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与探讨.doc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与探讨.doc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与探讨.doc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与探讨.doc_第4页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与探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与探讨结题报告太仓市第一中学 丁玉萍 陶伟其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1. 随着新一轮课改深入实施,我们对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及实验性的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比以往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而课改倡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于个性的学习,教师的角色有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生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研究,丰富课程的过程。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创设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场所;课堂不是训练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育行为机械运作的场所,而是展现教育智慧的场所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解决的问题。3.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课程改革走在全市前列,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倡、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 新旧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接受者。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更是体验课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只有教材意识,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2.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正是与传统课堂教学“应试教育”的区别。在课堂上更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课堂上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使学生更富有知识,更聪明,更高尚。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促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学会学习”到会“自主学习”的过渡;由教师“传授知识”逐步体现创新的“能力立意”过渡;由教师“指导学法”逐步向学生自己习得旧知,主动探索未知,向“自我获得学法”过渡;教师应在教学行为转变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规律,掌握新的教育技术。2让教师能准确理解把我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通过实践、反思,要让课程走向生活,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真正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明确新课程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既要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作指导,又要注意得出的成果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注意学生群体的差异,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自信心,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倡学生数学交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开放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主要是通过数学活动来实现,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涅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分八个连续的阶段,揭示了学习过程的内在结构模式,科学的反映了人类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系统科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五、课题研究的内容1如何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实现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2 如何认识数学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是一种人类文化,强调数学活动要求,课堂教学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内容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的联系,真正让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3 如何认识数学学习传统的数学授课重结果轻过程,生动的过程被单调机械的条文所取代,学生只需听讲,单纯的记忆,排斥了数学学习过程的思考与个性。标准强调过程,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使学生的探索经历与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重教学过程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高。4 如何认识数学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题材要求广,呈现形式丰富多彩,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习的事物与具体情景之中。教师的角色要作出相应的改变。课堂教学活动要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是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使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有价值,有意义。5如何认识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课堂教学有相应的评价方式。教师如何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有效的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必要时间,空间和资源?如何把数学学习与促进学生一般发展融化为一体等几许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6 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之中”。教师如何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促进学习,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真正意义上的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生生,师生交流与合作等问题优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六、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实验从2005年1月到2007年2月结束,研究时间持续2年,中途无间断,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12005.3)成立课题组,制定与论证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明确本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具体方法步骤。第二阶段(2005.32006.10)实施课题研究,开展观摩研讨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交流和课题探讨活动,进行阶段性总结,并邀请专家对实施方案提出意见。第三阶段(2006.102007.2)汇总方案研究材料,撰写论文、结题报告,形成研究成果专集,通过座谈会、研讨课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接受专家审核。工作内容: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反思,以备以后继续深入研究。七、课题研究的成果本课题经过历时两年的研究,预期的研究目标基本实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课题组的成员潜心课堂教学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初步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操作策略的有效性与便利性,让教师们尽快地掌握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并运用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认为,这个研究成果是有创造性,并且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其深远的发展意义与价值是愈来愈显著的。如果说这个创造性的工作成果是隐性的,那么以下“三个明显体现”该是研究工作的显性成果了。(一)新课改的精神与新课程教学理念得到明显体现。首先是教师的角色明显开始转变。几乎所有实验教师都能放下架子教学,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如: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份子,参加学生的活动。当学生的发言与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并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将几种答案进行比较,辨别出优劣、高下。当学生的答案优于教师时,教师就及时地表扬学生,鼓励学生超越教师。课堂教学更加民主,教师与学生也更平等了。很多实验教师的教学已从一个信息的呈现者、知识的裁判者转向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过程、分享学习结果,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之一。很多情况下,教师以决策者、组织者、支持者、沟通者的面目出现,不仅是学生学习“向导”,更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其次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动”起来了,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少了,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贮存器,他们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的责任落到了自己的身上,互相协同不是靠觉悟,而是靠机制,授人者乃教己,帮人者乃助己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学活动带有一种“公益”劳动的性质,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者。现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正在悄悄的影响、改造着我们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行为,从深层次上产生了综合效应:推动了先进教学理念对教师的亲和力,优化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功能,更新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结构,教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全体发展”、“全面发展”,贯彻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二)课堂教学实效得到明显体现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又必须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面交上了满意的答卷。我们通过实验班与常规班的对比实验结果,可明显感受都研究工作的成效:下面呈现的是2005学年、2006学年全市统考数学学科各项指标发展统计比较情况: 表一: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期末统考七年级成绩三率统计比较表性质班级期 中期 末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常规班395.663.188.196.148.689.1492.054.085.39440.586.7756.52.256.144.04.352.5858.726.167.253.03.557.4974.534.073.382.613.170.21073.317.069.973.36.768.31159.11362.272.06.365.41271.78.761.067.07.162.6平均72.736.370.472.716.368.7实验班198.071.090.210070.090.9295.162.287.09843.484.3592.054.084.19338.081.2672.430.171.176.87.169.41393.258.385.497.245.184.71489.146.281.190.225.277.7平均90.053.683.292.542.781.4距差17.317.312.819.826.412.7表一中,常规班学生两次考试成绩的合格率和平均成绩基本不变,优秀率明显降低,而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在合格率稍有提高的情况下,优秀率明显有提高趋势,故两类班级的差距逐渐拉大。表二: 20052006学年期中、期末统考实验班平均成绩统计对照表年级班级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第二学期期中第二学期期末班平均市平均差距班平均市平均差距班平均市平均差距班平均市平均差距七年级185.973.012.985.171.413.790.275.814.490.970.320.0282.873.09.881.171.49.787.075.811.284.370.314.0576.773.03.775.471.44.084.175.88.381.270.310.9662.973.0-10.163.971.4-7.571.175.8-4.769.470.3-0.91378.873.05.877.171.45.785.475.89.684.770.314.41477.773.04.775.571.44.181.175.85.377.770.37.4平均77.573.04.576.471.45.083.275.87.481.470.311.1八年级186.572.014.579.863.915.979.362.117.283.862.221.6477.072.05.066.563.92.667.462.15.377.062.214.8784.872.012.877.763.913.878.262.116.184.162.221.9878.372.06.370.363.96.471.362.19.276.262.214平均81.772.09.773.663.99.774.162.112.080.362.218.1九年级184.967.417.583.665.318.3九年级无期中考试105.686.818.8286.367.418.985.865.320.5108.486.821.6374.767.47.375.865.310.599.386.812.5571.267.43.869.65.33.792.386.85.5676.367.48.975.165.39.8101.686.89.3772.167.44.773.365.38.098.886.812.0平均77.667.410.277.165.311.8100.586.813.7从表二数据分析可得,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与市平均的差距越发明显,也就体现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直接收益的是积极参与课改的学生。学生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不仅体现在考试成绩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的提高,学生课堂表现的积极参与,学生多种成果的展示等等。从多次数据进行比较,足以证明结果绝非偶然,“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与探讨”的实效逐渐显现。两类个体的低分率、合格率、优秀率也明显存在一定距离,尤其在低分率和优秀率这两项,最为显著。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促进了师生的共同进步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三)教师教学素养与技能提升明显体现教科研能够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惊奇的发现:课题研究在产生其课堂教学实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从事课题研究的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教学成果产出数量多,等级高,很多青年教师迅速发展、成熟,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与技能不断提升,这首先展现于他们所创造的教研成果: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评优课获奖名单时间姓名名称等级2005、12范建纲太仓市初中数学评优课一等奖华 玲太仓市初中数学评优课二等奖范瑜峰太仓市初中数学评优课评优课二等奖2006、4范建纲苏州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华 玲苏州市初中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2006、9范建纲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二等奖2006、12高燕校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张丽莉校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教师荣誉时间姓名名称2006、1丁玉萍太仓市第十一批学科教改带头人张丽太仓市第六届教坛新秀2006、5丁玉萍太仓市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优秀学员江苏省第20届初中数学竞赛学生获奖名单姓名获奖等第指导教师吴雨烨省 一等奖张丽陆叶倩省 一等奖张丽闻司晗省 一等奖范建纲张则喆省 二等奖丁玉萍冯欣羽省 二等奖陶伟其沙成岑省 二等奖范建纲王之正省 三等奖张丽莉蒯立邦省 三等奖张丽吴梦逸省 三等奖陶伟其冯子系省 三等奖张丽杨 旸省 三等奖朱胤王 力市 一等奖丁玉萍陆星雨市 三等奖陶伟其何 蓓市 三等奖陶伟其浦明靖市 三等奖张丽莉许雄风市 三等奖张丽莉陈超逸市 三等奖朱胤朱晓诚市 三等奖朱胤教师论文发表、获奖作者题目刊物奖次时间丁玉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合作学习中国教师报首届全国教师论文大赛国家一等奖2006.04丁玉萍一堂有效的数学课中国教师报首届全国教师论文大赛国家三等奖2006.04丁玉萍让学生体验成功“校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06.11丁玉萍七(下)6、7章九(上)22章数学阅读东南大学出版社数学阅读丛书编委会2005.5丁玉萍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005年初中数学第二轮复习资料2005、2丁玉萍方程与不等式2006年灿烂在六月数学复习资料2006、2华 玲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初探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2005.11张 丽置疑设问、导学促思,给学生探究的舞台初中教学研究2006年第6期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20066张 丽放开手,他们会走得更好-“二次函数图象及性质(二)”苏州市中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评比苏州市三等奖2005.12王雪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测量校园内树和旗杆的高”的回顾与反思苏州市中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评比苏州市一等奖2005.12王雪娥在应用题复习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苏州市数学年会交流苏州市一等奖2005.12王雪娥沟通以“信”开始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2006.11王雪娥有效评价开启潜能的一把钥匙第九届“五四杯”论文竞赛三等奖2006.5吴贻昌怎样让学生“动手做”苏州市中学数学优秀教育论文评比苏州市二等奖2005.12陶伟其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一个教学案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数学教学研究2006年第10期2006.10教师公开课教师课题范围时间丁玉萍轴对称的认识太仓市高级研修班阶段汇报2005.04丁玉萍圆周角明德初中2005.12丁玉萍实践与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太仓市级公开课2005.12丁玉萍数学阅读问题太仓市学科带头人教学会课2006.05丁玉萍从实际问题到方程太仓市“同伴互助,实践新课程” 教学观摩活动2006.12范建纲用字母表示数太仓市一中2006.09范建纲正方形太仓市一中2005、9张丽菱形太仓市一中2005、10张丽平行线的识别太仓市一中2006.4张丽二次函数的复习太仓市一中2005、3陶伟其解直角三角形太仓市一中2005.2金彩虹有理数的加法太仓市一中2005、3高燕整式的加减法太仓市一中2005、3高燕一元一次不等式太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