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24学时).doc_第1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24学时).doc_第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24学时).doc_第3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24学时).doc_第4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24学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24学时)绪 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跨度和主要内容汉末及曹魏时期: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文学:太康文学。永嘉文学。东晋文学:志怪小说。玄言诗。陶渊明田园文学。南朝文学:宋之元嘉体(山水诗)。齐之永明体(新体诗)。梁陈之宫体(徐庾体)。文学理论总结期。志怪小说。南朝民歌。北朝文学:北方本土文学。南北融合的文学。北朝民歌。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地位和观念的变化:“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事”。“文”与“文学”。文体意识。文笔之分。作家身份、人格气度及文学活动的变化:作家身份的相对独立。文人贵族化倾向和生活情趣。人物品评和人的自觉。文人集团及其游宴雅集。文学题材、体裁和形态的变化:人生题材。自然题材。宫廷、女子题材。诗的时代。诗之声律化和近体诗。骈文与散文的骈骊化。小说。文学风格和审美倾向的变化。诗赋欲丽。诗缘情。风骨。神思。滋味。气韵。文学创作的总结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志论。李充翰林论。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因素政局与文学:文人命运。生存状态。生命意识。慷慨悲凉的文风。名士风度与文学:魏晋风度。药与酒。名教与自然。门阀制度与文学:门阀制度及其特点。士族与庶族。文学家族。寒士文学。玄学与文学: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玄学之“玄”。自然、真美与理趣。玄言诗。人物品评与文学:清议之风。才性之学与文以气为主。人学与文学。佛教与文学:佛教的传入及其意义。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思想格局。佛教对人生的诱导与塑造。佛教对审美思想的影响。佛教对文学内容、形式的影响。第一章 建安及曹魏文学 第一节 建安时代与建安风骨 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文人思想的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也有乱世中凄凉哀怨之情。曹氏父子对文学的倡导和组织,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 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既抒发建功立业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直承汉乐府民歌,有鲜明的民歌风调。建安诗歌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巨大。 第二节 曹操与曹丕 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曹操的诗歌全用乐府古题,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其主要内容: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抒写年命之悲和幻想长生。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散文清峻通脱,对当时和后世均颇有影响。 曹丕的生平和思想。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燕歌行二首对七言诗发展贡献很大。其散文及辞赋也有特色。 精读作品篇目: 曹操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丕燕歌行 阅读作品篇目: 曹操薤露行、苦寒行、求贤令、遗令 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大墙上蒿行、与吴质书。第三节 曹植 曹植的生平和思想。 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才华横溢,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为人不羁,积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后期受曹丕、曹睿父子迫害,名为藩王,实近囚徒,抑郁忧惧,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 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抒写理想怀抱,追求建功立业;抒写被压抑的悲愤不平;反映社会乱离;反映宴饮游乐。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特色独具;大大加强了抒情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被誉为“建安之杰”。 精读作品篇目: 白马篇、名都篇、 公宴诗、 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与杨德祖书、洛神赋 阅读作品篇目: 美女篇、送应氏、梁甫行、杂诗、吁嗟篇、七步诗、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第四节 建安七子及其他作家 建安七子。 孔融的生平。 孔融能诗能文,主要成就在文。其文虽未脱东汉旧轨,骈丽气重,但辞锐气盛,文风豪壮。 王粲的生平。 王粲诗文兼擅,为“七子之冠冕”。 陈琳、阮 以书檄著称。刘桢诗名甚高。徐干以赋见称。应 诗所存较少,无甚特色。 蔡琰的诗歌创作。 诸葛亮的散文创作。 精读作品篇目: 孔融论盛孝章书 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登楼赋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蔡琰悲愤诗 诸葛亮出师表 阅读作品篇目: 孔融荐祢衡表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刘桢赠从弟 蔡琰胡笳十八柏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24学时)绪 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跨度和主要内容汉末及曹魏时期: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文学:太康文学。永嘉文学。东晋文学:志怪小说。玄言诗。陶渊明田园文学。南朝文学:宋之元嘉体(山水诗)。齐之永明体(新体诗)。梁陈之宫体(徐庾体)。文学理论总结期。志怪小说。南朝民歌。北朝文学:北方本土文学。南北融合的文学。北朝民歌。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地位和观念的变化:“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事”。“文”与“文学”。文体意识。文笔之分。作家身份、人格气度及文学活动的变化:作家身份的相对独立。文人贵族化倾向和生活情趣。人物品评和人的自觉。文人集团及其游宴雅集。文学题材、体裁和形态的变化:人生题材。自然题材。宫廷、女子题材。诗的时代。诗之声律化和近体诗。骈文与散文的骈骊化。小说。文学风格和审美倾向的变化。诗赋欲丽。诗缘情。风骨。神思。滋味。气韵。文学创作的总结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志论。李充翰林论。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因素政局与文学:文人命运。生存状态。生命意识。慷慨悲凉的文风。名士风度与文学:魏晋风度。药与酒。名教与自然。门阀制度与文学:门阀制度及其特点。士族与庶族。文学家族。寒士文学。玄学与文学: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玄学之“玄”。自然、真美与理趣。玄言诗。人物品评与文学:清议之风。才性之学与文以气为主。人学与文学。佛教与文学:佛教的传入及其意义。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思想格局。佛教对人生的诱导与塑造。佛教对审美思想的影响。佛教对文学内容、形式的影响。第一章 建安及曹魏文学 第一节 建安时代与建安风骨 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文人思想的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也有乱世中凄凉哀怨之情。曹氏父子对文学的倡导和组织,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 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既抒发建功立业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直承汉乐府民歌,有鲜明的民歌风调。建安诗歌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巨大。 第二节 曹操与曹丕 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曹操的诗歌全用乐府古题,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其主要内容: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抒写年命之悲和幻想长生。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散文清峻通脱,对当时和后世均颇有影响。 曹丕的生平和思想。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燕歌行二首对七言诗发展贡献很大。其散文及辞赋也有特色。 精读作品篇目: 曹操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丕燕歌行 阅读作品篇目: 曹操薤露行、苦寒行、求贤令、遗令 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大墙上蒿行、与吴质书。第三节 曹植 曹植的生平和思想。 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才华横溢,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为人不羁,积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后期受曹丕、曹睿父子迫害,名为藩王,实近囚徒,抑郁忧惧,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 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抒写理想怀抱,追求建功立业;抒写被压抑的悲愤不平;反映社会乱离;反映宴饮游乐。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特色独具;大大加强了抒情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被誉为“建安之杰”。 精读作品篇目: 白马篇、名都篇、 公宴诗、 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与杨德祖书、洛神赋 阅读作品篇目: 美女篇、送应氏、梁甫行、杂诗、吁嗟篇、七步诗、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第四节 建安七子及其他作家 建安七子。 孔融的生平。 孔融能诗能文,主要成就在文。其文虽未脱东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