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简介.doc_第1页
综合布线简介.doc_第2页
综合布线简介.doc_第3页
综合布线简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综合布线(GCS):是一种由能够支持各种电子设备相连的缆线、跳线(接插软线)和连接器件组成的,应用于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信息传输通道。GB综合布线系统的七个子系统:工作区、水平(配线)、干线(垂直)、设备间、管理区、进线间、建筑群。结构特点:1、结构开放,由相对独立的各分系统组成2、分层星型拓扑结构3、结构模块化。系统特点: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先进性、经济性、且在设计施工和维护带来很多便利。综合布线工程常用材料综合布线系统的带宽:指一个通讯系统线路中允许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综合布线最常用的传输介质:双绞线、光缆、同轴电缆。模拟系统的带宽:当输入的信号频率高或低到一定程度,使得系统的输出功率成为输入功率的一半时,(即-3db3db原则),最高频率和该最低频率间的差值就代表了系统的通频带宽。数字系统的带宽:数据的传输速率。带宽越大表示单位时间内的数字信息量越大。传输频率(MHZ):是单位时间内线路中的信号震荡的次数,表示传输介质提供的信息传输的频率带宽,通常用最大传输频率表示,传输频率越大,传输介质的性能越好。传输速率(bit/s,b/s):单位时间内,通讯系统线路中传输二进制位的数量。同轴电缆:物理结构:导体、内绝缘、热熔铝箔、通往(屏蔽层)、外绝缘。电气参数:特性阻抗,衰减,传播速度,直流回路电阻。主要物理参数:中心导体直径,屏蔽层的内外径,外部隔离材料的材质,最小弯曲半径。优点:屏蔽好,带宽高和衰减低及安装方便。基本类型:基带(金属屏蔽层是网状型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和宽带(金属屏蔽层是铝带状,特性阻抗75欧姆)2种同轴电缆。使用时为了保持同轴电缆的正确电气特性,电缆屏蔽层必须接地。同轴细缆支持的以太网络传输协议:10Base2:10代表数据传输速度为10Mbps,Base代表基带传输,2代表最大段长度约为200米。同轴粗缆支持的以太网络传输协议:10Base5:5代表粗缆网的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采用总线拓扑结构,缺点当一触点发生故障时,会串联影响到整根缆上的所有机器,诊断和修复很复杂。计算机网络布线中,已被非屏蔽双绞线或光缆取代。双绞电缆: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可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结构特点:使得每对双绞线缆上同时对外部干扰信号产生一对大小相等、相位相反、可相互抵消的感应电压信号,达到消除电磁干扰的目的。因此双绞线的缠绕密度、绞扭方向以及所用的绝缘材料,直接影响他的特性阻抗,衰减和近端串扰。光纤的主要性能指标:衰减,入射临界角,数值孔径NA,色散。光纤分类:按传输模式:单模光纤,多模光纤 按折射率:跳变式光纤,渐变式光纤光纤的标准分类:多模(OM1 OM2 OM3) 单模 OS1光纤通信系统是以光波为载体,光导纤维为介质的通信方式,起起主导作用的是光源,光纤,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工作区划分原则: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的区域划分为一个工作区。每个工作区内信息插座模块数不宜少于两个,以满足各种业务应用需求。在水平配线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要的电缆类别时。采用适配器实现电气特相匹配。工作区数量估算:Z=S/P。 P单个工作区面积 S实际工作面积60%80%信息插座个数:M=Z*N Z工作区数量 N可取1 2 3 4工作区设计要点:1信息插座设计在距离地面30CM以上;2信息插座与终端设备的距离保持在5CM范围内;3根据信息点总数和用户需求确定所有工作区所需要的信息插座,面板,墙面或其它安装和的数量。信息源与信息插座距离20CM以上。工作区子系统工作区:从设备出线到信息插座的整个区域。GB50311-2007:每个工作区内信息插座模块(电、光)数量不宜少于2个,以满足各种业务的应用需要。工作区连接器件:跳线和适配器。工作区设计基本要点:1、信息座设计在距离地面30cm以上。2、信息座与终端设备的距离保持在5m范围内。水平(配线)子系统配线子系统: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信息插座至楼层配线设备(FD)的配线线缆组成。与干线子系统的区别:配线子系统(基本)处在一个楼层上,并端接在信息插座或区域布线的中转点上(配线间)。信息插座接线方式,UTP线对顺序:1:蓝白/蓝 2:橙白/橙 3:绿白/绿 4:棕白/棕。水平子系统的拓扑结构:星型拓扑。水平布线的距离:1、信道的最大长度不应大于100m,正常情况下,水平双绞电缆布线的最大长度为90m(10m的跳线);2、楼层配线设备(FD)跳线、设备线缆及工作区设备线缆各自的长度不大于5m;3、工作区设备缆线、电信间配线设备的跳线和设备缆线之和不大于10m,水平缆线长度(90m)可以适当减小。水平布线系统线缆的布线方法:直接埋管式,吊顶支管式,地面线槽式。水平双绞电缆平均线长计算:C=0.55*(L+S)+RC:某层楼的平均线长L:本楼层离配线间最远的信息点距离(水平+垂直)S:本楼层离配线间最近的信息点距离(水平+垂直)R:端接容差,取1-6干线(垂直)子系统干线线缆通常是:光缆数据主干大对数双绞电缆语音主干设备间子系统设备间:是每一座建筑物内用于安装系统设备、进行布线及应用系统管理、维护的场所。设备间内常见的应用系统:网络交换机、服务器、存储局域网、磁盘阵列。设备间子系统:由综合布线系统的主配线架BD(光、电缆),相关的线缆管理设备和应用(如语音、数据、图像、UPS)系统设备等组成。电信(弱电、配线、交接)间:安装楼层配线设备(机柜、机架、机箱以及线缆交接设备)和楼层计算机网络设备(switch)的场地。每层都有。面积至少52m2管理区子系统管理是针对设备间,交接间的配线设备、缆线等系统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的标识和记录。管理区子系统,由线缆连接器件配线架、跳线、标识和配套设施所组成,通过在配线设备采用交叉或直接连接(互连)的跳线连接方式,提供配线间、设备间中各个楼层配线架、主配线架上水平与干线线缆的连接、定位和重组。改变跳线的交接就可以重新安排线路路由,按综合布线系统的原则,只调整管理子系统的交接,就可以管理每个用户终端。综合布线系统至少有一个管理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1、 GCS系统工程宜采用计算机进行文档记录与保存。2、 综合布线的每一缆线、配线设备、端接点、接地装置、敷设管线等组成部分均应给定唯一的标识符,并设置标签。标识符应采用相同数量的字母和数字等表明。3、 电缆和光缆的两端均应表明相同的标识符。4、 设备间、电信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宜采用统一的色标区别各类业务与用途的配线区。管理子系统的管理内容包括:管理交接方案(包括跳线的连接管理方式):1、单点管理单交连、双交连和双点管理双交连,和管理区的标记:区域标记、线缆标记和接插件标记(最常用分为平面标识或缠绕式标识)设备间区域标记:白色:PDS的干线电缆。紫色:来自系统公用设备的线路。棕色:来自园区主干的电缆。橙色:来自网络接口(交换机)中心端引出线路。交接间区域标记:白色:来自设备间的干线电缆去。蓝色:连接交接间与工作区的水平线路区。灰色:来自二级交接间的连接电缆。紫色:来自系统公用设备的线路。综合布线系统的保护保护目的:1、解决各类应用系统中各种终端设备的电磁兼容EMC问题,减少设备间的电磁干扰EMI;2、减少电气故障对综合布线的电缆和相关连接硬件的损坏,避免终端设备或器件的损坏,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GCS的保护措施:将干扰源或是易受干扰的器件用金属屏蔽层包围起来,以抵抗外界的电磁干扰,防止自身的电磁辐射。屏蔽原理:在屏蔽层接地后是干扰电流经屏蔽层短路入地。综合布线工程的测试从工程的角度来说分:验证测试(测试的是线缆的基本安装情况,注重的是综合布线系统的连接是否良好,并不涉及综合布线系统的电气特性,不会提高综合布线系统的通道性能 ),认证测试(测试的是安装的布线系统的电气特性,指对综合布线系统依照某一标准进行逐项的比较,以确定安装完毕的综合布线系统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其实涵盖了连接性能的测试布线系统的通道性能不仅取决于线缆及相关连接硬件的质量,还取决于的布线的施工的技术水平和施工工艺,所以对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必须要做认证测试,是系统达标的根本依据,但验证测试不能取消,其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不合格的几率,降低安装施工成本)。一个良好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采用同一厂商提供的端到端的产品,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电气及连接性能指标。综合布线主要测试内容:1、电缆测试2、光缆测试。主要内容基本是:工作区到设备间的线缆连通状况(水平和垂直链路)和性能指标的参数测试如接线图,衰减,电缆长度,近端串扰等。电缆传输链路的验证测试:测试目的:确保安装的电缆不存在故障,确保电缆连接的正确,避免返工。链路:是指系统的两个电接口之间具有规定性能的传输通道。布线链路中不包括工作区电缆、设备电缆。电缆传输链路验证测试的基本内容:开路、短路、反接、错对(交叉线对)、串扰。:基本链路模型(适合3类和5类布线系统)包括:1、最长为90m的端间固定连接水平电缆和两端的连接器件2、一端为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