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问题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众多原因中,人口问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方人口南迁带到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与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南方地区,南方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都有着深远影响。关键词:人口南迁;人口质量;经济重心南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经济发展千差万别,很不平衡。社会不可避免地会在与当时生产力最相适应的地区形成一个经济重心。我国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等形式的演变,必然就会出现新的更适宜的发展区域,以扩大经济重心的范围乃至迁移。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北向南的历程,最终在东南地区形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并取代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地位,这就是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非凡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对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则是众说纷纭,大致包括战争说、地理环境变化说、农业经济自身发展规律说等等,本文试就人口问题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作一些考察。一、人口南迁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我国历史上多次发生因战争等天灾人祸导致北方人口大规模涌向南方的浪潮,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有三次。第一次是魏晋时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第二次是唐中期安史之乱之后,直接导致了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吴为人海”,清董诰.全唐文Z.转引自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08.仅吴县(今江苏苏州)的北方人口就占了当地居民的三分之一。唐后期及五代时期,北方战乱更加频繁,每次大战乱都造成一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宋末期乃至金兵南下,遂爆发了第三次也是古代最大一轮人口南迁高潮:“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宋庄绰.鸡肋编Z.转引自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08.。如临安(今浙江杭州)是朝廷南渡的终点和移民中心。人口在南迁的过程中,对经济重心南移起了促进作用,它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一)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劳动生产技术与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北方人民渡江而南移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建国以来的考古发现与商君书、吕氏春秋、管子、汜胜之书以及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自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如在农业方面,系列化的铁制生产工具与牛耕得到普遍使用,大规模的与不同功能的水利灌溉工程多处兴建,施肥、选种、适当密植、植物保护、田间管理、土地利用等一整套农业技术日趋提高,代田法、区种法等高额丰产方法在部分地区推广。手工业方面,冶铁业作坊兼营冶炼、铸造、热加工,还出现了铸铁脱炭、炒钢等生铁糅化处理工艺,有些工场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分工精细;纺织业创造了平纹织绢纱技术、单色提花织绮罗技术、彩色提花织锦技术以及刺绣、印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即使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堪称先进水平。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以南地区则要落后得多,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火耕水耨”的原始或半原始状态。北方移民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不论在质或量方面均发生显著的变化。如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冶铁业发展迅速,产量激增。梁武帝为了阻挡魏军渡江南进,在浮山堰沉东西二冶锻造的铁器一次即达数千万斤之多。横法钢与灌钢冶铁法(即杂炼生糅法)的发明,使钢制生产工具的质量大为提高,应用也逐渐普遍。塘、渠等水利灌溉工程在江南的平原与丘陵也大量的兴建起来,有的既可蓄水,又可排涝,水门的设计更是别具匠心,能够根据需要调节水量。在部分地区,各种水利设施配套,漕渎通引,初步形成了河网化。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火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法已经退居次要地位,日益注意精耕细作与施肥;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南方各地推广种植,果木蔬菜已经是南北兼备,诸品杂陈;在有些地区试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的突出作用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人口南迁同时也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南迁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才能承受旅途的颠簸与艰辛,他们同时也是廉价的劳动力。我们看一下唐宋间广东人户分布的变迁情况:在宋代,由于大量的汉族南来避难,广东的人户有显著增加,这些新移入的人户被称为“客户”。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客户占广东总人户百分之三十九之多,甚至有好些州的客户比例多于主户,如南恩州(客户占78%),雷州(70%),广州、端州(均占55%),梅州(52%)。广东境内的总人口共584,284户,为唐代的2.7倍,占全国(16,563,777户)的比重(3.5%),亦较之唐代大为提高。由于人力的大量增加,加速了土地的发展,所以宋代开始有在珠江三角洲修筑堤围的记载,沿海低地的耕种面积扩大,广州、潮州等沿海各州人户密度逐渐增高而接近韶连等州。大庾岭道自唐代开凿以来,已成为广东通达北方最重要的通路,宋代又曾加以修治,当时浈武二水在交通上的重要性已凌驾由桡江下西江一线之上。从交通要道地位的变更上我们亦可以看出南方一些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当然这与人口南迁而带来的劳动力增加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人口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南方原来地广人稀,汉族人民多居沿江滨湖的平原,少数民族人民则居住在深远之地,人迹罕至,彼此间的接触并不多。由于北方人口的南迁,一方面,有不少汉族人民迁入附近少数民族地区;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少数民族人民自己主动和汉族人民交流融合,与汉人杂居。尤其是“南郡、夷陵、竟陵、清江、襄阳、舂陵、江东、安陆、永安、义阳、九江、江夏诸郡,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魏征.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3.262.民族融合的程度已是相当之深了。南方少数民族本以农业为主,与汉族人民杂居之后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开发蛮田,产量颇丰。可见,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南方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速度。(三)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土地的开发当时南方土著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和积极表现,除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外,还由于强敌压境,安危存亡不能完全系于长江天堑。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地,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北方人民来到江南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此时士族地主正在寻觅开发山林川泽的劳动力,他们将目光集中到这些北方移民身上,于是把他们召集起来,将他们编制到开发大军中去。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使大片的南方地区改变了面貌,使过去为原始森林草莽所覆盖的原野逐步改进为适于种植的农田,南方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从唐以后,北方粮食供给不足,从南方调运粮食救济北方的记载已屡见不鲜。早在唐武德初年就从江淮运粮充实洛阳。关中虽号称沃野,但此时所出也不足以供京师,需从东南一带转运。唐高祖、唐太宗时每年转运约二十万担,唐高宗以后逐年增加。以农业发达著称的河南、河北遭灾时,唐政府也常用江淮米赈救饥民。如咸亨元年(670年)、开元十五年(727年)都有此类记载,在唐代史籍中,几乎看不到南方受灾用北粮救济事件,更看不到北粮南漕之记载。二、人口质量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质量包括人口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人口的自然素质主要是指人口由先天遗传获得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人口的社会素质则主要是指人们后天获得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在社会发展中,人起着重大作用。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的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无不和人口因素,特别是人口质量息息相关。从社会领域看,下至生产力,中经生产关系,上至上层建筑,整个社会形态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无不与人口质量密切相连。人口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发动者、进行者,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广大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这些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状况,对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关系极大,他们的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劳动态度,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下就从南北方的具体人口质量差异来分析人口质量在经济重心南移中的作用。(一)人的思想观念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北方人思想观念整体表现为落后,又主要体现在受传统观念的约束,固守土地,专务农业。南宋时,生长于京东济南,仕宦于南方的辛弃疾曾作过对比: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贫甚富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民,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他看到北方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市场较少发生联系,重农轻商;南方则多是商业社会,重商轻农。片面重农的观念与实践,逐渐造成了产业结构性的贫乏,影响着北方商品经济和整个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当时北方的许多地区土地贫瘠,人民且无其他生财之道,全部依赖于地里的收入,遇上天灾人祸,更是难以保证足够的收入。即使在丰收之年,由于粮食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争相投入市场换取钱物,造成谷贱伤农,增产而不增收。环境的闭塞及主要是观念的陈腐,一味从事第一产业的简单劳动,使之除了农业之外想不到其他任何发展经济的出路,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创造不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即使单就农业而言,在实用新技术推广、产业结构调整、经营管理等方面也多有欠缺,经济形势只能是每况愈下。再如永平府的滦州(今河北滦县)乐亭,“独称平沃,民亦明农然不知习水利,旱潦悉听之天。平岁惟为下农,丰稔不知积蓄,故贵贱不得其平。稍饥馑,则流亡,至岁平招之复业,其俗之不改如故。如南方矩富鲜矣”,而且“工艺寡,即以工名,亦不称精巧”。永平府志Z.转引自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18.此地有着肥沃的土地,又位于渤海之滨,既能够发展农业,又可以依靠大海从事多种经济活动。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除农业以外,并无他长,即使农业也是粗放经营的“下农”,加以不善调节经营,稍有灾荒便流利失所,经济基础十分脆弱。片面重农必导致鄙视商业,拙于手工业,形成封闭的经济,其活力与发展无从谈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人很少传统的包袱,观念新,思想解放,以商品经济为龙头,各业并举,很快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早在宋代,南方人就富于进取心和求知欲望,勇于标新立异,表现在经济生活上,则是汲汲于财利,用尽心机地大胆追求财富,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改进,有不少优秀人才投身于工商业之中,由于重商观念浓厚,因而生活富裕,多为富豪巨室。当然,南方人重商且多从事商业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像明代徐光启所指出的:“南人太众,耕垦无田,仕进无路,则去为末富,奸富者多矣”。徐光启,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5.有限的土地无法载负众多的人口,单靠农业已无法继续发展,必须脱离土地另谋出路,向商业、服务业等方面发展,增添了社会经济的活力。在消费观念上,北南方也是大不相同。人既是社会基本生产力,也是社会基本消费力。一般来说,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人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差别很大,这又直接影响着消费量的大小。例如,南方人偏重于日常生活的消费,而北方人偏重于积蓄,早在司马迁时代,这一习俗就已闻名。一直到清代,北方消费少而藏蓄多的传统都没有改变。当然,这也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的,一是自然环境因素,北方土厚水深,气候干燥,能够长期储存粮食,而南方潮湿暑热则难以储存大量粮食。但关键还在于消费观念与习俗,如南朝宋两浙:“俗奢靡而无积聚,厚于滋味”,追求饮食的口福之乐;四川:“所获多为遨游之费,踏青、药市之集尤盛焉,动至连月。好音乐、少愁苦,尚奢靡”,爱好旅游、音乐和逛市场,大胆消费;北方则以河东即后来的山西最为典型:“多藏蓄,其靳啬尤其”。沈约.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4.179-181.由此可知,北方人生活俭约,消费力弱,财富多积沉;南方人追求欢乐,消费结构是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力强,财富多流通,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经济促进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二)人的文化水平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更多的需要智力的投入时,文化素质的作用就突现出来。北宋中后期,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个体体力的不足由人数弥补,更重要的是,南方文化水平也开始赶上并超过了北方,从宋代入传的官员(指正传和循吏传)的分布情况可看出这一点。北宋入传的官员共1058人,分三个时期,北宋前期,北方278人,占84.5%,反比唐代的85%下降了0.5个百分点,南方51人,占15.5%,仍处于明显弱势;北宋中期,北方274人,占63.9%,南方155人,占36.1%;到了北宋后期,北方121人,占40.3%,南方179人,占59.7%,这就意味着,南方文化在北宋后期赶上并超过了北方。自北宋后期以来,南方尤其是东南文化一直稳居鳌首,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地优于北方。从南北方的教育状况差异也可看出这一点。在宋徽宗时期,南北方教育状况才有了真正的高低之见。校舍建设、教官配备是教育状况的一个方面,就读学生的多少是衡量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虽没有各地学生人数的系统资料传世,但间接的可以知道北方各地学生人数少,南方各地学生人数多。如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诏令各地学校扩大学生数量的诏书中透露:诸路学校额及百人以上者,三分增一分,百人以下增一分之半。即陕西、河北、河东、京东路学生数少者,仰提举学事司具可与,不可增及所增数闻奏。此举意在普遍增加学生人数,而北方的陕西、河北、河东、京东四路的某些州郡却难以一概增添,原因是学生数少。在历史上,北方人多被称为性格淳朴,思想古板守旧,而同时的南方人则以聪颖良巧著称,表现在智力上,就是头脑灵活机敏。北宋中期的江西人吴孝宗从历史角度,指出:“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两浙与夫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天下”。洪迈.容斋随笔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147.他以亲身观感,指出了东南地区文化从宋代开始盛况空前,一举改变了不能与中原相比的落后状况。除了南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过北方,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文化的普及范围也是十分广泛,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北宋时,苏辙说:“臣看详四方风俗不同,吴蜀等处,家习书算,故小民愿充州县手分,不待招募,人争为之。至于(西北)三路等处,民间不谙书算,嘉佑以前皆系乡差,人户所惮,以为重于衙前”。苏辙.栾城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9.州县手分是宋代吏人的一种,承担州县衙门各种事务,如任仓库、场务的管理等。对平民百姓而言,担任手分是一种劳役,在实行差役法时,按户等轮流充当。但这种劳役需要承担者具有相应的文化,如认字、写字及经济知识,算术计账等。西北等地居民文化素质较低,容易出差错,出了差错便须赔偿或受惩罚,因而将此役视为畏途。东南、四川等地居民大多有点文化,所以较为胜任,“人争为之”。由此可知,在基础文化上,南方胜于北方,南宋时,叶适又说:“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以辅人主取贵仕。”叶适.水心文集Z.北京:中华书局,1961.53.从北宋时的“家习书算”,到南宋时的“家能著书,人知挟册”,文化水平上升了一个新台阶。当然,叶适此言是夸张的,所谓的“家”,至少是士人之家,绝非是每个农户和城市居民之家都能如此的。但是,整体看来,南方的文化发展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南方人口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而在此时的北方,其情景如顾炎武所言:“北方之人,鲜能识字”。顾言武.求古录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27.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北南方地区文化、思想、道德境界等素质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文化差距拉大的影响下,北南方经济的差距也随之有了更大的距离。(三)人的生产积极性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劳动是财富生产的唯一源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怎样的劳动,即是否充分发挥劳动积极性;二是如何劳动,即是否改进发展生产资料。可悲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人普遍生成了严重的惰性,不思进取,随遇而安。有关记载可谓史不绝书,试举例如下:河北。谢肇浙言,北京是商业宝地,然而本地人并未利用这一优势,经商者“皆五方之民,士人则游手度日,苟且延生而已。不知当时慷慨悲歌游侠之士,今皆安在?陵谷之变,良不虚也。燕云只有四种人多:奄竖多于缙绅,妇女多于男子,娼妓多于良家,乞丐多于商贾”。谢肇浙.五杂俎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21.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在指责北方人懒惰苟且,拙耕愚昧,所以其经济落后,是咎由自取。当然,这些记载基本属实,是一种普遍现象。反映了广大北方人消磨掉了昔日勤奋习性,精神萎靡不振,以绝望的心态面对穷困的经济状况,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生产,不是穷则思变,而是听天由命,丧失了信心和再开发的能力,不仅人穷志短,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定势,即使想改变命运时也懵然找不到途径。在农田水利建设落后、农业衰弱的背景下,既无开展副业手工业的技术,更不善于或不屑于从事商业,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低下。而南方则是另一种情形,须刮目相看,既追求享受,又勤奋生产,或者说为了享受而努力劳动挣钱,正是生活的本能要求,促进其不断追求高质量的经济活动,这是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土广人稀的北方,长期实行的是粗放耕作,本意通过广种而博收,实际结果却是广种薄收。北方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落后的耕作方式有密切关系,有日本学者指出:“唐宋以来,中国南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沿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与南方的小规模集约经营不同,北方农业的特征是采用畜力耕作的大规模经营,即粗放耕作。”日足立启二.中国农史J.转引自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26.当然,耕作方式的落后也与北方人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不愿接受新事物,墨守陈规,是北方人一贯的表现,在作为其经济主要来源的土地上,更不愿意去尝试作一些改变,不敢以自己的经济惟一来源去作实验,从而也更加造就了北方的落后。三、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人口问题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并加快了南方土地的开发,且促进了南北方民族的融合,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生产积极性是直接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它们共同促进南方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之取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最终造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因此,我们在今天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就需认识到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热切割技术实操考试题库及答案参考
- 2025年村级养老驿站营养知识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入门指南与模拟试题软件开发者面试准备全攻略
- 2025年地理信息系统GIS初级工程师模拟题及解析
- 制作课件一的教学反思
- 7的分成减法教学课件
- 2025年初级律师助理面试必-备题库及解析
- 2025年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中考化学临考模拟试卷-
- 2025年物资储备管理局招聘考试必-备知识点梳理
- 2025年初级国际贸易实务模拟题解析
- 磨光机使用安全培训
- 有限空间专项安全检查表
- 舰艇损害管制与舰艇损害管制训练
- 广西桂林旅游文化宣传城市介绍文旅科普美食
- 学校栏杆工程施工方案
- 餐厅转包合同范本
- 2024年锅炉操作工(技师)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外研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Starter教学设计
-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古楼乡龙马教学点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
- 考研保录取合同
- CJ∕T 453-2014 地铁隧道防淹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