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语境,巧妙备考.doc_第1页
紧抓语境,巧妙备考.doc_第2页
紧抓语境,巧妙备考.doc_第3页
紧抓语境,巧妙备考.doc_第4页
紧抓语境,巧妙备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紧抓语境,巧妙备考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对文言文实词的测试,命题形式大多是客观题的词义辨析。“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二是 “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所给的条件是考查语境义。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牢固掌握文言文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具体阐述一些推断的方法和技巧:一、对应推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对应推断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2004年辽宁卷11题对“尚”的考查。“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中的“尚”意显然可从后面“嗤”字推演出来。“嗤”的是“鄙碎”,是不好的,那“均平”却是好的,“尚”当与“嗤”意相反。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要求判断“去郑而之许”中的“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d项为:齐人追亡逐北(败逃者)。“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可见原题中的解释是正确的。我们在解题指导时要重视把握这个特征。二、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分析入手解题。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进而推求该词词义。2004年湖南卷11题中的“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划分“其子和之”的成分,不难发现,“其子”为主语,“和”为谓语,“之”为宾语。由此,可以断定,“和”不可能翻译成“和睦”,因为这儿需要一个动词,而“和睦”为一形容词。2004年湖北卷第11题c项,“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题干中将其解作“空闲”是否正确呢?根据语法知识可知是错误的,这里的“闲”在句中应为谓语动词,而“空闲”是形容词,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应该解作“熟习”。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7题,要求翻译“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句,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联想到学过的“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中的“多”为“称赞、赞美”,以此代入本句中刚好相符,因此全句意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自放驴,取樵炊爨”中“取”为动词,“樵”是“取”的宾语,就应该为名词,可以推断出“樵”的意思是“木材”。2001年北京安徽春招试题:“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缺少了谓语动词,不符合造句规则,“袖”处于谓语动词位置,可以推断出“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袖藏”的意思,这样此句才规范。三、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假若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它们常常读音相同,因此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b项: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号上下文语境。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题d项“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四、成语推断法所谓成语推断法就是借助成语来印证实词词义。成语的含义和结构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因此,许多成语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的语素含义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2004年上海卷19题中的“正”,便可借成语推求词义。“管仲正衿再拜曰”,联系成语“正襟危坐”,则可轻松理解“正衿”,因为“襟”、“衿”相类也。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善才绳之”中“绳”字的意思可以根据成语“绳之以法”中“绳”的意思“制裁”,推断为“按法律处置”的意思。五、迁移推断法文言文考查一般都是“课外材料课内考”,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力求融会贯通。2004年高考题的许多考点来看都源于教材。如广西卷:“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敏:敏感”( “敏而好学”句)。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相遇(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善遇之),语文读本中有“遇人恭谨”(汉书季布传),也作“对待”解,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六、逻辑推断法可以依靠上下文语境脉络,依照逻辑推理,以已知信息猜测推求未知信息。以2004年辽宁卷第11题中的“投”为例来看:“轨遂投城遁走。”从后文看,“遁走”为“逃跑”之意,按逻辑,“逃跑”当在“投奔”之前,倘若“投”真是“投奔”之意,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城”,显然不合原句。其实,“投”应该是“放弃”的意思。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d项“讼者多两让而止” 句中的“两”,命题人解作“再次”。据上文“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一句,考生如知道古代诉讼的双方称为“两造”,就可推知此处“两”应该解做“双方”,而非“两次”。七、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来就是表意性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的“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如“启听淮北取籴”,“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当然是买进粮食。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我们常见的形旁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颅有关等等。掌握它们对推断词义很有帮助。八、常识推断法推求词义应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去猜测、比较,但词义推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定要以一定量的文言文背景知识,特别是文化常识的积淀为前提。就应试而言,还可以注意一些试题规律: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内容限于人物传略,其中多有共通处。一些实词在各种选段中反复出现,这便是我们要着重积淀的,如有关官职升贬的:迁、除、谪、擢、转、调、升等,有关拜见的:觐、拜、晋、诣、造、访、谒等。还有常见的文化常识短语,如弃市、坐罪、坐法、黥劓、用事(掌权)、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等。自己多看几篇,分类归纳,必得捷径。特别要注意的是江苏卷2010年考查了两个双音节词“庶几”和“容止”,备考时引起重视。九、代入推断法这是考生最喜欢用的方法,把词义代入原文中去理解,通过比较考查,推断出词义的正确判断。2000年高考题,可把各解释代入原文中,文意贯通,解释准确即为正确判断。a项把“省”释为“探望”,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省亲”类比,推断a正确。b项把“审”释为“知道”,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当局者迷,旁观者审”类比,推断b正确。d项把“信”释为“使者”,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类比,推断d正确。c项把“樵”释为“打柴”,关键看是名词还是动词,从“取樵”这一动宾式看,“樵”应是名词“柴”,所以本题选c。但是要注意的是,代入法不是万能的,用时需谨慎。因为有时代入看看都可以的,还是应该放到上下文去研究。十、因文定义法这是最常用的技巧。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考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义。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b项“乃皆易十二蹑”,根据上文“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可知,此处“易”应为“改变”,而题干中将其解为“交换”,显然脱离了语境,就找到了错误项。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绩力争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