段,但这并不是跨区域长途贸易繁荣的原因,故C项错误。28 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 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解析】本题以3则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为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事实、解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表中所引3则材料都谈到晚清时期传统士人从事商业活动的事迹,这表明传统的四民结构受到了冲击,考生只有在完全理解了表中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之后,才能正确作答。A项错在三人的活动并不是在选拔人才的驱使下所进行的,而是自主的选择。C项错在材料只能说明国内从商之风盛行,并不能证明儒家的义利观被抛弃。晚清时期新式工业只占到经济结构中的一少部分,不符合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从新青年杂志上面不同时期,重要词汇出现的频次的变化,考查学生对1915-1922年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1919年后,新青年上民主出现的频次下降,而革命出现的频次明显提高,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A选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因此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界爆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主张点滴的改造赞成资本主义政体,陈独秀主张整体革新肯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政体并未被完全否定,因此C选项错误;1919年前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未发生变化,因此D选项错误。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解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1921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党纲中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同时宣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缺乏客观的认识。1921-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直至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A 项所述的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材料的叙述不吻合; 联合资产阶级并未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基础始终是工人阶级,B选项错误;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而毛泽东的这一理论是要对中国革命的性质进行正确的阐释,不是在批判右倾错误,D选项错误,正确选项为 C。 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正确解读、运用历 史学知识加以理解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苏联站在一条战线上。这与当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的军事、经济封锁政策有关。新中国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开展经济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等,急需要国际支持与援助。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这不仅使新中国获得重要的国际支持,也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及援助。在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背景下,国内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D。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通过材料提取历史信息,进而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有效信息进行综合解析从而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能力。古代雅典国家权力的运行中存在着民主权力的制约,这种制约以国家机构权限的交叉为特色。梭伦开始赋予公民大会以立法权,陪审法庭以司法权,五百人会议以行政权,并使之相互制约。这与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治鲜明的三权分立不同,雅典国家机构权力虽有分工,但权限的划分比较笼统而且权力相互交错。陪审法庭对公民大会和议事会法令的最终判决,正是民主权力制约的表现,这根植于人民主权这一原则,因此B选项正确。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设置了新的情境,阐述了一个历史现象,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历史现象作出正确的说明。材料引用学者对美国独立后和拉美独立后现代化发展的不同研究,这一现象源于美国和拉美不同的殖民统治,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通过掠夺资源,生产原材料如咖啡、可可、木材、甘蔗等发展起来,独立后的拉美国家也同样走的这条路,这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导致拉美地区现代化长期停滞不前。而美国则是移植的英国先进的生产方式工业化道路,在其独立之后也能保持较快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在北美殖民者同样进行了奴役掠夺土著居民和进行大量移民的活动,因此A和C错误;殖民统治最早并非现代化发展滞后的原因,B选项错误。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解析】本试题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已有知识,准确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发明创造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从蒸汽唧筒到“万能蒸汽机”正是这一特点的典型例证,因此A选项正确,故BCD均为错误项。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解析】此试题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落实依纲考试,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一战后,人们对战后的世界产生了迷茫和幻灭,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应运而生,而达达派正是现代主义流派之一,因此选择D选项;A是浪漫主义,B是现实主义,因此错误;现代主义强调非理性,C选项错误。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1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1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成就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内容,本题以此为主题,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 本题的第(1)问主要考查解析概括能力、比较解析能力和联系材料阐释问 题的能力,考生对材料一中的数字进行比较解析和概括 即可得出中、美、苏和日本钢铁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结论。对于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将这些趋势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国际环境和自身的发展情况去进行阐释。 本题的第(2)问中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学生解析概括能力。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原因,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将钢铁行业的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的发展情况去进行阐释。 本题第(2)问的第二小问,需要考生运用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设置这一问的目的还在于,通过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展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本题介绍了钱穆对于如何看待一国历史之看法,要求考生对于钱穆的观点进行整体或者任取一点进行评析,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题目设置开放,没有限定观点,考生可以自主选择观点,运用材料史实进行评析。 本题的材料展现出抗战期间史家钱穆提出自己对于国史的看法,能够捕捉到这些信息对解答本题会有很大帮助。钱穆强调要对国史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要对历史抱有虚无主义,即对既往的历史进行全盘的否定,国家的进步系于国民对待寄望历史观念之进步。考生首要提取出钱穆的观点;其次要对钱穆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评析,接着结合具体的史实对钱穆的观点进行论述,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析】 本题围绕秦汉魏晋时期封爵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考生正确、合理解读材料,并从材料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爵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制度。商鞅变法后秦国率先实行二十等爵制,而后世又不断地发展完善这一制度。人才选拔制度一直是国家政治治理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是本题的立意所在。第(1)问要求考生回答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关于秦“二十等爵”制,历史教科书中详细介绍过,商鞅是践行法家思想的产物。曹魏末年的“五等爵制”,需要结合所学材料,材料当中提及“或以进德”和“改革仿照周礼”等内容可以得出。第(2)问要求考生回答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五等爵制”的授予对象与各自的影响。要解析历史影响,就要把所学知识有效地迁移进来,对材料中相关信息加以解析、推论,形成答案。回答此问题,对考生根据史实合理推论的能力要求较高。例如“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是曹魏改革的重要影响之一,在教科书中,都没有明确讲到这一结论,但从材料中可以推出这一影响。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6分)【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解析】本题围绕阿拉曼战役爆发,着重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归纳和解析能力。第(1)问要求考生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从材料当中可以提取出相关的内容,并结合阿拉曼战役所处的时空背景,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二战转折点的来临,考生稍加解析和归纳,就能回答第(1)问。第(2)问要求考生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这是在第(1)问基础上的拓展研究。阿拉曼战役最终以盟军的胜利告终,是二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是二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