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鉴赏与语境.doc_第1页
浅谈文学鉴赏与语境.doc_第2页
浅谈文学鉴赏与语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文学鉴赏与语境王科【摘 要】:在鉴赏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从语境入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准确的把握语境,让他们感受到文学殿堂的辉煌。 【关键词】:文学鉴赏 语境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呢?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从语境入手。语境是修辞学、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一个凭借、标准。它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具体环境。狭义上讲,是语言的上下文,即一个句子在更大的语言段落中所处的位置。广义上讲,还包括语言活动的时间、空间、背景以及人文因素。语境和语境的作用在我国的传统语文学中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唐孔颖达正义说“褒贬虽在一字,不可单书一字以见褒贬,经之字也,一字异不得成为一义,故经必数句以成言。”春秋笔伐虽一字见褒贬,但必须有数句作为上下文,褒贬才能准确地显示出来,即:“数句是一字的语境”。南朝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中说 “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无妄也。”。两人都从字、句、章、篇的相互关系充分地说明了上下文(语境)对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文学作品鉴赏中,语境是必须注意的一个关键环节。下面我们来看看语境在文学鉴赏中的神奇力量。 一、字词的鉴赏和语境 在文学鉴赏中,我们常会为作者的一个词而叫绝。自然,我们欣赏的不是这个字这个词本身,而是它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但这种效果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才能够体现出来。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有两个词用得非常有味。一个是“闪”字,另一个是“紧”字。小说在写有人来追杀林冲的时候,写到“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随后又一人闪人来”,连用两个“闪”字。有人说他实在是妙,何以见得呢?“闪”字在文章中见出现得多之又多,为什么偏偏在这里我们就说它用得妙呢?仔细推想,原来是它所处的位置非常之恰当,在这里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结合文章的语境,我们知道这两个人是来杀林冲的,这两个“闪”字就把搞阴谋诡计的坏人那种鬼鬼祟祟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反映出来了。鲁讯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评价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这句话时说到,“就是接近现代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同样可以表达大雪纷飞,漫天飞舞的情景,为什么“紧”就比“纷飞”有“神韵”呢,“神韵”在何处?这就要考虑语境了。这篇文章里面对风雪的描写是极其成功的,而这个“紧”字则把环境的描写到极至。试看林冲刚刚到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的大雪来”,矛盾冲突的浪头也渐渐涌起;到林冲买酒时,“那雪正下得紧了”,情节的紧张气氛随着“紧”字不断地在增浓;最后到林冲在山神庙前手刃敌人时,“那雪下得更猛了”。这些描写不但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为塑造人物服务;而且对雪本身的描写也生动逼真。从“纷纷扬扬卷下一天的大雪来”,到“那雪正下得紧”,接着“越下得紧”,到“那雪越下得更猛了”,作者巧妙的抓住了下雪的各个阶段不同的特征,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恰当的表现出来,使人读了身临其境。如果说风雪的描写把林冲的命运置身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那么这个“紧”字则把风雪交加中的林冲的即将被害和即将奋起反抗的那种紧张的气氛写得淋漓尽致。用 “纷飞”一词则无论如何也传达不出那种“神韵”。“紧”字则是这个语境的最佳选词。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有着他特定的含义,只有把他置身与语境中才能够感受到他的美妙。又如在荷花淀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其中的“吮”字,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把他放在文中的特定的语境中去看看,她却是水生嫂心理的映射。水生嫂的这一动作是对丈夫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去了。” 这句话所作出的反映,丈夫要去参军,就要在战场上和敌人刀枪相对了,丈夫要是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她以后可怎么过日子呢?但参军打仗保卫美好家园是件好事情,怎能不支持丈夫呢?这样看来,“吮”字既写出女人非常关心丈夫,参军的消息在女人内心所引起了震动,又表现出女人识大体,克制住自己对丈夫的依恋而不让这种感情过分流露出来的心理状态。可以说,语境赋予了词语的活力和生气。无论什么词语,都存在着修饰价值,但是,无论什么词语,他的修饰价值,只有在适当的语境之中,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 二、句子的鉴赏与语境 古人做文章,讲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我们觉得惊人的句子,就是那些与语境高度结合的句子,只有在这个时候,句子的修饰效果才会达到高峰。鲁迅的文章一向是学生认为难懂的文章,难在何处?我认为难就难在语境的把握上。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反复说“无话可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看起来这些句子前后矛盾,但深入到文章的语境中去,联系上下文,根据作者所情感的变化,还是不难理解的。刘和珍是鲁迅的好学生,是爱国青年,她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在她的追悼会上,鲁迅当然有很多话要说,但“我”因为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悲痛的回忆,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早觉得”,“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的,写此文不仅是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作者本身的意愿,后来提到“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因为“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还继续着,烈士的鲜血就要被忘记了,“我”忍无可忍,终于说出话来了。开始作者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我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作者哀痛,作者愤怒,无话可说,什么话都难以代表作者此时的心情。“我还有什么话要说呢?”,是因为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此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沉默是作者最好的选择。一直到后来,作者实在忍无可忍了,要挽救中华民族,反动者的面目、现实的黑暗不得不揭示了,所以作者又说到“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到文章最后,作者该说的话已经说了,情绪又悲痛到了极点,所以“呜呼,我说不出话”。看似不可理解,互相矛盾的话,放到上下文的特定的语境中,和作者那种主观的情景中,实际上是很好理解的。可见,语境在文章句子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文章中句式的鉴赏也是和语境分不开的。如曹禺雷雨写周朴园和鲁侍萍围绕三十年前“梅小姐”的下落,有一场异常精彩的对白。一个(周朴园)是全不知情,可是急于探听,希望对方一语道破,而又不便直问;一个(鲁侍萍)是心中有数,可又欲说还休,旁敲暗点,引而不发。在周朴园点出三十年前无锡有一家姓梅的,梅家有一个年轻的小姐之后,吞吞吐吐地问鲁侍萍“后来,后来你知道吗?”鲁侍萍先回答“不敢说”,接着说:“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这是个定语(姓梅的)倒装在中心词(姑娘)后边的倒装句式,这后现的定语,有追加补充的性质,对卖关子的鲁侍萍和急于知道关节的周朴园来说,都是使用得十分恰当的。试想,如果写作“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姓梅的姑娘”,句子大意犹存,而“关子”不见了,和当时那种真真假假、曲曲折折的语境脱节了。我想,演员在说到这句台词的时候,如果在“姑娘”后边稍顿一下,再说出“姓梅的”三个字来,这个后现的定语的特有的追加补充意味就更能显示出来,而“关子”也就可以卖得更加起劲儿了。 三、篇章的解读和语境 对篇章的解读,我们可以提醒学生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但要更准确地把握篇章的意思,必须注意篇章的语境。篇章依赖于语境,篇章的制作和解读不能脱离语境。我们说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他既指上下文语言环境,也指语言所活动的时间、空间、地点和人文环境。比如在解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课文的时候,对于杜十娘最后为何选择死这个问题,大家意见纷纭,有的同学说是为爱情而死,有的同学说是因为理想破灭而死,还有的同学说是为恨而死。那么,杜十娘悲剧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从语境上来看,我说她是因为从良的理想破灭而死。从文章的语言环境来看,杜十娘从良之志由来已久。在没有遇见李甲之前他就开始积攒百宝箱,说明她早已厌倦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的妓女生活,她希望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她渴望自由,渴望爱情,渴望幸福。所以当忠厚志诚的李甲出现的是时候,她以为找到了可以托付终生的人,以为找到了幸福的一个入口,以为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从此告别过去。她把爱情当做她第二次投胎的机会。可以说,在杜十娘的心目中,从良的理想是排在第一位的,爱情是排在第二位的。从当时的人文环境来看,百宝箱作为金钱的象征,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写照。在“以利相交者,利尽则疏”“道着钱,便无缘”“如今的事情,那有顾缓急二字”的充满金钱气息的社会里,在人们认为烟花之辈,少真多假”的人身等级观念强烈的环境中,在“所虑者,老父性严”的恪守封建礼教的家境里,杜十娘希望通过爱情来改变她命运的愿望又怎么能够实现呢?她的愿望和社会世俗是背道而驰的,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大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社会的人生等级制度,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她的愿望,她的理想又怎么能够实现呢?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在宋朱理学统治人们思想的社会中,即使没有孙富这个人从中作梗,即使杜十娘回到了李甲的家中,他的父亲会接受他吗?她以后的生活会幸福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