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美學經典研讀會導讀稿楊忠斌第一篇:美學的問題(The questions of aesthetics, by Donald W. Crawford)作者指出,雖然德國的Baumgarten是首次使用美學(aesthetics)此字者,但早在希臘時期即已對美(beauty)的本質作出哲學反省。美學的希臘文字根為aesthetikos,意指與感官知覺有關者(pertaining to sense perception)。13世紀時的Saint Thomas Aquinas也表明了美令人愉悅,即美與知覺有關。直至20世紀末仍有人主張美學是研究美的哲學。然而近來對美學的看法已更為寬廣,不只保留對美學的探究,也嘗試去理解我們認為那些知覺到有趣、吸引人的、自身即具有價值的東西。傳統美學家已經探討了人們的藝術(與自然)經驗與藝術品的本質等問題。作者認為,哲學美學的中心問題為:什麼是藝術?對此問題,有各種研究取向,如系統與綜合性的、專注於20世紀藝術的發展及分析哲學取向的。公立學校中教美學的合理理由對大學部以下的學生而言,美學比較是做為博雅藝術教育的一部分(拓展視野與批評的技能),而不是要訓練學生成為美學家。中小學教育也是可教美學的。雖然哲學家在許多方面沒有共識,但皆同意哲學不只是一種反思活動,而是一種批判的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活動,即對於推理或論證的評估。作者引Hospers的話指出,美學是在澄清我們用於談論美感對象時的基本概念。由此而言,作者顯然是支持分析美學的立場的。作者以欣賞一幅畫為例,當我們看雕塑時,若我開始自問:為何自己會特別喜歡某一件作品?是否是作品的某些美感性質使我喜歡它?這些由個人喜好進到對作品的美感特質的思考活動,即已進入哲學美學的反思了。作者指出,美學研究不只包含了藝術的創造與欣賞,也包含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美學的議題有許多種,如評斷作品的標準、探尋作品具有什麼意義等。許多繪畫雖是直接再現(representing)真實世界的東西,但其意義不只是再現的,而是表現的,象徵了某些思想或理念。如梵谷作品農鞋(Pair of Boots with Laces)中的鞋子之意義是超越其材料與形式特徵的。藝術品反映了心靈、情感的內在生命,不只是其表面的材料結構而已。哲學反思有何用呢?為何要提倡一套讓學生參與的藝術課程呢?作者主張,美學的課程不只是簡單使學生能從藝術中享受到愉悅而已,也要有批判的反思活動。如同蘇格拉底所說的,未經檢視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批判地檢視自己的思想、原則與價值是身為人應做的活動。對蘇氏而言,自我知識是最高的知識類型,若缺乏之,人不可能會有真正的快樂。作者強調批判反思關係到個人的發展與幸福。依上述,作者提出了三點結論:1.理解藝術、美感經驗的本質及我們談論這些事物的基本概念,是理解自我與自我所擁有的價值的一部分。2.對於我們所擁有的藝術信念作批判地檢視能增加對個別作品的知覺敏感性,更能區辨出好作品。3.經由對各類作品的分析、解釋、評價等美學活動,美學的研究變成了哲學研究的導讀。總之,不論是就創造者、欣賞者或評論者而言,哲學美學是對藝術經驗做批判的反思。其希望理解這些經驗的成分,及其價值的基礎為何、各種價值間如何統整或衝突等,因此美學學科的研究需要來自創作、欣賞、藝術史與藝術評論這些活動。美學中的概念與技能作者接著提出了美學家定義美學的五組概念,分別為一、藝術對象;二、欣賞與解釋;三、批判的評價;四、藝術創造;五、文化脈絡。一、 藝術對象這方面的議題包含有作品的形式、內容與意義、藝術對象的存在本質等。傳統美學認為藝術是真實或想像的事物之模仿。但許多當代的抽象藝術作品似乎本身即是真的東西而非真實事物的模仿。有人主張藝術是心靈的具體化,揭露了人的人格與思想。若如此,藝術品可說就像人一樣,當我們愈了解他時,多多少少會變得更有趣。此外,繪畫是單一件作品,但蝕版畫則是先做出一個模子,再印出許多成品出來。我們會同意印出的成品為藝術品,但為何不會認為原始模子為藝術品呢?對於不同藝術形式的異同點之討論(如繪畫與版畫),學生會開始發現藝術的重要特色,擴展其欣賞視野。美學家曾經專注於分析統整、平衡、和諧、韻律、題材、變奏、發展與張力等概念,但這些概念在藝術教育課程中已有良好的運用,美學家或許已不必特別去關注之。二、 欣賞與解釋作者指出,許多傳統的美學家主張為了欣賞藝術,我們必須採取一種獨特的審美態度或無私的沈思(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但有些學者並不認為欣賞藝術有別於欣賞其他日常事物,並質疑美感經驗是否真的在性質或強度上有別於非美感的經驗。此外,欣賞藝術不只是享受美感的愉悅,也不只在描述其物理或視覺的特性,也涉及到理解其意義。以Brancusi的飛翔之鳥(Bird in Flight)為例,對此作品的詮釋會超過創作者的意向、作品的社會或文化脈絡,不只停留於表面所見的東西。美學時常會利用到藝術史與評論家對某些作品的詮釋,由此進一步去問:何種詮釋較佳?是否需要去理解創作者的想法?如何由不相容的各種解釋中去抉擇?這些都是美學的問題。三、 批判的評論對某些人而言,藝術品基本的存在理由在其常可帶來滿足與愉悅。但另一些人則認為藝術品的價值在其表達了重要的真理或提供機會去反省自我與他人。不論是上述的哪種情形,有些人相信某些作品是優於其他作品的,此則涉及了評論。藝術史家雖然努力在其研究中避免去作評論,以達客觀性,但其似乎仍潛在地對作品的特質作出評價或比較。美學家主要關心的是,是否存在著一客觀的評價標準能用以決定一件作品的優劣。康德已指出要尋找這種標準的困難之處,其問題在,當我們確實認為發現了一件好作品時,我們相信找到了一種客觀真理,也提出了好的理由去論證之,並認為別人也應同意之。但實際上,並非人人皆會同意的。作者認為,雖然此問題富有爭議性、無解,但藝術教師不應迴避,應引導學生去討論之,以揭露作品更深層的意義與價值。四、 藝術創造為何同樣是受到相同的大量訓練,有些人成為創造性的藝術家,有些人則至多是模仿者?藝術與其他種無目的的活動(如亂畫)有何不同?藝術創作非如同按食譜作麵包一樣,它通常是非目標導向或無目的的活動。藝術創作需要學習規則與技術(跟隨他人的範例或教導),也需要創新與想像。在美育上,較高年級的學生應去了解藝術家如何發展其個人風格。初年級可先探討各個藝術家的作品之異同處,此種敏感性與討論的用語可做為進一步討論藝術家的風格與是否藝術家是更有表現力、想像力或原創性的之基礎。當我們藉由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的訓練而完成這些時,就可進一步討論諸如原作與仿作之間的相對美感價值,偽造的藝術品是否在美感上是錯的?此外,我們可去了解為何人們認為創作藝術是一種有價值的活動?我們可簡單地問學生:為什麼你喜歡畫東西?各種答案的討論將使學生得到另一種滿足的動機與來源。當我們問:為何藝術家要去創作?藝術創造如同我們使用語言去說一個故事?或此更像是藝術家在表現其情感?或兩者都有?這些討論若利用一些個例來進行會更有益。這些可引至更嚴格的問題:是什麼因素使創作藝術的過程對創作者而言變成有價值的?其價值何在?只是獲得快樂?五、 文化脈絡藝術的起源與被接受與否與社會與文化的面向密切相關。例如作品的意義可能決定於文化脈絡中的宗教與意識型態的力量,且一件作品被看作是表現性的或形式性的,也可能依於該作品當時的情境。甚至某物(如一件被子(quilt)是否可被視為藝術品,要依其文化情境而定。另一問題為關於某種文化制度(慣例)藝術世界為何、其與另一文化制度的關係等問題。最後則是關於藝術與社會或道德之間關係的問題。如藝術應達成何種較高的宗教或道德價值?宣傳或廣告也可以是好的藝術?藝術也可能是不道德的?若是,則應不應有查禁或某種控制的手段?綜合上述,美學的概念與次概念產生了各種探究,由最廣的藝術的本質到較狹小的仿造品問題都是美學的議題。公立學校中的美學美學探究是可實施於各年級的。一年級可開始去反省為何喜歡其作品的理由,十二年級則在可在熟悉基本美學的教師之協助下,學會去領會大部份重要的美學次概念。初步來看,要在中小學中教美學似乎是困難的,因美學議題常常很抽象。哲學探究的技術一般可視為是辯證的(dialectical),因其為一種評估各種有爭議性、不相容的意見之解說法,目的在求得一致的意見。教師可直接要求學生陳述其觀點,然後以相反意見挑戰其說法,此為一種類似蘇格拉底風格的對話法,不斷地更新說明,然後引導師生加以檢視之。教師也可選擇一個特別強烈的例子,指出其迷惑所在,然後要學生試著提出解決之道。所有教學都會面臨如何依不同層次去適切的教導之問題,美學教學也不例外,要看教師如何去理解與運用。中世紀時,哲學家在爭論一根針頭可站著幾個天使,這個諷刺性的事件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即較年輕的學生可能無法回答原作與複製品之間在美學上的差異性問題,但較成熟的學生可能立刻就將此問題連接到實際的例子,或想像一個寬廣的可能場景,其中我們所知的作品已被其稍微改變了。無論如何,我們皆須依賴教師的敏感性。藝術教師若能熟悉一些基本的美學議題,當可豐富學生對作品價值的了解。美學與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作者指出,雖然美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在目的、方法與用語上有所不同,但此三種學科之間的界限只是人為的劃定,學科之間也經常重覆的。只是不同領域的學者會自行取不同的特性去界定之。美學家通常會認為其工作與別人不同:1. 藝術評論與藝術史家只是在探討特定作品的知識,較不具理論性。美學家引個例時只是在測試理論或分析概念。2. 美學家是在理解由藝評家與藝術史家所提出的主張之概念的基礎。3. 藝術史家是描述、分析、比較與詮釋個別的作品與風格,但美學家是在探究他們所用來描述、分析作品的範疇。4. 藝評家是在揭發與評價個別作品中的特殊意義,但美學家則在理解被用來做出這些詮釋與評價的判準。第二篇:美學理論的類型(Types of aesthetic theory, by Harold Osborne)作者一開頭即指出,從西方文化史來看,對於精緻藝術(fine arts)的看法可歸納出三種基本的興趣類型(categories),此可由社會實踐、習俗、品味的改變及人們談論藝術與藝術家的習慣方式看出。每一種類型會牽連到一組特別的藝術理論與判準。一、 實用的興趣實用的興趣引起了一群工具主義的藝術論(instrumental theories of art)。由於在人類大部分的歷史中,所謂的精緻藝術其實是被視為手工藝品,並未特別突出為某一類東西;且藝術對象就像人類其它的工業產品一樣是用來服務於社會的目的,因而藝術的實用性目的是最一般的也是最自然的。藝術的目的已變得多樣化,如宗教的工具、頌揚統治者或機構的符號等。在十八世紀以前,仍未將藝術的主要目的視為是用以提供美感沈思的。在希臘時期,對藝術的討論是置於製造(Manufacture)理論的脈絡中的。作者認為,此種實用觀並非是陳腐、無影響力的,藝術史家G. Kubler即主張將所有的人造物納入藝術的理念中,此也是符合藝術史的。相關於此種實用興趣的判準即是該目的的價值、藝術品的效果、工藝品的品質,這些皆非美感的判準。而且在此種脈絡下,美感動機也非慎重規劃的。在各種藝術的實用性中,帶有最高的社會重要性的者即為教育或教化。由於藝術具有力的情緒訴求,且藝術常與道德習俗、宗教信念、儀式有密切的關連,使得藝術在這些領域中特別搶眼。因而藝術的道德理論(即依據教育、教化與宣傳的使用與效果等來證成、責備或評估藝術品)形成了一群特別的工具論。如在古代的文學與音樂討論中即強調了道德性。直到中世紀時,視覺藝術也開始強調道德。現代特別強調藝術的社會效果、以政治或道德而非美感眼光來評判藝術者則為馬克思主義與托爾斯泰等理論家。藝術與道德之間的關係被長期關注,但仍持續有爭議,現今的文學理論特別關注,此也涉及了社會是否應有審查制度的問題。一群更個別的工具主義理論是起於浪漫主義的年代,且仍流行於現今藝術評論的語言中。這些理論對於將藝術視為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情感的溝通、在教化上擴展經驗的工具特別感興趣。藝術的判準因而在其能否達成這些目的。但作者認為這些判準並不是美感的。藝術品並非自我表現、溝通情感或擴展人類經驗的唯一方式。這些浪漫主義的興趣模式導致了以實用性取代了美感判準。二、 反映(reflect)或複製(copy)的興趣第二種興趣是視藝術品為現實(reality)的反映。如同鏡子,作品被認為是現實的再現、反映或某種複製。這群理論預設一種對於主題(subject or theme)的興趣,而不是對藝術品本身感興趣,可稱為自然主義的(naturalistic)。其雖並不總是會排除工具性興趣,但也不蘊含它。自然主義以不同的心靈態度來看待藝術對象。為何我們會喜歡複製呢?亞里斯多德指出人類有模仿的自然本能,而此可在藝術中找到發洩口。他也提到,人們喜歡再現是由於一種確認某物是複製品時所得到的理智的快樂。有些人則主張,我們看重複製品是因其可提醒或幫助人們去獲得對於現實的替代性的經驗(直接經驗現實並不方便),此也是為何人們會將渡假時的明信片帶回來紀念的理由。作者指出,再現的興趣也可能是美感的,如我們也可能發現作品所再現的主題是美的、令人愉悅的。在此種情形下,自然主義的態度將接近於第三種類型(美感的興趣)。但此種自然主義是關注藝術再現的東西而不是藝術對象本身。自然主義的藝術比實用主義的藝術是更受限的,如它顯然較適用於繪畫、雕塑與文學,而較不適用於音樂、建築與裝飾性藝術等非再現性藝術。自然主義獨特的判準為再現的正確性、完全性與生動逼真性(或有說服力(convincingness)。所謂正確性意指所反映的現實能單獨被知道。但當所反映的現實是想像性或理想性的時,就須改用有說服力的判準。自然主義的三種藝術:寫實主義藝術、理想主義藝術與想像性藝術,皆同樣只關於作品的主題而非作品本身。從古代到現代,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一直有強烈的影響力。想像的虛構則在浪漫主義後才被欣賞。亞里斯多德已提及,寫實主義的作用在教化人們,強調社會的醜陋與不公正面可激發人們的情感與意識,使朝向社會改革前進。理想性藝術也同樣可教化人們。因而由此來看,自然主義與道德與實用的興趣、工具主義的理論是有關連的。此外,寫實主義也說明了作品反映作者的性格,因而與工具主義中的表現主義是有關連的。三、 美感的興趣第三種態度是關注於美感經驗,而洐生了形式主義的(formalistic)藝術論,為近五十或一百年來最有代表性的主張。其主要強調的是直接的知覺或直覺的了解而不考慮實用性。此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可稱為美感經驗或美感沈思(contemplation)。雖然人們很早即有此種經驗,但直到十八世紀才開始重視與教養之。此種知覺力量被假定是不需要工具性的證成的,其本身即具有價值。此種美感經驗的價值非那種理論性知識的認知方式,其價值主要是能擴充、極大化成熟感性的能力。雖然我們可對任何事物採取美感的態度,但並非每樣事物都適合於維持高度的美感沈思。不同十八世紀時較喜歡自然美,當代美學認為藝術最適合擴展與維持成熟感性的能力。以此而言,藝術品的價值並不在其為現實的複製品、其它價值的承載體,而是其獨立自主性(autonomous)。因而藝術品的判準即在其維持受過良好訓練的欣賞者之美感沈思的程度。相對於美感興趣,藝術品的欣賞重點在其形式的特質而非實用或科學的考慮。欣賞者應關注於事物浮現出(emergent)的特質,即視野(field)或格式塔(gestalt)的特質一種為知覺編織而成的複雜組合體。這些特質或性質特別是提供給非推論性的、美感的沈思。形式主義者主張好作品是一種特殊知覺對象的最成功的例子,可稱之為有機的統一體(organic wholes),其浮現出的精細、複雜性、錯綜精細的層級關係是適合於喚起與維持美感沈思的。作者綜合上述的討論,將結論表列如下:一、 實用的興趣:工具主義的藝術論(一) 藝術為製成品(二) 藝術為教育或改進的工具(三) 藝術為宗教或道德灌輸的工具(四) 藝術為情緒表現或溝通的工具(五) 藝術為擴展經驗的替代性工具二、 反映或複製的興趣:自然主義的藝術論(一) 寫實主義:藝術為現實的反映(二) 理想主義:藝術為理想的反映(三) 虛構:藝術為想像性的現實或尚未達成的理想之反映三、 美感的興趣:形式主義的藝術論(一) 藝術為自主性的創造(二) 藝術為有機的統一體第三篇:英國與美國最近的美學(Recent aesthetics in England and America, by Roger Scruton)作者一開始是提到美學源於希臘哲學,接著就轉到康德、黑格爾、柯林烏(R. G. Collingwood)等人的觀念論(idealism)美學的簡單介紹,並作了一點評析。然後就轉到分析美學的興起。在英國,分析美學有不少的支持者,如Elton等人。作者指出,S. Cavell、J. Casey等人皆是重要的分析哲學家,對音樂、文學、電影有深入的研究。但作者也批評,分析哲學只在分析概念,對這個世界並未增加什麼洞見,去除了人性。分析哲學對社會、文化、藝術、文學、歷史的理解不感興趣,以致於被批評是庸俗的。反倒是馬克思主義與現象學對美學的貢獻還較受到肯定。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美學以下層結構決定上層結構、歷史唯物論的主張來談論藝術,是不清楚的。即使我們同意人的本質是自我創造或勞動及生產,但此如何去理解人類勞動活動的結果?此種學說無法說明人的勞動本質如何精鍊出藝術或科學,為何需要這些活動、勞動與藝術的差別為何等問題。作者認為現象學對美學的問題還比較能提供答案,其直接處理心靈資料,探討意識的本質。因而採取現象學的觀點似可以探究美感經驗的本質及經由美感經驗去再現世界的方式。沙特已經建立了一個想像的理論,不只說明了美感再現的特質,也說明了美感與日常知覺之間的深層關係。沙特以隱喻與插入語來表達其理論,此種強調修辭的風格也讓英語世界人不易了解。那些對現象學有興趣的人只能停留在Ingarden與Dufrenne更平淡與一般性的思想,而無法深入了解之。作者認為,沙特的研究成果其實是很類似維根斯坦的主張的。維根斯坦認為我們無法單獨經由自己的狀況去獲得心靈狀態的本質,第一人稱的觀點無法提供任何心靈過程的本質之知識。維根斯坦主張私人語言是不可能的,語言是公共性的。我們必須透過外在環境才能了解心靈的深層意義,也即需要第三人的觀點才行。維根斯坦對於沙特的一些觀點感到興趣,如在街上知覺某一對象與在畫中去知覺它,其中有何不同?此種觀畫的知覺方式有何特殊性?其答案是符合第三人稱的主張的。維根斯坦也提到知覺畫與理解音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花卉车展园艺展示
- 6. 富有情趣的小礼盒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美术岭南版六年级上册-岭南版
- 乐于运动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四年级下册-安徽大学版
- 包饺子(教学设计)皖教版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 Module5 Unit 2 There are forty(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设备管理课题申报书范文
- 数学课题申报书设计
- 毕节市幼儿园课题申报书
- 行政办公自动化技能提升训练
- 植物学基础实验操作详解与习题
- 《LED灯具培训资料》课件
- 山东济南高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 《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课件-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 拓染课件教学课件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
- 吉利EV450车型电动汽车控制系统及检修
- 销售沟通技巧课件企业培训
- 办公楼物业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AQ 1095-201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实施细则(正式版)
- CJJ105-2005 城镇供热管网结构设计规范
- 眼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