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产业布局分析.doc_第1页
东北地区产业布局分析.doc_第2页
东北地区产业布局分析.doc_第3页
东北地区产业布局分析.doc_第4页
东北地区产业布局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地区产业布局分析1、东北地区概况(1)东北地区概况东北地区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是经济联系密切、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它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土地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人口1.0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15%,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东北地区在全国的重要地位2006年,东北地区GDP总和为19052.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9.04%,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的GDP分别为3600亿元、9251.2亿元和6201.4亿元。东北地区人均GDP为17784.73元/人。2006年,东北地区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29.8亿元,占全国的9.75%;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达3629.6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08.1亿元,占全国的9.30%;外贸进出口总值7213129万美元,占全国的4.10%;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为9822.5元,为全国的83.5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为1607.8元,为全国的44.82%。表1 2006年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省份年末户籍人(万人)GDP(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财政总收入(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吉林2679.53600.02804.350775471675.87914009775.13641.1辽宁4210.49251.25689.6224040003434.6483900010369.64090.4黑龙江3823.06201.42235.988150001997.715827299182.03552.0东部10712.919052.610729.8362965477108.172131299822.5 1607.8 全国131448210871109998.28181390007641017603964711759.453587.04在全国占比%8.15 9.04 9.75 9.30 4.10 83.53 44.82 资料来源:我国东北地区3省2007年统计年鉴及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从三次产业的产值分布来看,自1997年至2006年,东北地区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不断攀升,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保持在15%18%之间,近两年比重有所下降。整体来看,东北地区三次产业及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动。表2 东北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及在全国所占比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次产业合计生产总值(亿元)占全国比重(%)生产总值(亿元)占全国比重(%)生产总值(亿元)占全国比重(%)生产总值(亿元)占全国比重(%)19971636.4411.33 7072.0218.84 4192.6515.54 12901.1116.34 19981729.5611.67 7658.1819.63 4790.3915.66 14178.1316.80 19991679.8111.37 8312.3120.26 5410.4215.97 15402.4417.18 20001062.957.11 9563.4620.99 6406.8716.55 17033.3817.17 20011736.0511.00 10098.8320.40 7380.0316.64 19214.9117.52 20021870.6511.31 10882.3620.19 8455.8516.95 21208.8617.63 20032056.8211.83 12452.2119.94 9800.9117.50 24309.9417.90 20042457.9911.48 14173.1619.18 11482.4417.79 28113.5917.58 20052721.8711.80 16776.1419.20 7998.5510.89 27496.5614.95 20062883.8711.66 19761.1019.16 9235.9711.13 31880.8415.12 资料来源:根据1997至2007年的我国东北3省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获得。2、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水平表3 东北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及分布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生产总值(亿元)比重(%)生产总值(亿元)比重(%)生产总值(亿元)比重(%)19971636.4412.68 7072.0254.82 4192.6532.50 12901.1119981729.5612.20 7658.1854.01 4790.3933.79 14178.1319991679.8110.91 8312.3153.97 5410.4235.13 15402.4420001062.956.24 9563.4656.15 6406.8737.61 17033.3820011736.059.03 10098.8352.56 7380.0338.41 19214.9120021870.658.82 10882.3651.31 8455.8539.87 21208.8620032056.828.46 12452.2151.22 9800.9140.32 24309.9420042457.998.74 14173.1650.41 11482.4440.84 28113.5920052721.879.90 16776.1461.01 7998.5529.09 27496.5620062883.879.05 19761.1061.98 9235.9728.97 31880.84资料来源:根据1997至2007年的我国东北地区3省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获得。从表3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第一产业的产值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1997年的12.68%下降到了2006年的9.05%,下降速度很快;第二产业的产值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1997年的54.82%上升到了2006年的61.98%,上升幅度比较明显;第三产业的产值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1997年的32.50%上升到了2004年的40.84%,近两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目前我国东北地区三次产业呈现的总体态势是“二、三、一”结构。表4 东北地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及其变化情况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合计(万人)人数(万人)比重(%)人数(万人)比重(%)人数(万人)比重(%)19971772.736.53 1543.731.81 1536.0 31.66 4852.319982029.542.37 1301.327.17 1458.8 30.46 4789.619992010.542.16 1258.226.39 1499.9 31.45 4768.620002073.443.04 1219.225.31 1524.2 31.64 4816.920012077.143.01 1180.624.45 1571.6 32.54 4829.320022092.543.46 1138.123.64 1584.3 32.90 4815.020032120.743.86 1095.222.65 1619.5 33.49 4835.320042096.641.93 1170.123.40 1733.7 34.67 5000.420052092.340.96 1194.423.38 1821.4 35.66 5108.120062087.540.43 1202.723.30 1872.5 36.27 5162.7资料来源:根据1997至2007年的我国东北地区3省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获得。表4表明,在19972006期间,东北地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不断提高。其中,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有所增加,其从业人员在全部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却出现一定的波动;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绝对数值逐渐增加,比重却出现下降趋势,相对比重从1997年的31.81%上升为2006年的23.30%;而第三产业不论是就业人数的绝对数值还是所占比重均有所增加,比重从1997年的31.66%增加到2006年的36.27%,就业人数也从1997年的1536.0万人猛增至2006年的1872.5万人。这表明,东北地区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口不断向第三产业转化。从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布来看,2006年东北地区就业人口中从业人员数最多是第一产业,人数达到2087.5万人,比重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达40.4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202.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23.30%;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达1872.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36.27%。3、工业发展情况(1)东北地区工业规模比较2006年,东北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总体为19715.17亿元,其中辽宁省(9251.15亿元)排第一,黑龙江省(6188.9亿元)第二,吉林省(4275.12亿元)第三;东北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为8883.66亿元,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4175.33亿元、3049.04亿元、1659.29亿元,如表5所示。按工业行业细分,辽宁省工业各行业总产值居前三位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吉林省工业各行业总产值居前三位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黑龙江省工业各行业总产值居前三位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东北地区工业各行业总产值居前三位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全国工业各行业总产值居前三位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工业分行业产值前三位与全国前三位并不一致,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表5: 2006年东北地区及全国GDP、工业(各行业)总产值(亿元)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地区全国GDP(亿元)9251.154275.126188.919715.17210871工业总产值(亿元)4175.331659.293049.048883.6691310.9 工业行业细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06.0184.81224.3515.127207.6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16.93272.141645.322334.397718.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58.5527.634.56190.741388.2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71.3412.2810.3693.981671.73非金属矿采选业 49.779.046.0264.831029.44农副食品加工业779.01399.80355.311534.1212973.49食品制造业136.4558.99158.73354.174714.25饮料制造业101.1799.5592.38293.13899.21烟草制品业33.8245.0730.22109.113214.08纺织业171.3134.7732.12238.215315.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76.1716.054.85197.076159.4皮革、羽毛、羽毛(绒)及其制造业3.743.744150.04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49.5849.582429.03家具制造业23.5823.581883.09造纸及纸制品业79.1727.9841.49148.645034.92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8.458.451706.5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092.091759.0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144.5477.07789.223010.8315149.0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37.02577.78153.211468.0120448.69医药制造业155.64196.59124.1476.335018.94化学纤维制造业67.1545.186.35118.683205.63橡胶制品业17.9917.992731.85塑料制品业31.7431.746381.0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64.36151.2072.05787.6111721.5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58.37257.65115.72331.7225403.7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45.9950.3823.24519.6112936.48金属制品业360.1225.3223.84409.288529.47通用设备制造业1003.2047.88270.11321.1813734.76专用设备制造业452.6761.5138.06652.237953.3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85.121597.25269.012951.3820382.9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48.7128.48108.09685.2818165.5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33.5619.9515.73469.2433077.5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2.43414.9881.413539.2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4.174.172533.22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业1.621.62420.0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919.97333.04543.211796.2221549.3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4.7714.77732.09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879.87714.82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的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获得。其中吉林、辽宁省部分行业总产值缺失。从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各行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来看,东北地区 GDP占全国的比重为9.35%;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9.03%。从各工业行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分析,东北地区排名前10位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3.9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2.5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4.69%),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2.18%),农副食品加工业(12.10%),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1.7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07%),医药制造业(10.53%),家具制造业(10.51%),通用设备制造业(10.37%),如表6所示。表6: 2006年东北地区GDP、工业(各行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地区GDP占全国GDP比重(%)4.39 2.03 2.93 9.35 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4.55 1.66 2.82 9.03 工业各行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38 1.02 3.03 6.44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56 3.88 25.50 33.9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9.24 2.17 0.34 11.75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61 1.06 0.94 5.61 非金属矿采选业 4.54 1.07 0.54 6.15 农副食品加工业6.23 3.51 2.35 12.10 食品制造业2.88 1.29 3.41 7.58 饮料制造业2.70 2.40 2.68 7.78 烟草制品业0.92 1.16 0.78 2.87 纺织业1.30 0.23 0.25 1.78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3.21 0.27 0.89 4.37 皮革、羽毛、羽毛(绒)及其制造业2.52 0.08 0.08 2.69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4.72 5.01 2.45 12.18 家具制造业8.46 0.60 1.46 10.51 造纸及纸制品业1.69 0.47 0.62 2.78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2.04 0.65 0.52 3.21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15 0.12 0.14 1.4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6.58 0.53 5.41 22.5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11 1.67 0.70 5.47 医药制造业3.07 4.90 2.57 10.53 化学纤维制造业2.95 3.10 0.20 6.25 橡胶制品业4.30 0.24 0.38 4.92 塑料制品业4.38 0.59 0.52 5.4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13 1.54 0.63 7.3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83 0.92 0.32 11.0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4 0.73 0.12 4.28 金属制品业4.55 0.37 0.25 5.17 通用设备制造业7.88 0.47 2.01 10.37 专用设备制造业6.18 0.98 1.52 8.69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19 8.55 0.96 14.6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39 0.16 0.61 4.1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8 0.10 0.07 1.7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33 0.15 0.49 2.97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83 0.16 0.18 2.17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业3.56 0.75 1.13 5.44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99 1.35 2.85 8.19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90 1.29 1.38 4.57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69 1.86 1.64 7.20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的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工业经济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获得。(2)东北地区工业各行业工业各行业空间布局表7显示了2006年东北地区工业内部各行业在全国工业体系的区位商。从此表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工业各行业的发展变化呈现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整个东北地区工业行业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有10个,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7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5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6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35),农副食品加工业(1.34),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3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3),医药制造业(1.17),家具制造业(1.16),通用设备制造业(1.15)。这正好与前一节所总结出来的排名前十位的行业相吻合。由此可见,东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从全国角度来看,这10个行业具有一定的区位和竞争优势。第二,从采掘业各具体行业来看,东北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区位熵达到3.76,并且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区位熵都超过1.00,黑龙江省高达9.06。黑色金属采选业的区位熵为1.30,其中辽宁省超过2.00。这说明在东北地区丰富和油气资源开采、黑色金属资源采选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第三,在制造业中,区位商大于2.00的行业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50),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区位熵都超过了1.00,分别为3.65和1.92。在其余区位熵大于1.00的行业中,吉林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区位熵为5.14,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为3.01,医药制造业为2.94;辽宁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熵为2.16,家具制造业为1.86,通用设备制造业为1.73。由此分析可得,东北地区区位熵较大的工业行业大多是以采掘业中相关产业为原料的行业,和老工业基地具有雄厚经济基础的相关行业。第四,在水电气的生产供应业方面,本区域的区位熵都未大于1.00,只有吉林省的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2)和黑龙江省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01)大于1.00。表7:2006年东北地区工业各行业在全国工业体系中的区位商行业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地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52 0.61 1.08 0.7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00 2.34 9.06 3.76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03 1.31 0.12 1.3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79 0.64 0.33 0.62 非金属矿采选业1.00 0.64 0.19 0.68 农副食品加工业1.37 2.11 0.84 1.34 食品制造业0.63 0.78 1.21 0.84 饮料制造业0.59 1.45 0.95 0.86 烟草制品业0.20 0.70 0.28 0.32 纺织业0.29 0.14 0.09 0.20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71 0.16 0.32 0.48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56 0.05 0.03 0.30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04 3.01 0.87 1.35 家具制造业1.86 0.36 0.52 1.16 造纸及纸制品业0.37 0.28 0.22 0.31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0.45 0.39 0.18 0.36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25 0.07 0.05 0.16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65 0.32 1.92 2.5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68 1.00 0.25 0.61 医药制造业0.67 2.94 0.91 1.17 化学纤维制造业0.65 1.86 0.07 0.69 橡胶制品业0.94 0.15 0.13 0.55 塑料制品业0.96 0.36 0.18 0.6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3 0.93 0.22 0.8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6 0.55 0.11 1.2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76 0.44 0.04 0.47 金属制品业1.00 0.22 0.09 0.57 通用设备制造业1.73 0.28 0.72 1.15 专用设备制造业1.36 0.59 0.54 0.9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4 5.14 0.34 1.6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75 0.09 0.22 0.4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35 0.06 0.02 0.1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51 0.09 0.17 0.33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0.40 0.09 0.07 0.24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0.78 0.45 0.40 0.60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88 0.81 1.01 0.91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0.42 0.77 0.49 0.51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81 1.12 0.58 0.80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的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获得。注:运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算。(3)东北地区工业各行业产值份额变化比较从表8和表9可以看出,在全国范围内和在东北地区竞争力指数相差比较大。在全国范围的竞争力比较,东北地区3省总计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24个行业存在竞争力,其中东北三省都具有竞争力的行业有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羽毛、羽毛(绒)及其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6个行业。在东北地区内的竞争力比较,辽宁省整体工业发展的竞争力不及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但是具有竞争力的行业数目却要高于它们(辽宁省25个,吉林省20个,黑龙江省10个)。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在采掘业方面的竞争力要强于辽宁省,辽宁省在制造业方面竞争力要比另外两省高。相比其余两省,辽宁省具有竞争力的工业行业有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吉林省具有竞争力的工业行业有烟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黑龙江省具有竞争力的工业行业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表8:2006年东北地区工业各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指数行业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地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72 1.18 0.92 0.8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73 1.30 1.13 1.07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06 1.08 0.85 1.05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74 1.35 1.20 0.87 非金属矿采选业 1.73 2.09 0.62 1.54 农副食品加工业1.36 1.35 0.87 1.23 食品制造业1.38 1.68 0.87 1.12 饮料制造业1.03 1.12 1.17 1.11 烟草制品业0.85 1.00 0.84 0.90 纺织业1.09 0.77 0.74 0.97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59 1.20 15.63 1.90 皮革、羽毛、羽毛(绒)及其制造业1.14 1.21 1.36 1.15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30 1.22 0.99 1.20 家具制造业2.28 1.06 0.92 1.80 造纸及纸制品业1.35 0.76 0.51 0.90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1.36 1.35 1.01 1.28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20 3.33 1.08 1.2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11 1.03 0.90 1.0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89 0.54 0.85 0.74 医药制造业1.17 1.35 0.88 1.15 化学纤维制造业1.08 1.95 0.22 1.19 橡胶制品业0.98 0.44 0.59 0.88 塑料制品业1.43 1.21 0.95 1.3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3 1.39 0.78 1.3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2 0.87 0.67 1.0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97 0.86 0.32 0.90 金属制品业1.51 1.32 0.31 1.26 通用设备制造业1.46 1.23 0.94 1.31 专用设备制造业1.30 1.35 1.11 1.2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5 0.89 0.63 0.9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33 0.89 0.99 1.25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89 1.02 0.92 0.8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22 0.41 1.07 1.09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21 0.77 0.58 1.07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87 0.73 1.07 0.90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0.61 0.51 0.49 0.5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72 1.18 0.92 0.86 工业合计0.71 0.97 0.82 0.79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的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获得。表9:2006年东北地区3省工业各行业在东北地区的竞争力指数行业 辽宁 吉林 黑龙江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83 1.37 1.07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68 1.22 1.06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00 1.02 0.8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85 1.55 1.38 非金属矿采选业1.13 1.36 0.41 农副食品加工业1.11 1.10 0.71 食品制造业1.23 1.50 0.78 饮料制造业0.93 1.02 1.06 烟草制品业0.94 1.11 0.93 纺织业1.12 0.79 0.7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84 0.63 8.24 皮革、羽毛、羽毛(绒)及其制造业0.99 1.05 1.18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09 1.02 0.83 家具制造业1.27 0.59 0.51 造纸及纸制品业1.49 0.84 0.57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1.06 1.05 0.7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96 2.65 0.86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6 0.98 0.8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0 0.73 1.15 医药制造业1.02 1.17 0.77 化学纤维制造业0.91 1.63 0.19 橡胶制品业1.11 0.50 0.67 塑料制品业1.07 0.91 0.7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8 1.05 0.59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4 0.81 0.6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8 0.96 0.35 金属制品业1.19 1.05 0.25 通用设备制造业1.12 0.94 0.72 专用设备制造业1.03 1.06 0.8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5 0.97 0.6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7 0.72 0.8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99 1.14 1.03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12 0.38 0.98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13 0.72 0.54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97 0.81 1.19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14 0.94 0.90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90 1.23 1.04 工业合计0.83 1.37 1.07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的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获得。4、服务业发展情况(1)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规模比较从服务业总产值看,2006年东北地区服务业总产值7318.35亿元,其中:辽宁(3545.28亿元)排第一,黑龙江省(2086.00亿元)第二,吉林省(1687.07亿元)第三。除其他服务业外,东北地区以批发和零售业(1815.93亿元)居第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27.57亿元)列第二,房地产业(620.95亿元)列第三。与全国服务业以批发与零售业(18869.4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090.27亿元)、房地产业(9915.52亿元)名列前三位的顺利保持一致,如表10所示。表10:2006年东北地区3省服务业各行业总产值(亿元)服务行业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5.67236.82325.081127.5713090.27批发和零售业952.66402.37460.901815.9318869.48住宿和餐饮业202.9997.39116.00416.384960.25金融业250.13100.7567.74418.628090.06房地产业294.70131.01195.24620.959915.52其他服务业1279.13718.73921.042918.9035741.10服务业合计3545.281687.072086.007318.3590666.68GDP9251.154275.126188.9013526.27210871.00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的各省市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获得。在东北地区服务业占全国比重方面,由表11可以看出,我国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占全国的8.07%,其中辽宁省的服务业总产值占全国的3.9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