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风科文献记载的中医诊疗方法文献摘要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囗吐涎。”东垣十书溯洄集“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证治汇补中风:“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素问至真要大论:“血实宜决之”。妇人大全良方卷三妇人贼风偏枯方论第八(陈自明):“论曰:夫偏枯者,其状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疼痛。-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治之先宜养血,然后驱风,无不愈者。宜用大八风汤、增损茵芋酒、续断汤。”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中医方药57.矿泉疗法中国民间疗法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用单纯性温泉、食盐泉、重碳酸钠泉、硫酸盐泉、氢泉作泉浴疗法。中风特色疗法1、微创手术:运用头颅局部解剖学体表投影与断面解剖学CT、MRI摄影相结合技术,形成立体定位,进行仅3毫米大的微创手术,清除脑出血脑内血肿。治疗大、中量脑出血。2、脑脊液置换术:通过腰穿特殊技术用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中的血液及分解产物,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降低迟发性血管痉挛、正常颅压脑积水。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可进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运动神经性疾病。3、醒脑开窍针疗、头皮针疗:采用天津中医学院原院长石学敏院士所创石氏醒脑开窍针法和黑龙江中医大学附二院院长东贵荣教授所创脑出血头皮针法治疗中风昏迷,醒脑开窍,促进血肿吸收,加快苏醒,促使中风肢体早期康复。4、颈交感神经干针刺疗法颈交感神经干针刺疗法是湘雅二院周裕民教授1979年发明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疗法。该疗法对脑病康复近期、远期疗效较满意。原理:颈交感神经干位于颈部血管鞘的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针刺有双向调节作用。针刺颈交感神经,通过血管神经的反射作用,使被抑制的脑细胞得以激活,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循环,促进脑血管侧枝循环的及早建立,使脑细胞活动改善,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肌力、握力得以增强。6适应症: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脑萎缩、小儿脑瘫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心脑神经官能症(康复)、顽固性耳鸣、眩晕。疗法: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少数病人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5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个别病例需三个疗程,有效率为92.8%。5、药氧栓区带疗法:由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心医院经过20多年潜心研究发明,于1998年2月18日经北京市科委鉴定,被国家科委列入“九五”重点推广项目。原理:应用芳香开窍、醒脑提神麝香、牛黄及活血化瘀的川芎、红花等各种名贵药所制药液,有很好的脂溶性,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药液通过氧气雾化由呼吸道吸入,氧气作为药物载体使药物更多更快的扩散,进入血液。适应症:脑出血、脑梗塞的急性期及后遗症、闹动脉硬化症、脑萎缩、脑血管性痴呆、高血粘症、高血脂症、一氧化碳中毒、脑外伤后遗症、各种顽固性头痛及头昏。用法:每日一次,每次约30分钟,2-3周为一疗程。6、血液净化疗法:该法是将病人的血液通过充氧、紫外线照射特殊处理达到治疗目的。原理:(1)、充氧后血液的氧饱和度达95%以上。(2)、照射后血液粘度下降,红细胞变形性增强,聚集性下降。(3)、白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增强抗病能力。(4)、降低血脂、血糖。适应症:脑出血、脑梗塞的各期治疗,对高血压、高血粘、高血脂、7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各种顽固性头痛、头昏、失眠均有很好的作用。用法:每隔1-2天一次,共5-7次为一疗程。7、颈动脉半介入疗法:该疗法是根据不同性质的脑血管病人,先用不同的药物,把药物直接通过与大脑直接紧密的颈动脉加压灌注作用于脑部病灶,达到治疗目的。原理:(1)、颈动脉给药比静脉给药的浓度高190-280%,药物作用更强、更直接。(2)、选用药物分子量小,可直接穿透血脑屏障,发挥作用快。(3)、颈动脉给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大脑半暗带的供血状态,激活脑细胞,使休眠的脑细胞复苏。适应症:脑梗塞各期、脑出血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脑萎缩、脑血管性痴呆、脑外伤后遗症、各种癫痫。疗法:每隔1-2天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8、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本法在欧美颇为盛行,日本将此疗法谓之国粹疗法,该疗法是将阻滞药物注射到星状神经节(下颈交感神经节与第一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可以阻断通往头、颈、上肢、心肌、肺的交感神经,扩张该部的血管。原理:(1)、脑血管受颈交感神经调节阻滞后脑血管扩张,改善血液供应。(2)、阻断胸、颈及头部痛觉传递、发挥止痛作用。(3)、调节T细胞,增强免疫功能12交叉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上下和左右交叉的取穴方法。如治疗臀部疾病取对侧臂丛神经支配的肩关节部位的臀痛穴,治疗肩关节病变取下肢对侧坐骨神经支配的小腿部位的肩痛穴。3、对称性取穴对称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的取穴方法。如治疗胸部的乳腺疾病取背部的乳腺穴,治疗右侧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病变取对称的左侧肩关节相应部位平衡穴位。(二)持针方法1、根据不同平衡针穴位,选择不同长度的针具。临床多选用75毫米毫针。2、取75%乙醚棉球一个,挤干备用。3、将棉球固定在针尖上12厘米针体处,右手持该处进针。该持针法在进针时不会造成针体弯曲,达到快速进针的目的。(三)针刺方法1、提插手法包括上提和下插两个部分。操作中通过改变针尖的方向、角度、深浅以获得针感。主要适用于有特殊针感要求的平衡针穴位,如降压穴、降脂穴、肩痛穴等。2、强化针感手法指针刺深度达到要求后采用的一种捻转手法。通过拇指与示13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针体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针体并出针。主要适用于病情较重、有特殊针感要求的平衡针穴位,如偏瘫穴、面瘫穴、胸痛穴、胃痛穴等。3、一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1寸以内的针刺手法,适用于比较浅表的穴位,进针后即可出针,原则上不提插、不捻转。如明目穴、牙痛穴、踝穴等,症状较重时刻给予轻度提插、捻转。4、两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2寸以内的针刺手法,第一步将针尖刺入体内,第二步将针尖刺入达到要求的深度。进针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如耳聋穴、过敏穴、痔疮穴、胸痛穴等。5、三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3寸以内的针刺手法,第一步将针尖刺入体内,第二步将针体刺入达1-2寸,第三步将针体刺入达2.5寸左右即可。不提插、不捻转,达到一定深度后即可出针。如臀痛穴、肩背穴、偏瘫穴等。(四)针感说明1、触电式针感指针刺后出现的类似电击样感觉,向远端放射。2、放射性针感指针刺后出现的局部向上或向下的放射性麻胀针感。3、局部性针感指针刺后在局部出现的酸麻胀痛感。4、强化性针感指针刺后未出现以上针感,运用滞针手段,迅速获得局部酸麻胀痛的针感。2:中风疾病相关知识中风又名“卒中”,临床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舌强语塞、半身不遂、肌肤不仁”为主要表现。中风是中医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中医认为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同时中风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西医认为中风是以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脑血管病,病变呈急性或亚急性。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其发病原因,这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有的放矢。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风已经成为人类健康主要杀手之一,全世界每年因为中风死亡人数达到510万之多其致残率高,存活患者也大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尤以偏瘫、失语、认知障碍为常见,不但为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也为社会及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负担。由此可见,治疗中风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人类生命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中西结合治疗中风我国具有悠久的治疗中风历史,历史上对其的认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古人未能区分出血性和缺血性,而统称为中风。但从其病因学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中风最早见于内径。我国针对中风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体现在药物辅助的作用上,中药中的甘草、大黄、肉桂、人参、白术等都对各种类型的中风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同时配以针灸治疗。对中医治疗手段的检索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医治疗的利弊,为与西医配合做好铺垫。 配合西医治疗中风的方法主要归纳为:个体化与系统化相结合的原则,应用中药、西药、针灸及必要的康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1:首先要根据中风的病变过程进行系统化治疗。在中风急性期,以醒神开窍、活血化瘀为主。积极控制脑水肿,并对缺血性中风开展溶栓治疗,应用尿激酶、甘露醇、甘油果糖、醒脑静、血栓通等药物。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应立即开展针灸治疗。在中风恢复期,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原则,开展包括针灸、康复、中药及心理方面的综合治疗,以全面改善患者的运动、语言及认识功能。在中风后遗症期,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强调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在注重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同时,预防中风的再次发病。2:在应用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的基础上突出中医特色,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即是中医的辨证治疗。中经络是中风的轻症,宜养血祛风、通经活络。可用大秦艽汤加减,或服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中脏腑是中风的重症,应首先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分别对证应用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三化汤及参附汤等。要充分发挥针灸治疗中风的优势,针对患者存在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症状,分别采用头针、项针、舌针、体针、电针等方法治疗。3:在中风早期和超早期对症应用脱水剂、溶栓剂及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应尽早开始针灸治疗。注意重视中风病人心理问题及智能障碍,不让抑郁症成为中风后的并发症。通过中西药物、针灸、心理等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降低就医成本,提高疗效,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关键是抓住治疗的最佳时期。这些通过文献检索可以清楚了解治疗中风的手段,与中西医结合在中风中的应用,改善治疗效果。4:中风是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之一,它时时刻刻在危险着数百万生命的健康,治疗中风已经成了现代医学重要工作之一,无数医学工作者奋斗在抗争疾病的前线上。找到一个好方法一个捷径对于疾病的研究治疗至关重要,而中西结合综合治疗无疑是众多捷径中的一个,在信息时代一个好的医疗观点有助于一个医学难题的攻克,将文献检索与医疗结合能大大提高治疗的效率与时间。【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中西医结合)、(文献检索):病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百拇醫藥.2009-3-10:中风的历史渊源及现代中医的研究进展.2007-03-22:中医药在中风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高俊鵬魏江磊.上海20000212003-10(5):蒋非非编著信息检索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12月,ISBN7-5023-2553-0.:武士华等主编实用科技情报学简明教程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ISBN7-80121-052-2.另借鉴:中医诊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8(056818):中风的中医药治疗.黎文华.海南.2006-06中风中医调治160问.伊国有.金盾出版社.2009-11提出,无疑对中风病与其他相类的疾病相鉴别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医家还有以痿痹为类中风者,如明代龚信:“外有痿痹气厥,脾虚伤食,及乎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之侯,皆似中风。”13明代皇甫中:“其有痿痹.似风而非风也,故另立类中风条以别之。”14有以痉、厥、脱证为类中风者,如明代徐春甫:“痉厥类中,尸厥、痰厥、气厥、血厥、酒厥等证,亦与中风相似。”明代王肯堂:“有元气素弱,或过于劳役,或伤于嗜欲,而卒然厥仆,状类中风者,手必撒,口必干,非大剂参芪用至半斤,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然而能进一步将真中、类中区别开的医家有清代林佩琴、程国彭17等,均明确指出:“斜偏废”是其鉴别要点。类中风这一新概念提出之后明清医家又互相补充,互有发明,从而使这一概念日趋完善。为了区别起见,本文把它称之为类中风疾病鉴别概念。即将后世所称的中风病称为真中风病,而将与中风病不同阶段症状相类,容易发生混淆的其他许多疾病如厥证、脱证、痿证、痹证等等均统归为类中风病。这个类中风概念是疾病与疾病相鉴别的概念。更明确地说是一级病与病之间鉴别,这与王履提出的同为中风病,而依病因不同分为真中风、类中风的二级病名有区别。随着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明代张景岳18明代提出了中风病的“非风”学说后,叶天士19进一步阐发了中风病“内风旋动的发病机理。20世纪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医学家普遍受西方学知识的影响,对中风病病因病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张山雷等明确指出:”晚近医家所谓真中、类中之界限,即外风、内风之畛域,然自真中、类中显然分别之后则类中之病,所在多有,而所谓真中风者,不可复观。”20从而均认为中风病即是内因引起的也是全部都是类中风病,结束了王履真中风病的存在。即使外感风邪所致疾病有类似中风病表现的,也另立他名以别之如把风邪中于头面引起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流涎等称为口癖21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中风病、类中风、真中风所指一致,文献中常常混用。直到70年代80年代初,随着中风病病证名的规范化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通过多次全国性中风专题学术会议及内科学会议,对中风病的名称开展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至1986年统一病名为“中风病”,并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2,对中风病的病名、病因病机、五大主症都全面地进行了全国统一的权威界定,从此王履从病因学提出的类中风概念已演变为当今中风病的概念,病被中风病的概念所替代。同时李中梓提出的类中风疾病鉴别概念,由于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包括后世的许多各自独立的疾病在内。如昏迷、厥证、痹病、痿病、痉病等等。随着中医内科学的不断发展,这个类中风概念也渐渐地不再使用了。而其内容均分散于各自的相应的疾病之中。类中风疾病鉴别概念也被当今概念更准确的厥证、痹病、痿病、痉病等完全代替。类中风一词自元代王履首次提出以后,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发展、演变,至今中医文献分别被概念更明确的中风病、昏迷、厥证、痿病、痉病、痹病所代替,这也是中风病研究发展必然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在中风病研究的发展史上,类中风病因及疾病概念都经历了提出、发展、修正、补充、完善、演变,被新概念代替的过程,而又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风病研究的深入。参考文献3朱震亨.丹溪心法.见:中国医学名著珍品全书(中).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4王履医经溯洄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65廖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张璐张氏医通.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57林佩琴.类证治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8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3109蒋宝素.医略十三篇.卷一.见:珍本医书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10虞抟医学正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611王纶名医杂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612李中梓医宗必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83,18713龚信古今医鉴.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1997:3814皇甫中明医指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715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0916王肯堂证治准绳.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1117程国彭医学心悟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4218张介宾景岳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8819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820张山雷中风诠见:近代中医珍本集.内科分册.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5021王永炎等.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北出版社,1994:585,60622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国医学报.1986,1(2):56-57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在中风病的研究史中,自元代王履首次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类中风以来,后世医家由于临床需要,不断从不同角度赋予过类中风不同的概念。都对当时中风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自八十年代以来,CT、MRI等神经影像技术飞速发展,临床上许多不以传统中风五大主症(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CT、MRI得以确诊,而且检出率日益增多。对于这一类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治内容目前多分散在中风病以外的头痛、眩晕、癫狂、目歧视、痹证等许多病证之中,难以纳入传统中风的理论体系,严重防碍了中风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此,我们从临床实践出发,将这一类急性脑血管病统归为类中风,也就是与传统中风相类之义。进而拓宽了中医中风病的研究领域。通过对类中风的系统研究,不断从中医角度揭示其规律,可以完善中医中风病的研究内容,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I、新的临床实践当今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井CT、MRI等神经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及普及,临床上许多不以传统中风五大主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这此影像手段得以确诊。也正是由于这此影像技术使我们现在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类急性脑血管病尽管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都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有着共同的防治规律,这是过去的医学家们无法进行的还不曾认识到的新的临床实践,西医的无肢体偏瘫型脑卒中以及无症状性脑梗塞大多属这一类。其临床情况如下:ll发病率从文献报道看,无肢体偏瘫型脑出血占同期脑出血的9.9618.70%;无症状性脑梗塞在中风病人中占3040%,而且随着影像的发展、普及,其检出率还将会上升。12临床症状和体祝无肢体偏瘫型脑出血的临床症状常有头痛、晕、眩晕、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视物膜糊、颅神症状等复杂多样的表现;无肢体偏瘫型脑梗的临床症状主要以智力低下、精神症状、各种言语障碍、剧烈眩晕、癫痫、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局灶征不明显,少数可出现单一性病灶体征。无症状性脑梗塞常以自觉症状为主,多见头痛、头晕、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发作性视物改变、知暂意识缺失,一过性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短暂构音障碍,有可能引起或加剧认识和智力障碍。13病理改变病灶部位多位于脑的“静区”,未波及运动中和运动传导通路或仅水肿、缺血等轻度波及运动在无肢休偏瘫的症状性脑卒中中,常见部位以脑最多,但丘脑、基底节、壳核、内囊、外囊、小中脑、桥脑、延髓、脑室、蛛网膜下腔等各个部位均见到。在无症状性脑梗塞中常见部位以皮质下质、基底节、内囊约占88%,此外脑的其他部均可见到。至于病灶大小,据文献报道912,脑出血以量出血最为常见,个别出血量大或为周围无重要结构,相对处于脑的“静区”,或由于尾状核、丘脑内侧出血及早破入脑室,从而减轻了血肿的压迫效应脑水肿反应;梗塞灶多以小灶、多发、腔隙性常见,直径多20mm;无症状性脑梗塞病灶明显小症状性脑梗塞,60%80的梗塞灶直径mm.l4临床误诊及其危害无肢体偏瘫型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容易发生漏诊、误诊。大多数病人初诊时发生误诊。常将脑出血误诊为脑梗塞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将脑卒中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炎、颅神经炎、颅内动脉瘤、精神病、急性胃炎、血管性头痛、预椎病、醉酒、高血压脑病等。这一类疾病由于极易发生漏诊、误诊,延误治疗,因而具有巨大的潜在性的危险。正确诊断主要依靠CT、MRI影像手段。无症状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认为刘完素治疗中风特色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刘完素对于中风的认识,其论中风重视火热的因素是其一大特色。并对其中风病认识的背景、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整理,以冀对临床诊治起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中风病外风内风火热正文:中风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历代医家多有所论述。在唐宋以前,外风论是主流思想。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毕生重视内经的理论研究,创火热论。论述中风注重火热病机,则是其一大特色。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认识到中风发病的内在因素,更为难得可贵。下面本文将对刘完素治疗中风的特色逐一展开论述。1.论中风重火热病机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来源医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任何一个医家、医派的学术主张,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医疗现状以及时弊而提出的。历览各个医学观点提出的时代状况,都能证明这一点。同样的,刘完素以火热病机为特色的中风理论的提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宋末金初时期,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加之天灾横行,百姓生活困顿,导致疫病蔓延。这都对当时医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使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而当时的大夫,也都习惯性的使用书中的药物,很少坚持辨证施治,酌情发挥。但用当时惯用的偏温偏补之药治病,效果却是奇差。刘完素医术高超,重视内经理论的研究,旁及易学及前代医家学说,提出医学的“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刘氏结合当时医学、社会状况,精研五运六气学说,在素闻。热论和素闻。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提出“六气皆能化火”、“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等观点,创立火热论。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风的病因病机。刘氏融合了唐宋以前的“外风”理论,以阐发火热病机为特色,又提出“心火暴盛,肾水虚衰”致病,创内风火盛之说。在治疗中风方面,刘氏仍师法前人,列小续命汤为第一方,同时创制大秦艽汤、三化汤、愈风汤、地黄饮子等方,足以说明他对中风病治疗的深入研究与巨大贡献。2、中风的病因病机素闻玄机原病式中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多有散在论述。“热气太甚,郁结壅滞,气血不能宣通,阴气暴绝,则阳气后竭而死。俗谓中,不过尔。或即不死而偏枯者,由经络左右双行,而热甚郁结,气血不得宣通,郁极乃发。若一侧得通,则痞者痹而瘫痪也。”且脏腑机能的发挥,贵在气血流通。“夫血随气运,则其中神志清利,而应机能而为用矣”。若因热甚郁结,气血不能宣通,则“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随其郁结之微甚,有不用之大小焉,是故目郁则不能视色,耳郁则不能听声,鼻郁则不能闻香臭,舌郁则不能知味。”至于中风突然昏仆,不醒人事,亦是因“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因热之性易与有形之物相合,故气血不能宣通,多因热甚郁结所致,“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因此中风诸证皆因热而起。素闻玄机原病式。病机论中“凡病肝木风疾者,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故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燃。肝本不甚热,因金衰而旺,肺金不能胜心火,木来侮于金,故诸病作矣”。是对中风病因病机的总结。可以说刘完素论中风重视火热的因素,是其能超出前人“外风”说,认识到中风病内在发病因素的重要原因。故任何原因导致热甚郁结,无论外风化热,还是内伤化热皆可诱发中风病的发生。因此可将中风分为外风、内风,其病因病机具体如下;2.1外风的病因病机2.1.1外感风邪化热致中风病素闻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对中风的论治,反应出刘完素继承了前人关于外风“内虚邪中”之说。“经云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若感之浅者留于肌肤;感之深者达于骨髓。盖祸患之机藏于细微,非常人之豫见。及其至也,虽智者不能善其后。”正因为风邪有如此之性,在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的情况下,易致外风入中经络,化热致郁,气血闭阻,运行不畅,“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导致中风。“是以圣人之教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刘完素根据外风之轻重,分为中腑、中脏。“经曰:六腑不和,流经为痈。”故中腑者,多致经络不通,而见六经之侯,病位偏于表。“中腑者,面加五色,有表证,脉浮而恶风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其治多易。”中脏者,影响五脏之功能,肺不主声,心不主舌,脾不能摄津液而廉泉开,则口流涎唾,肾不藏精主骨,则骨弱肌痿不能举,肝失疏泄,则气血逆乱而瘀阻。“中脏者,多滞九窍”,九窍不通,则“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病情较重而难治。22.1.2外感风热之邪化燥致中风病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每多兼夹,不仅外感风邪易于化热致病,风热之邪亦可相兼化燥而致中风病,此种类型秋季为多。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中“所谓中风或筋缓者,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痹,故诸郁病痿,皆属于肺,乃燥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病,血液衰少也,而又气血不通畅。故病然也。”风热之邪不仅使气血郁结而不通,亦可化燥伤津血,使筋脉失养而病中风。2.2内风的病因病机2.2.1素体有痰,久病化热致中风病素体有痰者,痰郁久则与热合,痰热交阻溢于胸中,则气滞血瘀,痰瘀痹阻,血不达四肢、筋脉,则可见半身不遂等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说“如素有痰,久病中风,津液涌溢在胸中,气所不利。”2.2.2心火暴甚,肾水虚衰而致中风病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中有“如中风偏枯者,由心火暴甚,而水衰不能制之,则火能克金,金不能克木,则肝木自甚,而兼于火热,则卒暴僵仆”,且强调其多因五志七情过度化热而卒病。“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脏所伤皆热也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一作好,爱,恶。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其化热的机理为“形神劳则燥不宁,静则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如火。先圣曰:六欲七情,为道为患,属火故也。”刘氏在提出“五志七情皆为火热”论点的基础上,联系水火、心肾之间的关系,以水静火动,静则平,动则乱;润万物者莫润于水,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水生于金而复润母燥,火生于木而反害母形,故火上有水则为既济,水在火下,不能制火,为未济。以心肾言之,心属火,肾属水,诸所动乱劳伤,以为阳火之化。一水不能制五志之火,所以心火易旺,肾水易衰。火旺水衰,热乘金肺,亢则害,承乃制,热燥以为痰涎,神浊气郁,而成中风喑痱之证。3中风的治疗3.1外风的治疗刘完素对外风治疗的论述,详见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具体如下:3.1.1中风先兆的治疗刘完素认为中风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创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服一料为效,以辛温合辛凉之剂祛风涤热,兼益气和血之品治内外之邪,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刘氏可谓以药物治疗中风先兆的先驱。3.1.2外感风邪化热所致中风的治疗(一)中腑的治疗刘氏提出“中腑者,宜汗之”,“若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以小续命汤祛风,兼清热益气和血之剂随六经形证加减治疗。太阳经中风,无汗恶寒者,麻黄续命汤主之,麻黄、防风、杏仁加倍,增强祛风散邪之力;有汗无风者,桂枝续命主之,桂枝、芍药、杏仁加倍,以调和营卫。阳明经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者,白虎续命汤主之,石膏、知母各加二两,甘草加倍,增清阳明热之功;有汗身热,不恶风者,葛根续命汤主之,加葛根二两,桂枝、黄芩加倍,以生津舒筋清热。太阴经中风,无汗身凉者,附子续命汤主之,附子加倍,加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以增助阳之功。少阴经中风,有汗无热者,桂枝续命汤主之,桂枝、附子、甘草各加倍,增强助阳祛风之功。“中风六证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羌活连翘续命汤主之,加羌活四两,连翘六两,以增其通经引热之功。其中,刘完素还运用针刺之法随经辅助药物进行治疗,值得后世学习。(二)中脏的治疗中脏者,“多滞九窍”,表现为窍道不利,多“内有便溺之阻格”,刘氏提出“中脏者,宜下之”,指三化汤以通其滞,正如其所言:“热甚郁结不能开通者,法当辛苦寒药下之,热退结散而无郁结也。”三化汤以疏通壅滞为主,以通腑泄热之法治疗中风,且方中羌活为“支节痛太阳经风药也”,在降浊的同时又顾及了升清,以复气机之升降,同时兼顾了外风入侵的病机,此方堪称后世楷模。3.1.3外感风热之邪化燥所致中风的治疗刘氏指出:“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即风热直中化燥伤津而致,治“宜养 3血而筋自荣”,故当退风散热,活血养液,润燥通气,方用大秦艽汤。其方重用秦艽三两以祛风通络,配合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白芷、细辛等辛散之药,以散风热之郁结,当归、白芍、生地、熟地养血柔筋,使血荣筋养,白术、茯苓、甘草益气生血,黄芩、石膏清热以行壅滞。如此则用风药以开散结滞,疏通气血,而无温燥伤阴之虞,亦少助热生火之害,又使诸养血药无滋腻壅滞之苦。3.1.4外风的愈后调养刘氏不仅提出了中风先兆的防治,同时也对中风的善后调养作了详细论述,指出用愈风汤治疗“中风证内邪已除,外邪已尽”,以此来行导诸经。方以大量辛温、辛凉之品轻清疏风通络,配合行气滋阴和血之品,寒热并用,标本兼顾,不失为平和之剂,且宜久服,使结者通,虚者养,“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诸经皆利。刘氏对于服用愈风汤,又主张随四时之气加减,如“望春大寒之后,加半夏二两,通四两;柴胡二两,通四两;人参二两,通四两,谓迎而夺少阳之气也”,如此“无使五脏偏盛,及不动于荣卫”,使久服而无任何弊端。如此用药,值得我们学习。3.2内风的治疗3.2.1素体有痰,久病化热所致中风的治疗内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刘氏治疗痰郁化热所致中风时便谨遵此法:先以涌吐之剂祛在上之痰涎,后用利气泻火之剂疏通气血,为此刘氏创制独圣散以为其用。独圣散中以瓜蒂“治湿在上头去中脘痰涎吐药”涌吐为主,合茶取其轻清上升之性以引邪外出,以苦凉清降之力防涌吐太过;以酸齑汁调下则取酸苦涌泄之意。诸药合用,涌吐风痰,痰盛所致诸证可解,而后以利气泻火之剂调理护养。刘氏在用独圣散时注重与自然之气相应,如天气晴朗时可用,阴晦则勿用,平旦至日中阳气盛时用,四时之中春季可用,一日之中寅卯辰时可用;并且刘氏注重辩证,指出用量随病情虚实久新而变更,药味可随证加减,且因吐法易伤正,刘氏主张此方不可常用。3.2.2心火暴甚,肾水虚衰所致中风的治疗刘完素对前人的超越主要在于他提出了内风理论,更强调中风是由心火盛,肾水虚而不能制火,火热生风,炼液为痰而致。因此在治疗上以降心火、滋肾阴为主,少佐化痰为特色,代表方为地黄饮子。方中以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巴戟天、肉苁蓉、附子、肉桂温煦下元,引火归元,石斛、五味子、麦冬补益肺肾之阴,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茯苓、菖蒲、远志化痰开窍,交通心肾,煎加少许薄荷取其轻清上升之性以清利窍道,姜、枣以和中调药。诸药同用,标本兼顾,虚实同治,水生火降,水火既济。此方为后世广泛应用,影响深远。4.中风治疗宜忌4.1忌但用峻热剂因“风本生于热”,服峻热剂后虽有可能使结滞开通,但倘若结滞未开,则反而会使风热转甚,“绝其已衰之阴气”。所以,治疗中风忌但用峻热之剂,若用之,必佐以寒药以调之。“凡觉中风,必先审六经之俱,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故阳剂刚胜,积火燎原,为消狂疮肿之属,则天癸竭,而荣卫涸,是以中风有此诫。”4.2忌妄用汗下中风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半表半里者。“在里宜下,在表宜汗,在半表半里宜和解。”治疗中风时,要审其表里寒热虚实,不可妄用汗下;用汗下之法,亦不可妄意处治。4.3忌脏腑脱泄中风患者皆金不收,肝木旺,木又能克土,故治疗中风定要调理脾胃,“大忌脏腑脱泄”。若不顾脾胃,“脾胃土气虚损,则土受肝木鬼贼之邪,而当死也。”4.4小便不利者,忌用利水剂若中风之人出现小便不利,则多是热迫津出,津液外亡所致。若利其小便,则“荣卫枯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甚。”应该待其热退汗止,津液和,则小便自利。4.5忌用龙麝犀珠中风之人,不宜用龙麝犀珠。“譬之提铃巡于街,使盗者伏而不出,益使风邪入于骨髓,如油入面,莫能出也。”中医内科学中风细目一:概述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1.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2.中风的源流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三、中风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类似,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中风的常见病因内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因:外感风邪。二、中风的主要病机及转化中风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 养生问题 母婴保健 养生小常识 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病理演变: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而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有后遗症。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中风的诊断要点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二、中风与口僻、痫证、厥证、痉证的鉴别要点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口僻之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于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2.痫证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或留有轻度头昏、乏力等证,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3.厥证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表现。4.痉证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但痉证患者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患者抽搐时间长,中风患者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三、中风病中经络与中脏腑、闭证与脱证、阴闭与阳闭的区别1.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腑则见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无昏迷;中脏则肢体不用,昏不知人。2.中脏腑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3.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四:辨证论治一、中风的分期要点中风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2周内,中脏腑类最长病期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二、中风中经络之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风痰入络证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言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治法:祛风化痰通络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2.风阳上扰证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3.阴虚风动证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疼,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三、中风中脏腑中的闭证(包括阳闭、阴闭)和脱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闭证: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1)阳闭主症: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数。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石菖蒲、郁金。(2)阴闭主症: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治法:化痰熄风,宣郁开窍。代表方:涤痰汤加减。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石菖蒲、胆星、天麻、钩藤、僵蚕。2.脱证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常用药: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四、中风恢复期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风痰瘀阻证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代表方:解语丹加减。常用药:天麻、陈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地龙、僵蚕、全蝎、远志、石菖蒲、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2.气虚络瘀证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尾、川芎、地龙、牛膝。3.肝肾亏虚证主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治法:滋养肝肾。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老年病科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路检验工程师桥梁隧道工程章节试题及答案
- 桃子类培训知识课件
- 公务员甄选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残疾人专职委员招聘考试复习策略与建议
- 2025年经济师高级考试必-备微观经济学模拟题解析
- 2025年城市规划与管理专业公务员考试冲刺题库
- 2025年VR初级笔试工程师答案
- 2025年贸促会政府会计实操模拟题及答案
- 福建省莆田市七中2026届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医院培训课件:《压力性损伤分期及处理》
- 外脚手架监理实施细则
- 高考688个高频词汇 word版
- 常用量具使用(培训课件ppt)
- 氟化工艺课件
- 社会调查与统计第四章抽样
- 《国际结算(第五版)》第九章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 工厂5S检查评分评价基准表(全)
- 2022年云南师范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塑胶操场监理实施细则
- 说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