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为了不再流动201210.doc_第1页
流动,为了不再流动201210.doc_第2页
流动,为了不再流动201210.doc_第3页
流动,为了不再流动201210.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动,为了不再流动 -幸福家庭大家谈提到流动人口,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些画面:售票窗口前排起的长队,候车大厅里拥挤的人潮、寒风中返乡的摩托车队.每年春节前,那些在外漂泊的务工者,都会怀揣着一年辛劳的收获,背起鼓鼓的行囊,带着和家人团聚的希冀,踏上返乡的征程;春节后,节日的烟花尚未散尽,他们又告别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亦或带着孩子,再次回到城镇的蜗居。年复一年,如候鸟般迁徙,却没有鸟儿的自由和惬意。为什么会有流动人口?他们从哪里来?他们要哪里去?归宿在哪?这个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一样的人生终极问题也是我的疑问。在过去的一年,有两个流动人口的数据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个是“51.27%”,另一个是“2.3亿”。51.27%是中国城镇化人口的比重,这个数据说明我们的城乡人口分布格局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3亿是全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再一次达到历史新高,占全国总人口17%,即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福建是流动人口大省,流动人口总数超过800万,和全国的流动人口一样,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务工的青壮年。八百万人的背后,牵动着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大规模的两地分居家庭,渐渐凋敝的乡村文明和拥挤的城市生活,这一切都和流动人口有关。创建幸福家庭是我省去年以来推出的一个重大行动,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就是要以个体家庭为小单元,全面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整体促进家庭幸福和谐。流动人口在我省人口结构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升流动人口幸福指数,缩小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幸福和谐,是幸福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30多年里,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用自己的血汗改变了中国城市的面貌,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给城镇带来了生机,创造了财富,也同样带来了公共资源、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压力。务工环境恶劣、待遇微薄、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生活设施简陋、业余文化娱乐的不足,以及户籍歧视带来的就业、就医、就学等不平等待遇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人口家庭的幸福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人口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及其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出现新的特征,一是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步成为主体,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二是流动人口稳定性增强,逐步由单个劳动力流动向家庭化迁移转变;三是流动人品主要就业于私营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就业集中在制造业等五大行业;四是流动人口收入增长较快,内部差差距拉大;五是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消费水平明显提升,支出仍以食品、住房为主;六是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有所改善,子女教育、住房影响流动人口在城镇稳定生活;七是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在东部大中城市,青睐于落户大城市;八是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愿望强烈,但社会参与渠道较少。这样的流动人口状况,创建幸福的流动人口家庭的关键点是什么呢?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曾经说过:“最危险的是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没有利害关系,感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一无所有。如果认为自己与社会有利害关系,人们就会保护它;如果没有,他们就会在无意中希望摧毁它。”这句话对于今天的当政者和管理者应该很有教育和启迪。当下大量的流动人口,他们最基本的诉求是什么呢?-就业,让进城的农民工,还有新生代农民工,有业可就,实现体面就业,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愿望。在制订政策时,应考虑到他们所能够承担的社会风险,这是一个务必把握原则。我们要创新服务理念,确立“民生为本、服务为先、融合为要”的“三为”理念,优化服务管理手段,强调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把解决好流动人口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因此,我们在创建幸福家庭的时候,要多注重均等化,少谈本地户籍;多谈提升服务,少谈加强管理;多谈融合,少谈区别对待;把公共服务和受众普及到所有人口,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逐步使大多数流动人口稳定下来,在城镇和农村各得其所,只有这样,流动人口幸福家庭创建才成为可能。首先要改变“城市中心论”的观点。在发展思路上,要改变总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定势思维,改变把农民工视作是依附于城市的边缘群体的观点,改变用城市人的眼光审视农民工的习惯,要将农民工当作与城市人平等的主体看待,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切身体验他们的爱与痛。如果为了城市的发展,把农民当作天生就是城市的劳动力,认为作为城市依附的农村会源源不断地为城市输送劳动力,那流动人口必然会成为一个长期的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把发展公有经济,促进就业作为流动人口安定下来的重要手段。二十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就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也成为我们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矛盾焦点。流动人口的成因和衍生的所有问题,核心就是就业,80%以上的流动人口是为了就业而流动的,解决了就业问题,也就解决了大部分的流动人口问题。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并不是依靠经济增长的扩大,而是发展公有制经济。当前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容纳了一些工人就业,而公有制经济却逐年减少,增加了更多的失业工人,全社会总吸纳的劳动力大幅减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仅要适当发展民营企业,适当引进外资企业,更要发展国营公有企业,“民进国也要进”,才能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口。转变劳动力的就业观点,加强劳动力培训,促进就业信息与中介服务活动,或者调整产业结构也只能区域的、局部的解决就业问题,这些都还是技术性的问题、个人的问题,不能增加工人就业的总量,并不能够促进大量劳动者就业,也不能解决社会的失业问题。从整个社会来看,劳动者之所以失业,是因为没有生产资料。只有发展公有企业,让更广大的劳动者共同拥有生产资料,才能彻底解决就业问题。另外在当前就业问题尖锐的情况下,除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行业外,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反之在一些不很重要的行业、岗位,为了安排劳动者就业,可以暂不采用先进的技术,宁肯采取降低技术构成的办法,也要保障劳动者就业,容纳更多的劳动者。再次是积极稳妥推进人口城镇化,将城市长期居住的农村流动人口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进城落户的重点人群。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在城市长期居住的农村流动人口和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引导产业和公共资源在中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均衡配置,增强中小城市吸纳人口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入户门槛,注重培养和提高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在流入地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流动人口尽快实现身份转化,促进农民有序进城落户。同时,积极探索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和户籍、土地、就业、住房、社会保障联动的措施,保护农民在城镇化中的各项权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并形成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市民化待遇水平,提升农民工对就业地的认同心理,使他们能够安心就业,逐步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缓解城市劳动力短缺问题。最后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取消受众和户籍的关联,从根源上实现均等化。在构建市民服务管理体系时,要考虑流动人口家庭需求,建立覆盖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流动人口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计划生育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在这个实施过程中,要取消公共服务受众和户籍的关联,实现凡是这个城市的公民都有权享受,也就真正消除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区别。自有人开始,就有流动人口,人口的迁移变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无法消除流动人口,但可以努力使多数人口安定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