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液液萃取.ppt_第1页
5 液液萃取.ppt_第2页
5 液液萃取.ppt_第3页
5 液液萃取.ppt_第4页
5 液液萃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液液萃取 4 1液液萃取过程4 2液液相平衡4 3萃取过程计算4 4萃取设备4 5萃取过程的新进展 4 1液液萃取过程 基本概念利用组分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中的溶解度差而将其从一个液相转移到另一个液相的分离过程称为液液萃取 也叫溶剂萃取 简称萃取 待分离的一相称为被萃相 萃取后成为萃余相 用做分离剂的相称为萃取相 萃取相中起萃取作用的组分称为萃取剂 起溶剂作用的组分称为稀释剂或溶剂 具有处理量大 分离效果好 回收率高 可连续操作以及自动控制等特点 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 1液液萃取过程 炼油和石化工业中石油馏分的分离和精制 如烷烃和芳烃的分离 润滑油的精制等 湿法冶金 铀等放射性元素 稀土 铜等有色金属 金等贵金属的分离和提取 磷和硼等无机资源的提取和净化 医药工业中的多种抗生素和生物碱的分离提取 食品工业中有机酸的分离和净化 环保处理中有害物质的脱除等 4 1 1特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1 液液萃取过程的特点 1 萃取过程的传质前提是两个液相之间的相互接触 2 两相的传质过程是分散相液滴和连续相之间相际传质过程 3 两相间的有效分散是提高萃取效率的有效手段 4 两相的分离需借助两相的密度差来实现 5 液液萃取过程可以在多种形式的装置中通过连续或间歇的方式实现 4 1 1特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2 液液萃取的主要研究内容 1 确定萃取体系包括被萃相体系和萃取相体系的构成 如被萃相的酸碱度 萃取相的稀释剂等 2 测定相平衡数据分配系数和分离系数 3 确定工艺和操作条件相比 萃取剂和稀释剂用量 被萃物浓度 萃取温度等 4 萃取流程的建立完整的萃取和反萃流程 5 设备的确定设备形式和结构 4 1 2萃取剂的选择和常用萃取剂 1 萃取剂的选择 1 萃取剂应具备的特点 萃取剂中至少要有一个能与被萃物形成萃合物的官能团 常见的萃取官能团通常是一些包含N O P S的基团 萃取剂中还应包含具有较强亲油能力结构或基团 如长链烃 芳烃等 以利于萃取剂在稀释剂中的溶解 并防止被萃相对它的溶解夹带损失 4 1 2萃取剂的选择和常用萃取剂 2 萃取剂选择要点 选择性好表现为分离系数大 萃取容量大表现为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解萃合物多 化学稳定性强耐酸碱 抗氧化还原 耐热 无腐蚀 易与原料液相分层不乳化 不产生第三相 易于反萃或分离便于萃取剂的重复利用 安全性好无毒或低毒 不易燃 难挥发 环保 经济性好成本低 损耗小 4 1 2萃取剂的选择和常用萃取剂 2 常用萃取剂 中性萃取剂包括含磷类 含氧类和含硫类重型萃取剂 如磷酸三丁酯 TBP 甲基异丁基酮 MIBK 二辛基亚砜 DOSO 等 有机酸萃取剂包括有机磷酸 有机磺酸 羧酸等 胺类萃取剂各种有机胺和胺盐 螯合萃取剂各种有机螯合物 冠醚等 4 1 3萃取过程中的常用名词 1 分配比达到萃取平衡时 被萃物在两相中的浓度比称为被萃物的分配比 也称为分配系数 其中 为被萃物A在萃取相 有机相 中的浓度 为被萃物A在被萃相 水相 中的浓度 分配比D的值越大 被萃物越容易进入萃取相 D通常不是常数 要受萃取体系和萃取条件的影响 应根据实验来测定 D 0 表示待萃取物完全不被萃取 D 表示完全被萃取 4 1 3萃取过程中的常用名词 2 相比萃取体系中萃取相与被萃相的体积比 在连续萃取过程中 通常用两相的流比取代相比 为萃取相流量 为被萃相流量 4 1 3萃取过程中的常用名词 3 分离系数分离系数又称为分离因子 表示被萃相中两种物质可被某种萃取剂所分离的难易程度 它等于这两种物质在相同萃取条件下的分配比之比 与相对挥发度一样 分离系数值越远离1 两种物质越容易分离 反之则不容易 4 2液液相平衡 略 4 3萃取过程计算 4 3 1萃取过程分析常用的工业萃取过程根据使用的设备通常分为逐级萃取过程和微分萃取过程 1 逐级萃取过程以多级混合澄清槽为萃取设备的连续萃取过程 特点是每一个萃取级构成一个平衡级 易实现过程分解 组合与控制 2 微分萃取过程以各种塔为萃取设备的连续萃取过程 特点是设备紧凑 操作简单 结构形式选择多 但易出现轴向返混 影响萃取效率 4 3 2逐级萃取过程 1 逐级萃取过程分析 1 逆流萃取 2 错流萃取 4 3 2逐级萃取过程 2 逐级萃取过程的计算 1 麦克凯贝 赛尔图解法平衡线 由萃取平衡实验测得 操作线 斜率 L G即 被萃相与萃取相的流量之比 萃取级数 阶梯作图法 4 3 2逐级萃取过程 2 逐级计算法逐级计算法是逐级萃取过程的基本计算方法 特别是各萃取级分配系数不同时 采用逐级计算法计算萃取过程所需理论级数和各级浓度分布是最常用和最稳妥的方法 在实际萃取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各级分配系数发生变化的情况 如用酸性萃取剂萃取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时 随着金属离子量的增加 被萃相中的H 浓度会随之增大 导致被萃相的酸度逐级增大 因而影响到被萃离子在两相中的分配比 例4 2各级分配系数变化时的逐级计算 水相料液 L 中含Cu2 为xf 2 5kg m3 含H2SO4为Hf 1 0kg m3 有机相为含萃取剂 LIX64 10 的煤油溶液 G 由于是萃取反萃循环使用 其中残留Cu2 为yf 0 075kg m3 两相体积流比为G L 60 75 要求经多级逆流萃取后 萃余相中Cu2 的含量为x1 0 35kg m3 计算流程所需的理论级数和逐级浓度分布 解例4 2 用LIX64萃取水相硫酸铜中的Cu2 反应式为 其中 R代表LIX64 在萃取过程中 当一个铜离子进入有机相 水相就会产生一个硫酸 因此 随着萃取过程的进行 水相的酸度会逐渐增大 通过实验测定该萃取体系中 在不同硫酸浓度下Cu2 在水相和有机相中的平衡曲线 解例4 2 解例4 2 用xi yi分别表示水相和有机相中的Cu2 浓度 Hi代表水相中硫酸的浓度 由于1molCu2 能生成1molH2SO4 根据它们的分子量比 相当于1kgCu2 可生成的H2SO4为 98 63 5 1 54kg 对Cu2 做总物料衡算 即 对H2SO4做总物料衡算 解例4 2 解例4 2 逐级平衡计算根据萃取过程 第一级的有机相浓度应与水相浓度形成平衡 因此 由x1和H1 从平衡图上查得y1 1 11kg m3 对第一级做物料衡算 计算x2和H2得 根据x2和H2查平衡图 得 y2 2 24kg m3 解例4 2 对第二级做物料衡算 计算x3和H3得 根据x3和H3查平衡图 得 y3 2 76kg m3 解例4 2 对第三级做物料衡算 计算x4和H4得 从计算结果可知 x4 xf H4 Hf 因此 该萃取过程只需三级平衡萃取就能完成 4 3 2逐级萃取过程 3 代数公式法假设两相不互溶 且被萃物在各平衡级的分配比D相同 对第一级作物料衡算 按平衡关系 代入上式整理得 令 则有 即 4 3 2逐级萃取过程 对第二级作物料衡算 按平衡关系 代入上式整理得 即 将x1表达式代入 得 4 3 2逐级萃取过程 同样 对第三级作物料衡算可得 对第N级作物料衡算 得 4 3 2逐级萃取过程 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且 则可得 对上式两边同时用xf相减 通分整理得 将两边同时用1相减 通分整理得 于是可得到萃取所需要的理论级数为 克莱姆赛 休特 Kremser Souder 方程式 4 3 2逐级萃取过程 4 3 2逐级萃取过程 3 萃取效率的描述 1 萃余率 2 萃取率 3 平均级效率 4 3 2微分逆流萃取过程 采用类似于吸收原理和计算方法可得 1 传质单元高度 2 传质单元数 3 总传质高度 4 4萃取设备 4 4 1萃取设备的分类 4 4 2萃取设备的选择 萃取设备的选择除技术因素外 还包括以下主要因素有 1 系统物性 2 处理量 3 理论级数 4 设备费用 5 生产场地 6 操作者素质 4 4 2萃取设备的选择 4 4 5萃取流程和设备的设计 1 流程的设计 1 逐级萃取与反萃流程的组合 4 4 5萃取流程和设备的设计 2 微分萃取与反萃流程的组合 4 4 5萃取流程和设备的设计 3 萃取与其他分离过程的结合 4 4 5萃取流程和设备的设计 2 设备的设计 1 两相的分散与聚并分散区 通常情况下选择被萃物浓度低的一相作为连续相先注入设备的分散区内 启动分散机制后再同时通入分散相和连续相 分散区的大小应满足两相实现要求传质量的接触时间 停留时间 分散相分散粒径越小 传质面积越大 但聚并将越困难 聚并区 在分散区内完成传质过程的两相需要在相对平稳的区域内进行聚并分相 以便于两相分离 聚并区的大小应满足分散相完全迁移聚并的时间 并设置分散相的连续排出机制 4 4 5萃取流程和设备的设计 2 多级萃取或反萃设备 混合澄清槽 4 4 5萃取流程和设备的设计 设计要点 混合池容积与处理能力和相比有关 与两相接触时间 即达到萃取平衡的时间 有关 澄清池容积和长度与处理能力和两相完全分层时间有关 分散搅拌强度与分散相的稳定性 粘度 乳化性等 有关 萃取级数与被萃物质的分配比 两相的相比有关 反萃级数与被萃物质的分配比 两相的相比有关 4 4 5萃取流程和设备的设计 3 微分萃取设备 转盘萃取塔 振动筛板塔 4 4 5萃取流程和设备的设计 设计要点 塔径与处理能力和相比有关 塔高与两相接触时间 即达到萃取平衡的时间 有关 与被萃物质的分配比 两相的相比有关 内构件与分散相的传质特性和稳定性 粘度 乳化性等 有关 反萃方式与萃取相性质有关 与萃合物性质有关 4 5萃取过程新进展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4 5 2反胶束萃取4 5 3双水相萃取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 1 概述什么是超临界流体 物质在的温度和压力分别超过其临界温度 Tc 和临界压力 pc 时形成的流体 SCF 处于临界点状态的物质可实现液态到气态的连续过渡 两相相界面消失 汽化热为零 超过临界点的物质 无论加多大的压力都不会液化 而只会引起密度变化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 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超临界流体的基本性质 常用的超临界流体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 3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则流程 1 代表性流程 a 变压萃取分离流程 等温法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 3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则流程 1 代表性流程 b 变温萃取分离流程 等压法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 3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则流程 1 代表性流程 c 吸附萃取分离流程 吸附法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 3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则流程 1 代表性流程 d 稀释萃取分离流程 惰性气体法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 3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则流程 2 典型过程分析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 4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业应用 1 天然产物的萃取 液相萃取 固相萃取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 4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业应用 2 ROSE脱沥青过程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 4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业应用 3 重烃油加氢转化过程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 5 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 6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优点 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具有与液体相近的溶解能力 比液体溶剂渗透快 渗透深 能更快达到萃取平衡 操作参数主要为压力和温度 比较容易控制 超临界流体萃取集精馏和液液萃取特点于一体 可能分离一些常规方法难以分离的物系 超临界流体可在常温下操作 故特别适合于热敏性 易氧化物质的提取和分离 缺点 高压下萃取 相平衡较复杂 物性数据缺乏 高压装置与高压操作 投资费用高 安全要求也高 超临界流体中溶质浓度相对还是较低 故需大量溶剂循环 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固体物料居多 连续化生产较困难 4 5 1超临界流体萃取 4 5 2反胶束萃取 1 反胶束和反胶束系统反胶束是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自发形成的纳米尺度的一种聚集体 1 反胶束的形成表面活性剂通常都有一个亲水的极性头和疏水的非极性尾 当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的浓度超过其临界胶束浓度后 其疏水的非极性尾向外伸入有机溶剂主体中 亲水的极性头则自发向内聚集排列成一个极性核 核中的空间具有溶解水和大分子的能力 称为池 pool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 可通过表面活性剂手册查得 通常在1 10 4 1 10 3mol L范围 4 5 2反胶束萃取 1 反胶束的形成 亲水极性头 疏水非极性尾 可游离离子 一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pool 4 5 2反胶束萃取 2 反胶束溶液的性质 反胶束溶液是透明的 热力学稳定的系统 反胶束溶液体系的特性受表面活性剂结构 溶剂种类 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反胶束中心约束的水量通常用束水比来表示 即 Wo 约束水摩尔数 表面活性剂摩尔数 Wo值与表面活性剂和溶剂的种类 助表面活性剂 水相中盐的种类和浓度等有关 反胶束中心池的大小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当Wo值超过一定限度后 反胶束将发生破裂 溶液将变浑浊 4 5 2反胶束萃取 2 常见的反胶束系统 4 5 2反胶束萃取 3 反胶束萃取原理 4 5 2反胶束萃取 4 影响反胶束萃取的主要因素 1 与反胶束有关的因素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浓度 有机溶剂的种类 助表面活性剂及其浓度 2 与水相有关的因素pH值 离子种类 离子强度 3 与萃取物有关的因素分子大小 浓度 电荷情况等 4 与环境有关的因素系统温度 压力等 4 5 2反胶束萃取 5 反胶束萃取技术的应用 1 分离蛋白质混合物如用二烷基磷酸盐 异辛烷反胶束溶液萃取分离溶菌酶和肌红蛋白 2 浓缩 淀粉酶如用TOMAC 异辛烷反胶束溶液萃取水相中的 淀粉酶 以实现 淀粉酶的浓缩 3 直接提取细胞内酶如用CTAB 己醇 辛烷反胶束溶液直接从棕色固氮菌细胞内提取胞内脱氢酶 既不破坏菌细胞 也可保持酶的活性 4 从动植物资源中提取蛋白质可利用反胶束溶液直接从大豆 菜籽 蚕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