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主推技术.doc_第1页
2014主推技术.doc_第2页
2014主推技术.doc_第3页
2014主推技术.doc_第4页
2014主推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2: 2014年四川省30项农业主推技术汇总表序号技术名称技术概述技术效应技术要点适宜区域推广注意事项技术依托单位1杂交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水稻生产实现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栽秧的劳动强度,还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一项省工、省力、省秧田、省投资,并能获得高产的新技术。全国各地试验示范和大田生产实践表明,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比常规手工插秧增收节支约150元/亩。机插秧育秧的秧本比为1:801:100,节省秧田80%左右,用于增种夏粮或经济作物;1个机手每天可栽插30-60亩大田,是人工栽插的60倍以上,每亩可节省栽秧工2-3个左右,人工按30元/个计,机械栽插费用为40元/亩,每亩可节省投入50元左右。略本技术适应于四川省冬闲田和前茬作物为蔬菜、油菜等早茬田,也适应于光热条件较好的小麦等迟茬口田。本技术为农机农艺交叉融合技术,且各自的技术性均较强,需要农机农艺部门的密切合作。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四川农业大学2再生稻综合栽培技术该技术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十多年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川东南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于2008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是目前川东南冬水(闲)田提高复种增加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该技术小面积攻关田两季亩产已超过900公斤,大面积两季亩产在800-850公斤,亩纯收益在200-250元1.选择高产强再生力杂交稻品种,如德香4103,冈优1577,川香9838,II优498等;2.旱地保温育秧;3.4-5叶中苗移栽;4.亩栽1-1.2万窝;5.亩施纯氮10公斤,底肥:分蘖肥:穗肥=6:2:2,配合相应磷钾肥;6.中稻分蘖高峰期和孕穗期注意纹枯病防治;7.齐穗后亩施10公斤尿素作粒芽肥;8.头季稻留桩高度40cm;9.头季稻收后注意扶正稻桩、除去杂草,防治稻纵卷叶螟和飞虱川东南海拔400米以下浅丘、平坝、河谷地区及南方稻区类似生态区生产上应加强技术培训,保证技术到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3水稻优化定抛技术该技术是我校和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集成保护性耕作、超高产栽培和轻简栽培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研发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既杜绝“满天星”抛栽导致秧苗分布不匀而出现的减产问题,也减轻了手插秧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做到了高效和高产的协调统一,近年来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示范推广。一般每亩可增产稻谷50-150公斤,增收节支200元以上。选用高产优质杂交组合、旱育多蘖中大苗壮秧、稻田翻耕或免耕留茬、浇水拔秧、带泥定点抛栽保证秧苗相对有序分布、科学平衡施肥、浅湿交替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适宜在已有抛秧、免耕抛秧稻区和劳动力缺乏、劳动力成本高的区域推广。免耕定抛宜选择保水性能较好的田块。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4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该技术是我省在2000年引入国外强化栽培理念基础上,结合四川水稻生产实际研究提出的一种新型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2005年在全省一定范围示范,2006年大面积示范推广,是我省的一项水稻突破性重大增产技术措施。一般比常规栽培增产15%-40%左右,每亩新增纯收益100元以上。选择适宜高产优质杂交品种、培育旱育适龄壮秧、适时嫩秧早栽、合理稀植、采取三角形或正方形种植、合理平衡施肥、节水高效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生态区,最适宜于水源有保证的冬闲田(菜、蘑菇、绿肥)稻两季田;次适宜于麦一稻、油一稻两季田。特别注意移栽苗龄环节,力争做到小苗早栽以夺取高产。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5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生态种植新技术该技术无需 “腐化剂”,无需挖沟、埋草,无需长搬运,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量就地还田,科学简便、节本高效,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和推广应用前景。一般亩节本增产增收50-100元; 可全量还田前茬农作物秸秆,年提升土壤有机质0.1%。走道宽3040厘米、秸秆堆放高为4060厘米、每35米留1条走道,每亩稻田留走道35条即可,每米走道秸秆容量510公斤。适应全省各地注意采用旱育秧育苗和机械化、规范化处理秸秆,提高生产效率。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6玉米覆盖增密高产栽培技术本技术针对四川省玉米主产区气候灾害规律和生产上种植密度不足现状,研究提出玉米覆盖增密抗逆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覆盖栽培技术具有增温或御旱功效;二是缩行增密栽培可提高玉米亩产量。盆周山地区采用“全膜增温覆盖技术”,可有效解决两头低温突出、秋季阴雨低温为害;盆地丘陵旱区采用“膜侧覆盖栽培技术”,可有效解决丘陵区土层浅薄、季节性干旱危害重的问题。玉米覆盖栽培技术。全膜增温覆盖技术:在山区一般比露地栽培玉米增产10%,亩增收100元;膜侧覆盖栽培技术:在丘陵旱区比露地栽培平均增产18%,平均每亩集雨节水39方,亩增收节支117元;秸杆保墒覆盖技术:在漕坝地每亩比露地栽培平均增产1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亩增收节支115元,并降低地膜覆盖“白色污染”,生态效益显著。1. 覆盖栽培技术(1)全膜增温覆盖技术要点:规范预留行、增温育苗、全膜覆盖、规范移栽;(2)膜侧覆盖栽培技术要点:沟施底肥底水、小垄双行、等雨盖膜、膜侧栽苗;(3) 秸杆(生物)覆盖技术:规范带植、育苗移栽、粉碎秸杆、行际覆盖、施用腐熟剂。2. 缩行增密措施在当前亩植密度25002800株基础上亩增加700株,亩植密度为32003500株。全膜增温覆盖技术可在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等山地玉米区推广;膜侧保墒覆盖栽培技术可在资阳、内江、南充等丘陵旱区推广,秸杆覆盖技术可在有条件的区域推广应用。四川省各生态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各区玉米覆盖栽培模式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最佳的覆盖增密栽培方式。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7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该技术有利于玉米、大豆双高产,缓解玉米、大豆供求矛盾。包括选、扩、缩三大核心技术。通过应用,将解决品种搭配、田间配置、施肥防病、机械选型等技术问题,实现玉米不减产,每亩多收大豆130-180kg。四川省农业厅2011年和2012年组织专家对仁寿县珠嘉乡整乡推进示范项目验收,玉米亩产621.1kg,大豆亩产132kg,亩产值突破2000元,较传统玉米、甘薯套种每亩节本增效380元。核心技术:选配良种,玉米株型紧凑、大豆耐荫耐密抗倒;扩行缩株,宽窄行种植,玉米宽行160 cm,窄行40 cm,宽行内种2行大豆,行距40 cm,穴距1012 cm。配套技术:选机械、干拌种、适墒播种、控旺长、科学田管。四川丘陵、山区玉米生产区均可种植。播前调试播种机的开沟深度、用种量、用肥量和培训农机手,确保一播全苗。雨水多、土壤肥力较高时,注意控旺。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8小麦免耕高效栽培技术针对四川小麦生态环境和生产技术需求,农艺和农机密切结合,研制形成的小麦轻简、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突出的技术优势体现在:1、成本比传统栽培降低15%以上;2、工序简化,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3、稳产高产,一般增产10%以上;4、免耕、秸秆还田等利于培肥地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稻茬麦:选用川麦42、川麦44等耐肥抗倒品种;播前进行化学除草;亩施纯氮10kg,P2O5、K2O各5kg,氮肥60%作底肥、40%作拔节肥;采用2BJ-2型简易人力播种机播种,之后均匀覆盖稻草;或者用2BFMDC-6型播种机播种,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盖种等工序;综合防治赤霉病、蚜虫等。平原、丘陵麦区。稻草不能过多过厚,以不露籽、覆盖均匀为宜。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9南方丘陵小麦机播技术针对南方丘陵生产条件和种植制度,在自主开发小型播种机的基础上,系统集成的一项新技术,具有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播种质量、增产增效之特点,是一项利于破解农村劳动力短缺、促进规模化生产的重大技术。比原有技术提高播种效率20倍、增产15%-20%、节本20%-30%,纯收益提高50%以上。稻茬小麦半旋机播技术:前茬水稻半喂入收割机收割并粉碎抛洒秸秆,播前免耕化学除草,氮肥后移,一喷多防等。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双三O规范”开厢,适墒早播,药剂拌种,配方施肥,一喷多防等。该技术适宜西南及周边相似生态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湖北襄樊等地。水稻收获后及时开沟排水,避免小麦播种时土壤过湿。旱地应注意整地质量,清除残留薄膜、杂草,以免影响机具播种作业。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0油菜迟直播避灾高产栽培技术推迟播种,避开秋雨阴湿天气和稻茬湿害,加大种植密度,加强肥水管理,保证高产。选择耐迟播油菜品种(川油58 、华油杂10号等),在简阳市玉成乡40亩核心示范片进行迟直播技术示范。示范亩产170-220公斤。按示范平均亩产200公斤,当地平均亩产170公斤,每公斤菜籽4元计,则每亩节本增收120元。(1)品种:选用耐迟播高产品种,如川油58、华油杂10号等;(2)播期:10月上中旬;(3)耕作:免耕,播前710天化学除草;(4)直播:人工直播或2BYC-6型油菜精量播种机播种;(5)密度:每亩0.1公斤,确保1.52万株;(6)施肥:每亩用含氮10%的复合肥50公斤、硼砂1公斤,苗期追施尿素8公斤。适宜四川省油菜主产区和水旱轮作区(1)注意前作水稻的后期水分管理,尽量减少收获过程对土壤的破坏,播种前适当平整土壤,使之不易渍水;(2)适当加大种植密度,但播种量不宜过大,以每亩0.1公斤为宜,播后不必匀苗,以免费工;(3)加强肥水管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1油菜根肿病综合防控技术该技术针对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发生日趋严重,研究制定出了油菜根肿病综合防控技术。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率可达80%以上,油菜增产10%-15%,发生危害严重地块的增产可达20%,是我省的一项油菜突破性重大增产技术措施。 对根肿病的综合防控效果达80%以上,油菜增产20%-35%,减少用工60元以上。两项合计直接增收100-300元/亩。移栽油菜进行苗床处理:深翻耕苗床后用福帅得喷雾均匀处理土壤翻耕后播种。播种后30d进行移栽,用佳液灌溉,15d后可进行二次灌穴防治。机直播油菜可以采用植保所专利配方药剂进行种子包衣后直播或迟直播。适宜四川省、成都平原、长江中上游及国内类似生态根肿病发生地区。根肿病防治重在提前预防,一旦作物遭到病菌侵染再用药毫无防治效果,因此在有根肿病发生的田块必须注重提前施药,即进行土壤消毒和种子包衣处理以预防防治为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2四川省油菜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本技术针对四川省油菜田杂草种群复杂,单双子叶混生严重的生产问题,研究提出了油菜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通过该技术可解决各类油菜田杂草危害严重的现状,提高油菜产量520。比人工除草的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且增产5%20%,亩增收3060元,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水旱轮作、稻油与稻麦调茬;人工或秸杆覆盖除草;据草情,轮换选用除草剂化除。播栽前12天用百草枯,也可播栽前57天用草甘膦除草(免耕);播后或移栽前12天,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敌草胺土壤喷雾(翻耕);油菜5叶期后,根据草相选用除草剂补除。适用于四川盆地、丘陵冬油菜产区和国内类似生态油菜产区。本技术主要针对甘蓝型冬油菜田,对甘蓝型春油菜及白菜型、芥菜型油菜田慎用或先试验验证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不适宜用机动喷雾器喷施除草剂。按除草剂登记标签进行操作,一般亩用水量为30-40升。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3油菜机播机收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包括人工(机)直播和机械(半机械)收获,较育苗移栽省去了育苗、栽苗以及人工收割、脱粒等环节,能大量省时、省工,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效益,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是加快油菜规模化种植和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较传统的育苗移栽和人工收获脱粒方式可节省劳动用工60%左右,比常规栽培增产10%左右,亩平均节本增效合计约300元左右。1.选用“双低”、耐密、抗倒的中熟油菜品种;2.适期少(免)耕人工直播或浅旋耕联合机直播,合理密植;3.因地制宜配方施肥、增施硼肥、合理追肥;4.化学封闭除草、一促四防; 5.适期机械(半机械)收获1.少(免)耕人工直播技术适用于我省冬油菜主产区;2.机播机收(半机收)技术适用于我省平原生态区及浅(缓)丘区田块较大且较为规则、排灌方便、机械较易操作的区域;1.稻田要开沟排水防湿害;2.根据田间墒情,应及早间苗、定苗,适当调整播种量,合理密植;3.把握油菜适宜收获时期,降低机械(半机械)收获损失率。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成都市农林科学院14马铃薯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近3年在双流、崇州、郫县、青白江等多地示范推广,技术成熟稳定;该技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 ,其收益显著。是我省农民在马铃薯种植上一项有效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比人工无栽培增产20%左右,每亩可节约成本400元左右。选择马铃薯优良品种及其高质量的脱毒种薯,精耕细作、合理密植,适时催芽播种、保全苗、药剂拌种、防虫防病。适用于方便机械耕作的马铃薯栽培地区。整地播种过程中注意保墒,防治干旱影响出苗;掌握好马铃薯收获期,收获前应及时割秧或药剂杀秧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双流丰收农机专业合社15春秋冬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针根据四川省春、秋、冬作马铃薯生理生态特性差异与病害防控特点,集成创新了春、秋、冬作马铃薯差异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突破了限制春、秋、冬作马铃薯单产提高的技术瓶颈。春马铃薯:较常规栽培技术增产10.318.0%,万亩平均亩产3092 kg。秋马铃薯:较常规栽培技术增产12.020.6%,万亩平均亩产1150 kg。冬马铃薯:较常规栽培技术增产11.022.0%,万亩平均亩产3380 kg。春作:50007000株/亩,增氮两次追肥,增施磷钾肥,地膜覆盖,双行垄作,肥促化控。秋作:60008000株/亩,一道清增磷钾,秸秆覆盖,深沟排湿,带芽播种。冬作:70009000株/亩,增氮一次追肥,地膜+秸秆覆盖,适时早播,肥促化控。1.春马铃薯:川西南及盆周山区,平原丘陵区。2.秋马铃薯:低山平丘区及盆中平原丘陵区。3.冬马铃薯:川南及川中丘陵区,攀西低山河谷流域。各区应根据种植模式和种植季节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最佳的马铃薯栽培技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6紫色甘薯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该技术是针对我省紫色甘薯产量和品质较低提出的,从2010年开始在南紫薯008上进行试验示范,2011-2012年得到大面积推广,是我省紫色甘薯种植上的突破性重大增产技术措施。一般比常规栽培增产10%以上,每亩新增纯收益500-800元。选择适宜四川省栽培的紫色甘薯品种、培育壮苗、地膜覆盖早栽、合理密植、平衡施肥、节水高效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生态区,最适宜于丘陵旱地,特别是城郊可进行鲜薯销售的区域。特别注意培育壮苗、提高密度和防旱排涝环节,安全贮藏增加产后附加值。南充市农业科学院17茶叶优质安全高效种植技术该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是一项新型的茶叶生产安全、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其中心理论是集成茶树优良品种、茶林果(药、桑)立体种植、“畜(禽)沼茶”循环模式、修剪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覆盖、质量安全控制等七项技术,提出了以复合生态茶园组配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技术,实现茶叶生产安全、优质、高效。该技术是多项先进创新应用技术的优化组合,已在乐山市11个产茶区县全面推广应用,2008年该技术获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在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下,不仅可节约成本,提高产量品质,还可使产品更加安全环保。我市于2005年正式开始研究应用该技术,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技术特别有利于茶树优势的发挥,增产提质效果十分显著,是一项能充分发挥茶叶增产提质潜力的重大技术,1、改茶树有性繁殖为无性繁殖,科学选用适宜无性系茶树优良品种;2、改单一种茶为茶林果(药、桑)立体种植;3、采取“畜(禽)沼茶”循环经济模式;4、改传统秋茶结束后修剪为春茶结束后修剪;5、改茶园长期单一施用化学N肥为测土配方施肥;6、茶叶中有害残留物关键控制技术:即实行鲜叶销售市场准入制和产品检测制度、实行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IPM”综合防治,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病虫害预测预报、科学使用和选用农药。该技术可作为四川省茶区推广使用。良种选抗性强、适宜绿茶品种,且早、中、晚搭配;茶林果(药、桑)种植不能过密一般每亩植树812株;修剪后要及时加强肥水管理。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园艺总站18柑桔留树保鲜提质增效技术针对四川柑桔熟期集中、正常采收期含酸量较高、品质偏低、果农效益较差的生产发展瓶颈,研究集成并创新了柑桔留树保鲜技术,实现柑桔产期延长,品质提高,效益增加,满足市场需求和增加农民收入。留树保鲜技术不依赖贮藏库,不需耗能,简便高效,实用性强。获2008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本技术使脐橙、血橙和椪柑等成熟果实延迟24个月采收,果实减酸幅度30%左右,固酸比值提高40%80%,糖酸比值提高40%70%,达到和超过了优质柑桔品质指标,增值57%400%。效益极显著。10月上中旬施基肥。 10月下旬或11月上中旬喷杀虫杀菌剂和2,4-D23g/100Kg。11月中旬12月初在冬季霜雾和低温来临前完成树冠覆膜,或树冠覆膜果实套袋。脐橙、血橙留树个月后至次年3月底前采收。椪柑留树1个月后至次年2月底前采收。四川盆地、丘陵柑桔产区。进行树冠罩膜或套袋前务必抓好施基肥和及时喷药防治病虫。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国家现代柑桔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柑桔试验站、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19柑桔容器育苗技术该技术为改变传统的生长势弱、投产晚,见效慢的裸根苗种植现状,杜绝危险性病虫害的引入,提高柑桔苗木质量,实现早结果、早丰产,进一步推动我省柑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采用柑桔容器育苗技术,能使柑桔幼树生长快、健康、早结果2-3年,早见成效。1、无病毒接穗应来源国家一级原原种母本园, 检疫合格,无危险性病虫害的健康穗条。2、柑桔无病毒品种原始材料须进入网室进行保存,并与其他柑桔生产园相距500米以上,3、用于柑桔无病毒采穗圃的常用工具必须专用。4、营养土配制的比例是,草炭2份,细河沙2份,谷壳1份。营养土的配料经搅拌机充分拌匀,每批次随时取样化验,确保pH值在6.06.5范围。四川省柑桔主产区。1、接穗健康、来源清楚、检疫性无病毒、2、营养土配置合理。3、苗床、砧木消毒。4、嫁接工具专用和消毒。5、加强苗期肥水管理。6、加强苗期病虫防治。7、苗木分级出圃。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国家现代柑桔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柑桔试验站、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20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本技术根据四川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季节、不同的蔬菜和不同的蔬菜生产条件采取不同的育苗技术。对多年的蔬菜生产区域配套相应的蔬菜嫁接技术,确保蔬菜安全生产;筛选耐低温耐弱光的蔬菜新品种,进行早春设施育苗,满足春季早熟大棚生产的需要;筛选耐高温耐弱光的蔬菜新品种,满足秋延后大棚生产需要。使用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可以合理安排蔬菜生产茬口,提早成熟,提高产量,增加复种指数,节约劳动力,减少蔬菜生产用水,提高蔬菜生产的安全性,从而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用适当的育苗技术,可提高单茬蔬菜产量510,提高经济效益在10以上,年提高复种指数25%,蔬菜总产增加25%以上,效益提高30%以上。蔬菜集约化设施育苗的核心技术有:1、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育苗技术;2、蔬菜种子处理技术;3、蔬菜无土育苗技术;4、筛选各种条件下需要的专用蔬菜新品种,满足不同蔬菜生产条件和栽培季节的生产需要;5、对多年的设施蔬菜生产配套相应的蔬菜嫁接技术;6、建造适当的大棚,辅之以适当的设施,以便进行蔬菜育苗;7、蔬菜护根育苗配套栽培技术。四川省内所有在种植蔬菜的地区均可。1 嫁接技术在蔬菜重茬时使用,以提高技术的生命周期2 营养土的配制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没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无土育苗技术。3 在冬季气温在0以下持续时间超过3天的地区,育苗期要渡过低温需增加辅助加温设施。夏季高温育苗,需增加辅助降温防雨防风设施。四川省园艺总站、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省农科院园艺所21瓜类蔬菜双断根嫁接技术该技术是我省在执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过程中形成的适合我省瓜蔬菜生产状况的实用技术,与传统嫁接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生产效果更好、降低劳动强度和节约劳动力成本的作用。该技术针对性强,为解决我省瓜类蔬菜生产连作障碍的瓶颈问题及瓜类蔬菜嫁接苗集约化生产提供了节本高效的新途径。一般比常规栽培增产10%-15%左右,每亩新增纯收益500元以上。选择适宜砧木品种,要求砧木除有常规嫁接的特性外,还要求再生根能力强;合理按排接穗和砧木播种时间;科学调控嫁接后7天的温、湿、光;合理平衡施肥;综合防治苗期病虫害。适合我省瓜类蔬菜生产的区域。选用专用砧木品种,特别注意调控嫁接后7天的温、湿、光管理。四川省农业厅园艺推广总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22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本技术:一是针对四川蔬菜劳动力成本高,劳动效率低,以及过量集中施肥造成作物根系生长环境恶化等问题,研究提出的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二是针对四川气候设施大棚兼顾冬季保温、夏季避雨、同时便于机械耕整作业等因素,研究提出的大棚设施构建技术、夏秋季避雨栽培技术,2011-2013年在盆地及丘陵示范推广,产品质量安全性提高,实现稳产高产,节本增收效益显著。改善作物生长微环境,病害发生降低30-80%;提高肥料利用率15%-40%,节肥15-30%,节水25-50%,省工10-15个,产品品质及商品性提高,节本增收500-1500元,增产增收效益显著。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要配备独立的施肥、过滤设施。依作物不同可选用微喷灌,膜下(或无膜)灌溉,坡地选用压力补偿灌溉。制定施肥方案,施肥量比常规施肥减少15-30%;肥料选择水溶肥为佳;施肥依据作物需肥要求以少量多次原则;微量元素以螯合太施入。灌溉步骤:清水肥水清水清洗。多功能单体棚顶高3.2-3.5米,两侧肩高1.8-2.0米,两端通风要好,棚膜2-3年更换或清洗,增加透光性。避雨时段5-10月。适宜避雨栽培的蔬菜种类,以番茄、辣椒、黄瓜、生姜等作物避雨效果好。 盆地、丘陵蔬菜区及盆周山区水源有沙石、悬浮物、藻类等应采取不同的过滤设施多次过滤。风大区域大棚建设应增加剪力称增强抗灾能力。避雨栽培注意四周通风降温,防治作物徒长及高温障碍。 四川省农科院园艺所、四川省园艺推广总站,攀枝花农林科学院园艺所23毛木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是我省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成立以来,岗位专家及团队成员通过各地生产实践考察并结合试验,总结集成的一个规范的、详尽的、具有生产指导作用的栽培技术,2012年已在大面积示范推广,是一项毛木耳增产增收技术措施。一般比常规栽培增产10%-15%左右。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安排生产期、合理搭建耳棚、规范化拌料灭菌接种、控温发菌、出耳期优化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四川省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结合四川省四川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24食用菌机械化制袋技术该技术是我省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成立以来,岗位专家及团队成员通过各地生产实践考察并与机械生产商合作研发,2011年大面积示范推广,是我省食用菌生产的一项高效应用技术装袋效率提高1倍,劳动强度降低50%。1.选用新型装袋机;2.机械装袋:选用相应规格菌袋套入机器出料筒,左手扶袋,右手托住袋底,将菌料加入料斗,右手随着出料的反推力缓缓后退,直至菌料装至距袋口5厘米左右取下料袋;3.人工上环封口:人工整理料口、套环,翻卷袋口,覆盖封口膜,套项圈,按要求堆码备用。全省只适用于菌料袋料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四川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25桑蚕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本技术针对四川省蚕桑生产中蚕农使用劣质蔟具上蔟,人工拾蚕上蔟,费时费工,蚕茧质量差的现状,总结、研究提出桑蚕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2009年上升为四川省地方标准,目前在全省大面积推广。攀西蚕区、川南蚕区,提高上蔟工效一倍以上,茧质提高34个等级,张蚕种增收150元以上;川北、川中等蚕区提高上蔟工效一倍以上,茧质提高23个等级,张蚕种增收100元以上。蔟片捆扎规范、新蔟预处理,蚕发育整齐,老熟一致,熟蚕适度集中,平铺式自动上蔟、搁挂式自动上蔟、旋转式上蔟,通风换气,适时清理浮蚕,适时采茧。四川省全省范围均可推广应用。选择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自动上蔟法。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26桑树平衡施肥技术本技术能有效促进桑树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增强桑树的光合性能,延长生长期;提高氮磷钾养分含量及养分吸收量,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有效提高桑叶产量、桑叶品质及其活性成分的含量。最佳施肥处理600 kg/hm2 N、210 kg/hm2 P2O5、266.24 kg/hm2 K2O,获得的桑树最高产叶量为30 780.1. kg/hm2,较不施肥的对照处理提高51.31%,平均公顷桑增产桑叶10437.6 kg,增养蚕种17张,亩增收1150元。(1)桑园土壤样品采集及养分分析测试技术; (2)当地推荐施肥量确定及最佳施肥方案制定;(3)施肥时期及方法:在60 000 kg/hm2有机肥作基肥的基础上,分春、夏、秋3次施肥;(4)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5)微量元素配施。桑树平衡施肥技术适用于四川平坝、丘陵蚕桑主产区。四川蚕区分别较广,各蚕桑主产区桑园养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桑园养分状况差异较大,桑树平衡施肥应因地制宜。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27杂交高粱一种两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由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及宜宾市农技推广站等单位结合我省川南地区再生高粱生产实际研究提出,已于2010年进行成果登记并获得农业部丰收奖,是我省高粱生产的重大综合生产技术措施。利用该技术,杂交高粱亩产可达到750公斤以上,比只生产一季高粱增产300公斤以上。1、杂交良种、育苗移栽;2、合理密植、配方施肥;3、适时收割(头季),及时砍秆;4、排水防涝,保湿提苗;5、去蘖除草,施肥培土;6、防治病虫,抢晴收割(再生季)。川南及相似生态区选用生育期110120天的杂交散穗型糯高粱品种;3月份气温能稳定通过12以上,9月份平均温度达20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28中低产田土改造及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我省在1989年开始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结合四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