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寻根文学产生的心理动机及其地域性.doc_第1页
论寻根文学产生的心理动机及其地域性.doc_第2页
论寻根文学产生的心理动机及其地域性.doc_第3页
论寻根文学产生的心理动机及其地域性.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寻根文学产生的心理动机及其地域性 论文摘要:“寻根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对新时期的文学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与推动。在这场文学思潮中,“寻根”的口号为什么刚刚提出就会有如此大的号召力,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呢?寻根文学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大的松散的文学群体,出现了地域上的多样性,这些作品又有着怎样的文化特点呢?这篇文章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浅谈一下“寻根文学”的发展。论文关键词:寻根文学、心理动机、地域性。 论文前言:文学“寻根”的提出,既得到了热烈的响应,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和质疑,大量的文学理论家从不同的方面来论述“寻根文学”的发展。文学的根、我的根、理一理我们的“根”、文化制约着人类,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这一学派的理论主张。在这里我也从“寻根文学”产生的心理动机和地域性两个方面,浅谈一下我对“寻根文学”的认识。论文正文:“寻根“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重大的文学事件。作为一个文学事件,指的是始于1984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的会议提出的命题,以及会议参加者后来对这一命题的阐释1.“寻根文学”很快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同时又松散无际的运动,一系列旨趣各异的作品与主题不同的论辩从核心蔓延出来,形成了这场运动的一个又一个的分支2,非常多的批评家和作家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寻根文学”发表感想,既有热烈的响应也有质疑和批评。在这一文学潮流中,韩少功的文学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这些文章只能看做是“寻根”文学的一个引子,我们没有理由将哪一篇文章看做是寻根文学的一份深思熟虑的纲领性文件或口号。人们对“寻根文学”这个称谓的界说也是各执一词,这样看来寻根文学的开场似乎是马马虎虎,漫不经心的,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就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寻根文学”为什么刚刚提出,就会有如此大得号召力,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接下来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观点。一、 寻根文学出现的心理动机。通过阅读大量寻根文学作家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寻根”的口号后面包含着某种渴求皈依,渴求寄托的愿望。正如学者南帆所说,这种愿望是来自放纵之后的惶恐与不安。有的时候过度的自由反而会让人觉得迷茫,觉得无助,这点在八十年代的某些文学作品身上有很明显的体现。中国文学曾经一度陶醉痴迷在精神解放的历史使命当中,文学曾经像一只老虎一样被囚禁在笼中,当它一旦获得自由时,内心就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当种种森严的戒律突然之间毫不起作用时,文学骤然体验到自由的快意3,起初作家们主要集中在对历史沉痛的反思和深刻的揭露沉寂多年的作家们一个个跃跃欲试,将笔触伸到昔日的文学禁忌之地。作家和读者们似乎真正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可是这种自由并没有让人们在快乐中停留的太久,相反的是,人们在短暂的快乐中感受到的是精神上的空洞与无助,眼前的快乐似乎如镜花水月一般,太不真实,心中的那一份宁静,那一份归属感始终没有着落,这时文学不得不从新开始选择,重新思考,获得新生。在“寻根文学”出现之前,重新获得解放自由的文学似乎显得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喧闹多余沉思。比如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中,小说放肆地嘲笑了某种压抑人性的陈规陋习,展现出表现在八十年代大学生身上的那种精神上的焦虑与痛苦。但是,否定并不足以让人自立,过多的喧嚣只会让人更加的“别无选择”。这时的作家就好比陷落精神的荒漠般焦急,正当此时,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的作家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启示,中国作家不得不重新考虑和审视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问题。然而此时,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慈祥的面容渐渐地浮现在作家的心目当中,太极两仪、阴阳相生、易经八卦、儒墨道禅,顿时让作家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情切熟悉的感觉。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口老井一般,玄深奥秘,博大精深,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和挖掘的地方。于是,出于一种恋旧怀古之情、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豪之情、一种找到精神家园的欣慰之情、一种对未知知识的好奇之情,一种想要返回文化母体的冲动在作家的心目中慢慢升腾起来。以上大致所述,就是我个人认为寻根文学产生的心理动机。作家在寻找信念或者是寻找寄托时,虽然暂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慰安,犹如抓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扶手,但是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一个问题,作家尚未具有足够的自创能力,这也是作家仍需要努力的地方。二、 寻根文学出现的地域性。正如前文所述,“寻根文学”是一个松散的文化群体,因此,诚如陈平原所说,“在谈论“寻根文学”时,出现了许多的语义场“,作家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所关注的层面并非一致,在“寻根学”的写作上出现了明显的地域性,本文将以两个作家为例,浅谈一下“寻根文学”的地域性。1. 韩少功追慕的绚丽狂放的楚地文化。韩少功是“寻根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的“根”被认为是该文学流派的纲领性文章。文学的“根”写于1985年。他一开篇就写道:“我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楚地文化到哪里去了?”后来,他在一个朋友湘西寻访后有了初步的答案:她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找到了:她在湘西那苗、侗、瑶、土家族的崇山峻岭中找到了还活着的楚汉文化。韩少功又提出,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更好的体会到楚辞中那种神秘,奇丽,狂放,孤愤的境界。韩少功故意要给人们的阅读带以一种“神秘性”4,这种神秘性的叙述,是大多数寻根理论和作品的一个基本特色,它们好像是要有意夸张和渲染蛮荒遍地山林,原始部落和神话传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韩少功的爸爸吧无疑是“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小说以一种寓言式的想象力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描写湘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的变迁,刻画出一副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民俗画,小说的主人公丙崽不同于其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他从一出生就只会嘟囔“爸爸爸”和“x妈妈”,小说中写道,“ 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象竖的青皮葫以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吃炮了的时候,他嘴角沾着一两颗残饭,胸前油水光光的一片。”丙崽的存在无疑象征着人类生存中丑恶,混沌,顽固不化的一面5,在这篇小说中,丙崽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显然还意味着传统与当代现实之间的某种联系,丙崽死不了,同时也还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在偏远地区的远古文化中存在的丑陋处难以根除。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发人深省,韩少功借用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关照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对生命的源起,生存的方式和意义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和考虑。在绚丽狂放的楚地文化中重新估量生存的价值,在文化的“寻根”中,批判性的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2. 贾平凹迷恋的朴实深重的秦汉文化。贾平凹同样也是“寻根文学”中一个令人值得关注的作家,他在“文革期间”到八十年初期的作品,缺乏个人的创作特色,所以并没有在文学界引起太大的反响6,然而在1983年以后陆续发表的一系列作品,有关陕西商州地区的农民生活的变迁的小说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他的很多作品,如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天狗、小月前本等,都主要描绘农村社会中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与冲突,描写随着改革开放而进入农村的商品意识与传统的古老生活方式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下,势必会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的转变。这些作品正是由此来探索人性在时代改革开放中的内涵。但是我觉得贾平凹更为突出的创作特色还在于他通过描绘秦汉文化中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风土人情,展示出来自民间的人性的美好品质。正如陈思和所说的“贾平凹展现出来自民间的美好人性,以一种清新、淳朴的笔调营造出一个特别具有诗意美感的秦汉世界”,这种美感在商州初录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商州初录是由一段引言和十四个独立的成篇章的故事组成的,作者用一种拟笔记体的形式,类似散文化的结构特点写就而成,使整部小说回荡着浓烈的古典艺术气息。贾平凹不仅尝试在艺术形式上“寻根”,而且在内容上更是处处关照“寻根”这一理念,商州初录首先展示的是商州地处自然风光的美好,作者相信正是由于这样的美好自然的风光,才会孕育这样淳朴美好的人性,在“在这块美丽富饶,而充满野情野味的神秘地方”,一个个淳朴善良的,至情、至善、至美的人们正健康的繁衍着。这部作品中虽然很大的程度是来作者的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但是也并不减损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贾平凹长期浸润在秦汉古朴的文化中,使其深深体验到秦汉文化的厚重和朴实浑放的特点。作者又认为这些古朴的文化传统在商品化越来越浓重的城市中一点点被淹没,所以很有必要去民间世界中“寻根”。“寻根文学”的作家虽然在地域上出现了不同形式上的“寻根”,但是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上显示出某些一致的之处:对于传统礼教的不屑,对于拜金主义的批判,对于人格上的猥琐、蒙昧、虚伪的厌恶,对于工业文明的异化所导致的人性的扭曲的种种警觉。这样看来,“寻根文学”不过是借助了某些传统文化来构思出一幅幅给予理想人格和理想生活方式的的图景而已。 论文结语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事件和文学思潮,虽然很快就不复存在,但是它的能量确实是很惊人的,对九十年代的文学写作在很多方面多有所帮助。为今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审美认识。 注释:1出自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78页。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