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灵的沟通成为现实, “代沟”方可消除-张锦告.doc_第1页
当心灵的沟通成为现实, “代沟”方可消除-张锦告.doc_第2页
当心灵的沟通成为现实, “代沟”方可消除-张锦告.doc_第3页
当心灵的沟通成为现实, “代沟”方可消除-张锦告.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心灵的沟通成为现实, “代沟”方可消除 班主任了解初中生心理特征杂谈红城中学 张锦告摘要:探究城镇地区初中生心理特征及发展倾向,对班主任工作极其重要,班主任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心理研究工作从塑造自身形象做起,勤劳、敬业、为人师表,取得学生的信赖,才能容易与学生沟通。当代初中生受时代的影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不良的心理现象及倾向需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理解、尊重“新型”青少年的性格、兴趣等心理现象,适当引导,才能消除“代沟”。关键词:心理研究 班主任工作 接触了解 理解尊重 心灵沟通想当初,“马家爵事件”引发了教育界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研究的热潮,一时间,成绩与分数的获取已不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任务。加强教育工作者与青少年之间的心灵沟通,已成当务之急,了解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变化的趋势,及时获取他们在成长与发育过程中诱发的心理信息,既是为了防止社会悲剧的重演,更是为了引导当代青少年健康发展,成社会有用之人。初中生心理研究,对许多心理专家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各项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各种理论已纷纷形成、建立,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导航。然而,对于城镇地区,特别是农村乡镇,许多教育工作者尚认为初中生心理分析研究当作是专家的任务,把这项工作看得过于神秘,没有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也没有整理自己的工作材料,当然也就没有自己的理论。因此,在农村、乡镇特别是城镇地区,这片领域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班主任,站在教育最前线,每天与学生接触最多,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及发展倾向应该比任何专家都有优势,可以这么说,每一位班主任都是一名心理学工作者,不一定要具备高深的理论及拥有权威的资料。关键是平时是否注意收集事例、材料,许多活生生的事例就是进行学生心理探究的好素材,是检验前人理论的好标准,是建立新的理论观念、体系的前提,比许多专家的什么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等什么的都更有效、更实际。那么,班主任了解当代中学生,探究学生心理,应该从哪里起步?如果不接触学生,不深入到学生当中,没有大量的事实材料,我认为没有一个心理专家能建立一种客观实际的理论体系。要了解学生,必须先得到学生的信服,就必须用事实向学生证明,你是一位勤劳、敬业的老师。这里所说的勤劳、敬业,并不等同于日夜静坐于工作室里查阅资料、研究资料,而是要尽可能地深入到学生当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心理学工作者的第一步工作。班主任工作方式有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成功的工作模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诸葛亮式的,也就是班上事务,事无巨细,全亲身到位指导、处理、完成,与学生打成一片,这种班主任很辛苦;另一种是司马懿式的,也就是放手学生发挥积极能动性,班主任幕后操作,非常轻松、省力。现在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非常推崇后者,认为那是一种全新的、有效的教育模式。这里暂不对比讨论两种模式的利弊,但需指出的是,无论何种模式,如果离开了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和多让学生了解,都算不是成功的模式。因为当代教育中,师生最需要心灵上的沟通。那如何获得心灵上的沟通?早上,其他科任教师还在酣睡的时候,班主任的我已早早到了教室,与学生在一起,接受学生的询问,解决学生的疑难,或主动询问学习情况,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趁这个时候与个别学生说几句心里话,如果你能把谈话内容的关键记录下来,你的收获肯定不小。“老师,我们班又拿到文明班了!这是奖金,奖状,红旗。”看着班长高高兴兴递来的荣誉,我微笑着看着班长并接过手,说:“生活委员,奖金由你负责管理,班里有需要时,大家可以找生活委员;宣传委员,你负责贴奖状;体育委员,你个子高,负责挂红旗。最后,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再接再厉。”大家都高兴的笑了。作为班主任,我深知,学生的高兴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有了收获,而他们的收获由他们做主。放学了,不要急着收拾教具与学生一起挤下楼梯,如果你能留在后面,微笑地看着学生离去,你身边也许会有一些学生围上来跟你谈论问题,要么反映同学中的纪律问题,要么反映宿舍的问题,反正,学生有接近老师谈话的愿望,你应借这个时机满足他们的心理,这样,作为班主任的,不但有机会了解他们课堂之处的情况,也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亲近、可敬,如果单单遵守那“上课来下课去的”原则,你就没有享受到与学生在一起的乐趣与幸福。不少学生已经进入“青春反叛期”,他们常常自认为已经长大,对条条框框的限制约束表示很反感,因而在思想上有很多的麻痹松懈。作为班主任,适时在学期伊始之际,每周都认真召开主题班会,如 让别人因为我而幸福,让学生交流体会遵规守纪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给学生深刻的认识,让学生“换位”思考,并积极教育引导。让学生在反省中受教育,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就是这样的人,你能把我怎样啊?”这是我们班学生李友进对我说的一句话。每个班都有一些问题生,李友进就是其中一个。他是一个脾气较冲,容易得罪人,惹人生气的学生,但是他也有优点,疼爱弱者。面对他的无理,你不能跟他较真,否则他更来劲,更不可理喻。了解他性格的我,采取了装病的方式,我用手捂住胸口说:“啊。我胸口疼,我的心脏病要范了”他急忙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张老师。此时的他反而会关心老师,并且他本人也会恢复正常,对他性格的了解,源于平时和他的接触和沟通。中学生心理探究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与学生的接触和沟通,如果哪位心理教育专家会认为这些做法与心理研究是风马牛不相及,那就不对了。没有这些经历,没有这些了解,有什么资格让学生对老师说出心理话?即使学生知道自己的班主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老师,但若缺少这样的工作模式,那学生也只会在心底里佩服,并不会与之接近,更不会把心理话向班主任诉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工作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而学生“向师性”的特征,也决定了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教诲,希望等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希望与老师进行心理沟通。这些都是我做班主任的工作经历,也让我认识到,师生之间并没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发生,每天所发生的就是那么多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在这众多的小事中建立起来了,并逐步得到加深,学生对班主任有敬佩感,感受班主任的敬业、勤劳、亲近、关爱,当然会形成一种信赖,没有这种感受,师生沟通就是一句空话。学生永远不会对一位自己并佩服的老师说真话、心里话的。由于在班主任工作中遵循这种模式,因此,每一届学生均愿意接近我,喜欢跟我谈他们的心里话,包括他们最不想为人知的家庭隐私及自身隐私,这些成功的经历都让我感受到当教师的幸福感,也体会到做一名心理学工作者的成功的自豪。同时,也让学生在枯燥的校园生活里找到了心理倾诉的“知音”。我相信,他们同样感到幸福。我认为,这些都是由于平时在履行班主任职责时的所作所为,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敬业、慈爱、为人师表,凭这点,学生予以肯定、尊敬。心灵沟通的第二步,应是学会理解和尊重。尊重和理解,也需“学会”吗?一点不错,这也是一门学问。理解,包括理解学生的性格、情感、兴趣爱好,学生有某方面的偏爱、兴趣、有与从不同的性格,作为班主任的要给予适当的尊重甚至宽容。那种单纯依靠纪律条例的训斥、批评、效果是甚微的。曾有一位男生,原在其他班就读,课堂上与老师产生矛盾,居然操起凳子砸伤了老师的手臂,其班主任及各科任都认为他“太恶劣”,“打的是一位老实、善良的老师,怎么下得了手?”都对他非常反感、讨厌。迫于压力,领导及家长都要求让其转入我班。我接受他后,与他谈话:“我猜你肯定不会无故打老师的,肯定是老师有不对的地方吧。”“是呀。”“按照我对你的了解,你绝对不会先动手的。”“对呀对呀,他先用书拍我的。”他显得有点感动。“拍哪里了?” “肩膀。”“当时痛不痛,说实在话。”犹豫一会:“不很痛。”“既然不痛,那为什么会发火打老师?”不答。我根据他的长相、性格,分析了他打人的动机,原来,他是一个非常要面子的同学,成绩不好,但长相不错,心里总想着在女同学面前表现一番。那次上课打瞌睡,老师用书拍了他一下,他对老师瞪眼,老师看不惯,再拍,他觉得丢了面子,于是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我说出我的猜测后,他非常感动,说我理解他,我又趁机跟他说了尊重老师、容忍老师的重要性,他表示接受。此后,即使毕业升学了,他都一直挂念我这位班主任。如果当初那位老师理解他的性格,稍微容忍一下,又哪里会出现一个在大家眼中“大逆不道”的学生呢?搞得惊动家长、领导,弄得大家对他狠的咬牙切齿的,真遗憾。幸亏他没有失学。千万别过于担心理解学生、容忍学生会娇惯了学生,理解、尊重不等于放纵,绝大部分学生(极少数除外,但尚未发现)都会因此而感动,别把当代学生看作另类。其实,象上面所说例子,并不少见,在老师过于严厉的斥责或打骂下,有许多虽然不会与老师拳脚相向,但内心的怨恨却会造成无形的伤害,后果更严重。青少年处于身体与思想发育阶段,特别容易冲动,为了面子,有时候不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而事情过后,往往都会后悔,但有时后悔了也不想明说出来,要加以引导,相互沟通,他才会诚心诚意地认错,对以后的学习也大有帮助了。而对于当代一部分学生,则确实存在着极强的对抗、逆反心理。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这类学生抱厌弃态度,说夸张一点即把学生当了“敌人”,当然,这类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也一样是“敌人”,“凡是敌人主张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赞成。”这种心理现象可从许多日常事例中看出:不得染头发,学生认为因为老师不懂美;不得唱流行情歌,学生认为老师太老土,跟不上时代;不得谈恋爱,学生认为老师不懂其中情感;不得玩游戏,学生认为那是因为老师不懂玩游戏学校所禁止的,他们不但要去碰,而且心目中总会认为老师不该管这些,认为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都说理解万岁,青少年更需要理解与尊重。针对上述现象,如果不从道理、心理上去开导,而单靠纪律条文的禁止,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也证明如此。如果老师能先从性格、兴趣、社会风气等几方面去了解行为动机,理解学生行为的根源,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在心理上,学生总对老师设防,没有适当的办法,学生如何会跟你沟通?我班上曾转来一位学生,本来成绩非常优秀,人也聪明,但常逃学去玩网络游戏。他家长说为了让他死了那份心,特让他转到乡镇来,我听了暗笑:乡镇的网吧更多,且全部脱离管理的,只要有钱,刚出生的婴儿都可以进去上网。本地有句古话“走鬼走入庙(想避看鬼,却跑进庙里)”再碰上我这个特殊的班主任,他有好结果吗?我首先了解到他“中毒”已深,已成高手,之后跟他谈话,跟他谈游戏的乐趣,谈玩游戏的刺激,他便谈得眉飞色舞,我跟他说游戏可以培养智力,打游戏的人都是聪明的,他更高兴,我把他引入了“埋伏圈”,继续跟他举例子,美国军方就以电子竞技训练士兵,称霸世界;广东曾有位高考状元就是游戏高手。他竟对我非常感激,说我真会理解人,而以前的老师总说他狗改不了吃屎,一世没出息。一段时间后,火候已到,我问他还玩不玩游戏,他老实跟我说背着家人偷偷去,有时还玩通宵。我告诉他,周末想玩就玩,跟家人说一声,但要控制时间,要学会控制自己,控制电脑,别让自己成为电脑的奴隶。之后,我说通了他家长,给他一定的自由,还建议给他买一台电脑,他家长终于改变了以前的观念,不再死死管住他了。而他,也好像得到了解脱,平时学习,周末想玩游戏就玩,不再提心吊胆了。而他的成绩总能保持班上前三名。其实,这也算得上“欲擒故纵”,他玩到那个“境界”,你纵使操坏心,十头牛也休想拉他回头。应理解他的兴趣,尊重他的娱乐,再给予正确引导,这样,他反而不会痴迷了。以前他渴望着玩游戏而不得,处于痛苦之中,哪有心思上课。现在,玩游戏已接近自由,已不用放在心上了,课堂上,他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智力,又让我尝到了心理研究工作的成功感。毋须太多的例子,班主任经历告诉我们,学生的情感、兴趣需要老师的理解、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