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遗传学复习.doc_第1页
细胞遗传学复习.doc_第2页
细胞遗传学复习.doc_第3页
细胞遗传学复习.doc_第4页
细胞遗传学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胞遗传学复习第一章 绪论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是遗传学(genetics)与细胞学(cytology)相互交叉与结合的一个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用细胞学和遗传学的方法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观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 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以高等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揭示染色体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内容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功能与运动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各类变异对遗传传递、重组、表达与调控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1.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特征 着丝粒 定义:着丝粒是一个细长的DNA片段(染色体主缢痕部位的染色质),不紧密卷曲,连接两个染色单体,是染色体分离与运动装置。缺少着丝粒的染色体不能分离并导致染色体丢失。 功能:着丝粒又称动原体,是染色体的运动器官,也是姐妹染色单体在分开前相互连接的部位。两侧为异染色质区,由短的DNA串联重复序列构成。着丝粒断裂、缺失,会使染色体运动受阻,造成染色体丢失。类型 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分布,分为: 1.有固定位置的着丝粒 在染色体上着丝粒具有永久性的固定区域。 2.新着丝粒 细胞分裂时除了正常着丝粒外,在染色体上出现的具有类似着丝粒功能的其他区域。 3.无固定位置的着丝粒 指纺锤体附着点在染色体上没有固定的位置。 (1)多着丝粒 在一个染色体上可附着多个纺锤丝,且着丝粒被非着丝粒片段隔开。 (2)全身性着丝粒 染色体的每一点都表现有着丝粒的活性,即整个染色体上均有着丝粒分布现象,又称为分散型着丝粒。次缢痕、核仁组织区和随体次缢痕和核仁组织区 在一个染色体组中,除了主缢痕外,任何其他的缢痕都属于次缢痕。次缢痕与末期核仁的形成有关,并在间期和前期与核仁联系在一起,又被称为核仁组织区。 随体 随体:是指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或圆柱形染色体片段,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 随体一般由异染色体组成,具有高度重复的DNA序列。 根据随体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为两大类: 端随体 位于染色体末端,被一个次缢痕隔开。 中间随体 位于两个次缢痕之间。 根据随体形状和大小分为四类:小随体、大随体、线状随体和串联随体。染色粒 染色粒(chromomere)是指局部染色质在减数分裂粗线期的染色体上形成的、染色较深的呈线性排列的念球状突起,是在核小体组装成染色体过程中,连续的DNA丝局部螺旋化产生的结构,是D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是染色体上重复DNA顺序密集的区域。染色纽 染色纽(knob)或染色质结或疖,是粗线期染色体上一种染色特别深的大染色粒。位置和数量对特定物种是恒定的。位置多在染色体的末端或亚末端。主要是由结构异染色质组成,遗传活性很低。端粒 端粒(telomere)是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分,是存在于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的DNA-蛋白质的复合体结构,由随机重复序列组成的DNA序列和与之结合的蛋白质分子构成,用Giemsa染色显示为C带。 生物学功能 : 1)防止染色体末端被DNA酶酶切,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 2)保护染色体末端,防止末端与其他DNA分子结合; 3)使染色体末端在DNA复制过程中保持完整; 4)介导染色体复制,引导同源染色体配对; 5)在DNA修复、细胞分裂计时器、细胞衰老过程的调节等方面发挥作用; 6)个别特例还具有着丝粒活性。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 是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主要由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组成,是构成染色体DNA的主体,是产生Mendel比率和引起各类遗传变异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 异染色质 指间期细胞核中, 折叠压缩程度高,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组分,处于聚缩状态的染色质组分。在间期、前期固缩化过程比其他染色质早,并且染色深的异固缩行为,称为正异固缩;在中,后期固缩化比其他染色质迟,并且染色浅的异固缩行为,称为负异固缩。第三章 染色体组、核型、带型.1 染色体组及染色体组分析一、染色体组和染色体基数 染色体组概念 染色体组(基因组 genome) 指单倍体细胞中所含有的整套染色体。或者是体细胞中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而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的一组非同 源染色体。 染色体基数概念 染色体基数 指基本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数目,用X表示。二、染色体组分析利用染色体配对,分析染色体组的构成。 意义:为物种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为调查异源染色体的附加、代换乃至易位提供细胞学证明。.2 核型和核型分析一、核型核型: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通常指体细胞染色体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数目、长度、着丝粒位置、随体和次缢痕的数目、大小和位置以及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等,也称染色体组型。核型特征 体细胞染色体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包括: 染色体数目 包括染色体基数、属于二倍体还是多倍体或非整倍体、有无B染色体或性染色体等; 染色体形态 包括染色体绝对大小、相对大小、着丝粒位置、次缢痕及 随体数目和位置特征; 染色体的“解剖学”特征 是指荧光带、C带、N带、Ag带、G带等的分带特征。 分子特征 主要包括DNA的数量和质量。二、核型分析 核型分析(或染色体组型分析) 是对生物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单位(亚种、种等)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按一定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染色体组型)的分析。 染色体数目统计 一般多以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对染色体记数。 染色体形态 1.染色体长度:包括绝对长度、相对长度、染色体长度比; 2.染色体体积:假设染色体为圆柱体,随体为圆球体计算体积; 3. 臂比和着丝粒位置: 长臂(L)/短臂(S) 4.臂指数:统计核型中的染色体臂数; 5.次缢痕和随体:有无次缢痕及位置,有无随体、形态和大小。 减数分裂粗线期核型分析 主要是确定染色粒位置、大小、着丝粒位置及染色纽等。三、自然核型分析 自然核型: Bennett认为染色体在分裂中期在赤道面上的排列并不是随机的,而是规则有序的,是基于自然本身的一般原则而组成的有功能意义的核型。 在正常二倍体植物细胞中,两个同源染色体组是彼此分离、并排分布的,同一染色体组的成员趋向于在同一侧分布,两个染色体组彼此界限分明。 在二倍体杂交种根尖细胞中,两亲本的染色体组则是以类似同心圆式内外分布。 自然核型分析的一般步骤1.由实验获得染色体组数据; 2.将长臂与短臂分别分组按从大到小排列; 3.将长度最相近的两条长臂或短臂分别配对; 4.根据配对结果,将所有染色体排列成链,每条染色体在链中只能出现一次,每条链中只允许有一个断点; 5.计算非同源染色体相邻两臂长度的差值d(断点处除外),并求出总的差值d; 6.对各种可能的排列方式进行筛选,找出d的最小者所对应的染色体排列方式,即为所求的自然核型图。.3 染色体带型分析一、染色体分带染色体分带或显带 主要是通过对染色体进行酸、碱、盐或酶等一系列特殊的处理程序,使染色体纵向分化,然后,经过适当染色而在染色体上显示出深浅不同的特定带纹(band)。二、染色体分带 Q 带 C 带 G 带 N 带 T 带 Ag 带 四、植物染色体带型分析 对某一植物染色体组中每对染色体上的带纹,按位置、大小、形状、颜色深浅加以描述,并绘制带型模式图。 类型 植物染色体带型分析多用C带,根据染色体上带纹显示的位置,将C带分为: 1.着丝粒带(centromeric band) 着丝粒及其附近的带。 2.中间带(intercalary band) 分布在染色体两臂中间的带。 3.末端带(telomeric band) 位于染色体两臂末端的带。 4.核仁缢痕带(nucleolar constriction band) 随体染色体专一带,位于核仁组织区附近。 染色体带型分析要求 1.分带的模式照片 附上一张显带清晰完整的模式照片 2.带型图 应将模式照片上分带的染色体剪下来排列成带型图 3.带型模式图 在核型模式图上标出带纹 4.带型公式 将带型以简明的公式表示出来 5.描述和统计 1)整个细胞所显带纹的总数和总长度; 2)不同类型带纹和长度占整个细胞带纹总数和长度的百分比; 3)某一特殊染色体带纹数和总长度占整个细胞带纹总数和总长的百分比; 4)整个细胞总带纹长度占所有染色体总长度的百分比。第四章 染色体的特殊类型与行为1. 多线染色体一、多线染色体的来源 1935年,Bauer提出多线性假说,认为多线性是核内有丝分裂的结果。即染色体连续多次复制,而着丝粒不分裂,形成由数目众多的细长染色线并行排列成束的多线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紧密配对,阻止了染色体纤维进一步聚缩,形成巨大染色体。二、多线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与结构特点 体细胞联会 体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的现象称为体细胞联会(somatic synapsis)或体细胞配对(symatic pairing)。 多线染色体的体细胞联会与减数分裂联会之间不同。减数分裂联会总是两两配对,体细胞联会涉及到的只要是同源染色体,都能够紧密联会。 植物中的多线染色体与动物有差异,最明显的是同源染色体的不配对。 横纹带和间带 多线染色体上(沿染色体纵轴)染色较深的区域所呈现的带纹称为横纹带。带是染色体上包装紧密的区域,带间区称间带。三、膨突 多线染色体上的带纹变得疏松并呈现无数大或小的隆起构型,称为膨突(puff),膨突极度膨大并持续较长时间,称为巴尔比亚尼环(Balbiani ring)。膨突发生与否,与横纹带的DNA去折叠有关。2. 灯刷染色体 灯刷染色体的形态 是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双线期中,由一个或多个交叉联系在一起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呈典型的双线期二价体状,从深着色的染色体上垂直伸出数千个细小的染色体环。3. B染色体B染色体:在生物细胞内,具有数目恒定、有特定形态和大小的基本染色体组称为A染色体,除了A染色体以外的这些额外的染色体,统称为B染色体。一、 B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1.B染色体一般较小 为A染色体1/3-1/22.B染色体类型的多样性3.B染色体数量上的多样性 二、B染色体的起源目前关于B染色体起源主要可分为种内起源和种间起源。1.种内起源 是指B染色体起源于携带者所在物种的基因组。2.种间起源 是指一个物种的B染色体可能起源于另一个相近物种的基因组。3.多次起源 同一物种的B染色体也可能不是一次发生的。 B染色体起源机制1.倒位 减数分裂粗线期发生臂内倒位,在倒位圈内发生交换产生桥和着丝粒片断,如果在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不发生分离,它们将进入同一末期核,这个着丝粒片断可能传递到子代,从而可能进化成B染色体。2.易位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不等交换可能会产生具着丝粒的小片段,该片段可能进化成B染色体。3.错分裂 在减数分裂后期,单价体着丝粒错分裂,产生的端着丝粒产物可能进化成B染色体。4.三体片断 三体后代自交形成具着丝粒的小片段可能是B染色体的来源4.性染色体一、性染色体的组成 性染色体是指对个体性别决定具有重要作用的染色体。 单纯型 包括XY型、ZW型、XO型和ZO型等。 XY型:雄性为两个异型(XY)的性染色体,雌性为两个同型(XX)的性染色体。 ZW型:雌性为两个异型(ZW)的性染色体,雄性为两个同 型(ZW)的性染色体。 XO型: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个体性染色体组成为XO。 在鳞翅目昆虫中也有ZO型,雌性为ZO,雄性为ZZ。 复合型 包括XnY型、XYn型和XnYn型 XnY型: 雌性个体的X染色体为两条以上; XYn型: 指雄性个体中Y染色体具有两条以上; XnYn型: 指雌性和雄性个体的X、Y性染色体均具有两条以上。二、性染色体形态结构特征 性染色体大小 在XY型的人类及其他动物中,X染色体大于Y染色体; 在ZW型的动物中,Z染色体大于W染色体;判断性染色体大小,一般以X/Y的比值大小判别。 性染色体结构 (1)与性分化有关的非同源部分 (2)能够保证正常减数分裂的同源部分 X染色体:有分化区段,决定雌性发育的基因区域; Y染色体:有雌性抑制区,缺失导致植株雌雄同体发育;有雄性促进区,缺失导致雌性发育; 有雄性可育区,缺失导致植株败育;人类Y染色体的结构: (1)X-Y同源、减数配对区 包括Y染色体短臂的绝大部分,含有一个拟常染色体区(pseudoautosomal region,PAR),位于短臂远端,长2 500bp,与X染色体的PAR处DNA同源; (2)性别决定区域Y(sex determining region Y,SRY) 含有决定性别的基因,编码睾丸决定因子(testis determining factor,TDF),同时还含有Y染色体特异性的DNA重复序列; (3)长臂常染色质区 含有控制精子发生的基因; (4)长臂异染色质区 含有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其长度在个体间存在变异。三、性别决定机制 基因平衡理论 常染色体(A)倍性和X染色体数目的比值(性指数)与性别分化程 度高度相关。 X : A0.5 雄性 0.5X : A 1 雌雄间性 X : A1 雌性 Y染色体决定雄性 Westergaard根据X和Y染色体自发的趋势、易位等结构变异,发现Y染色体上有4个功能区域:雌性抑制区、雄性促进区、雄性可育区及与X染色体同源配对区。Y染色体具有强烈雄性性别决定能力。四、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伴性遗传伴性遗传 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着性别而遗传,又称性连锁。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称为性连锁基因或伴性基因,控制伴性性状的基因按其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分为: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X染色体上的基因以交叉方式遗传。性状的控制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其相应的等位基因,其遗传方式是限雄的。性状控制基因在X和Y染色体上都有,即都处在X、Y的配对区。五、性染色体的剂量补偿与失活 剂量补偿效应 是指在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剂量补偿有两种机制: (1)调节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使基因产物在量上相近; (2)通过失活雌性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使基因产物在量上相近。 所以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都只有一条X染色体有活性。5.环状染色体、等臂染色体及端着丝粒染色体一、环状染色体 真核生物的环状染色体 通常是由于正常的线状染色体结构变异而产生的。在线状染色体的两个末端都缺失端粒时,形成两个带有裸露末端的染色体片段,末端融合,形成环状染色体。二、端着丝粒染色体 端着丝粒染色体(telocentric chromosome)是指具有末端着丝粒的染色体。具有端着丝粒染色体的个体叫端体(telocentrics)。 端着丝粒染色体的来源 通过着丝粒的横向分裂(错分裂)或着丝粒内部断裂形成。原因:着丝粒在分裂过程中不能执行其定位功能,无法使染色体作极向运动时,就会发生错分裂。 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稳定性 由染色体错分裂形成的端着丝粒染色体是不稳定性的,在经过几次细胞分裂后就会消失。 端体类型及表示方法(见教材P83表6-2) 端体的应用 鉴别染色体及其他变异类型,基因定位和基因作图,从异种染色体转移基因,确定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程度,体细胞染色体结合状态以及进化研究。三、等臂染色体 具有两条同源臂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是一种以着丝粒为对称的反向重复。 等臂染色体的来源:是由端着丝粒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不分离产生。 等臂染色体的减数分裂配对行为 1.内配对 等臂染色体的2条臂相互配对,经端化后,在终变期形成环状单价体。 2.节段异配对 等臂染色体的1条或2条臂与另1条染色体的同源臂配对。 3.正常配对 个体中2条相同的等臂之间的配对。 等臂染色体的遗传学效应 等臂染色体是一个缺失-重复染色体,改变了有关基因的剂量,最终导致表型改变。第五章 连锁与交换1.连锁群的测定方法连锁群(linkage group)是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的线性排列的一组基因群,该基因群上的所有非等位基因称为一个连锁群。 连锁群测定:即确定生物细胞内大量的基因在哪条染色体上。 测定方法:通常利用所有的连锁群、非整倍体材料、缺失和易位体等,分别与具有新基因的个体进行杂交,然后测交或自交,统计后代的分离情况,确定是否连锁;同时计算基因间的交换值及其排列顺序。2.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交换的细胞学证据二、交换发生的时期 通过四分体分析,说明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线期,任何一次交换均只涉及四条染色单体中的两条。三、多线交换与最大交换值 同源染色体的两基因之间如果发生一个交叉,仅涉及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另外两条没有交换,两基因间的最大交换值为50%。 当两基因较远时,其间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交叉时,即多线交换(mutistrand crossing over)是否会改变最大交换值?同源染色体如果出现两个交叉,就所涉及的染色单体,邻接的两个交换关系有:1.涉及2条染色单体的两线双交换 交互式或互换式:同源染色体中相互靠近的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了双交换;2.涉及3条染色单体的三线双交换 全异式或三线双交换:同源染色体中第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分别与相互靠近的那条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 全异式或三线双交换:同源染色体中第二条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分别与相互靠近的那条非姊妹染色单体也发生了交换。3.涉及4条染色单体的四线双交换互补式:同源染色体中相互靠近的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另外两条最远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也发生了交换。交换与交叉的关系 交换(crossover)是指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的基因间的互换与重组。 交叉(chiasma)是指遗传学上的交换所呈现的细胞学形象,一般在双线期、终变期可见。一般认为交叉是交换的结果。五、交叉干扰与染色单体干扰 交叉干扰 交叉干扰或染色体干扰 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域发生交叉(交换)后,影响到邻近区域交叉(交换)发生频率的现象。 正干扰:第一次交叉发生后,使得邻近区域交叉(第二次交叉)发生机会降低的干扰。 负干扰:第一次交叉发生后,使得邻近区域交叉(第二次交叉)发生机会增加的干扰。对于受到干扰的程度,通常用符合系数表示。符合系数一般是在01之间变动,也有大于1的情况。 符合系数为0时,表示发生了连锁基因之间的完全正干扰; 符合系数为1时,表示连锁基因之间没有发生任何交叉干扰; 符合系数大于1时,表示连锁基因之间存在着负干扰。 染色单体干扰 染色单体干扰 是指两条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参与多线交换机会的非随机性。 二者区别: 染色体干扰:是指一个区域上的一个交叉对于邻近区域上的交叉的影响,是发生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染色单体干扰:是指发生前一交叉所涉及的两条染色单体影响另一区域上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再次发生交叉的频率,涉及到多条染色体。 正染色单体干扰:在某个区域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一个交换后,降低了相同染色单体之间在邻近区域发生第二次交换的出现频率。 负染色单体干扰:在某个区域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一个交换后,增加了相同染色单体之间在邻近区域发生第二次交换的出现频率。染色单体干扰的程度,用符合系数表示,也是在01之间变动。 符合系数为0时,表示发生了两个单交换的完全正干扰; 符合系数为1时,表示两个单交换独立发生而互不干扰; 符合系数大于1时,表示存在着负干扰。 交叉干扰与染色单体干扰造成结果不同: 交叉干扰:影响了基因之间的交换值; 染色单体干扰:影响了交换发生的形式。第六章 染色体结构变异1.缺失一、缺失类型 末端缺失(teminal deletion) 缺失的区段发生在染色体的一端。缺失的区段因无着丝粒,称为断片(fragment)。末端缺失染色体断头愈合的可能情况: 单着丝粒染色体 (1)正常染色体;(2)环状染色体 双着丝粒染色体 “断裂融合桥”循环 端着丝粒染色体 出现等臂染色体 中间缺失 缺失的区段发生在染色体两臂的内部缺失杂合体:体细胞内某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一条为正常染色体,另一条为缺失染色体的个体。缺失纯合体:如果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是缺失染色体,并且缺失的区段相同。二、缺失起源 诱变剂处理造成染色体损伤 染色体纽结 不等交换 杀配子染色体效应:某些种的染色体导入不同种后,这些种的染色体能优先传递给后代,诱发不含自己配子的染色体断裂,致使其不能受精,这种染色体称为杀配子染色体。 组织培养引起诱变 如长期继代培养的普通小麦愈伤组织细胞,有较高频率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 单价体错分裂三、缺失的细胞学鉴定 无着丝粒断片 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有无异型二价体,或后期姊妹单体是否等长。 染色体核型和带型变化 检查染色体的长度和臂比、带纹是否丢失。 同源染色体联会2. 重复一、重复类型1. 顺接重复 重复片段紧接在固有的区段之后,而且两者的基因顺序一致。2. 反接重复 重复片段接在固有的区段之后,但基因顺序正好相反。3. 替位重复 重复片段为其他染色体片段所分开,或者分别位于同一染色体不同的染色体臂上,或者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二、重复的产生 1.染色体初级结构变异 2.断裂 融合 桥的形成 3.不等交换 4.倒位及易位杂合体中的交换 5.易位的产物三、重复的细胞学鉴定 重复环 在重复杂合体中,减数分裂粗线期未配对的重复区段被挤出形成一个重复环。 核型、带型变化 核型发生变化、带纹数目增加。 染色单体桥及断片 反接重复杂合体减数分裂配对、交换后,在后期形成染色单体桥和断片。3. 倒位一、倒位类型 简单倒位:染色体内只有一个区段发生前后倒置。 1.臂间倒位 2.臂内倒位 复合倒位 或多重倒位 :在一条染色体上发生一个以上的倒位。 1.独立倒位 两个倒位在一条染色体的不同地点独立发生,它们之间被未倒位的染色体区段隔开。 2.顺接倒位 一条染色体的两相邻区段连续发生倒位,形成的两个倒位区段彼此相邻。 3.反接倒位 一条染色体的两个相邻区段连续发生倒位,形成的两个倒位区段彼此相邻,但互换了原来的位置。 4.内含倒位 一个大的倒位区段内发生了一个小的倒位。 5.重叠倒位 一个倒位发生之后又发生了第二次倒位,两次倒位的区段有一段是重叠的。二、倒位的产生三、倒位的细胞学行为4. 易 位易位的类型 简单易位(simple translocation) 涉及一次断裂,插入一个染色体片段。 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涉及二次断裂,对等交换两个染色体片段。 移位型易位(shift type translocation) 涉及三次断裂,移位一个染色体片段。 复合易位(complex translocation) 涉及三次以上的断裂,交换多个染色体片段。多对染色体易位 独立易位 一个个体内有多个相互易位,如果这些相互易位互不相干,则为独立易位。 复合易位 如果两个易位包括的染色体中有一对是共同的,易位包括3对同源染色体,为复合易位。 第七章 染色体的整倍性变异1.整倍性变异的类型整倍性变异(euploidy variation) 指染色体数目变化是以染色体基数为单位的倍数性增减变化,这种变异产生的个体称为整倍体(euploidy )。染色体基数(basic chromosome number) 是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少染色体数目,以X表示,这样的一套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genome)。整倍体的类型:二倍体、一倍体、单倍体、多倍体根据染色体组的来源和同源性,将多倍体分为: 1.同源多倍体 2.节段异源多倍体 3.染色体组异源多倍体 4.同源异源多倍体2.单倍体单倍体 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目(n)的个体。单倍体的类型:单元单倍体 如玉米n=1x=10 多元单倍体 如小麦n=ABD=3x=21单倍体的起源自然发生人工诱导1.花药及未授粉子房(胚珠)培养 2.诱导孤雌生殖3.单亲染色体消失 在远缘有性杂交中,由于双亲体细胞分裂周期可能不同步,导致某一亲本染色体丢失,这种现象称为单亲染色体消失。4.异种属细胞质-核替换 在不同种、属间,通过连续回交,将某一种、属的细胞核导入另一种的细胞中,替换该种的细胞核。5.半配合 凭借一种异常型的受精,一个减数或未减数的精核进入卵细胞,雄配子进入卵细胞后,并不与雌配子发生正常的融合,而是各自在对方的作用下独自分裂,形成子叶期具父母性状的嵌合体,随后发育成具父母本性状或母本性状,少量具有父母本性状的单倍体。6.利用单倍体启动基因 纯合体haphap(单倍体启动基因hap突变体)后代产生10-14%单倍体。同源四倍体的基因分离一、双减数的概念 减数分离和均衡分离 减数分离: 减数分裂时联会成二价体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在后期彼此分离,即二价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的两个姊妹染色单体同时移向细胞的一极,另一条染色体的两个姊妹染色单体则移向细胞的另一极; 均衡分离: 到后期时,每条染色体的两个姊妹染色单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减数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称为“前减数”; 减数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称为“后减数”(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的区段)。 双减数与双减数配子双减数:孢母细胞在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前后两次减数分离。双减数配子:由双减数产生的配子。 双减数频率: = ae 前减数频率 a = 1/3 (在同源四倍体的全部孢母细胞中,发生前减数孢母细胞占1/3) 后减数频率 e = 1/2 (在每个发生前减数的孢母细胞所产生的全部二分体中,又有1/2进行后减数) 双减数最大频率 = 1/3 1/2 = 1/65.异源多倍体一、异源多倍体的形成途径 起源过程:1.通过物种间杂交,把不同亲缘关系的染色体组聚合在同一个细胞核内,实现“异源”; 2.通过染色体组加倍实现“多倍化”。远缘杂交的杂种产生不减数配子 由含不同染色体组物种之间杂交产生的F1杂种,由于只含有双亲各自的单套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能正常配对和分离,通常产生染色体组成不平衡的配子而导致不育。远缘杂交的杂种体细胞染色体加倍同源四倍体杂交产生 两个不同种属的同源多倍体杂交会直接产生异源多倍体二、异源多倍体的减数分裂行为部分同源多倍体与部分同源组 异源多倍体有多个不同的染色体组,由于个染色体组的二倍体供体物种可能由同一祖先演化而成,组成这些染色体组的对应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及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会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外,即具有部分同源性。这些互相对应具有部分同源性的染色体互称为部分同源染色体。这些部分同源染色体共同构成一个部分同源组。染色体配对行为 异源多倍体在减数分裂时的联会主要有同源联会和异源联会。 正常情况下,完全同源的染色体之间优先配对形成二价体,即同源联会。 某些情况下,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也可能发生联会和配对,即异源联会。异源联会导致细胞产生多价体和单价体现象。 现已证实,在普通小麦等异源多倍体物种中存在着染色体配对的遗传控制体系。如普通小麦5BL存在部分同源配对基因(Ph),当该基因为显性时,抑制部分同源配对;当该基因为隐性或缺失时,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配对频率则显著提高。第八章 染色体的非整倍性变异 三体一、三体(trisomic) 是指在双体(2n)染色体中某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额外的染色体,即2n+1。按照增加的染色体类型,三体分为: 1.初级三体 添加的额外一条染色体与染色体组中的一对染色体完全同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