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生物医药园区发展规划.doc_第1页
中关村科学城生物医药园区发展规划.doc_第2页
中关村科学城生物医药园区发展规划.doc_第3页
中关村科学城生物医药园区发展规划.doc_第4页
中关村科学城生物医药园区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关村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促进实施方案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实验室编写一、产业链图医药生物技术作为生物技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生物技术的前沿技术和研究开发的热点,是整个医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技术推动力,也是各国生物就是研究开发的重中之重。医药生物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抗体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生产的药物,如重组细胞因子、蛋白质激素、重组血浆蛋白、重组溶血栓药物、可溶性受体、重组药用动植物蛋白、预防与治疗用疫苗,以及核酸药物、小分子多肽药物等。医药生物技术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全世界已有数亿人口受益,年销售额已超过数百亿美金,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产业化前景,其品种和销售额每年都在增加,所占医药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为医药工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产业链图如下:二、产业选择我国面临人口增长、重大疾病、新发传染病、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发展生物医药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重大传染病等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手段,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干细胞治疗、生物芯片等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医药技术将推动第四次医药革命。同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将使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度增加,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北京市委、市政府也非常重视医药生物产业的发展,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法规加以保护。在“十一五”规划中,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又被列为北京市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经过20年的持续发展,北京市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已积累了一定的优势。科研队伍已初具规模、研发基础明显增强。中关村是全国高校、研究院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更是国内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中研发能力最强的地区。针对国际生物医药研究和开发中出现的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源头技术的创新、关键技术的集成、核心技术平台的建设,解决制约生物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1)抗体药物研究发展针对高度保守蛋白产生高亲和力抗体的技术;建立高通量筛选单克隆抗体的平台技术;及人源化抗体制备技术。 2)蛋白质与多肽药物输送系统研究开发新的蛋白质与多肽药物输送系统和给药途径,解决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稳定差、生物利用度低、体内靶向效率低等问题。部分代表性企业简介:百泰药业、亚宝药业、百奥药业,中生北控。 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8月,是中国和古巴在生物技术领域水平最高、投资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公司以研发和生产治疗恶性肿瘤的人源化性单克隆抗体和疫苗为主营方向,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 百泰生物药业拥有中国第一个世界水平的抗体人源化技术平台,代表了国际生物医药发展的核心技术和主流方向。公司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条全自动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产线,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技术最先进的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平台。 百泰生物药业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个人源化单抗药物泰欣生尼妥珠单抗,该药物于2005年4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物I类新药证书,填补了我国人源化单抗药物的空白。泰欣生能够特异性针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性治疗,在杀伤肿瘤细胞时不损伤正常组织,代表着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临床研究显示,泰欣生单药或联合放化疗对头颈癌、结直肠癌、神经胶质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癌症疗效显著,副作用低,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百泰生物药业积极开展国际化技术转化的同时,致力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开发的新药包括用于癌症治疗的EGF疫苗、用于牛皮癣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源化抗CD6单抗、用于逆转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CD3单抗等。 发展中的百泰生物药业以现代化大型生物制药企业为目标,以提高抗体药物研发能力与生产水平、提高人民健康为宗旨,通过国际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运营模式,致力于将生物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融入21世纪的健康事业,不断为社会奉献最先进、最优异的抗体药物,与您共同见证中国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的崛起!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药品研发、生产、物流于一体,是山西省医药行业首家股票上市公司和首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并跻身全国中成药企业50强。“亚宝”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下设5个分公司、13个子公司,有员工6000余人,。 资产总额 24 亿元, 年销售收入 15 亿元,年创利税 3 亿元, 并跻身全国中成药企业 50 强。公司科研实力雄厚,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北京药物研究院、太原药物研究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形成了立体式的研发体系,有硕士生、博士生以上学历的专业研发人员近 100 人,在北京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现代中药、生物药和化学药新型给药系统为主要研发方向。公司现已取得发明专利证书 29 项,实用专利证书 70 多项,目前正在研发的 80 多个项目,主要为国际先进的缓控释制剂、生物制剂、纳米靶向制剂的国家一、二类新药。 公司投入运行的八大生产基地,全部通过国家 GMP 认证,均按 GMP 要求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分别配置了国际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并对每个产品建立了高于国家法定标准的质量内控标准,确保药品质量。新建的北京生物制药和风陵渡工业园缓控释制剂生产线,总投资 5 亿多元、完全按照美国 FDA 和欧盟 cGMP 标准建设,其产品将销往欧美高端市场,年出口额将达到近 2 亿美元。 公司根据药品种类不同和重点销售渠道不同,分别建立了专业化的商务分销、药品代理、 OTC 促销、学术推广和国际贸易队伍,有各类营销人员 3000 余人,销售网点覆盖全国 30 个省市的高中低端市场,现正在建立山西省最大的药品配送中心。 公司相继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最具成长力企业、全国十大企业文化品牌、全国扶贫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公司以“用心做药,造福人类”为理念,不断做精产品,做优服务,做强企业,做大品牌,努力建设“世界亚宝、百年亚宝”,决心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百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于1995年正式成立,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家事业单位和全民所有制企业共同投资创立的专门从事生物工程制药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在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注册的高新技术医药企业。曾享受国家财政部的专项科技资金,是科学院京区首家原料和制剂均通过国家GMP认证的、具有蚓激酶原料和制剂国家GMP证书的生物制药企业。公司于2001年9月在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区购入24000平方米土地用于新生产基地建设,2004年8月底土建全面竣工,并于2006年4月通过了北京市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原料药和胶囊剂GMP认证,2007年9月通过小容量注射剂GMP认证。新生产基地共投资7500多万元,建设完成211#综合制剂厂房、212#原料药厂房及211#综合办公楼,总建筑面积13497平方米,建立了原料药生产车间、小容量注射剂生产车间、胶囊剂生产车间及相关配套设施。目前百奥药业拥有蚓激酶、醋酸奥曲肽、胰激肽原酶原料药GMP证书和胶囊剂、小容量注射剂的GMP证书。百奥药业生产基地采购设备百余台套,其中包括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设备,主要设备有:美国引进的IPS1400*400*300 3bar层析系统及装柱机,符合FDA认证标准,是目前在国内甚至在亚洲最大的中低压层析系统;VMF400振动膜分离系统,该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分离原理,大大提高处理量,并大幅提高分离质量;高效混合匀浆泵,该泵是目前国内转速最高的混合泵,处理能力巨大;大型冻干机2台,其冻干总面积达到45平米,单次最大处理量800升原料;小型冻干机1台,面积1平米;纯水系统2套,每小时产纯化水5吨,注射用水每小时1吨。其他设备包括除菌过滤设备、板框压滤、消毒柜、高效药用球磨机、旋涡振荡筛、全自动胶囊充填机、自动卧式圆瓶贴标机、安瓿西林瓶通用灌封机、杀菌干燥机、湿热灭菌柜等生产设备。实验室软、硬件基础:课题的承担单位北京百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发队伍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研发团队,并依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雄厚的技术基础,形成了深厚的技术储备。目前百奥药业研发部拥有专职研发人员8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本科3人。研发实验室4间,占地400平方米,实验室总投资近450万元,各项设备设施齐全(拥有分析型HPLC2台、制备型HPLC1台、紫外分光光度计、AKTA分离纯化系统等),能独立承担蛋白分离纯化、多肽药物合成、制剂、分析等药品研制过程中主要的研究工作。在多年药品开发经验的背景下,研发部建立了系统的研发管理制度来规范研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课题联合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在蛋白质与大分子研究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生物物理研究所拥有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实验室平台,平台配置有国际一流的实验仪器。百奥药业通过对接实现了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紧密联合,使该所的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在承担国家科研课题的同时也成为公司最具实力的研发部门,真正实现了科技与市场的链接,在大分子蛋白、细胞生物物理技术的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实用性科研成果。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科学院的国有资产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以蛋白质产业为主业,包括体外诊断(IVD)产品和蛋白质药物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其售后服务。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所办企业。2006年2月,中生北控生物科技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9年7月,公司被认定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2009年12月被正式命名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百家创新型企业。2010年6月,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北京市著名商标。公司成立20多年以来,首创中国酶法诊断单、双试剂产品系列,成功开发了肝功类、血脂类、肾功类、心肌类、特种蛋白类、微量元素类、糖代谢类等系列试剂盒80多个品种、200多个规格单、双生化试剂。诊断试剂系列产品于1990-2000年历年均被评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拳头产品,被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经济委员会评定为2002年北京名牌产品,2005年被人民日报等权威机构评为我国诊断试剂市场产品质量用户满意品质信誉第一品牌。在保持生化诊断系列产品销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产品结构不断拓展,遍及IVD行业的各个分支,成功研制开发了免疫诊断系列产品和分子诊断系列产品,制造体系日益完善。2002年,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4年7月又顺利通过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备最严格和完备的质量体系。2005年,公司严格按照GMP标准建设了11000多平方米面积的新基地,配备国内一流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微机联网和自动化联线等先进的生产工艺。经过二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中生北控公司拥有500多家代理商和销售商,拥有该行业75%以上的用户,形成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成为占领国内IVD行业市场份额最多的企业。同时,公司的系列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海外市场不断拓展。中生北控公司自创建以来,一直以推动IVD行业发展为己任,遵循“诚信、合作、敬业、创新”的企业精神,推行全局多元化的发展目标,不断丰富产品结构,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品质量。目前,中生北控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若干个子公司的集团化公司,产品主要包括体外诊断产品和蛋白质药物两大系列,涵盖了蛋白质多肽类药物(蚓激酶等)、生化诊断试剂系列产品、免疫诊断试剂系列产品、分子诊断系列产品、生化分析仪、免疫检测分析仪、妇幼保健快速诊断产品、金标快速诊断产品、参考品以及质控品等。面向未来,中生北控将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着力打造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性价比国际优势的临床生化检测系统和免疫检测系统,不断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契合自身优势特点加以消化,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公司生存与发展之不竭动力,志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蛋白质产业的先行者,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贡献力量,服务人类健康。三、产业布局基于上述情况,拟建设的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区集教育、科研、技术转移转化与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形成以生物物理所、遗传所、理化所等单位为主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基地。形成区域环境优美,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可满足生物技术产业化和研发用房需求的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区建设项目计划占地5万平米,总投资10亿元。其中基建投资3-4亿元,建设分两期进行,产业化大楼和GMP厂房拟先行启动,二期工程主要建设研发大楼。计划入驻5-8个产业化项目,投资3-5亿元。同时,园区还将预留15000平方米建设专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吸引生物医药企业入驻。预计未来5-10年内,吸引10家企业入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计划投资2亿元,可以提供各类常用的大型仪器。四、产业支撑项目根据规划,拟提供如下成果作为首批引入生物医药园区的候选项目。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结晶微球口服输送系统及吸收机制研究一、项目研发背景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口服输送系统,不论是纳米粒、微球、脂质体、胶束还是水凝胶,几乎均是以聚合物材料为载体,将蛋白质与多肽药物进行包裹或吸附。鉴于有些聚合物材料在体内可引起炎症反应,因此,我们在确保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口服输送系统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双重条件下,提出了一种制备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口服输送系统的新思路,即借助蛋白质与多肽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采用“液间成球结晶技术,制备一定密度与尺寸的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结晶微球,在PEG、磷脂等保护剂的作用下迅速通过粘液层,突破粘液屏障与酶屏障,药物以较高的浓度与肠上皮接触,促进药物吸收”。药物结晶微球的制备不借助于任何聚合物,从而保证了输送系统的安全性。运用双光子显微活体成像技术对药物结晶微球的吸收途径与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更加直观的揭示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的体内吸收途径与过程,为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口服输送系统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二、项目前期进展情况本项目已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通过液间成球结晶技术及冷冻干燥制得胰岛素药物结晶微球,辅以PEG、磷脂等保护剂制备药物结晶微球混悬剂。采用健康大鼠进行口服降血糖效应评价,并对PEG链长与用量对药物结晶微球的保护作用以及药物结晶微球的吸收途径与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制备的胰岛素药物结晶微球形态规则,粒径在1-5mm之间,分布较均匀。胰岛素药物结晶微球混悬剂对处于正常生理态的大鼠表现出良好的降血糖效果,而胰岛素粉末无降血糖作用。药物结晶微球与粉末在体外与肠粘液层共孵育时,随PEG链长与用量的增加,对药物的保护作用增强。应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发现FITC标记的胰岛素药物结晶微球在肠淋巴结中的蓄积相对较多等。基于上述原因分析,本研究项目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三、下一步重要工作和研发目标药物结晶微球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研究(1)药物结晶微球制备与影响因素考察。(2)药物结晶微球的制备过程对其高级结构的影响。(3)理化性质研究: 药物结晶微球混悬剂的体外表征、抑酶活性与促扩散作用。药物结晶微球的口服吸收机制研究(1)细胞水平:采用细胞模型考察药物结晶微球的转运。(2)在体水平: 采用插管(肝门静脉与肠淋巴插管)技术,测定门静脉血中与淋巴液中药物浓度;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与双光子显微活体成像技术等研究药物结晶微球口服 吸收的部位及途径。口服生物利用度与效应研究(1)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外源性胰岛素、降钙素药代动力学,获得血药浓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相关数据。(2)采用正常生理态健康大鼠和疾病模型大鼠,评价药物结晶微球混悬剂的生物效应。安全性评价(1)采用组织切片法研究药物结晶微球混悬剂一次及多次给药后,对健康大鼠及模型大鼠肠道正常生理结构的影响;(2)通过测定血液生化指标预测药物结晶微球混悬剂对健康大鼠及模型大鼠多次给药后的系统毒性。四、所需经费和重要研究平台本项目的前期研究是亚宝药业委托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多肽药物实验室进行的,投资共计1500万元。蛋白质与多肽实验室具备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口服输送系统的制备、体内、外评价的实验条件;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研究布局,组建了开放式大型仪器科学研究平台,基本上满足了本项目对仪器和设备的需要。主要包括:低温环境扫描电镜、双光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超速低温离心机、荧光活体成像系统等,可以完成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结晶微球的制备与表征,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口服输送系统的生物效应评价及口服吸收机制研究。与北京大学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及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广泛合作有利于放射同位素标记示踪药代动力学的顺利开展与完成。五、社会和经济效益预测药物释放技术领域正在经历着较大的发展。目前,大多数药品必须通过注射剂释放,而药物释放公司正在开发一些新的释放方式,这将进一步推动传统药物市场份额的扩大。以胰岛素为例,以全新释放形式出现的口服胰岛素,正在改变着传统胰岛素市场的格局。 目前,全球的胰岛素治疗剂的销售可达3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12.5亿美元的份额,预计美国的胰岛素市场将会逐年地增长。胰岛素作为注射剂使用已有75年以上。大多数的患者需要每天注射3到4次,这很不方便并且导致了患者较低的顺从性。随着患者人群的不断扩大,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已促使一些公司开发用于胰岛素释放的可供选择方法。一旦一些这样的技术被批准,就会带来市场的迅速膨胀。注射用前列地尔胶束的研制开发一、项目研发背景微循环障碍相关心血管疾患和脑血管疾患的病死率,分别占病死率第二、三位,已成为威胁全人类健康和影响医疗财政的重要问题之一。前列地尔是目前治疗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疗效比较显著的药物之一,具有强烈的扩张血管、防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肢体血管疾病、肝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由于前列地尔会快速被体内的酶代谢失活,主要代谢器官在肺部,经一次循环约95% 的前列地尔被代谢失活,临床应用时需要较大剂量、频繁且长时间持续给药以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前列地尔药理活性强,长时间大剂量静脉输注游离的前列地尔往往导致血管强烈刺激等严重不良反应。为了减轻不良刺激反应,常常采用一定的制剂手段将药物进行包裹,如制备成脂微球、脂质体等。我们研制开发了注射用前列地尔胶束制剂。与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脂质体、脂微球等制剂相比,胶束给药系统最突出的优点是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稳定性好、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二、项目前期进展情况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论证工作,在“2005年北京科委重大科技计划课题专项资金”和公司自筹资金的支持下,本项目自2004年6月进入实施阶段,完成了处方工艺研究、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小鼠急性毒性研究、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研究、溶血性刺激性过敏性研究等临床前研究工作,并就胶束形成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对产业化设备和生产线进行了前期调研、设计以及工艺参数的实验室预试。2009年获得临床批件,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三、下一步重要工作和研发目标在课题任务期内,计划在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总投资1500万元,建立符合GMP要求的规模化胶束药物生产线设计、安装、调试,制备能力达到(5万瓶/批)。四、所需经费和重要研究平台规模化胶束药物生产线符合GMP要求的规模化胶束药物生产线的设计、安装、调试、样品试制。1、设备添置;2、厂房改造;3、样品试制。1500万1、设备添置(冷冻干燥机200万;空调机组50万;大型旋蒸150万);2、厂房改造(350万;净化面积建设费用(400万);3、样品试制(100万)。说明:由于本品属于“静脉注射微粒给药系统”,制备工艺特殊,一般通用的注射剂生产线不能满足本品生产的需要,而且本品是创新特殊制剂,样品的药学性质与其生物学效应密切相关,需要严格控制生产条件,用工艺控制产品的质量,保证样品批与批之间的均一性。制备要求全程质量控制,因此确定在公司现有厂房设备的基础上,单独建立胶束药物生产线。五、社会和经济效益预测参考目前国内前列地尔制剂市场容量,预计本课题产品在2014年投产后,生产规模可达到年产注射用前列地尔胶束200万瓶,销售收入2亿元/年。由于技术壁垒高和专利保护,其他单位很难仿制,从而预计将为百奥药业带来持续的利税增长。肿瘤新生血管靶向抗体药物huAA98一、项目研发背景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的理论是Judah Folkman教授于1971年提出的,自此之后肿瘤血管生成逐渐成为近几十年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同时,由于针对肿瘤血管的抗肿瘤抗体具有广谱性好、抗耐药性、渗透性好等优势,靶向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性抗体也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Avastin是首个上市的也是迄今唯一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抗体药物,在2009年的销售额已达60亿美元。而我国目前尚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肿瘤血管靶点的抗体药物上市。因此,huAA98的成功上市将为我国在肿瘤血管抗体研发填补空白,具有潜在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huAA98是抗肿瘤新生血管的人源化抗体,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针对其原创发现的肿瘤血管新靶点CD146研制而成,对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多种高发性肿瘤具有显著抑瘤效果。该抗体从靶点发现到抑瘤机制的阐明都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一株具有抑瘤效果显著、机理明确、广谱性高的源头创新型肿瘤治疗性抗体。二、项目前期进展情况huAA98具有以下优越性:1、新靶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146特异表达在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上,是介导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功能分子,抑制CD146的功能将导致血管新生受阻。研究结果作为封面论文在Blood上发表,被国际同行评为“新发现”入选Faculty of 1000 Biology。最近,建立了血管内皮CD146特异敲除动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血管内皮CD146特异敲除小鼠中黑色素瘤的生长明显要小于野生型小鼠,再次证明了CD146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ZL 99107586.2)并入选第一届“全国杰出专利工程技术”,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新机制:(1)揭示CD146介导信号传导新功能,发现CD146不仅是一个粘附分子,而且具有细胞膜受体的功能。肿瘤分泌物中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可引发CD146发生二聚化(Cell Res. 2006;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7),激活胞内p38/IKK/NF-kB信号途径,上调IL-8、VEGF、ICAM-1和MMP-9等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诱导表达(Mol Cancer Ther. 2006),促进血管新生。另外,CD146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受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该调控通过NADPH氧化酶NOX4介导(Free Radic Biol Med. 2010),进一步揭示了CD146在肿瘤血管生成中与其它促血管生成因子的交叉调控机制。这些作为CD146膜受体功能的主要实验证据被国际同行引入有关CD146受体功能的综述文章(Biochim Biophys Acta. 2009)。(2)提出“肿瘤微环境诱导抗原新表位”假说,丰富肿瘤标志分子的内涵。最新研究发现,CD146发挥受体功能的结构基础依赖于其氨基酸序列中C453-C499形成的二硫键决定的构象型表位(Hybridoma 2008,J. Cellular Physiology. 2008; Labmedicine. 2009; Anticancer Research. 2007; Cell Research. 2006) 。该构象型表位的形成可能是肿瘤分泌物诱导的结果。利用针对CD146不同表位的抗体库对其功能的抑制实验表明,只有抗该表位的抗体AA98对CD146介导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具有抑制功能,更加印证了该构象型表位是CD146发挥功能的结构基础(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09)。据此我们提出“肿瘤特异抗原表位”的新概念(申请发明专利200810057260.7),将肿瘤标志物的概念从分子水平延伸到表位水平,为筛选鉴定新的肿瘤靶标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及策略。3、新型抗体药物:抗体AA98具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可抑制多种肿瘤生长,对肝癌、胰腺癌、肌肉瘤及黑色素瘤的抑制率分别为70.5%、48.7%、49.8%及85%。在此基础上,我们对AA98进行了人源化改造,并完成临床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了分泌huAA98工程细胞的主细胞库及工作细胞库,均通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检定;(2)建立了WAVE灌流中试生产工艺,规模可达227L,表达量超过300mg/L;(3)建立了中空纤维过滤-亲和层析-分子筛层析的克级产品纯化工艺,产品纯度超过95%;(4)建立了包括分子量测定、紫外全波长扫描分析、等电点分析、肽指纹图谱分析等理化性质的检定方法,建立了huAA98的效价测定、纯度分析、内毒素含量检测、Protein A残留检测、宿主蛋白残留检测等质控方法及标准,完成剂型及稳定性研究,冻干制剂在37的3个月长期稳定性实验中仍能保留95%的活性;产品已送中检所检定;(5)完成了huAA98的体外及体内水平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huAA98可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移,可显著抑制多种肿瘤的生长。预计2013年可申报临床,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肿瘤血管的抗体药物。相关研究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4项,技术转让2项。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huAA98工程细胞已获得中检所检定报告2项。三、下一步重要工作和研发目标huAA998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临床前研究,申报临床准入,有望进入临床试验,力争完成临床II/III期研究。四、所需经费和重要研究平台目前本项目共需经费支持800万元,其中包括建立中试级GMP车间,完成临床前药物的药代、药理、毒理检定报告,整理临床前研究资料,获得GLP实验报告或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报告。所需重要研究平台:符合准GMP标准的中试车间,满足各类蛋白质药物生产纯化的流程、符合蛋白质药物制剂包装规范。五、社会和经济效益预测2007年,抗体药物的年销售额达240亿美元,占蛋白药物市场份额持续增加,至今已达1/3,成为蛋白药物中市场份额增加最快的领域。截止2009年,美国FDA已批准上市的37种单抗药物中抗肿瘤药物15种,药物靶点分别为EGFR、CD20、VEGF-A、CD33、HER2等。可见国际上还没有以CD146为靶点的抗体药物;而采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策略的单抗药物中,靶点大部分是肿瘤血管生成因子(VEGF),以Avastin为例,2007年的销售额已达24.53亿美元,2009年攀升至60亿美元。据预计,2011年肿瘤抗体药物的销售额将达到140亿美元,将占所有抗体药物销售额的47.1%。在我国,截至2008年,SFDA批准的抗体药物中,绝大多数是国外引进的仿制品,自主研制的抗体药物很少,且为鼠抗体。国内仅有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策略的药物重组恩度, 是在国外已有的药物基础上的配方改良产品。本项目的抗体针对多种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如结肠癌、肝癌、黑色素瘤等)新出现的构象型抗原表位,实验数据已证实其具有高效广谱治疗肿瘤的作用,预期产品可应用多种肿瘤的治疗,无疑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家产业化政策的支持下,本项目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肿瘤血管的肿瘤抗体国家一类新药,年销售额可达到5亿元左右。CD6单抗(伊立珠单抗)CD6单抗(伊力珠单抗)即将于2012年上市,据目前形势估计,CD6单抗上市第一年销售额可达6,000万元。CD6单抗由古巴分子免疫中心开发,是通过抗原表位预测技术(detopes)得到的人源化抗CD6单克隆抗体,该单抗在NS0工程细胞中表达,经细胞发酵、蛋白纯化等工艺而制成的高纯度液体制剂。该抗体的分子量大约为150KDa,属IgG1亚类(型)免疫球蛋白。CD6单抗选择性识别胸腺髓质T细胞、外周淋巴组织的T细胞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这些细胞高水平表达CD6分子。T1h单抗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检定方法已验证,已建立了可控的工艺控制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具有一致性。CD6单抗的临床前试验已在古巴完成,目前正在古巴和印度进行银屑病和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研究。古巴I期临床研究共入组13名患者,于2007年完成。印度II期临床研究计划入组70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0名银屑病患者。2007年完成银屑病治疗II期临床研究,2008年启动银屑病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共计入组213人,目前已完成全部的入组。2009年完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II期临床研究,即将开展III期临床研究。迄今为止超过 380例患者进入了CD6单抗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临床试验,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了初步的评价。抗膀胱癌导向药物BCMab1一、项目研发背景膀胱癌为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95来源于膀胱上皮,其中以移行细胞癌最为常见。尽管目前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疗,但仍有高达40%80% 的患者要发生一次或多次复发,10%15% 的患者发展为更高级别的肿瘤,或发生转移。膀胱癌在肿瘤切除后的极易复发是临床的一个重要难题。目前用于膀胱灌注预防复发的药物主要分以下几类:1.抗肿瘤化疗药物,如噻替哌、阿霉素、丝裂霉素、表阿霉素、喜树碱类等。2.免疫增强剂,以卡介苗(BCG)为主。3.一些具有调节机体免疫能力,抑制肿瘤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以上几类药物可以单独使用或者联合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膀胱癌的术后复发率,但是因为特异性差,肿瘤多药耐药性(MDR)等问题的存在,总体疗效并不理想。以上药物或者由于分子量小(如各类化疗药物),可非特异性地作用于全膀胱及尿道,经膀胱及尿道粘膜吸收后,产生局部及全身的毒副作用;或者会诱发迟发型超敏反应,引起强烈的局部炎症(如卡介苗)。因此,寻找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在膀胱癌的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并进行筛选,获得了112株杂交瘤细胞。通过ELISA及流式细胞术,最终筛选到一株能与T24和EJ细胞高度特异结合的并具有全新功能单克隆抗体BCMab1。经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证实,BCMab1单抗与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和EJ、以及人膀胱癌组织呈强阳性反应,阳性程度随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升高;而与正常人膀胱组织呈阴性反应,与正常人组织和其它正常组织无交叉反应。对其他肿瘤细胞均无交叉反应。通过对该抗体的系统研究,我们鉴定了该抗体所识别的肿瘤抗原,并且探明了其抗肿瘤的作用机理。本项目中的“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BCMab1及其免疫毒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本项目最终的研究目标是作为I类新药上市,造福膀胱癌患者。二、项目前期进展情况1.全新靶点首次鉴定发现BCMab1单抗识别的膀胱癌细胞靶点为异常糖基化修饰的整合素a3b1,BCMab1单抗识别的表位为整合素a3b1上的糖结构硫酸唾液酸路易斯三糖:SO43Gal1-4(Fuca1-3)S046GlcNAc。通过人全基因组基因芯片和膀胱癌不同分期分级的组织芯片,结合RT-PCR、Northern 杂交及免疫组化,进一步证实异常糖基化修饰的整合素a3b1只表达于人膀胱肿瘤的细胞膜上,并与膀胱癌的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异常糖基化修饰的整合素a3b1可作为一种全新的人膀胱癌肿瘤标记物应用于膀胱癌的诊断与治疗。2.BCMab1单抗抗癌机理明确我们用BCMab1单抗处理体外培养的T24和EJ细胞,发现BCMab1单抗能有效地抑制T24和EJ细胞的迁移、粘附和侵袭,并通过影响细胞周期,最终抑制T24和EJ细胞的增殖。用BCMab1单抗腹腔注射荷人膀胱癌皮下移植瘤裸鼠,通过测量裸鼠移植瘤的体积,连续观察BCMab1单抗的抑瘤效果,发现BCMab1单抗能显著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采用BCMab1单抗膀胱灌注荷人膀胱癌原位移植瘤裸鼠,采用活体成像技术动态监测BCMab1单抗对裸鼠膀胱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发现较低浓度的BCMab1单抗即可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提高一定的抗体浓度后,裸鼠膀胱内的移植瘤完全消失。所有经BCMab1单抗给药的动物均没有出现全身及局部副作用。以上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细胞模型还是在动物模型,BCMab1抗体均有很强的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BCMab1单抗的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以及作为靶向药物在动物模型中抗肿瘤的效果表明:其所识别的膀胱癌抗原异常糖基化修饰的整合素a3b1是一个全新的人膀胱癌肿瘤标志物。制备以BCMab1单抗为基础的导向药物进行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既能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不损伤膀胱粘膜,不被膀胱粘膜吸收,又能避免经静脉使用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因此,开发BCMab1单抗药物靶向治疗膀胱癌,在人类攻克膀胱癌这一世界难题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3.免疫毒素BCMab1-Ra预防病人术后复发疗效显著我们用BCMab1单抗与蓖麻毒素蛋白A链(Ra)偶联,制备成免疫毒素BCMab1-Ra,与常规化疗药物丝裂霉素C作对照,对106例不同病理分级和肿瘤分期的术后膀胱癌病人进行术后预防肿瘤复发的治疗。免疫毒素BCMab1-Ra治疗52例,2年内复发6例(复发率11.5%),有2例出现局部副作用。丝裂霉素C治疗54例,2年内复发15例(复发率27.8%),有16例出现副作用(10例膀胱炎,5例白细胞减少,1例发热)。免疫毒素BCMab1-Ra治疗组的病人血清均没有发现人抗小鼠抗体(HAMA)。上述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复发率(11.5% vs 27.8%)还是副作用(3.8% vs 29.6%),免疫毒素BCMab1-Ra均要优于丝裂霉素C,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抗膀胱癌药物。4.产品的技术优势分析国内外抗体药物的研发现状,我们发现制约我国抗体药物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点:(1)缺乏原始创新的新靶点和新功能抗体;(2)缺乏大规模生产抗体药物的先进技术和纯化工艺。目前治疗性抗体研究领域面临双重挑战:国际制药巨头争抢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自主研发抗体新药的紧迫需求。本项目属于原始创新,国内外尚无同类药物上市。BCMab1单克隆细胞株已保存到“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受理编号为No.3845)。专利申请号为201010251384.6。国内外学者构建了各种导向药物试图用于膀胱癌的治疗,主要用于预防术后复发,清除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但目前的研究多停留于体外水平,大样本的原位动物模型试验和临床试验尚未见报道。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BCMab1及其免疫毒素是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治疗膀胱癌新型药物。在多年临床前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已治疗五十余例各期膀胱癌患者,并与临床常规化疗药物进行了系统性比较,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在后续研究中,优化了治疗方案,疗效较前期研究有更显著的提高。另外,在产品的生产上,由于膀胱灌注给药,避免了血液的稀释,加上BCMab1单抗的高特异性,极少的给药剂量就足以满足要求,而且无需生产场地的规模投入,大大降低了药物的生产成本。除了偶联毒素治疗膀胱癌之外,利用BCMab1单抗的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还可偶联一些标记分子(如同位素),制备膀胱癌的诊断试剂。三、下一步重要工作和研发目标制备用于临床前研究所需的BCMab1单抗及其免疫毒素BCMab1-Ra并进行产品质量控制,达到GLP标准。完成药效、毒理和安全性评价等全部临床前试验,获得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报告,获得国家I类新药临床批件,进行临床I期、II期、III期试验,获得国家I类新药证书。本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终目标是作为I类新药上市,造福膀胱癌患者。年度年度任务年度指标第一年完成人源化抗体BCMab1及免疫毒素的中试生产工艺1. 稳定表达人源化抗体BCMab1的优质细胞株2. 符合质量标准的人源化抗体BCMab1产品3. 具备10升以上的细胞罐培养系统4. 符合质量标准的免疫毒素生产工艺第二年完成人源化抗体BCMab1及免疫毒素的药效、急慢性毒理、生殖毒性、安全药理等试验1. 人源化抗体BCMab1及免疫毒素的药效学研究2. 人源化抗体BCMab1及免疫毒素的药理学研究3. 人源化抗体BCMab1及免疫毒素的毒理学研究4. 人源化抗体BCMab1及免疫毒素的安全性评价第三年完成质量控制标准,获得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报告,申报并获得国家I类新药临床批件1. 质量控制标准规程的制定2. 申报临床批件全部资料的准备第四年开展临床I期、II期1. 临床安全性、有效性数据分析2. 临床随访记录收集第五年开展临床III期试验,获得国家I类新药证书,新药上市1. 临床安全性、有效性综合评价2. 新药证书及新药上市四、所需经费和重要研究平台本项目可采取一次买断方式,也可根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进行合作开发。申报临床期间,不计场地、人工及大型仪器,计划需要新增投资800万元。1.申报临床研究费用本项目申报I类新药的I期临床研究费用预计人民币300万元,用于质量控制指标和临床前动物试验。其中质控指标将联合中检所,按照国家药监局人用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要点进行,费用100万元;临床前动物试验包括药效学研究、药代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药效部分包括体外试验、体内试验,将独立完成,费用50万元;药代部分和安全性评价(包括急毒、长毒等实验),将委托北京国家安全性评价中心,费用150万元。共计300万元。2.生产车间改造投入费用本项目生产车间改造投入费用预计500万元。用于车间改造、部分仪器试剂和耗材购买、产品中试工艺研究以及申报临床所需样品和材料的准备。费用包括:实验室及生产车间改造300万元、产品中试工艺的研究和申报临床所需材料的准备200万元。共计500万元。车间生产的导向药物的产量足可以满足市场容量。3.经费投入分析经费筹措方式灵活多样,可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开展临床试验。第一阶段:申报临床阶段,投入800万元(即申报临床研究的300万元和生产车间改造投入的500万元),两年左右的时间即可获得临床批件。这时可引进资金进行临床I期、II期、III期,并完成新药审批程序。第二阶段:获得新药证书,这时也有两种选择:一是转让,二是自行生产销售。该项目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重点支持的生物高科技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可申请获得国家在产业政策上和推广应用上的多项扶持。五、社会和经济效益分析2002年全球膀胱癌患者为35万人,膀胱癌发病率位于第9位,致死率位于第13位。我国膀胱癌发病率为7.9/10万人,其中70%的膀胱癌病人在5年内有一次或数次复发,临床采取术后两年高密度复查(每季度一次),此后逐年减少来监测复发。抗体药物具有靶向好、效率高、作用机理明确和成功率高的特点,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类蛋白质药物,销售额以35%的增长率逐年递增(小分子化合物药物的增长率为6-8%)。截至2009年,全球共有36种抗体类药物应用于临床,年销售额约为320亿美元,约占生物技术药物市场份额的1/3。在我国SFDA批准的抗体药物中,绝大多数是国外引进的仿制品,自主研制的抗体药物很少。目前治疗性抗体研究领域面临双重挑战:国际制药巨头争抢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自主研发抗体新药的紧迫需求。本项目属于原始创新,国内外尚无同类药物上市。该药物作用的靶点为全新靶点,前期试验表明,该药物进行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既能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不损伤膀胱粘膜,不被膀胱粘膜吸收,又能避免经静脉使用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因此,开发BCMab1单抗药物靶向治疗膀胱癌,在人类攻克膀胱癌这一世界难题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除偶联毒素治疗膀胱癌之外,利用BCMab1单抗的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还可偶联一些标记分子(如同位素),制备膀胱癌的诊断试剂,以拓宽市场应用的范围,具有良好的后续开发前景。因此尽快将BCMab1单抗为基础的抗膀胱癌导向药物产业化,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治疗炎症反应综合症的单克隆抗体一、项目研发背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它是机体修复和生存而出现过度应激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当机体受到严重打击后出现发热、白细胞增多、心率和呼吸加快等症状和体征时,临床多诊断为脓毒血症或败血症,这种疾病能放大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器官衰竭和死亡。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800万败血症病人,我国每年有败血症病人近400万人。败血症的死亡率极高达到30%,仅美国每年死于败血症的人就多达21.5万人,其死亡率已经超过了心梗,成为良性疾病的第一死因。发展有效的败血症的治疗药物是人类医学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过去在治疗严重败血症的方法以抗发炎药、抗生素、血管增压剂及大量点滴输液等支持性疗法为主,但效果有限。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专门用于治疗这种致命性疾病的药物只有礼来公司的重组人类活性蛋白C (drotrecogin alfa、Xigris),它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产生凝血调节因子人体活化蛋白C,其具有促进血栓溶解及抗发炎作用,帮助维持血流通畅并防止多重器官衰竭发生,进而使重度败血症死亡率降低20%-30%。然而Xigris具有抗凝血作用,不适用于内出血、中风、头部手术或创伤的患者,而且由于其致命性的出血副作用,并没有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好处,而且治疗费用高昂,一个疗程高于一万美金。2009年初发生的一起使用Xigris增加患者出血致死事件使其可用范围受到进一步限制.目前HMGB1作为治疗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新靶点,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通过动物疾病模型以及病人血液标本等研究,已确认HMGB1与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缺血再灌注、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肺损伤、急性肝衰竭、以及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HMGB1与早期促炎细胞因子相比具有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