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doc_第1页
彼得艾森曼.doc_第2页
彼得艾森曼.doc_第3页
彼得艾森曼.doc_第4页
彼得艾森曼.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玩耍的艺术 试析彼得艾森曼的设计理念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师彼得艾森曼(PeterEisenman )的生活经历与各阶段言论、著作、作品的分析,对其建筑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做了初步的研究,为我们对彼得艾森曼的作品和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提供的一定的实践基础。相较于之前分析与评论彼得艾森曼的文章,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观点:相对于解构主义大师的头衔,艾森曼从本质上更倾向于一个乐于玩耍、勇于实践和不断变化创新的实验型建筑师。关键词:彼得艾森曼;玩耍;解构。 “我喜欢玩耍,我觉得生活中除了玩耍再无别它了,对我来说,玩耍也是很严肃的活动。”彼得艾森曼(PeterEisenman )。正是艾森曼的这句话让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吸引我去了解了他的生活轨迹与设计理念的发展。而在我对他产生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觉得也许正是这句话可以简明扼要的阐述他的整个设计观点。艾森曼所说的玩耍,是一种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这种玩耍不同于孩童之间漫无目的的玩耍,他永远目标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所以只是一种严肃的玩耍。下面我想用最普通也是最直接的时间顺序来介绍一下艾森曼的生活轨迹。1932年,艾森曼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一个美国家庭。1932年对于美国来说是难忘的一年。彼时,经济萧条已经发生了整整三年,大多数美国人的大部分时间却只是在等待、在发愁,除此之外,一筹莫展。当年年9月财富杂志估计,不包括1100万户农村人在内,全美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我无法确的持续数年之久的经济危机给刚刚来到人世的艾森曼多大的影响,各方面的资料里并未提及他幼时的家庭状况。不过值得庆幸的事,随着小艾森曼的长大,国家的经济形式越来越好了。1950年,18岁的艾森曼考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学。因毕业论文出众获得查尔斯桑兹(Charles G Sands)纪念奖。毕业后的1955年,赴朝鲜参军。其实早在1953年7月战争双方就签署了停战协议。艾森曼的朝鲜之旅并无性命之忧,但是参军的经历却可以让他从多一个角度思考人生。 复原归来,艾森曼加入了纽约的古德曼设计室,直到1959年。之后,有了两年工作经验的艾森曼考入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在剑桥期间,他结实了詹姆斯斯特林和彼得史密森。两位设计师给了艾森曼多方面的知道,这对艾森曼之后的设计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就是科林罗,他不仅透彻的教授建筑史,更在1961年带领学生们进行了漫长的学习之旅从荷兰到意大利。在这次旅行中,艾森曼第一次真实的看到了帕拉蒂奥的所有建筑物和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模仿主义作品。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想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旅行不仅是观光,也不仅是欣赏与学习,而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如果你有幸在那一年遇见站在朱赛普特拉尼作品面前的艾森曼的话,你一定会看到两个智慧思想所碰撞出的火花。朱赛普特拉尼的建筑结构似乎完全吻合艾森曼的形式主义思潮,而在艾森曼眼里,一切都应服从形式准则,外部要与环境、建筑构成和功能无条件的结合。1963年,彼得艾森曼博士毕业,其博士论文的题目正是意义深远的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博士在我国已经相当的普遍了,但正如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刘育东所评价的那样:“他拥有知名建筑大师少有甚至鄙视的博士学位。”作为一个建筑师,艾森曼十分重视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时间里除了让他充分训练如何专注外,更让他沉浸在当代哲学、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电脑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发展中。显然,相对于建筑的功能意义,艾森曼更关注它的社会意义。博士毕业的那一年,他在建筑设计上发表对形态的理解一文,同年迁入普林斯顿,与迈克尔格雷夫斯合作。格雷夫斯小艾森曼两岁,是个十足全才,除了建筑,他还热衷于家具陈设,涉足用品、首饰、钟表及至餐具设计,范围十分广泛。在美国,尤其在东海岸诸州,在钟表或服装店中,很容易看到格雷夫斯设计的物品出售,从耳环乃至电话机,或是皮钱夹,都可能标明设计者是格雷夫斯。俩个同样精力充沛的人走到了一起。1964年,艾森曼和格雷夫斯组织了一场与年轻设计师的见面会。在这个见面会上他与文森特斯库里和罗伯特文丘里产生了分歧。艾森曼深入的分析了莱特、辛德勒、柯布西耶、阿尔托等人的建筑,并得出了与文丘里截然相反的结论。在20世纪6070年代,艾森曼一直追求纯粹由外在因素决定的概念建筑。1967年,艾森曼的作品住宅在新泽西的普林斯顿建成,同年他成为了纽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的院长,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召开CASE会议。在之后的几年之内,他的几个作品均由数字命名,相继有:住宅、和。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住宅(图1)。住宅建于19691970年,是一对高校教师夫妻购买的,位于美国的哈迪威克。从图片上可以看出,房屋周围土地贫瘠。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周围基地常年被积雪覆盖。建筑空间的确定根据图解的逻辑性,以立方体为基础,结合正方形模式,诠释为直线型元素矩阵、系列平面和体积元素引起的可能变化。艾森曼通过对建筑结构法则的比较,试图用传递内部主体结构形式的比例来实施项目。对于此种小型独立式住宅的设计,我们可以理解为艾森曼早起所做的一种尝试。或者说,作为一个实验型的建筑师,他一直以来的设计都是尝试的过程,而这几个住宅仅仅是个开始。要想理解和研究艾森曼这个时期的作品,就要将研究建立在对帕拉蒂奥作品进行三段论分析的基础上。这也体现了帕拉蒂奥对艾森曼的影响的延续。在艾森曼的经历中,不得不提的一个片段就是“纽约五人建筑师”。1973年,受阿尔多罗西的邀请,他在米兰第十五届三年展上展出了自己的项目作品理性建筑。与迈耶、格雷夫斯、海杜克以及格瓦德梅组成了广为人知的五人建筑师。他们之间深厚无比的亲和力掩盖了个体之间很大的分歧:对欧洲先锋派的热爱,不满美国传统的职业性;从各个方面引发针对个人的冷嘲热讽。为了增强对美国的影响,他们出版了反对派杂志。这本杂志颇受欢迎,里面收录了很多好的欧洲理论家的文章。期间艾森曼也发表了多篇论文,且出版了五人建筑师一书。这充分的说明了艾森曼不仅精力充沛、热衷理论,还充满表达的热情,他希望去影响社会。无论是他的建筑作品还是他的文章,他都希望他的作为对社会产生影响。在艾森曼的早起设计中,受到了科林罗形式主义的很大影响,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的作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这些转折可以在住宅系列的最后一件作品中找到些许迹像。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艾森曼又陆续参加几个展览,发表了若干论文,也做了许多设计其中包括与柯布西耶合作的威尼斯坎那尔乔广场。直到1983年,艾森曼着手设计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图2)。于1989年建成的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用艾森曼自己的话说,首次真正完全实现了他的建筑观。中心位于美国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结合19世纪建校时的建筑结构。项目之初进行了格栅之间的比较,确定哥伦布市的城市体系和原有的校园组织网格。与城市参照系数相比,有12.25度的差别,这也成为一个创建新体系的机遇,由此把两个网格结合在一起,以容纳相互之间的差异。虽然结果给建筑带来了某些使用功能上的问题,但也赢得了公认的建筑学趣味。该中心包含一个影视剧场,一个表演空间,一个影视后期工作室,一个书店,咖啡馆和一个1100平米的画廊。 中心的表象是一些互不相干而又冲突的建筑要素:一堆砖砌体一组金属构架、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西北、东北两角红砂岩植物台基等。金属构架下的步行道,南高北低,顶盖其上的金属构架却南低北高。使构架从任何一端望去,都产生向天空或地面的移动感。这种动感同样表现在构架插入两幢已有建筑的过程中:这个“非脚手架”既意味建筑过程的非开始和非终结,又主宰着整个“中心”的运动趋势,并将两幢已有建筑拉入“中心”充当重要的角色。与金属构架相对的是砖砌体。埃森曼原想保留挖掘出的军火库基础,但不料在清理场地时基础被移走了。他便在原基础的位置上用砖铺了一个基础平面图。砖砌体代表的是军火库老城堡般的形象,但既非砌筑在原基础上,规模也较原物小。这里最重要的是军火申衫象不但被简化,而且被肢解和扭曲:塔体和圆拱等元素都象被撕裂的一层皮。在其他的方面,中心同样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性元素,而对于这些符号的解读却众口不一,也许只有作者本人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友人才能透彻的理解。在此,我不想妄自揣摩艾森曼本人的意图,但我想,这正是这个一直在认真的玩耍,认真的实验的建筑的所吸引人的地方。他总是能吸引人的注意,中心建成之后,媒体争相报道,理论家大量评论,观光者蜂拥而至。我想,这可能也是艾森曼设计意图的一部分吧。在他的建筑理论中,艾森曼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1.把建筑中的形式看成是一套符号。2建筑不仅有两重性(物质和精神)它还向人们提供信息。对它传递的信息的解释有很多种,但是,不管怎样,他成功的向世界传递除了他的信息,而世界再也无法忽视这样一位艺术家了。在进行创作的同时,艾森曼丝毫没有停止理论的探索与推广。人工开凿之城(1983)、物品的无用性(1984)这两本书是其80年代重要的著作,也对当时的青年建筑师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于艾森曼的诸多建筑设计和理论作品都或多或少的与解构主义有所联系,而他也确实参加过“解构主义建筑”展览会等主题的活动,艾森曼不可避免的归纳为解构主义建筑师,甚至不少人将其成为解构主义建筑师的代表人物。而他自己却宣称:“关于解构主义,我一点也不明白我从来也没有说过我懂解构。”其实我是不喜欢给建筑师分类的,就像我也不喜欢把姑娘分类一样。人们所公认的某个类型的建筑师,往往自己并未将自己归为那一类,譬如被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的文丘里,并不认为自己是后现代。就好比被人们看作温柔甜美的姑娘,往往觉得自己其实开朗活泼,有男孩子的性格。建筑师只是在做自己,而类型的标签都是别人给的。艾森曼的精明之处在于,他虽不承认“解构主义”的标签,却懂得利用这个标签所带来的影响力去推广自己的理论。艾森曼曾对自己的建筑理论作过简要的阐述:“要集中研讨和着手解决当前建筑设计和建筑发展中遇到的最典型、最重要的和最广泛的冲突。”随着对建筑中主要矛盾的认识的发展,艾森曼的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从一开始的纯粹追求形式,再到纯粹的抽象,“五人建筑师”阶段的全方面腾飞,继而转向无实用性并转向建筑领域中的意识形态内容,80年代之后又专注与建筑与地形测量学,而911事件又让他的关注点转到了内在性领域上。一个人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会真切的改变一个人,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艾森曼不仅被历史所影响,他所做出的努力,也一直影响着历史。有些人做设计是为了改变某个建筑,而有的人做设计是为了改变建筑史,艾森曼就是后一种人。在这个图像充斥的当代世界,在这个所谓的后媒体时代,人们似乎已经羞于谈论意义,语言的张力逐渐让位于形象的狂欢。然而艾森曼却是这样一个建筑师他将建筑设计作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他希望赋予建筑以使命感和社会意义,而他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更令同行难望其项背。他的建筑作品与他本人一样,都是近几十年来建筑界最富于争议的,即便不认同他的人,也都无法否认他具有理论性和实验性的巨大创新能力。有人总结:如果梳理一下艾森曼的庞杂的言说,我们可以把他那些高深的理论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艾森曼也许并不是最好的建筑师,但无可辩驳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建筑师。就像在文章的一开始所说的那样,他喜欢玩耍,并认真的玩耍,而世界在观看他玩耍的时候,他也把自己的游戏规则传播向了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彼得艾森曼改变了我们对建筑的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