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校结婚的看法.doc_第1页
大学生在校结婚的看法.doc_第2页
大学生在校结婚的看法.doc_第3页
大学生在校结婚的看法.doc_第4页
大学生在校结婚的看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月29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15年未修改的旧规定大变脸,体现出与教育法、高教法等有关法规的承接,学校规章逐步与相关法律“接轨”。取消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在新规定中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最显著的是撤销了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此外,新规定取消了“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等道德评判类处罚理由,大量增加了有明确法律依据或者行为特征比较清楚的法律规范用语,例如“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等等。大学生婚恋不限制但也不提倡 相信学生能做出理性选择:从今年9月新学年开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只要达到婚姻法及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即可登记。规定里面不禁止大学生结婚。第二,从教育者、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角度,承认大学生有结婚的权利,和提倡还是有区别的。我们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不能限制,但是从大学生本身来讲,要以学习为重,要妥善地处理好学习和婚姻的关系。在大学期间,学生还没有婚姻的经济基础,所以,还是不提倡结婚。我们不更多地去干预、去制止学生结婚的权利。但同时作为管理者和教育者,有劝导的责任,要劝告大学生不要滥用结婚这种权利。新规定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从结婚不需要单位再开介绍信到高考报考不再规定未婚25岁以下,这样一些重大的制度和规定上的突破,使学生管理在现实中已经有所突破。前不久教育部调查了70所高校,结果显示,2003年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之后,在70所学校中大学生申请结婚的不过万分之一。所以,从现实层面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大学生可以作出理性的选择。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表示,在校生婚育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学校会根据新情况制定工作,但仍倡导本科生集中精力学习。在校生婚育是客观现实规定的推出是很自然的,规定正在和其他的高校政策吻合。一是高考已经没有年龄限制,大龄考生有的已经40岁,其次,研究生扩招,很多人工作几年后回来读书,直接就处在婚育年龄段,所以取消是必然的,在校生婚育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已婚租房是个新问题在这方面,对本科生还是不能提供相应的条件。第一本科生住宿的情况仍比较紧张,即使这些年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宿舍条件有所改善,但就南开来说,本科生还是46人一个房间,我们没有条件也没有可能为结婚的学生提供相应条件,他们还是要接受集体生活的现实。已婚租房是个新问题,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但一定不会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倡导本科生集中精力学习高校的规定最终还是要和国家规定相一致的,如果要自行推出限制性的条款,那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各个学校都会自己选择。其实本科生结婚的问题客观上遇到的还真不多,主要是研究生。而且我相信规定出台后,不会鼓励本科生结婚,我们肯定倡导学生在本科阶段集中精力学习,不会鼓励谈恋爱结婚,所以对学校工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北京某高校学生处的一位负责人认为,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取消这一禁令是尊重法律的体现,毕竟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应该得到保障。但取消禁令并不意味着就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毕竟很多条件都还不成熟。“但不管怎么样,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需要大学生们明白,那就是不能影响学业,否则违反了学校别的规定比如修不够学分、旷课时间超过期限等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他相信学生会做出理性的选择,明白自己到大学来究竟是来干什么的。也有一些老师担心大学生结婚的现象越来越多后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严重的问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学生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那么他们婚后的住房、生育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这些权利要不要也尊重呢?“我们只有在管理上更注重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理智处理情感问题。”他有些无奈地说。重要意义在于对学生权利的认可青年问题专家黎陆昕分析认为,在学生能否结婚的问题上做出明确表态,可以看出教育部门是诚恳的。修改了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使之与国家法律相符,也体现了教育部门的法律意识。其实最让大学生感到高兴的是教育部门有了明确的态度,不只是因为可以结婚了,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学生权利的认可。教育部也提出不提倡结婚的概念,只是希望或者说是教育者的“软要求”。教育部门也相信大学生,虽然这道防线可以冲破了,但大学生的选择是理性的。黎陆昕认为大学生对此事的态度应该慎重,因为法律之外还有道德因素、客观因素的限制,结婚以后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矛盾。可以结婚只是适合了个别学生的个别要求,大多数的学生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毕竟成立了家庭,由精神层面的恋爱,上升到婚后的实质阶段,柴米油盐和家庭生活的磕磕碰碰,会分散在校学生很大精力,往往容易造成婚姻和学习两误。家长观点:担心孩子不能正确把握自己与学生们的坦然和管理部门的冷静相比,接受记者采访的家长就显得比较激动。一位女儿在北京上学、家在吉林的母亲首先想到的是:“假如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那么我们做家长的会不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成为别人的岳父岳母?”因为她一直不赞成孩子在校期间与另一位男生交往,如果木已成舟,那么家长一点办法都没有。更多的家长则担心孩子会因此把握不住自己,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情感上面而耽误了学业。学生看法:大学生:对本科生影响并不大一位北大的大四女生告诉记者,听到这条消息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很好!我们的权利又增加了一项。”但她同时认为,在校期间可以结婚并不意味着大家就会选择结婚,毕竟每个人在作出这样一个重大的决定前会考虑很多因素。她自己暂时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个人感觉对她这样的本科生来说没有什么影响。而男生对这条规定的反应则更平静,多数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本身不确定因素就很多,结婚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一位大三的男生反问记者:“你觉得我们这个阶段负得起结婚的责任吗?”不过也有男生表示,如果两个人觉得感情到了可以结婚的地步,在校期间结婚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取消这个限制是一种进步,学校应该相信学生自己的判断力。媒体视角:以管理为本到以权利为本过去我们禁止高校大学生结婚,实质上是管理者把高校管理制度单纯当成一个“治”人的工具,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即高校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主要不是用来“管”人的,而是用来服务于人的,高校的秩序主要应该是通过权利的保护,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而形成的,这样的秩序才是有活力、有张力的秩序。社会工作发表文章赏析:在校大学生结婚态度调查张宝义目前高等院校中在校大学生结婚现象时有发生,校方、媒体及学生家长的反映较为强烈。那么大学生自身对这个问题如何看,他们所持的态度如何,这是一个需要搞清楚的问题。2005年5月,天津理工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的师生,对天津市四所高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的674名本科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该调查所显示的结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在校生结婚”的基本态度。一、对大学生结婚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在被调查的674名本科在校生中,对在校结婚持认同态度的比例为23.3,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占76.7。但是那些“旗帜鲜明”赞同的学生比例并不高,只占被调查学生的5.5。因此对大学生结婚予以积极“支持”或“拥护”的学生并非占主导,多数学生认为,大学生结婚属于“异端”现象。然而尽管多数学生对在校结婚持一种否定态度,但学生对在校期间恋爱却表现出相对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甚至对在校大学生同居现象也抱有十分宽容的态度。如在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对在校学习期间恋爱持非常赞同及赞同的学生占54.3,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39.8,而持不赞同以及很不赞成态度的学生比例仅占5.8;在对待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态度上,学生中持赞同态度的占11.3,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58.6,而明确持反对态度的学生比例为30.1。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对在校生结婚大多持不积极的态度,但对于大学生恋爱以及同居现象却表现出较高的宽容性。事实上,在校本科学生中交友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的调查表明,大本科学生中有恋爱或是“准恋爱”异性朋友的比例高达43.8,也即有将近半数的大学生处于交友恋爱的状态。而且在某些高校,在校生同居现象也屡见不鲜。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得多数学生对在校生恋爱、同居持宽容的态度。可见,多数学生对在校生结婚所持的异议,并非是反对两性学生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所担心的是结婚所面临的性爱以外的问题。对教育部解除在校大学生结婚禁令的一点看法 2005年3月29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出台,在校大学生结婚禁令正式解除,这使得大学生结婚成为可能。据报道,武汉某大学一名23岁大四男生与一名公司女职员在2003年6月领取结婚证并举行了酒宴,捅破了那一层窗户纸,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而引起社会上一个新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允许大学生结婚,在中国不能不说是一项制度上的突破近几年中国在教育上不断进行改革,应该说出发点是使教育更加合理化,如高考取消年龄和婚否的限制,实际上扩大了受教育的机会人群,对于普遍提高民族素质是一块建筑石。然而,教育改革涉及面过于广泛,真正望其项背的还是在校生。我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研究生,对此事也有自己的一点看法。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正处在青少年向成年人发育的中间地带,逐步走向成熟独立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叛逆个性,大学生最善于抗争并追求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最渴望一颗飞扬跋扈的心。婚姻问题亦如此。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符合结婚条件的公民结不结婚完全自主,与学校无关。因此就我个人来说,赞成取消大学生结婚禁令。首先,婚姻属于个人权利,与义务不可分离。自古就有“女性解放”、“解除女性束缚”等,妇女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要求享有平等权利是完全合理的。同样,大学生的弱势虽未明显提出,但早已在大学生不断的呼吁中崭露头角。大学生刚刚离开家走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以前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完全体现不出来用途,面对新的世界,不少人处于一个迷茫的状态,同时大学生在经济、政治方面远没有达到独立,因此大学生很多权利都得不到落实,在面对学校、社会各方面政策时只有被动的接受,“婚姻自由”对大学生来讲经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有一个同学说,“不许在校生结婚”早就该取消了,结婚是个人的合法权利,我的事情我做主,因为正在读书就禁止结婚是不合理的。另一位大三的女生表示,她很赞成取消禁止大学生结婚的规定,但她不会在大学期间结婚。其次,不再对大学生结婚作限制,这样的“法律空白”正体现了法治的应有之义。众所周知,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并无限制大学生结婚的条款,新规定作为这两个法律的下位法,自然不能与上位法相冲突。1过去禁止高校大学生结婚,实质上是管理者把高校管理制度单纯当成一个“治”人的工具,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即高校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主要不是用来“管”人的,而是用来服务于人的,高校的秩序主要应该是通过权利的保护,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而形成的,这样的秩序才是有活力、有张力的秩序。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高校管理不能总想着如何让管理者运用权力更方便,而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多思考如何让被管理者维护自己的权利更方便。第三,如此规定给大学生的婚姻生活又多了一种选择,体现了政府对大学生的理解和包容。在生理年龄上,大学生符合婚姻法规定结婚的条件,他们有权利做出这种选择;从伦理方面,社会各界从道德方面应采取包容的态度,大学生在校结婚无可非议。我们应该看到这样做的结果,即大学生允许结婚,也即意味着学校被更多的社会化了,而现行的学校校规等,自然也难跟上新规定实施后的新局面,校园里的学生角色复杂了,不再是单一的学生,而有可能是妻子丈夫,或母亲父亲,已承担着支撑家庭的责任,既然这样,经济压力自然也赋予给了这些学生,社会化的身份更加明显了。就我个人而言,这种变化未必是一件悲观的事情。目前社会普遍感觉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使得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有的男生可以在在校期间换四五个女朋友,私生活不太注意的同时也影响到公共宿舍其他同学的生活,校规校纪屡禁不改;也有一些同学拉帮结派花天酒地生活奢靡,花着家里的钱一点都不心疼,不能不让人扼腕。如果有条件结婚的话,不失为一种解决此类现象的好办法。结婚并不是办几桌酒席、领取结婚证那么简单,是从独身到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的转变,结婚后就要多考虑自己做事情会有什么影响,要逐渐从依赖于别人的状态转变为独当一面,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感、责任感还是很有好处的。诚然,很多家长和专家对解除大学生结婚禁令有所担忧。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就应该专心学习,如果结婚,还怎么能好好念书呢?专家则表示对在读的大学生而言,落实“结婚权”要复杂得多,比如结婚后的经济来源的问题;家庭与学习的矛盾问题;结婚大学生计划生育问题;夫妻矛盾调解问题;婚后生活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学校在大学生结婚问题上的决策。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对高校教育、管理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部出台此规定后,并没有成群结队的大学生去婚姻事务所登记,全国上千所高校中结婚的学生不过万分之一,说明他们在考虑这个问题上还是比较慎重的。既然高考都取消年龄及婚否的限制,必然本科生中会出现已婚的人,他们处理学业和家庭的问题上是否有困难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决策。大学生结婚后的同居、生育问题也不必杞人忧天。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今天,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自会处理好这些问题,事业未成、经济未独立的他们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婚姻并非儿戏,在没考虑好结婚后面临的一切问题,如经济状况、计划生育、婚假产假等,如果贸然结婚,那么所有后果自己承担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而且有的同学也认为自己不会去登记结婚的,因为现在毕竟年龄也太小,思想和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应该多为自己的前途和学业来考虑。另外,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上写着“只招聘未婚的大学生”。在他们看来,已婚的职员因为要养家相对要的薪金比较高,而且已婚职员多半会分散精力,要照顾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所以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