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doc_第1页
第一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doc_第2页
第一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doc_第3页
第一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doc_第4页
第一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初中语文第一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上世纪末,我们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综合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整个世界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信息化时代或称“知识经济”时代,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世人面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我国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都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要解决十多亿人口的生存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坚决实行经济、社会的转型,加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沉重的人口负担逐步产生人口红利,并进而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使我们国家能抓住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机遇,实行跨越式发展,争取尽早进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国家行列。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场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步骤,也是新时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性举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十余年前启动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始于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社会的发展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考察外国同类课程的改革举措,反思我国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社会发展大趋势下语文课程的定位。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在起草文本前,完成五个研究报告,包括: 本学科的需求分析和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和教学大纲沿革的分析研究;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了解各有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和基本目标; 本学科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与相关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确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实施策略,力求建设与社会及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社会的进步要求语文课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与文化的积累、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我们原有的语文课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临的问题很多,社会思潮对本国语文教育缺乏真正足够的重视,在盲目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浮躁情绪和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氛围的冲击下,语文课程实施的路径被扭曲,在许多学校里,片面注重本学科知识和规则的讲授,脱离了语文学习必须依靠“读书”的根本,弱化了语感的培养和对语文积累感悟的要求,割裂了与生活及其他学习领域的联系;在教学中片面追求客观性、抽象性目标和统一标准,忽视对语言材料的品味、感受和体验的引导;偏重于技法的操练,忽视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养职能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本学科的特点,明确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好语文教育的功能。 第一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定位和课程目标与内容一、关于语文课程的功能与性质关于语文课程的定位,一方面要考虑语文课程本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一方面要研究外部对语文课程具有什么样的要求,两方面结合起来,确定在当今社会发展大趋势下语文课程的位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都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国家也是如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本国的国情和特点出发,提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设置方案充分地体现了这样的目标,主要是:在各学科课程及其实施的全过程渗透德育,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积极的探索精神、善于动手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能力;能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生活,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具有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和创业意识,包括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不能只顾本学科知识、技能方面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必须把上述目标融入学科知识、技能的教育中去。任何课程,首要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教育、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是“打造”仅仅具有某种实际应用功能的器具。各门学科的课程都需要结合本学科的内容,知识、技能、方法等,来教育人,培养人。语文课程当然也不例外。另外,就本课程的特点来看,语文课程必须高度关注思想情感方面的内容。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课程内容包含语言、文字及其作品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方法、策略等。然而,学习运用口头和书面的语言,不可能纯粹讨论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规律的问题,运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活动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有学者所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学到了语言文字,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容。语文课安排学生阅读,学习语言表达的形式,但学生同时还学到了其他方面的知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也会在阅读中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事实上学生和其他各领域的人们一样,进行大量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作品的内容,为了增长知识、获取信息、获得审美享受,而不是作为语言学家、写作学专家和语文教学的专家去阅读。他们在为表达内容而阅读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是黏附在一起的。所以表达内容的价值导向应该纳入语文课程的功能系统。语文课程要关注表达的形式,也要关注表达的内容;不能只关心表达形式,也不能抛开表达形式去大谈表达内容。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运用规律,也要关注表达内容方面。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他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发挥重要作用,而这种能力也是他们未来能获得良好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条件。此外,语文课程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在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扩大视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品位、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人们在讨论中,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文化性、综合性”,等等。大家都认识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多重的、复杂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没有直接对语文课程下定义,只是描述了语文课程的功能、地位和任务,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说法表达了语文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当前语文课程建设的战略取向。二、关于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中说: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加强了整合。以往我们谈到“课程目标”,往往想到的就是知识、技能的达成度。这一类目标当然是需要的,它们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依然存在。然而,现在我们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将育人的目标纳入学科教育的目标体系之中,同时语文课程也应该将其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语文课程的目标就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方面,也不全都能用达成度来表示,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品位趣味等“柔性”目标,通常不是在一个学段、两个学段就能完全显示出来,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体验、感悟、内化的过程,这类教育目标和知识、技能类目标的“测量”方式显然不一样,但我们不能因为它们难以度量而弃之不顾。而且即使是知识、技能类目标,也不是都适合采用终结性目标来表示,必须重视过程性目标。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课程目标”的表述就不单纯是知识、技能的“达成度”,既有“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之类的目标,也有“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目标。过去,语文课程基本目标曾经是“语文知识”,后来则突出“语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受考试方式局限性的影响,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基本上集中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技术层面,其他一些教育教养的目标往往无暇顾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各学科都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从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而言,则应该使本学科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根据这样的目标系统,语文课程应该关注的目标与内容调整、拓展、丰富了。知识、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一度盛行对目标的细分,追求教学过程的线性序列,把课程目标与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然后再教学中“逐点”落实。例如教学标点符号运用,就把常用标点符号分配到小学阶段的十二个学期,一个学期教学一个;阅读教学,往往采用被人批评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教学和考试中对作品整体感受和理解的功夫下得较少,偏重于作品中某词某句含义的认知,认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清晰而扎实。其实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对作品意义的理解,也不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和规律。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不是不可以分解,实际上有时候为了更好地把握整体,需要强化对某些局部的分析,但是,语文的阅读和表达运用的效果最终还是整体的、综合的。整体不等于局部的简单相加。过度追求单一目标、线性序列,教与学的内容和过程十分繁琐,可能是一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做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中“目标”与“内容”交织在一起,三个维度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四个学段的“课程目标”,根据语文学习的具体内容,分五个方面提出要求: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里面的“知识点”“能力点”则根据需要,有时分解说明,有时综合表述。课程标准中采用“语文素养”这一名称,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这是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调整和整合的结果和需要,体现了语文课程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语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体现,既包含了在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包含了对人才心理素质和人文修养的要求。第二节 语文学习、教学和评价的方式方法这一轮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变革学习方式,与此相应,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随之进行大力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是,改变长期来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推行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上,则要努力培养探究学习的氛围和习惯,创设与教育内容、教育规律、学生经验相吻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探究的动机和自信,紧扣本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方法,开创师生互动、开放的教学局面,促进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加强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评价方面,坚持立足于从综合素质的角度考察学生在本学科课程的学业水平,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和过程性,注意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业考试的命题,强调综合素养和基本能力,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学生经验。语文学习、教学和评价方式方法的调整,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一是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来考虑,另一个是从当今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来考虑。一、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说,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从前我们语文教育领域里有不少老师、专家认为,学科教学就应该是围绕本学科的知识点展开的,同时又发现语文学科不像另外一些学科那样由包括一组组概念、定理和完整的知识体系所构成。因此大家付出极大的努力,力图把语文学科建设成像数学、物理学、化学那样的学科,力图摆脱千百年来依靠范文和诵读来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采用一系列新的做法,如,默写词语解释,讲解“语、修、逻、文”知识点,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反复操练读题答题的技法。按照这样的教学路子,在不少学校里,学生记住了许多“知识点”,做了大量的题目,可是,书读得少,积累不足,语感不强,语文水平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在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中,大家建议,要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重新认识千百年来语文教育的传统,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首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课程目标总目标”中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一到第四“阶段目标”中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各个学段的目标中都对“背诵优秀诗文”和“课外阅读”提出了数量要求。“教学建议”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评价建议”中提出:阅读评价要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为了推动背诵和课外阅读,课程标准还在附录中以“建议”的形式,比较具体地列出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篇目和课外阅读书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各个部分都突出“读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包括默读和诵读。有些人有点看不上这一举措,总觉得这样的学法和教法有点太原始,在教学法上讲不出多少道道。其实,这一朴素的做法,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有人打比方说,读书,如同食用“绿色食物”;围绕“知识点”的讲解和操练,则如同喂养保健品。这一比喻十分形象,也颇有道理。我们千百年来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首先是“读书”。古人描绘学习情景和对学习情景的感受,会说“琅琅书声”,“声声入耳”,充满了美感和享受感。从前我们常常听人这样说:“他年纪还小,还在读书”。在这里,“读书”已经由一个动宾短语凝固成一个词,表示“学习”“上学”,它所指的行为不只是局限于捧着书本朗读或者默读。尽管“学习”这个词儿,很早就存在于我们的语言里,可不少人还是习惯于用“读书”(有的地方说“念书”)来表达“学习”的意思。即使现在“学习”一词词用得已经非常普遍了,但是用“读”来表示“学习”的情况依然存在,例如,今天我们还会说“某人在读大学”“读博士”,用“(攻)读”表示“学习”“上学”“求学”之类的意思。在读书中学习语文,这一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在追求“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进程中,被误认为是没有科学理论支撑的“笨办法”而弱化了。今天我们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坚信:读书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这次语文课程改革高举我国语文教育这一优良传统的大旗,强调“读”的质量、“书”的质量和读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丰富的语文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读出文化品位、审美趣味、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其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学习语文要加强积累。积累是否丰富,是决定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前些年,有些学生记住了大量“语、修、逻、文”知识条文这当然也是一种积累,也做了大量的练习,但是由于词语与语文素材积累太少,因此说话与写作,语言贫乏干巴,表达时可选择的词语范围不大,遣词造句难以精准生动,“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设想难以化为现实。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基本理念、总目标、阶段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始终强调语文学习要加强积累、在运用中积极调动自己的积累这一思想,例如:丰富语言的积累(基本理念1)有较丰富的积累(总目标)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一学段目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二学段目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第三学段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第四学段目标)“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评价建议”中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语文学习中需要积累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字、词、句、篇语言材料、语言运用素材和案例、语文知识、精彩的语句及其所表达的思想观念等。课程目标中还提倡和鼓励学生在表达中积极调动自己的积累,例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一学段目标)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第二学段目标)主张通过运用的实践,将所积累的材料从“领会”提升到“能运用”的层次。 再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注重体察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语文教学中一度存在着“学科本位”、过度理性化的倾向,把语音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简单地搬到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来。语文教学偏于追求对分解的学科知识点和抽象规则的“理解”,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忽视了对语言材料品味、感受、体验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熏陶感染的内化作用,偏离了语文学习必须依靠“听、说、读、写”语文运用实践的重心。例如,小学生学习汉字被要求达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讲”“四会”的目标,“会讲解字的用法和意义”,这样的要求显然超出了孩子的认知水平,难免会败坏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同这“会讲”如出一辙的还有在中小学语文考试中曾长时期大行其道的“词语解释”做法,学生学习新的词语,须学会解释词义其实,这一要求不仅对学生过于艰难,甚至也往往不是一般语文教师都能做到。而学生应付这种考试的唯一办法就是强记,记住教材里关于词语的注释,或者是教师从词典里搬过来的词语释义。这样的教学要求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实在是益少害多。语言、文字、文学等的学术系统和语文教学系统有联系,又有区别。语文教学要积极利用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但是要切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要讲究教育规律,不能将语言、文字、文学等学术研究的内容简单地搬用到中小学的教学中来,不能简单地用成人甚至学科专家的认知水平和思考方式去衡量和要求成长发育中的孩子。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注意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培养和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例如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同化、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喜爱图书”“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注意让学生发掘自己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感觉”,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注意采用具体的、富有形象色彩的学习材料,目标和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例如第二学段目标中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再如在第三学段目标中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二、从当今时代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来说,语文课程应该和其他课程一样,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思路完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基本理念”和“总目标”中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次课程改革强调要精选课程内容,要认真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语文运用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中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与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多处表达了这样的精神,例如“基本理念”、“学段目标”和“教材编写建议”中说: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的紧迫任务。语文课程要不要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