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教师读书之解析.doc_第1页
教师读书—教师读书之解析.doc_第2页
教师读书—教师读书之解析.doc_第3页
教师读书—教师读书之解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师的守业之本教师读书之解析林斯坦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载放言读书,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 清代一位名叫“醉月山人”的先生在一首诗中写道“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自香我何须花”。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常常将教师和“书香”联系在一起,将“教师世家”与“书香门第”联系在一起。但现在,许多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中已少有书香可言。许多教师白天上课,晚上备课,除了将几本教材、教学指导用书和教辅材料翻烂了以外,那些跟考试、分数没有多大关系的书籍极少问津。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确实也反映出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人们的趋利动力超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追求的普通现象。卢梭当年曾说过:“当教育追究实利,残害学生身心,学校便成为心灵屠宰场。”他的话虽有点危言耸听,但也不无道理。教师是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代言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师教书育人的对象学生的身上,不仅体现出教师的学识水平深浅,更折射出教师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的高低。而提高人们人文素养、道德水准的途径多种多样,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方式历经千百年仍沿用至今。作为教师,理应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吸收精华,特别是在知识已经变成过程而不是结果的年代里,教师的专业素质要与时代变化和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就必须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学校也更应当率先成为社会中学习型组织的楷模。一 书,曾经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立业之本,并仍然将是教师专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但现在的问题是,在来自多方面的工作重负、生活压力之下,教师怎样克服逐利的冲动,抵制欲望的诱惑而安下心来读书呢?这可能是教师读书活动能具有长久生命力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1.激发教师的成长需求和精神追求,尊重其以读书学习促进专业成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首先,我们要让教师知道:在变幻莫测,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里,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生理上和心理上虽然是成熟的,但他的精神世界并非总是与身体的发育、成熟一道与时俱进的。面对道德观念迷惘,价值观混乱和知识动态化、改革深刻化的时代,教师,特别是站在教育教学前沿的一线教师,都时常要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思想意识、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变革的大洗礼。如果不通过学习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专业素质健康、持续地发展,他们必将被时代的大潮所淘汰出局。而对于教师来说,读书作为守业之本,相对于其它的学习和发展工具和方式,自然是一种既方便快捷又行之有效的不二选择。其次,由于教师是心智已高度成熟的文化人,他们大多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自我指导,对自己的发展负责。他们总是希望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参与一切活动,希望别人尊重他的自主地位和活动能力,把他视为有自我导向能力的人。因此,对于他们的读书,不适宜采取过多的强制要求或指定内容,而应更多地以重教师自主性和自觉性的自学、互学为主的方式来进行。同时,作为成年人,教师不可能以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学校应允许他们根据工作情况和自身的发展需求自行拟定并执行读书发展计划,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并对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加强学习。从教师的学习心理特性和创设条件和环境出发,管理者应尽量减少那些与他们教育教学工作无直接关系的活动,让教师针对自己的实际安排个人专业发展的学习计划,提出自己最急需的学习内容,使他们的以读书促进专业成长成为一个充满着自觉性的自我更新和自主发展过程。2.教师必须以“功夫在诗外”的读书方式丰厚自己的生活积累,让课堂涌动生命的鲜活气息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普通的人文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地学习,但这里所说的学习,决非仅指专业方面的学习,而是泛指涵盖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人文知识的学习。否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只是在不断地学习屈指可数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直习惯于按图索骥执行封闭的教材和教参,处于一种封闭的、纯自然状态下的小作坊式的教学状态中,而对日益加快的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涌现的人类最新文明成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就会荒漠化,创造性就会泯灭,其人文素养就会萎缩。如此僵化的知识体系如何能建构起学生崭新的知识框架,课又自怎能赢得学生喜欢,更遑论在课堂上创造出教学的诗意美了。宋朝大诗人陆游在给他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位教师要真正把他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做好,做上层次,同样功夫在“诗”外。一个教师,当然要尽量掌握有关具体的学科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但这还只不过是属于形而下的术,在日常工作和业余生活中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入体验和高度感悟,才是形而上的道。缺乏道的升华,术再高明,只不过是教书匠而已。现在许多中青年教师,除了学科的专业知识,已很少有老一辈教师那样的渊博的学识积累、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全面的素质了。生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和源泉,生活的积累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来说太重要了。课堂教学这一生活场所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涌动生命的气息,还必须注重教师课堂教学工作之外的生活体验和感受的丰富性。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由之径。通过博览群书与哲人进行思想对话,能成就自己的才情;通过博览群书,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充实有意义的人生。教师不仅在在校的工作时间内,而且在课外、校外的时间里,也应以充满愉悦的状态从书籍中汲取人文知识的营养。强调教师对普通人文知识的掌握,是因为此类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专业教师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精深,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面对当今信息来源广、知识面宽、求知欲旺盛、个性鲜明的学生,教师要让自己的所教学科保持新奇与鲜活,在教学中有创意,使自己的教育达到培养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效果,就需要通过博览群书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3.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也是促进学生精神和人格健康成长的前提。教师是成年人,学生一般还未成年,社会学习论认为,榜样的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未成年人总会自觉不自学地将教师和家长作为自己的榜样,班杜拉等人实验结果表明,教师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对未成年人进行言语进行教诲,另一种是向他们展示自己的行为实践。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即“身教重于言教”,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和人格的最重要途径,学生总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行为形成精神世界,塑造自己的人格的。对于学生来来说,教师是在其精神发育成熟最关键时期与他们互相依存、高强度互动的生命共同体,教学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还承载着师生之间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情感表达和学习取向等诸多方面的精神和物质方面上的文化传承。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有人说,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不管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未来的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努力让自己脱离庸俗,走向崇高的同时,必然会有一大批他的学生紧随其后。同样,当读书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和庸俗的诱惑的时候,当读书让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文素养的时候,他实际上正在引导着学生追求更加充实的生活和更加美丽的青春。 其实说到底,学校实际上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对于一个优秀的、成功的教师而言,他完全有责任也有义务要以有形或无形的语言告诉学生,他的思想的营养和智慧的源头来自于读书。要让学生体验到:书籍是人类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读书,就是在与无数的哲人对话,是精神和人格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读书走向智慧的彼岸,激励学生通过读书与实践攀登自我完善的巅峰。二教师教学要追求效益,让每个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收获。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挤出有限的时间读书更要讲求效益,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思想。怎样读书收效大呢?这个问题困绕着许多教师。 浩瀚书海,泥沙俱下,并非所有付梓的东西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知灼见,许多大名鼎鼎“鸿篇巨作”往往也不能都让人读了清目醒神,却每每让人如堕云雾之中。因此,对于教师读书,有几点应是要特别加以注意的。1.教师读书要明确阅读目的,带着问题有选择地精读。我们通常理解的“带着问题去读书”主要指要善于去发现、质疑、思考一些书本上的问题,但其另一层意思就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去选择自己需要读的一些书。通过阅读而去寻找、总结概括问题的答案。今天的教师工作负担太重,精力有限,不可能静下心全面、系统地读书,不可能像古人那样“阅尽天下文章”。教师要读书,首先要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那些能学以致用的书,不读那些对自己帮助不大的书。阅读的目的,跟阅读效果之间关联紧密。教师在阅读时,如果把目的确定在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困惑问题,确定在感受文化、吸纳思想等方面,那么阅读就不再是负担,而是需求。这样,阅读的效果就更好,能力提高得也越快。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在铺天盖地而来的海量信息面前,阅读的选择性、目的性显得格外地重要。如果教师真的能够经常带着问题读书,自觉主动地通过读书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养成思考并行动的好习惯。由此衍生开来,还可以有“带着问题求助”、“带着问题做事”、“带着问题研究”等等的一些提示语陪伴在身边,那么,教师就真的可以带着思考前行了。带着问题读书,其实也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实际问题,产生了困惑,而后寻找理论的指导,他人经验的帮助,这种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由需求启动,由效果决定的方法读到的理论,很容易被我们掌握,并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2.教师读书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有超越文本的独特感悟。在古代,孔子就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有个西方人名叫约诺里斯也说过:“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对于教师来说,读书不思考就等于白读,因为教师的读书主要的还不是为了简单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或去学习什么新的东西,而除了那些教科书的编写者外,作者写东西出来也并不是要教人认字或者传授什么新知识,而是要让人了解或理解他的思想,并从中得到启迪。但由于各种原因,作者思想的文字表达不是那么直白,或者他写的东西并不是他真正想说的。确实,有些书并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就连安徒生童话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即使是成年人)读不懂。这就是读书时需要思考的原因之一。读书还需要读者具有自己独立性的思考。写书的人大多是观念新、理论好,他们的思想固然有一定的前瞻性,却相对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很可能是思想家但却不是实干家。他们的见解虽然很有启发性,但不免会出现一些误差,或者与当前的实际不符。对于时间精力都有限的教师来说,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书中伴随着自己的思考,去伪存真,去虚取实,只吸收有益于自己的部分,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读书要有自己超越文本的思想和感悟,不要人云亦云。孟子.尽天下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大可不必为现代人所写的书中一些时髦的话语所唬住。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现代教育理论中新学说新观念层出不穷,但实际上很可能并没有超越论语或学记,并没有超越杜威甚至陶行知。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话语对过去大师们朴实无华的思想予以一种富有煽情性、甚至是另类性的诠释或例析而已。当然,我们作为现代人,习惯、喜欢现代的话语体系是很自然的事。阅读经典名著也好,阅读流行书籍也罢,实质上都是在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而这种所谓的“对话”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互动和交锋。其结果就是读书之后联系自我的感悟。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有了联系自己的读书感悟,才能在读书后找到进一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行动的进路。实质上,教师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才是他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3.教师读书要有践行,知行合一方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从本质上讲,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是实践者而不是纯粹的思想家。有人说得好:“只有思路,而不走路,工作必然短路。”用读书所得来指导教师的行动,达到知行合一,方为教师读书的最高的境界。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只有把读书与践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明白事理,学思行结合,才能真正从读书中得到教益。光是看书思考,其精神世界不见得能够比得上通过践行得来的道理更深刻、更实在些。书中的道理是抽象的,书中的经验是别人的,而不同教师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育对象又是具体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必须考虑鲜活的、具体的学生,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的教育现象和环境,任何理论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复杂情况。况且,面对教学中的诸多现象和问题,如何认识,如何解决,众多的书本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论能否有效地指导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