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摘要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多数均能自愈。严重感染的病人可发生死亡及遗留后遗症。人体的病毒性感染多数呈隐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不出现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少数为显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出现症状)。病毒感染的途径的途径有多种,其主要有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眼,口和泌尿生殖道,胎盘等。机体受到病毒入侵后,机体会做出免疫反应,而常见的抗病毒免疫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而抗病毒感染的手段主要有利用基因抗病毒和抗病毒策略。当人体的受到病毒入侵就会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各种抗体来杀灭相应的病毒。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前者指获得性免疫力产生之前,机体对病毒初次感染的天然抵抗力,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干扰素等的作用。后者指抗体介导的和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关键词病毒感染 抗病毒反应 吞噬细胞 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而一旦病毒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如何快速识别并及时启动免疫应答反应以抵御感染和清除病毒?又如何调控免疫细胞适度产生免疫效应因子,在有效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不损伤机体正常组织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一、病毒感染:(1)病毒感染的概念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及病毒寄主和侵袭组织器官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症状。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如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成人几乎都感染过单纯疱疹病毒;其他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也很普遍,几乎人人都患过此病。人体的病毒性感染多数呈隐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不出现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少数为显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出现症状)。显性感染中多数病毒性感染表现为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多在12周内自愈,少数表现为潜伏性感染(如疱疹病毒感染等)和慢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此外,尚有一类慢感染或称慢病毒感染,如库鲁病等。其中一部分病原明确为病毒,还有一类可能是其他因子(如蛋白质感染因子)。少数病毒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先天性感染,引起死胎、流产、早产及先天性畸形,是当前优生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多数的研究证明,某些病毒感染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如伯基特氏淋巴瘤及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有关,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子宫颈癌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等。病毒性感染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眼及泌尿生殖器和胎盘传播。在病毒性感染病人中,儿童多于成人。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多数均能自愈。严重感染的病人可发生死亡及遗留后遗症。(2)病毒感染的途径病毒感染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呼吸道。含有病毒的空气飞沫由口,鼻吸入呼吸道。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的有流感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等。消化道。含有病毒的粪便通过污染的水、食物、用具、手和苍蝇传播,由口进入消化道。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的有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等。皮肤。病毒通过皮肤外伤、注射处、节肢动物叮咬伤口和动物咬伤创口等进入人体。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的如狂犬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HIV、虫传病毒等。眼、口和泌尿生殖道。含有病毒的分泌物直接接触这些部位(如阴道性交、口淫、手生殖器口接触等)从而引起感染。通过这些途径感染的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 HIV等。胎盘。病毒经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乙肝病毒等。病毒的传播方式 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水平传播是指病人和健康人个体之间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节肢动物叮咬、直接或间接接触等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胎盘由母体传给胎儿或于分娩时经产道由母体传给胎儿的传播方式,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均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3)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的类型有两种,多数为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少数则发生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可分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两型。急性感染:发病急,进展快,病程一般为数日至数周。除少数在急性期死亡及发生后遗症者外,多数病例最终以组织器官中病毒被清除而痊愈。持续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于寄主体内,可达数月至数年,造成慢性持续性感染,又可分以下3型:潜伏性感染。当病毒与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人体组织内,不引起症状。一旦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可重新繁殖而引起症状。例如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人体组织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续性病变,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慢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可达数年,病变逐渐发展,最后导致死亡。根据传播途径和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类型。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等的感染。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胃肠道病毒性疾病脊髓灰质炎。库克萨基病毒感染。ECHO病毒感染。病毒性胃肠炎。包括轮状病毒性胃肠炎、诺瓦克病毒性胃肠炎、腺病毒性胃肠炎、星状病毒性胃肠炎、冠状病毒性胃肠炎和杯状病毒性胃肠炎等。肝脏病毒性疾病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EB病毒性肝炎和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等。皮肤和粘膜病毒性疾病包括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及带状疱疹、天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狂犬病和口蹄疫等。眼病毒性疾病包括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滤泡性结膜炎和疱疹性角膜结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疾病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西方马脑炎、东方马脑炎、圣路易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墨累山谷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森林脑炎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等。亲淋巴细胞性病毒性疾病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虫传病毒性疾病有以下多种:病毒性出血热。包括流行性出血热、黄热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裂谷热、阿根廷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拉萨热、鄂木斯克出血热、马尔堡病和埃波拉出血热等。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西尼罗热。科罗拉多蜱传热。白蛉热等。慢病毒感染包括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库鲁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和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等。(4)病毒感染的分类病毒的感染根据病毒特性,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大体分为3 种类型: 杀细胞感染: 多见于毒力强的无包膜病毒,它们可直接导致细胞迅速死亡; 稳定状态感染: 多见于有包膜病毒,这类感染的主要特点是在感染细胞膜上出现与免疫密切相关的新抗原, 可被免疫细胞识别和杀伤; 整合感染: 人类多瘤病毒、 逆转录病毒、 腺病毒等都是致这类感染的典型代表。 整合感染与某些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多数病毒常以一种感染方式为主。某些病毒可同时产生几种类型的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以稳定状态感染为主,亦可产生整合感染; 多数疱疹病毒可同时出现 3 种类型感染。(5)病毒的存活病毒有时能逃逸免疫应答,这是造成病毒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也是病毒保持其致病性的一种方式,最常见的是隐藏在细胞内将病毒基因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 使感染细胞膜上的病毒抗原表达减少, 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以特殊方式潜伏于细胞内, 如HSV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此外,还有一些机制: 通过强大的抗原变异或产生大量血清型不同的病毒株如流感病毒和鼻病毒,通过抑制免疫应答,某些病毒可以感染免疫系统导致特异性免疫抑制。最突出的例子是H I V ,有人推测, 很多病毒可能含有或从外界获得一个基因,其产物能抑制机体免疫应答;通过诱导免疫耐受,大多是由于先天或幼龄感染后导致部分免疫耐受,如巨细胞病毒, HSV、风疹病毒、乙肝病毒等先天或新生儿期感染的属之。二、抗病毒感染的免疫(1)抗病毒免疫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免疫反应。首先引起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反应天然存在人体,不是针对某一种异体物质(包括微生物),而是针对一切入侵的异体物质,故名。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如补体、备解素和溶菌酶等,干扰素和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在病毒侵入和感染早期(尤其是特异性免疫反应尚未形成前)时,对防止病毒入侵、杀灭和清除病毒、终止感染,起着主要的免疫作用。病毒感染后,人体还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有抗原性的异体物质包括微生物进入人体,经过诱导期(约1周)后,引起的针对该种异体物质特有的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有体液免疫反应(人体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如T淋巴细胞、K细胞(杀伤细胞)等产生的免疫反应。病毒的体液免疫反应是针对该种病毒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如人体感染麻疹病毒后产生麻疹特异性抗体。病毒引起的特异性抗体有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上述抗体可清除细胞外及体液中的病毒并防止病毒侵入健康细胞。同时,也正因如此,检测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学方法(如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才可作为病毒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方法。病毒性抗体主要是IgG、IgM和IgA。IgM在病毒感染早期产生,持续36个月后逐渐下降及消失,故检测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早期和现症病毒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如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等。IgG抗体出现较晚,持续较久甚至可达终身。IgA为分泌性抗体,由粘膜(如消化道及呼吸道粘膜)分泌,存在于粘膜表面,可防御病毒侵入。感染病毒同时也可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可以通过T细胞直接溶解和破坏感染病毒的细胞而消除病毒;或通过它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强T细胞和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如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等对病毒的免疫反应也可以通过抗体依赖性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反应,此种细胞毒反应是特异性抗体一端和感染病毒的细胞结合,另一端和K细胞结合,K细胞依赖抗体而杀伤和破坏感染病毒的细胞由于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特异性抗体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故抗病毒免疫主要依靠细胞免疫破坏感染病毒的细胞,释出病毒后,抗体及噬细胞才能中和、吞噬及杀灭病毒。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相辅相成的,是抗病毒免疫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综上所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病毒性感染的免疫中,各有各的作用,不可缺少,但又是互相促进,共同组成抗病毒免疫。 病毒感染的免疫除能保护人体、抵御病毒侵入、清除体内病毒及消除感染外,也能由于免疫反应造成人体的免疫性损害,称为免疫病理。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病毒的抗原结合再摄取补体,形成免疫复合物,一方面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噬或由尿排出体外,清除病毒。但另一方面免疫复合物可沉着于组织,产生组织损伤引起免疫复合物病,如血清病样反应(表现有发热、荨麻疹、关节炎等)、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和肾小球性肾炎等。如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出现免疫复合物病。此外,病毒引起的细胞免疫,免疫活性细胞可以大量破坏感染病毒的细胞,出现组织损伤及临床症状,如乙型肝炎的发病和病情轻重与免疫病理有关。人体感染病毒后,常可产生免疫功能的异常,一般多引起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低下。也可由于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不能识别自身组织,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引起自身正常组织的损伤和破坏,称为自身免疫反应。引起临床症状者,称为自身免疫病。如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的发病,目前认为有自身免疫反应参与。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前者指获得性免疫力产生之前,机体对病毒初次感染的天然抵抗力,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干扰素等的作用。后者指抗体介导的和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2)一非特异性因素的抗病毒作用2.1机械和化学屏障皮肤为鳞状上皮组织,是阴止病毒感染的良好屏障;呼吸道粘膜细胞纤毛的反向运动是一种保护机制,当流感、副流感病毒感染破坏了粘膜细胞时,易发生继发感染;胃酸对病毒有灭活作用,有囊膜病毒一般不能通过消化道感染,多数无囊膜肠道病毒是耐酸的;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可阻止大多数病毒感染脑细胞和胎儿。2.2单核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尤其是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吞噬并消化大分子异物,抗体或补体的活性成分起调理吞噬作用;IFN-r活化的巨噬细胞增强杀灭病毒的能力。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无抗原刺激的情况下,通过非抗体依赖的方式自然杀伤肿瘤细胞及病毒感染的细胞,是机体抗肿瘤、抗病毒的重要防线,在血中占淋巴细胞的10%。此外,NK细胞尚具有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2.3炎症和发热反应病毒感染部位引起炎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而后是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聚集,导致局部氧利用和酸性产物增加,不利于病毒复制,限制病毒的扩散。巨噬细胞产生IL-1及IFN引起机体发热反应,当超过37时大多数病毒复制受到压抑,因此发热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使用药物强制退热将延长病毒感染的康复时间。然而过强的炎症反应和高烧也是病情加重的因素。2.4年龄与生理状态婴儿有来自母体的lgG及母乳中的lgA,6个月内较少病毒性感染;儿童脊髓灰质炎病毒通常引起轻型或亚临床型感染,然而在成年人则往往是麻痹型感染;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患带状疱疹较为严重。妊娠期患乙型肝炎有时病情恶化,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使用激素治疗虽可控制高烧及过强的炎症反应,但往往加重单纯疱疹和水痘带毒等感染的病情。2.5遗传因素与种属免疫动物实验证明遗传因素影响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或敏感性。近交系小鼠接种少量单纯疱疹病毒便可致命,而其他小鼠可耐受较大剂量病毒的攻击不出现症状,涉及的基因与MHC有关。在人体中难以做出评价,但随着免疫应答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阐明这一问题。许多病毒有限定的宿主范围,种属免疫可能取决于宿主细胞是否具有相应的受体,如脊液灰质炎病毒的受体仅存在于人和灵长类动物中,因而其他动物具有天然的种属免疫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肝炎病毒也是如此。相反,狂犬病毒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3)抗体介导的抗病毒作用3.1中和抗体理与非中和抗体具有吸附穿入作用的病毒表面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之为中和抗体。活病毒与中和抗体结合,导致病毒丧失感染力,称为中和反应。结合这种抗体的病毒不能再吸附和穿入易感宿主的细胞。如抗流感病毒血凝素抗原的抗体,为中和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血流中特异性lgM出现于病毒感染的早期,lgG出现较晚,它们都能抑制病毒的局部扩散和清除病毒血症,并能抑制原发病灶中病毒播散至其他易感组织和器官(靶器官)。粘膜表面分泌型lgA的出现比血流中lgM稍晚,它是呼吸道和肠道抵抗病毒的重要因素。而补体能明显地加强中和抗体的作用。不具有吸附穿入作用的病毒表面抗原及病毒颗粒内部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之为非中和抗体。如抗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抗体,不能阻止病毒吸附穿放敏感细胞,但可与病毒表面神经氨酸酶结合,易被吞噬清除;抗流感病毒核蛋白的抗体,没有免疫保护作用。3.2抗体介导的抗病毒作用方式1中和抗体和病毒表面抗原结合,导致病毒表面蛋白质构型的改变,阻止其吸附于敏感细胞。中和作用是机体灭活游离病毒的主要方式。2病毒表面抗原(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与相应的抗体(中和抗体或非中和抗体)结合时,易被吞噬清除。3病毒表面抗原和相应的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导致有囊膜的病毒裂解。4感染细胞表面表达的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或通过ADCC作用或通过激活补体,使靶细胞溶解。3.3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一)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抗毒作用虽然NK细胞和活化的巨噬细胞有杀伤靶细胞的作用,但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主要靠CTL,CTL由CD+8的和CD+4的杀伤细胞组成.CD+8的淋巴细胞约占成熟T淋巴细胞的30%,包括大多数CTL和抑制性T细胞(Ts).当病毒抗原与宿主细胞MHC-1类抗原一起提呈给CD+8的CTL时才能增殖为活化的杀伤细胞,它们杀伤靶细胞受MHC-1类抗原的限制。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可能是释放胰蛋白酶样的丝氨酸蛋白酶和细胞毒性淋巴因子(如穿孔素-Perfarin)等,导致靶细胞溶解。CD+4的淋巴细胞约占成熟T淋巴细胞的70%,主要为辅助性T细胞(Th),尚有少数CTL。它们的活化与杀伤功能受细胞表面相应的MHC-类抗原的限制。Th和Ts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在血中正常比率为2:1。病毒抗原大多为胸腺依赖性抗原,Th和Ts分别从正向和反向调节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强弱程度,影响抗体介导的和细胞介导的免疫保护或免疫损伤作用。3.4细胞因子的抗病毒作用细胞毒效应细胞(CTL、NK及活化的巨噬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通过释放出的细胞毒性物质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前已述及。近年来在小鼠体内实验中证实,活化的T细胞释放的LL-2促使T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在病毒感染的部位大量聚集,释放IFN-、IFN-并形成足够的浓度,从而在基因转录、翻译两个水平上抑制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并诱导邻近正常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因此,它们在机体抗病毒免疫中是极为重要的效应分子。(4)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当二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增殖,而另一种病毒则被抑制,这种现象称为干扰现象(Interference),这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物质称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是在诱生剂和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组蛋白质,具有高度活性和多种功能。IFN无病毒特异性,一种病毒诱生的IFN对其病毒也有效,但有种属特异性,小鼠产生的的IFN在人体内无效。现知人的干扰素有3种:IFN-即白细胞干扰素,IFN-即成纤维细胞干扰素,IFN-即免疫干素(T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前二种属型,后一种属型。编码型IFN的基因位于人类第9对染色体上,编码型IFN的基因位于第12对染色体上。4.1干扰素的诱生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处于静止状态,干扰素的产生受到抑制。如有病毒感染或非病毒性诱生剂(如人工合成的双链聚肌胞,Poly I:C)作用于细胞膜上,激活干扰素编码基因,即开始转录干扰素的mRNA,再转译为干扰素蛋白。因此诱生的干扰素很快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邻近的未受感染的细胞膜受体上,使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4.2干扰素作用的机理干扰素首先作用于邻近未受感染的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系统,该系统由神经节苷脂组成的结合位点和一个可能由糖蛋白组成的激活位点所组成。现已知型干扰素受体基因在人染色体G21长臂上,型干扰素受体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上,这就决定了IFN具有一定的程属特异性。当IFN与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种特殊的因子,使抗病毒蛋白(AVP)基因解除抑制,转录并翻译出AVP,主要是蛋白激酶、2-5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这些酶与发挥抗病毒活性有密切关系。其中二种酶须经双股RNA及ATP激活,一为蛋白激酶,激活后可使合成蛋白质的起动因子2(eIF-2)同磷酸化而失活,抑制蛋白质合成;另一种为2-5A合成酶,活化后催化合成2-5寡腺苷酸,再激活潜在的核酸内切酶,使病毒mRNA降解,抑制病毒蛋白合成。此外,磷酸二酯酶能降解2-5A,又能除去tRNA的CCA末端,抑制蛋白合成。干扰素在病毒学、免疫学、细胞学及分子遗传学等领域,均有理论与实际意义。干扰素制剂已用于治疗一些病毒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单纯疱疹病毒毒性角膜炎、带状疱疹及呼吸道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如成骨肉瘤等),似都有一定疗效。在病毒感染时,干扰素的产生较特异性抗体早,因此,对于阻止病毒病的发生及病毒病患者的康复可能起重要作用。表22-9 各种免疫因素及其抗病毒作用灭活和清除游离病毒1.主要靠中和抗体 2.补体能增加抗体的中和活性3.巨噬细胞清除病毒保护邻近细胞免于感染、抑制病毒的增殖干扰素破坏感染病毒的靶细胞: 病毒增殖中断1.抗体加补体的溶细胞作用 2.CTL及某些细胞因子3.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NK细胞)4.激活的巨噬细胞5.自然杀伤性(NK)细胞(5)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在早期中断病毒复制、阻断病毒播散、清除胞内外病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免疫反应产生的T细胞在控制病毒复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非特异性免疫与机体遗传特性密切相关。5.1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近年来, 在流感病毒研究中发现中性粒细胞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因子,如中性粒细胞脱颗粒液(DF)或髓过氧化物酶 (MPO )在H2O 2 存在下灭活流感病毒, 其作用机制为: I . MPO 使血凝素氨基酸顺序改变, 引起活性丧失; II . MPO渗进病毒内部, 改变 RNA 结构; III MPO 使病毒蛋白凝聚成不溶性物质;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对病毒的抵抗力包括两方面: I . 内在性抵抗力, 指对吞入病毒的抑制或杀死, 与遗传有关, 在小鼠中为一显性基因所控制, II . 外在性抵抗力, 指灭活胞外游离病毒或降低邻近细胞内病毒增殖的能力。5.2N K 细胞NK细胞能自然杀伤许多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其活性可被IFN增强。有报告指出, 只有带有MHCII类抗原细胞产生的 IFN -才能激活NK细胞。IFN增强NK细胞活性的机制可能是诱导NK 前体细胞,使之产生识别受体,分化为成熟的NK细胞; 激活NK 细胞裂解机制,促使活化的NK 细胞释放更多的可溶性细胞溶解因子(NKCF )。病毒感染后NK 活性的增强还可通过不依赖 IFN 途径。5.3IFN IFN具有显著的抗病毒功能, 是早期中断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扩散的重要因素。 IFN还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免疫调节功能。IFN-和IFN-基因位于第9对染色体上, IFN -基因位于第12对染色体上。IFN合成后释出胞外, 主要从三方面发挥抗病毒作用: I .增加细胞表面MHCI类抗原和II类抗原的表达, 促进免疫系统对病毒抗原的认识; II .激活N 和巨噬细胞,加强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IFN-还可刺激B细胞, 使抗体生成细胞数增加; III .抑制病毒增殖。IFN 并非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细胞诱生一组抗病毒蛋白(AV P)发挥作用,人细胞第21对染色体有AVP基因。当IFN与细胞膜相应受体结合后,该基和IFN-抗病毒作用较IFN-为强, 而 IFN-的免疫调节作用则较其他两种为强。现在有很多证据证明, IFN-在某些细胞系能特异地诱导 IFN -和 IFN-的产生。如Marziali报道,用 IFN -处理血友病病人的白细胞能诱导 IFN - mRNA 表达并产生相应的2- 5A 合成酶,协同 IFN -建立更强大的抗病毒状态。5.4TNF TNF与 IFN 有相似的抗病毒作用,未感染细胞在经TN F 处理后, 即能抗病毒感染, 但其作用机制与 IFN-不同。 在病毒感染后, 用TN F毒感染细胞。很多研究人员报道,病毒感染或病毒某种蛋白质的表达是TNF介导细胞溶解的先决条件。(6)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病毒是一种良好的抗原,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病毒感染后细胞表面抗原变化也能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 在杀细胞型感染抗体作用较为重要; 在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免疫作用则较为突然而一个完全的保护则须有健全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6.1特异性体液免疫特异性体液免疫在肠道病毒和某些病毒感染尤为重要,在病毒血症期间抗体如能充分发挥作用,则可防止严重临床症状产生。特异性抗体主要作用于游离病毒, 方可作用于受染靶细胞。抗体对游离病毒的作用包括: 病毒中和作用,其机制是抗体与病毒包膜或衣壳结合后,覆盖病毒的吸附位点,从而阻止病毒对易感靶细胞的吸附,如A 型流感病毒, 100个血凝素中约有2040 个为与中和相关的血凝素; 加强对病毒颗粒吞噬和促进病毒颗粒溶解, 非中和抗体与病毒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与巨噬细胞 FC 受体结合, 加强巨噬细胞对病毒颗粒吞噬,在有包膜病毒, 特异性抗体与病毒形成复合物后可吸附补体, 引起类似溶细胞样的溶解作用,使病毒破坏, 感染性丧失。抗体对受染靶细胞的破坏,一是通过抗体和补体的协同作用,使感染细胞病毒溶解, 二、是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特异性细胞免疫特异性细胞免疫主要是指CTL对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其免疫机制可分为两步: 病毒感染靶细胞抗原的递呈,病毒进入靶细胞后,病毒抗原在胞浆中表达和加工成肽片段。有些肽片段即带有抗原决定簇,随后靶细胞自身的MHC分子与病毒抗原肽在内质网中形成复合物而被输送至靶细胞表面, CD 8+ CTL 识别并与之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沛县数学试卷
- 纪念李大钊的活动策划方案(3篇)
- 泉州水箱保温施工方案(3篇)
- 油罐系统施工方案(3篇)
- 消声雨棚施工方案(3篇)
- 尾矿砂回采施工方案(3篇)
- 中级考试题库大全及答案
- 手工帐教学的课件
- 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道德与法制试题及答案
- 心理医生测试的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幼儿园教师大班数学工作总结样本(3篇)
- 2025年毕节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供应链安全管理知识培训课件
- 牛鼻子引流技术
- (2025年标准)班组承包协议书
- 2025年匹克球裁判试题及答案
- 2025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智慧校园建设“十五五”发展规划
- 2024年甘肃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T/CNFAGS 15-2024绿色合成氨分级标准(试行)
- 物业管理权交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