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doc_第1页
论语文教学.doc_第2页
论语文教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文教学拟写人:郑君庆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那么,怎样上好语文课,就是我们师者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要使学生德、智两方面健全发展,师者就要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上好语文课的方法。在学习了给老师的几点建议之后,结合自己近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得出八第点感悟:第一点:语文课要注重导语的设计。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每一节课上老师都说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几页,这样几节课过后学生就会对上课感到疲倦,甚至认为是催眠曲。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里,就要求语文老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沉寂的局面,根据不同的课型,依据灵活的方式,进行导课。这里我总结出了六种导语形式:1、营造气氛,以“情”导入。2、激发欲望,以“趣”导入。3、创设问题,以“知”导入。4、设计话题,以“议”导入。5、运用媒体,以“境”导入。6、运用优美的排比句开头,从语言上给学生以熏陶,整节课就有了一个靓丽的开头。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巧而成功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点:语文课要书声琅琅朗读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理解文意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通晓朗读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朗读能力,熟悉朗读的技巧,对学生能科学指导,在“读通文气、读懂文意、读出文味”的要求下做到“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如临其事”的效果,使课堂真正做到书声琅琅,充满真情。在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让学生充分地读所接触到的文字材料,这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第三点: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教育。马加爵,一位即将从云南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只因为和同学吵了架,“很气愤,想不开”,而锤杀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龚博4位同学,在法庭上马加爵请求法院判极刑,女检察官表示惋惜之余着重强调,就马案而言,比物质上的贫穷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这体现在马加爵面对生命所表现出的冷漠与蔑视”。精神上的贫穷,是因为他没有爱,没有同情心,这是一个人格教育问题。马加爵应该是一个聪明,有文化的学生,否则他也不会考上云南大学,但如此有知识的人,人格何以如此低劣呢?可以说,这是教育上的缺陷,教育即“教书”“育人”,“教书”是指传授知识,“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现在的教育,还是以成绩为主体的,一个老师素质高不高,也主要是用学生的成绩去衡量,在成绩的指挥棒下,大多数教师拼命搏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一个人的高尚人格从哪里来,除了我们的父母,就是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教育学生有爱心,有同情心,只要有爱,才能够在家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帮助同学,才能够健康成长,长大后才能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人民。所以,加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迫在眉捷,势在必行。第四点: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把握,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既要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文本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在教学语文中,打破文本这本“圣经”,不囿于课本上提供的内容,创造性地“用文本教”。例如,课前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大自然。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受自然。利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欣赏田野的自然风光,启发学生感悟冬是美丽的、夏是甜蜜的、春是芳香的、秋是丰收的这样把握文本,上起课来才能挥洒自如。“目中有人”是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思考学生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成为师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旅程。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第五点:课上少讲,加强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成功的教学是能够让学生提出问题,验证真理,可以说,称职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不称职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教师教会学生知识技能,不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俗话说: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成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应多“偷懒”,把空间还给学生。要想“偷懒”,就必须要少讲课,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第六条点:语文课要有诗情画意“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语文课更是这样,如果课上得太平板,学生就会昏然欲睡;如果课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才能上出诗情画意来。有的教师认为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讲得越细,学生就理解得越深。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课也应讲究“疏密相间”,教师要读懂教材,决定内容的取舍详略,突出文章主旨的段落就着重讲。关系不大的就略讲,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量体裁衣,轻重有当,剪除枝蔓,疏密相间。节奏本是音乐用语,“张”“疾”是快节奏,“弛”“徐”是慢节奏。符合节奏韵律的语文课,不仅适应学生的身心规律,而且能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课上,内容比较简单的,学生自己可以读懂的,可以快节奏地进行。内容比较难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来个慢动作。“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静”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如果“静”多“动”少,学生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动一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第七点:课堂要如春风化雨语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语文课是灵动的诗篇。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感悟进入角色,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是美丽的天堂。教师要学会真心诚意地倾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教师要努力用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使语文课具有无穷的魅力。第八点: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形成了教师那种严肃、呆板、不苟言笑的形象,也让一些老师总是用居高临下的眼光来看学生,好像自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圣人,其实,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庸人、愚人,他都是人,只要是人,他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论心情如何,在课堂上老师都应该拥有愉快的心情、甜美的笑容。课堂上,老师的心情与课堂气氛影响极大,有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我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老师那久违的笑容,好像一束阳光,把这段时间的阴霾都驱散了。前段时间老师因为家庭的缘故心情一直都不好,每天都神情沮丧,动不动就对我们瞪眼睛,每上他的课,我们都会神经紧张,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留神会被他骂,那段时间,全班同学都好像有点忧郁,有点紧张。今天,我发觉,老师那阳光般的笑容,不单只照到了我,还照到了全班,全班同学因为老师的笑而变得无比轻松,课堂气氛很活跃。如果老师的心情每天都这样愉快,每天都露出阳光般的笑容,那该多好啊!”古人言: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老师自己心情不好,不应该把这个坏心情传染给学生,学生也没有义务来承受这种遭遇,这样做,对学生来说,不论从接受知识,还是从身心健康方面都不利于发展,对老师而言,这个坏心情不但会影响他传授知识的质量,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良好形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保持愉快的心情既推动了课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