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医患关系和谐.doc_第1页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doc_第2页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doc_第3页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doc_第4页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当人们在严重的伤病之下、自身失去康复能力的时候,由他人采取一定的措施干预伤病给患者带来的精神及肉体的损害很有必要。但由于人体构造与机能的复杂性,迄今这一责任还只能由经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人士医护人员来实施。可以说,医疗卫生事业乃是人类抗拒生存风险的重要手段,甚至是生命终结前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当代人的命运得以巨大的改观。可以不夸张地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达和普及程度甚至可以决定人类的未来。医学是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疾病轻则给人带来不适,重则造成痛苦或残疾,最重莫过于生命终结。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治疗疾病,其优秀成果便汇聚成为医学。人们倾向于认为医学是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使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如此似难以全面概括医学的内涵。较之其他学科,医学有着以下特点:世界医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并取得过辉煌的成就26。中医不仅包括内科和药学,尚涵盖了针灸、外科27、妇科及儿科等范畴。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一直保障着我国人民的健康,现在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某些人因为中医的某些缺陷,试图全盘否定几千年来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科学,显然是荒唐的。近代以来,伴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思想的解放及大批学者的不懈努力,西医体系逐渐形成,出现了大批从事基础、预防、临床、康复医学的医师、护理人员和从事医学史研究的专业人员,创建了大规模的综合性或专科医院,建立了庞大的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医疗卫生行业的指导、行政机构运营日益成熟,人们在疾病和伤害面前不再束手无策,而且能够采取积极的手段去探索生命的未知领域,深入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之,使得人们在寿命和生活质量方面较之前人有了很大的提高。医学是生命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知识表明,生命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生物进化而来的规律。科学家发现,人与黑猩猩的染色体差异不足2%;而不同物种构成巨大的生物链,人类居于该链条之中,其他物种的兴衰往往关乎人类的生存。历史上曾错误地将麻雀列为“四害”之一而予以捕杀,但一些害虫趁机大量繁殖,导致粮食减产。所以,深入探索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生活和相互影响的规律十分必要。其中,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科学家认为,理论上人类寿命有120岁,乌龟有150岁,狗有20岁。这种物种之间的寿命差异是由基因决定的28。美国科学家Richard M. Cawthon主持的研究发现,细胞体染色体端粒与人类寿命密切相关。端粒的缩短可导致老化及多种老年病的发生29。同时,有研究表明,疾病的发生同遗传、环境变化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其他多项生命科学成果为医学提供了生理、病理状态划分的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则反馈于生命科学。譬如,人们发现疟疾由蚊子传播虐原虫所致。这就使得生物学家探索蚊子生长、生活的规律,并以此作为消灭和回避之的理论基础30。所以,孤立地看待医学是不明智的,而将其视为生命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似更合理。医学的进步同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其他学科的成就往往可推动医学的发展。意大利画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l9)通过解剖尸体31,否定了一些错误观点。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人们可以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使得许多传染病不再肆虐。20世纪以来,放射线、心电图机、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内窥镜、血液生化分析仪等先后投入临床,使得医师除了传统的体检外增加了辅助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对患者身体内部病变的认识水平,进而带来了医学的巨大进步。其中,英国工程师豪斯菲尔德(Godfrey Newbold Hounsfield)与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Allan MacLeod Cormack)二人因发明了CT而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今天,分子生物学、组织、基因工程等学科方兴未艾,为人类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改变自身提供了可能。同时重要的是,医学领域的进步导致了生命质量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也能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前进。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医学本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中医学自不必说,仅以西医的临床医学而言,就向着更深、更细、更广的领域分化:深度方面,现在几乎全身组织和器官都可探查,中枢神经、大血管等昔日的禁区已能涉足。干细胞及基因治疗已应用于临床;细微处,原有的内外妇儿的传统专业分类已不能满足需要,仅骨科就分化出骨病科、手外科、足外科、脊柱外科、骨折矫治等专业,普外科则分出胃肠、肝胆、胰腺、脾脏、血管、甲状腺和乳腺等专业,有些医院还成立了腹腔镜科、显微外科、介入学科。冠心病是心内科的传统领域,但血管内支架和球囊的发明使得其他科室亦有了介入治疗的机遇,冠状动脉重度或多支病变仍需心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多科室的协作促成了肝、肾、心肺、胰腺、小肠和骨髓的移植。危重病监护室的出现,为多系统功能损害的患者的治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社区医疗的兴起,使得全科医师可以一展身手;人口老龄化之后,慢性病、老年病的高发又催生出康复医学和老年医学。“貌似严重哮喘实则是胃食管反流病”的观点的提出 32,指导人们在不到半年中成立了“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已使上千名因长期以来被误诊误治而处于极度痛苦的挣扎中的患者看到了希望,其中907人得到了有效治疗。有时,诊治手段的进步也可导致传统科室的萎缩。澳大利亚科学家鲁兵.沃伦和巴里马歇尔于1982年共同发现了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幽门螺旋杆菌,提出了治疗溃疡病的抗菌疗法,使得该病的治愈率大为提高,他们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而不少医院的消化内科则因患者减少而缩小床位配置。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日趋增大,一些特种医学应需产生。像法医学就因能够帮助确定犯罪原因、伤害后果为人所知。其他如高原医学、航海、航空航天、运动医学、军事医学等常人知之较少,但对职业人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上世纪50年代,在修建康藏、青藏公路的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及缺乏医学保障,筑路部队和民工3000人倒下33,主要死因是高原病;而于2006年7月1日全线开通的青藏铁路,建设中吸取了高原病防治的经验和教训,加强了防护,数万人无一因高原病死亡。另外,像在深海、外层空间等区域,如无相应的生命维持及保护装备,人在进入后根本无法坚持。这些装备无不汇聚着医学研究的成果。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兼具生物性和社会性。所以,医学也具有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性质。我国著名理论家于光远提出,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就其分支学科来说,它们各有特点,有的自然科学性强,甚至完全属于自然科学;有的不可忽视其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正确认识医学的学科性质,在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现时代,是有其现实意义的34。时至今日,医学的作用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传统上,防病、治病、改善患病时的生存质量几乎就是医学的全部内容。当代医学则可通过基因或流行病学预测后代的健康、对未出生的胎儿检查缺陷、以至用腔镜修复亦也有报道。通过美容乃至换性手术改造人体。医学的社会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可以说,医学涉及人的生前死后,贯穿于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先进、高效、普及的医药卫生体系确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以英联邦为主的国家为其国民提供了医疗保障,医患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医学的缺陷仍十分明显。首先,医学并非是成熟的科学。相较于其他学科,医学从来就没有能够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曾经肆虐人间的传染病迄今仅消灭了天花一种,结核病由于耐药菌的产生,又死灰复燃。随着人类开发自然界的力度加大,接触更多微生物的机会增加,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艾滋病据称就源于非洲黑猩猩,而糖尿病、恶性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亦差强人意。归根到底,还在于导致人体发病的各种因素缺乏全面、实时、动态、细微的认识,以致难以采取有效的手段去控制疾病和伤害的影响。今天记录较细的西塞尔内科学载有数千种疾病,但多数病因或病理过程不详。另一方面,目前的所有医学知识,尤其是临床医学,经验性理论仍占据主导地位。不同人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时间、不同社会为防病、治病带来了巨大差异,且医务人员难以全面掌握临床医学。比如,人的白血球正常值为410109/L,但并非高一些或低一点就必定由感染造成,这些数据是根据大多数患者的血象归纳而来,并未涵盖整个人群,是否感染还有待于症状、体检,必要时尚需病原学检查后才能作出诊断。同样的药品、相同的剂量,有些人可能效果显著、有些则无效、少数人却出现了严重的毒副反应,这就使得医务人员难以把握,有时会酿出悲剧来。其次,所有医疗活动都必须通过患者的身体才能发挥作用。由于千万年的进化,人体已形成较完备的生长、繁殖、免疫、修复等系统,如能利用人体自身的抗损害和修复的潜能,则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如普通感冒,只要注意休息、多饮开水、避免受凉,即便不用药也多能自愈,反之,则其后果可能是悲剧性的。早期简易呼吸机功能不完善,某医院在给6位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辅助呼吸后,5人死亡,仅1人存活。最后发现存活竟归功于管道漏气,使其自主呼吸得以恢复,否则也难逃厄运。当人体某项功能严重受损乃至丧失后,医疗维持的代价必然昂贵。尿毒症患者现在每周透析12次,同时应用血浆和肝素,其成本远非工薪阶层所能承担;肾移植后仍需口服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又往往降低了抗感染的能力,普通的感冒或肺炎带来的后果远较他人严重。这些患者在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十分沉重。医疗活动除极少数如心理咨询外,多具有对患者形成二次创伤的可能。手术、放化疗自不必说,就是普通的抽血、口服药、输液、肌肉针注射也都会给人造成损伤,多数情况下人们未予注意,但穿刺点渗血、胃肠道反应、臀部脓肿等并不鲜见。更严重的并发症则可能来源于不合格的药品和器械,前不久的“丙二醇”、“欣弗”等事件就造成了多人伤亡。某些疗法本身就有相当的风险,像化疗后骨髓抑制,血液中白血球降低导致免疫力下降,继发败血症;透析过程中大量血浆丢失、颅脑手术后癫痫发作、体外循环中血细胞破坏导致凝血机制障碍、肾脏小管堵塞等,现实条件下无法完全避免。虽有措施减轻其危害,但这些措施并非总是有效。只有理解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使医患双方选择风险较大、但最有利于身体康复的手段,成功皆大欢喜,失败也能坦然面对。然而,今天的“医闹”居然导致了医患之间的暴力流血冲突等悲剧,这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某些悲剧何其相似?确实不能再令其延续下去了!医学必须不断进步,才能解决层出不穷的新挑战,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完善自身。历史上人们曾用沸油、烙铁,甚至用泥土处理伤口,自然难得良效。血管外科早期,有人以鹅毛管、钢管代血管,哪有成功之说。有时,医学的进步也需要运气和深入的思索,18世纪英国生理学家爱德华.琴纳偶尔发现挤牛奶的女工很少得天花,经过动物实验和给儿子尝试后,他认为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经过大规模的推广,天花已不复危害人类。其他像巴斯德发现乳酸杆菌、弗莱明注意到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生长35,进而导致青霉素的诞生等事例,说明了诸多科学家对偶然的现象进行研究后有时会导致某些领域的巨大进步,积累后甚而使得科学出现质的飞跃。相比较于军事等学科,医学显然是一个效费比(Cost-effect rate)较低的领域。单兵就可以造成多人伤亡。而要去医治创伤,则需动用大量的专业人员和物资,还要取决于组织或器官损伤的程度。即便是一个非常熟练的外科医师,进行清创缝合也须一定的时间。断肢再植、脏器切除、大血管损伤修复等耗时更长,治疗过程中原有损伤依然持续,手术时又有新的创伤形成,所需的人力、物力也更多。而后期的康复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病理学发现,许多病变组织修复往往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日常工作中,在治疗一些危重患者时,往往动员几人甚至几十人和大量装备为一位患者服务,代价高昂不说,治疗后身体很难复原。其效率根本无法同武器带来的杀伤力及重病对人体的打击所造成的效果相提并论。2005年6月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公布的一份军费开支表显示,年美国的军费总开支达到亿美元,虽居全球之首,但不及同期该国医疗保健开支1.9万亿美元的四分之一36。卫生部的统计表明,我国2007年医疗卫生总支出约1万亿元(个人承担一半以上),同样超过了军费。还有,诸如生产力低下、大的自然灾难、全面战争、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时,医务人员难有作为。据国外研究表明,当一座中型以上城市伤亡超过20%以上时,医疗机构即已丧失救治功能。汶川地震中,当地医疗卫生等部门一度瘫痪。其后的救援中,已经动员了包括了卫生界在内的全国力量,才取得阶段性胜利。现有临床分科愈来愈细的结果,使得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较窄的范围,对其他领域可能相当陌生,而一个人可能患多种疾病或罕见病。这就使得漏诊、误诊和错误的治疗经常发生。所以,如何在较高的专科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高水平的综合,乃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之一。医学并非总是给人类带来福音,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导致细菌产生耐药、非敏感菌二重感染,使得人类同细菌之间的较量中优势不再。同时,由于科学的发展并非与道德同步,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发生激烈冲突时,医学也可以成为*的工具。二战时,日本731等部队就曾以活人进行过野蛮的解剖、冻伤、药理、细菌战等试验37。“*”中,贺龙元帅身患糖尿病,却被大量输注葡萄糖致死38。今天,器官移植、安乐死和胚胎研究已在挑战人类的传统伦理道德,而在实验室合成目前对人类危害的“超级细菌、病毒”乃至基因武器并非难事,应当警惕其种族灭绝和人类毁灭的危害。医务人员的成长往往须经历艰辛、漫长的过程。众所周知,医护人员的学制长、课程多、书本厚。医学知识更新很快,从业后也要终身坚持学习,相当数量的医师、护士还需外出进修,精力和经济的付出很大;由于伤病给患者带来痛苦,且救治工作非常紧张,夜班频仍,加上社会的偏见、医务人员身体和心理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由于接触大量的病原体,工作中感染疾病的几率较之其他行业要大的多。加拿大的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就是因为术中手指受伤感染了破伤风,病重不治39;前不久的“非典”期间,许多医务人员在救治他人时感染该病牺牲,存活者尚有很多因大量使用激素造成股骨头坏死而残疾。应该指出,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从业的最初目的还是为了获得报酬使得自己和家人生存下去。计划经济年代这个问题并不突出,但是,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医务人员的收入同付出和承担的风险不成比例,而舆论很少顾及其生存需要而大谈“救死扶伤”,显然令人啼笑皆非。久而久之,少数医务人员发生了心理扭曲:热衷于自我欣赏和相互拆台、满足于“红包”和回扣带来的小利、对患者的疾苦漠然视之。一旦出现纠纷和成为被告,又惶惑不安和消极躲避。对正当权益不争取,对错误风向不斗争,只能加深社会舆论的偏见和助长医闹的气焰!由于宏观政策的偏差,医疗服务价格被严重扭曲40。使得我国 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均造成了伤害41,并且,“以药养医”的体制造就出一些医疗设备、药品和医院少数人的利益集团。所以,将“看病难、看病贵”归咎于广大医务人员是不公平的。事实证明,欲缓解医患矛盾,仅仅由医患双方作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医疗卫生作为人类生命的重要保障体系之一,必须由科学的政策和法规来指导和实施。今天,新的医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难度很大,有赖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其中,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医学甚为重要。因为医学作为正在发展和完善中的科学已形成共识,而科学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产生的真善美的代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同时又经受着实践的不断考验和完善。相对于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事实,医疗卫生界需要百家争鸣,但容不得半点虚假!曾几何时,据说有人因为国外力学惯例以kPa为单位,所以我国医学上也应该用kPa,血压值必须用Kpa来记录!导致医生首先得把kPa换算成mmHg,才能继续为患者看病。其实,医务人员早就对mmHg这个数据代表了什么样病情了如指掌,频繁的换算反而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了许多不便。应该指出的是,国外不少著名医院多年来用的依旧是mmHg!可见这种“与国际接轨”并不具有普遍性。未曾想若干年后,当医患双方对Kpa稍感适应的时候,血压值又被改回mmHg,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当初的决策者是否该站出来和大家解释一下?既然毫无必要,何必当初要在全国范围强制实施呢?此举究竟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了医学的进步?此外,目前的医疗卫生界饱受医闹和纠纷之苦,由此带来的过度检查和治疗直接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而一位卫生界官员对于解决某医疗纠纷中的观点居然是:“凡是书本上没有的就是错的”。按照这种说法,惟有教科书上的东西才能用于救死扶伤。当医师遇到疑难重症时,只好查书!如果书上没有答案,难道就不予救治?细细想来,这种逻辑多少有些荒诞。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疾病谱在不断更新,医学也应该不断地发展。如非典型性肺炎,突如其然地来到,病原不明、病理不清、常规治疗无效。一时令卫生界举足无措,国民人心惶惶!而地震、战伤中的病情离奇古怪,千变万化,有些根本就无从知晓!即使以笔者之一近50年的行医经验,尚有许多不明白的东西和从未见过的病情,试问有哪一本书中能够包罗疾病万象?尽管治病是一项临床工作,但是它同样要符合科学的准则,要不断地从临床上总结经验和进行深刻的分析与研究。中国科学院邹承鲁院士就说过:科研工作是“非共识”的、超越时代、超越人们认识能力的自由探索研究项目,它的基本点是求真务实,不唯上、不唯书,并进行反复比较、对照的结果。现阶段的科技水平正是这种长期的、艰苦的、“非共识”的自由探索研究的结果!科学史表明,几乎所有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都出于意外,是不可预测的。如诺贝尔奖就没有几个是在某个国家或某个研究所的“计划”之内完成的,恰恰相反的是,当某个科学家提出自己奇思妙想时,往往会面临同行们的一致反对,成为“孤家寡人”,甚至被认为“神经不正常”。这表明,国家和社会有必要发现和支持真正的自主创新的人物和项目,教科书和所谓的权威只能作为参考。而按照这位先生的理论,不知医学如何才能进步和发展? 医学是发展中的科学,战伤的处理对外科学的发展起相当的作用。抗美援朝战争中,历经血的教训之后,血管重建术得以替代结扎术,使不少伤员避免了“必须截肢”的悲剧。1963年,陈中伟教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时至今日,无数的肢体得益于该成果而被保全。可以说,医学领域的突破常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相当的贡献! 应该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的确,现在世界上一年的变化也许会相当于过去的十年甚至百年。但是,科学同样是把双刃剑,在惠及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而这取决于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的动机。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合成了氮肥,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为人类摆脱饥荒做出了贡献,由此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可是此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首倡和指导了化学武器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浩劫42。又被称为“魔鬼 ”。无独有偶,约瑟夫门格勒医生(Josef Mengele)种族灭绝的罪行更为令人发指43!所以,发展科学的理念还应该定位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只有沿着真善美的轨迹,科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两千多年前,西方临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在医学和哲学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其论文集里的著作很多。譬如,他的基本准则:“医疗活动和医学研究必须从人的生活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科学不需要空洞的假设”和他的一些格言如:“生命短暂,艺术久长;机会昙花一现,(Life is short, the art long;opportunity fleeting)”,颇为精辟!希波克拉底是“希腊医学第一个创造性时期的象征”、“他的名字代表了一切时代医学的美、价值和尊严”。现代从医者仍须牢记希波克拉底誓言,可见其在哲学和医学中影响之大!至于当时他在临床实践上应用的手段和药品,在千年之后,尤其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沿用者也许极少,但这并不重要!我们固然不应“厚今薄古”或“厚古薄今”,但应指出的是,对于具体的临床病症,选用何种治疗问题应顺从自然选择,而其核心显然是优胜劣汰;按*同志的提法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任何一种疾病及其诊治方式均应从科技水平、历史发展和辩证的角度给予公正的评价。今天的医务人员,不仅应该同伪科学进行坚决的斗争,尚应不断观察和思索新的事物,以使我们真正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知识产权,从而切实提高医学水平,并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据应有的高地。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和社会,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现代西医分科细致的特点使得人们可以集中精力攻克专科疾病,确实对医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人毕竟是由各种细胞、组织、器官乃至于精神构成的有机整体。片面地追求“高、新、难、专”有时会将人的思维引入误区。通常,呼吸困难的病人自然不会到消化科去看病,消化科医生也不会接诊呼吸困难的病人,如此似乎无可非议。当呼吸困难者需要抢救时,总是呼吸科医生承担重任。抢救成功之后,难免会有点成就感。巧合的是,汪忠镐自己屡因“哮喘”而被救治,但是病情总有反复。经食管酸度检查,发现患了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按此进行手术治疗,哮喘症状居然消失!无意中的发现,使其打破了学科界线,发现了不少类似的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呼吸困难者其实也是胃食管反流病,进而从消化系统的治疗入手,明显缓解了病人的呼吸窘迫,明显提高了疗效。近来又观察到有些严重呼吸道窘迫患者是由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所致,压迫解除后,症状完全消失。这项工作,看似与其血管外科的专业并不相符,有些人也生出“不务正业”的疑问。但是,医学大家裘法祖先生就认为“这是医学概念的一项*性的突破”,予以了充分肯定。现在看来,医疗工作固然枯燥坚辛,但如能有些新的发现,并为病人解除一些痛苦,倒也不失为一件趣事。当然,科学的结论必须能够重复。在工作中,经过上千例观察,胃食管喉气管反流以及新近的十二指肠胃食管喉气管反流均可诱发消化道以外的症状又被发现,而其诊治过程显然跨越了呼吸、消化、耳鼻喉科的学科界限。看来学科林立,越分越细、越分越专的“铁路*、各管一段”的模式有时也会阻碍了人们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和发现问题,这似乎是现代西医中的一个鲜少引起注意的缺陷。由表及里、系统地探讨事物的奥妙和规律性的法则是值得提倡的。疾病的治疗不可避免地涉及患者和医生的关系。笔者之一自1961年行医的第一天起,就知道“履行救死扶伤、实行*的人道主义”。如果病人所患的是疑难危急重症,只要患方同医务人员像一个战壕中的战友般相互配合,医务人员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救治患者,则往往能够有效应对共同的敌人病魔。时至今日,突如其来的医患关系紧张和不和谐令人不可理喻!作为一名医生,笔者的原则是从不放弃对疑难危急重症病人的治疗。如今依然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压力下坚持“医患,一条战壕中的战友”这个原则。但是,有时也不得不把大手术改为无风险的保守治疗或风险小而疗效也差的方法,也不敢用本人发明的或主张的疗效显著的手段和器械,如此窘境,令人无可奈何!从本质上说,医学的所有成果无不是以病人的鲜血乃至于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有时医务人员也要如此。非典之中,有多少医护人员殉职?又有多少留下残疾?应该说,在未彻底认清包括人体和疾病在内的世界之前,医疗活动中难免重复书上已经有了的、但是后世看来认为是错误的东西。对医患冲突的漠不关心甚至于纵容,则制约了医务人员为救死扶伤所做的探索和努力,终必殃及人民的健康!所以,对于医患关系,尤其是危急重症的救治,仍应提倡医患并肩作战的密切关系,要始终把疾病作为共同的敌人。同时应摒弃武断的认识和做法,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有“举证倒置”或顺置之说,无论医患,合法权益均应得到法律的保护。应该说,现在已经到了避免医患关系继续紧张、以至悲剧的发生的时候了。盼望新的医疗改革能够解决这个基本而现实的问题。当然,为解决上述矛盾,应在保障医务人员基本权益的前提下,关注以下问题:第一,诊断思路。应强调基本的望、触、叩、听,做到快捷、节省。能够以简单有效的方法诊断者,不必用复杂的,“高、大、全”的检查。第二,药物。例如,抗生素类药物发展很快,昂贵的品种层出不穷,而医师不一定要用药至极,以至于无菌手术后也要用顶级抗生素。如此造成的巨额经济负担,大多数人可能无法承受。再如反酸的治疗,苏打片、胃舒平即可对症。不一定非得用昂贵的质子泵抑制剂,何况后者也绝非断根之计。经济、科技发展了,但是几分钱1片的药物同样可以治病。第三,器材。例如人工血管,过去300元/根的国产涤纶血管或PTFE血管,作者已用了数百根之多,效果很好,未见不良反应。因此,不一定非得用进口的昂贵产品。第四,输血。过去采集血浆余下的血细胞,几元钱便可惠及病人。实际上,病人单独需要血细胞的机会也许并不多。中心血站的建立,固然为我国有效整治血源性感染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利益驱使,成份血所获利润可较同等单位的全血高10倍以上,所以血站只发成分血或陈旧性全血,部分地区临床急需新鲜全血时极难得到满足。由此带来的急性创伤和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的救治中,代价高昂不说,因输血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而目前有些地区居然以血细胞代替了输全血。但是,浓缩红细胞中不仅无血小板、凝血因子,而且含有抗凝剂,使病人在接受大型手术时,由于血不凝而导致失血性休克,需要输血小板、冷凝集等其他成分血来补充。如此不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加剧了患者的治疗风险!早在1971年,笔者之一作为医疗队员,在甘肃安西三道沟公社和张掖龙渠公社分别抢救了胃和妇科大出血病人时,恰好血型与病人相符,在手术完毕,立即为病人输了血,由此立即引起其他爱心人士的献血,病人迅速转危为安其时的条件岂止简陋可言,但是病人能够存活!而现今,在设备先进的大医院,即使对于富有爱心和充分实践经验的医师,在涉及严重外伤大出血的抢救或大手术面前,就是因为没有全血可输,以及一些众所周知的困惑使得他们犹豫以至不得不却步,或改为风险小而疗效勉强的治疗,这些变化也就发生在近些年中,使人百思不得其解。更是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在要求十分高的肝、肾、心、肺等移植已经普及化的今天,怎么反而对最原始、最合理、最简便、最可靠、最有效、最安全、要求最低、来之最易的和使用最为频繁的输血(全血和新鲜血)从政策、从组织上居然一刀切地不许应用?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为了提高医师的抢救成功率,特此对决策者为大出血的危重病人祈求一块在紧急和特殊情况下应用全血和新鲜血的小小余地,衷心恳求决策者切实“以人为本”,发个慈悲和爱心,保障外科医师在紧急情况下的全血供应,给创伤或大出血病人、手术科室、医疗队、抗震、抗灾的队伍留下点小小的自主权,允许为大出血病人采血并以此新鲜血或全血抢救病人。坚信危重病人拥有众多的亲朋好友和爱心人士,他们巴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