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第一节概述一概念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完成过程及其阶段中,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状态。 犯意形成 准备工具 着手 实行终了 犯罪结果犯意表示 制造条件 实行行为 犯罪之后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犯罪既遂二类型1根据犯罪停止时是否完成犯罪,分为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2完成形态就是指犯罪的既遂形态,即故意犯罪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没有在中途停下来而得以进行到终点,行为人完成犯罪的形态。3未完成形态分为犯罪中止、未遂和预备。三特征:都是犯罪的停止状态,是故意犯罪过程中不再发展而固定下来的相对静止的不同结局,它们之间是一种彼此独立存在的关系,而不可能相互转化。四过程和阶段1过程是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所经过的全部阶段的总和2阶段是指发展阶段,即故意犯罪在发展过程中基于主客观不同而划分的段落运动、发展和变化是故意犯罪过程和阶段所共有的属性和特征。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以行为人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为其起点,以行为人完成犯罪为其终点。犯罪发展阶段有二:一是犯罪的预备阶段;二是犯罪的实行阶段。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与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停止形态是停止下来的各种不同结局和形态,属于相对静止范畴的概念;故意犯罪的过程与阶段是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进程与进程中划分的段落,属于相继运动发展的概念。联系: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在故意犯罪过程和阶段中产生的,各种犯罪形态的产生及其界定,依赖犯罪过程和阶段的存在及其不同的发展程度。五犯罪停止形态的范围1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停止形态。2间接故意犯罪只有犯罪成立与不成立的问题,不存在犯罪的预备、中止、未遂和既遂等状态。()主观:对结果采取放任态度,没有追求、希望的心态。()客观:出现此种状态或彼种结局都是符合其放任心态的,应以行为的实际结局决定定罪问题。3直接故意:犯罪停止形态针对直接故意犯罪,但并非全部()罪种:不存在或不完全具备犯罪停止形态一经着手实施犯罪就完成犯罪,即举动犯,无完成阶段,包括煽动行为的犯罪和传授犯罪方法的犯罪情节犯:没有犯罪停止形态结果加重犯:例如故意伤害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情节加重犯:如抢劫银行金融机构等加重()具体个案:突发性直接故意犯罪一般不存在犯罪的预备阶段六、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完全具备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未完成形态完全具备了与既遂形态的基本犯罪构成有所不同的修正的犯罪构成的诸要件,完成了主观犯罪故意与客观危害行为的有机结合。故意犯罪完成形态的构成是基本的犯罪构成,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构成是修正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也是要件完整齐备的犯罪构成。六研究意义:区分此罪和彼罪;量刑;深入研究故意犯罪第二节既遂形态一概念和特征1三种观点学说()结果说:故意犯罪行为实施并且构成法定结果才能构成犯罪既遂。脱逃罪不适用。()目的说:行为人目的达到即为既遂。诬告陷害罪不适用。()构成要件说:行为人着手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全部齐备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才能视为既遂(通说)。根据具体案件呈现状态采取不同的标准:以法定结果的出现来判断构成要件是否齐备;法定的危险状态的出现;行为是否达到法定的程度。2概念: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二类型1结果犯:行为人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能构成既遂的犯罪。法定的犯罪结果,指犯罪行为通过对犯罪对象的作用而给犯罪客体造成的物质性的,可以具体测量确定的、有形的损害结果。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抢夺、贪污罪等。2行为犯:以法定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按照法律的要求,这种行为要有一个实行的过程,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视为行为的完成,而不是一着手即告完成的。脱逃罪,强奸罪,偷越国(边)境罪3危险犯: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为既遂标准的犯罪。刑法第116第破坏交通工具罪4举动犯(即时犯):根据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即告犯罪完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既遂的犯罪。() 原本是预备性规定的犯罪,由法律明确提升为举动犯,如参加恐怖组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等。() 教唆煽动性的犯罪。举动犯有预备阶段而无实行阶段,因而只有预备形态和预备阶段的中止形态。三对既遂犯的处罚(罪刑针对其规定)定罪和法条引用:文书写作的说理部分应揭示是否构成既遂同种罪危害不同的既遂犯:量刑既遂犯同时具备其他量刑情节应注意援引相应条文第三节犯罪预备一概念和特征1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犯罪预备行为的概念2犯罪预备形态: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施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3特征:(1)客观特征: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预备行为,为了犯罪的实行和完成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 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区别1、犯意表示一般是指以口头、书面或者其他方法,将真实犯罪意图表现于外部的行为。其特征是:(1)表示人具有真实的犯罪意图;(2)表示人用口头、书面、手势或者其他可以使人知晓的方法向他人表露犯罪意图;(3)犯意表示是犯意的单纯流露,不能为犯罪制造条件。2、犯罪预备行为与犯意表示的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1)犯罪预备行为是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为实行犯罪起促进作用的行为,因而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构成了现实的威胁;(2)而犯意表示并没有为实行犯罪起促进作用,只是单纯流露犯意的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没有构成现实的威胁。(2)主观特征: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就是为了顺利地着手实施犯罪和完成犯罪。行为人之所以没有着手实施犯罪实行行为是由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二类型1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犯罪工具是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准备是指制造、寻找、加工犯罪工具。()用以杀伤被害人或排除其反抗的器械物品()用以破坏分离犯罪对象的物品,或破坏排除犯罪障碍物的器械物品()专用于为达到或逃离犯罪现场或进行犯罪活动的交通工具()专以排除障碍接近犯罪对象的物品()用以掩护犯罪实施或罪证的物品2其他为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场所、时机或被害人行踪()准备实施犯罪的手段()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追踪被害人,守候其到来,或进行其他接近被害人、犯罪对象物品的行为()前往犯罪场所守候或者诱骗被害人赶赴犯罪地点的行为()勾引集结共同犯罪人进行共同犯罪的预谋()拟定实施犯罪和犯罪之后逃避侦查追踪的计划三处罚(刑法第22条第2款)1体现主客观相统一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2在具体援引法条时,应同时援引罪名和第22条第2款3法典采取“可以比照”的倾向性规定和意见,一般地,从轻、减轻或免除,少数情况下,也可以不从宽4考虑案件具体情况以决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行为预备所犯罪行的性质和危害程度()预备行为本身的性质和程度及其进展程度()行为人未着手实施犯罪实行行为的具体原因()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如累犯的人身危险性大第四节犯罪未遂一概念和特征1法国派:将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区别2德国派:将犯罪中止纳入犯罪未遂3我国刑法明确区分二者,刑法第23条第1款4概念: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5特征:()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着手的认定:客观说:纯客观事实主观说:以主观意识为依据折衷说:主客观相统一,即(主观)行为人实施具体犯罪的意志已经直接支配客观的实行行为并且通过后者表现出来,(客观)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实行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未得逞(未完成犯罪):法定结果未发生法定的犯罪行为未完成法定的危险状态未出现认定犯罪未完成时必须明确:所谓犯罪未完成即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不完备,是指具体犯罪构成所包含的作为犯罪完成标志的客观要件尚不完备,而不是说没发生任何具体的危害结果。犯罪的完成即只要一完备构成要件就意味这犯罪的完成和构成既遂,在时间上没有长短的限制。犯罪既遂后,不能再出现犯罪未完成的停止形态。()行为人之所以未得逞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相对于行为人本人的意志:完成犯罪的意志(犯罪意志)和不完成犯罪的意志(犯罪中止)意志以外的原因作用于犯罪意志和犯罪意志支配下的犯罪活动,并且是这种作用是阻碍作用阻碍犯罪意志和犯罪意志支配下的犯罪活动的因素:行为人本人的原因:行为人自己的能力、知识、技术和心理等他人原因:被害者(反抗、呼救等);第三人(发现、呼救、有关机关介入);自然力;物质障碍;环境时机行为人主观上对犯罪对象情况、犯罪工具性能以及犯罪结果是否已然发生或必然发生等的错误认识。量:达到足以阻止犯罪人犯罪意志从而完成犯罪的程度主要或完全基于认识错误而停止下来的,视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行为人明知遇到不足以阻止其完成犯罪的因素的,不视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强奸或抢劫的犯罪遇到熟人)在一些暴力犯罪中,被害人有轻微的挣扎反抗,犯罪放弃犯罪的,也不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二类型1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1)犯罪实行行为是否实行终了,以犯罪人是否自认为实现犯罪意图所必要的全部行为都实行完毕为标准(2)实行终了的未遂分为两种:一是犯罪分子主观上误认为其实现犯罪意图所必要的全部行为已经实行终了因而停止犯罪行为的情况;一是犯罪分子对其完成犯罪的行为已经实行终了没有发生认识错误,但实行终了和结果发生有一定的距离,这时由于意图以外的原因而停止下来,如投毒(3)实行终了的未遂相对未实行终了的未遂,适当从重2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以行为实际上能否造成犯罪既遂,是否能完成犯罪加以区分()能犯未遂是指犯罪行为有实际可能达到犯罪既遂,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因素的介入使犯罪没有得逞的状况()不能犯未遂是指由于犯罪人对有关事实认识的错误而使犯罪行为不可能达到既遂的情况:主要包括对象不能犯未遂和工具不能犯未遂()对象不能犯未遂指由于犯罪人的错误认识使犯罪行为所指向的犯罪对象在具体行为时不在犯罪行为有效作用的范围之内,或者由于某种属性使得犯罪不能既遂的情况()工具不能犯未遂指行为人由于认识错误而使用了按其客观性质不能实现行为人的犯罪意图,不能达到犯罪既遂的工具而只能构成犯罪未遂的情况未遂犯与不能犯:不能犯,是指行为人虽然主观有犯意,但是客观行为不具有任何法益侵害危险,所以无罪。1.法律效果:不能犯的法律效果是无罪处理,而非构成犯罪只是不处罚。2.无罪依据:3.不能犯与未遂犯的区分二者相似点:都有犯罪故意,都没有得逞。二者区分:一是法律效果。对不能犯是无罪处理,而未遂犯构成犯罪,只是未遂而已。二是实质区分。区分的实质标准在于:行为是否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如果有,就是未遂犯,如果没有,就是不能犯。如何判断行为是否具有危险性?第一,从一般人的角度,用一般人的眼光和感受来判断,而非从行为人自身认识来判断。例如,甲误以为葡萄糖粉能毒死人而投放葡萄糖。在一般人看来,葡萄糖粉对人生命毫无危险,所以甲属于不能犯中的迷信犯,无罪。第二,从事前情况来判断,而非从事后鉴定来判断。例1,甲误将白糖当作砒霜而投放。从事前一般人来看,白糖对人没有危险,所以无罪。例2,甲投放少量有毒物质,以为能够致人死亡,事后科学鉴定发现少量的这种有毒物质不会致人死亡。从事前看,这种有毒物质有危险性,所以是未遂。不能根据事后科学鉴定结论认为没有危险性而定无罪。第三,判断有无危险,不能就事论事,应当类型化来判断,应当根据此类行为一般情况下有无危险来判断。第四,成立不能犯,要求行为没有任何危险性。不仅要求对被害人,而且要求对其他人或公众没有危险性。总结:对行为危险性的判断公式:从一般人角度 事前判断 类型化判断 危险大小。三处罚(第23条第2款)1法条援引:同时援引刑法分则中的具体规定和第23条第2款2“可以比照”,相对于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为重3考虑因素:()未遂形态距离犯罪完成(既遂)的远近程度()犯罪未遂所属类型,实行终了的未遂危险性更大,能犯未遂危险性更大()犯罪未遂所表现出来的犯罪意志的坚决程度4犯罪未遂只是具体案件的某个情节,应放到整个案件中进行综合性考虑。【案例1】:蒲某意图抢劫,尾随一妇女身后。当该妇女回家开门后准备关门时,蒲某以为其家中无人,强行挤进房内,该妇女被吓得惊叫一声。她的丈夫闻声起床,拉开电灯,见蒲某站在门口,便问:“你是干什么的?”蒲某答不上来,该妇女的丈夫上前打了蒲几个耳光。在邻居的帮助下,蒲某被担送到公安机关。蒲某供认他的目的是抢钱。【问题】:请分析蒲某的抢劫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案例2】:沈某,男,24岁,某厂工人。沈某因赌博欠债,难以偿还,便图谋盗窃本厂财务股保险柜里的现金。某日晚9时许,沈某撬开了财务室的房门,但因无法打开小保险柜,于是,沈某将小保险柜搬离财务室,隐藏在厂内仓库旁的,想等待时机再撬开小保险柜,窃取现金。第二天,财务室李会计发现办公室门被撬、小保险柜失踪,当即报案。公安人员在厂内仓库旁里找到保险柜,柜门尚未打开,柜内人民币也原封未动。【问题】:请分析沈某的行为是盗窃既遂还是未遂?【案例3】:1994年6月7日中午,王强、罗强、王守洪共谋抢劫出租车。为此,三人共同准备锯齿刀、手术刀、剪刀、尼龙绳、不干胶带等作案工作,于当晚携带上述工具拦乘一辆出租车,意欲抢劫。在车上,他们说要去西门车站和九眼桥,引起了司机钟某某的怀疑。钟将车开至一出租车检查站,将可疑情况报告了公安人员。公安人员立即将三人捕获。【问题】:三人的行为成立预备还是未遂?第五节犯罪中止一概念和特征(一)概念:1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2出于刑事政策的考虑而设置犯罪中止,以瓦解犯罪人意志,降低社会危害。(二)特征: 1自动放弃犯罪的中止(普通的犯罪中止)(1)自动性(前提条件,本质特征)非物质障碍说:行为人在客观上没有任何物质障碍从而放弃犯罪真诚悔悟说:在主观范畴上界定得更加狭窄(通说)任意中止说:行为人因为心理上而不是外部的障碍停止或放弃犯罪行为人出于自己意志而放弃自认为本可继续实施或完成的犯罪行为人自认为当时可以继续实施或完成犯罪应有当时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佐证自动性成立的前提条件。 行为人主观上出于自己意志而停止犯罪(自己意志指本人放弃或停止犯罪的意志)自动性成立的关键条件他人规劝;真诚悔过;出于对被害人的同情怜悯而放弃或停止的;出于对法律威严或法律惩罚的恐惧而放弃或停止的;客观上有轻微不利影响再加上前述原因中的若干种(2)时空性:贯穿于整个犯罪过程当中;从开始预备到完成犯罪;又分为预备中止和实行中止(3)彻底性:彻底放弃原来的犯罪主观上彻底放弃打消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客观上彻底放弃自认为本可继续实施或完成的犯罪不是暂时中断犯罪不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或者认为时机不成熟、环境条件不利而意图等待条件适宜再继续该项犯罪所谓“彻底”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苛求行为人以后不犯相同的罪、不犯罪是彻底放弃正在进行的某个具体的犯罪建立在自动性基础上,是自动性的延伸和补充2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中止(特殊的犯罪中止)(1)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其行为可能造成但尚未造成犯罪既遂所要求的法定结果,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中止形态。(2)具备普通的犯罪中止的三个特征外,还具有有效性,即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他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可能造成的法定结果的出现(3)消极停止犯罪实施不够,还要以积极作为方式阻止危害结果出现(4)由于其他原因介入导致危害结果出现,不能构成中止,而是未遂或既遂司法考试:中止的有效性不管是哪一种中止,都必须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行为人虽然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措施防止结果发生,但如果发生了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就不成立犯罪中止。例如,甲为杀乙而向乙的静脉注射大量空气,尽管甲反悔后将乙送往医院抢救,但乙仍然死亡。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而非中止。行为人为防止结果的发生作出了积极努力,但其行为本身偶然不能使结果发生或者由于他人行为防止了结果发生时,仍然成立中止犯。概言之,以下三种情况均成立犯罪中止:(1)行为人的中止行为独立防止了结果发生时,成立犯罪中止。(2)行为人的中止行为与其他人的协力行为,共同防止了结果发生时,只要能够认定行为人作出了真挚的努力,也成立犯罪中止。例如,行为人向被害人的食物投放毒药后,见被害人痛苦难忍而顿生悔意,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被害人送往医院,由医生抢救脱险的,理当成立犯罪中止。(3)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结果发生,而且结果没有发生,即使行为本身偶然未能导致结果发生,或者客观上完全由于他人行为防止了结果发生的,也成立犯罪中止。例如,行为人意欲杀人,但其客观上所投放的毒药没有达到通常致死量;在发现他人呕吐不止、十分痛苦的情况下,行为人自动将他人送往医院抢救;即使不予急救也不至于发生死亡结果时,也属于中止,而非未遂。因为行为人是在认识到能够既遂的情况下自动采取有效措施的,在结果没有发生的情况下,应认为符合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否则会导致刑罚的不均衡。需要注意的是,犯罪中止的成立并不要求没有发生任何犯罪结果,而是只要求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例如,作为故意杀人罪既遂标志的结果是被害人死亡。行为人在杀人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了死亡结果发生时,就成立犯罪中止,即使造成了他人身体伤害,也不妨碍犯罪中止的成立。因此,可以将犯罪中止分为造成了一定危害结果的中止与没有造成任何危害结果的中止。二类型1预备中止和实行中止:依据中止所处的不同的犯罪阶段2实行中止具体分为实行终了的中止和实行未终了的中止()主观上自认为造成法定结果的行为是否完毕;客观上行为是否终了()实行终了的中止是指实行行为终了之时到结果出现前这一时间段3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消极中止是指自动放弃或停止犯罪()积极中止是在消极方式不足以避免犯罪结果出现的情况下以积极作为的方式阻止危害结果的出现。三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定性1一般指行为人实施了足以造成既遂危害结果的第一次侵害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结果没有发生,犯罪分子根据主客观原因(条件)认为仍可以实施重复侵害,但他却自动放弃重复侵害使结果没有发生的情况。2典型:开枪3理论上通常认为构成犯罪中止()符合时空性:行为是一个整体,单个的举动不是刑法上的行为,只是自然意义上的举动()符合自动性:出于自己意志()符合彻底性四中止犯的处罚处罚原则:刑法第24条第2款“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1采取“必减免”制度(国外还有得减免的方法)2法条援引:分则中具体条文和总则中有关犯罪中止的条文3根据是否造成损害结果区别免除和减轻4免除处罚即只定罪不处罚或称有罪不刑,这与刑法第13条的但书(“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相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案例分析】:【案例1】:甲男,39岁,某村村民。某甲因有了第三者,即觉得其妻某乙已成累赘,便想毒死某乙。一日,某甲乘某乙去厨房之时,将事先准备好的砒霜倒入某乙吃饭的碗中,某乙吃过含有砒霜的饭食后,腹痛难忍,全身抽搐,痛苦万分。某甲见状后心中不忍,赶忙将妻子送进医院抢救。经医院抢救,其妻转危为安。【问题】:应如何认定某甲的犯罪停止形态?【案例2】:某县城关镇连续发生数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汽车运输事故理赔合同范本及流程
- 2025版餐饮业微信公众号运营管理合同
- 2025房产证抵押贷款借条合同纠纷调解协议
- 2025版水电安装与设备检修合同
- 2025版施工安全教育培训与认证服务合同
- 2025版山皮石矿山至工地专用运输合同
- 2025版制造业劳动法培训及咨询服务合同
- 2025年度三方协议附加服务保障协议书
- 2025年度汽车租赁合同租赁物丢失与赔偿合同
- 2025年度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合同
- 养老院房屋租赁合同
- 《酿造工艺教程》课件
- 《社会治理概论》教学大纲
- 2024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
- 《捷众电梯推介书》课件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标志规范》
- 人事工作目标及规划
- 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
- 糖尿病处方点评
- 诊断学-常见症状的诊疗(临床疾病概要课件)
- 咨询类合同合同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