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模拟题 2020.doc_第1页
2013年高考模拟题 2020.doc_第2页
2013年高考模拟题 2020.doc_第3页
2013年高考模拟题 2020.doc_第4页
2013年高考模拟题 202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三新课标 35原子物理复习 题 2013,3,4 命题人:陈老师 学号_. 姓名_. 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 (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代号填在卷的答题栏中,本题共57小题)1. 下图中有四幅图片,涉及到有关物理学发展历史的四个重大发现,则下列的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X光是居里夫人最先发现的.B.天然放射性是贝克勒尔最先发现的.C.法拉第发现了磁生电的方法和规律.D.为了维护世界和平,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核能的利用得益于质能方程,质能方程在世界上得到了的广泛应用,正影响着今天的世界,因此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2. 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这些岩石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比如,有些含有铀.钍的花岗岩会释放出放射性惰性气体氡,而氡会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射出射线,这些射线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及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根据有关放射性知识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取40个氡原子核,经7.6天后就只剩下10个氡原子核了B.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所释放出的C.射线一般伴随着或射线产生,在这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也最强D.发生衰变时,生成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4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经常开窗通风也是减少日常环境中氡的放射性危害的重要措施B.把放射性元素掺杂到其它稳定元素中,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会变短C.(钍)经过多次和衰变,变成(铅)后,铅核比钍核少了16个中子D.放射性射线能杀死生物体细胞或诱发基因突变,故任何剂量的射线对人体都会产生伤害4. 现在太阳向外辐射的能量是由于太阳内部氢核聚变产生的,大约在40亿年以后太阳内部将会启动另一种核反应,其核反应方程为:,到那时太阳向外辐射的能量是由上述两种核反应共同产生的.已知的质量为m1,的质量为m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3m1m2 B.3m1m2 C.3m1=m2 D.m1=3m25.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物理学史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资源,通过学习大师们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本题所列举的科学家都是为物理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下面列举的事例中正确的是A.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B.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学说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发光现象C.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方法给予证实D.是爱因斯坦发现光电效应现象,普朗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提出了光子说6. 太阳放出的大量中微子向地球飞来,但实验测定的数目只有理论值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一直困扰着科学界,后来科学家发现中微子在向地球传播的过程中衰变为一个子和一个子.此项成果获“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一.若在衰变中发现的子速度方向与中微子原来方向一致,则子的运动方向A.一定与子同方向 B.一定与子反方向C.不一定与子在同一直线上 D.一定与子在同一直线上7.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开发深太空的科技水平又上升到新的层次,我们知道当人类进入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时,能源成为困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大问题之一,现代使用的大部分能源都存在着资源有限,污染严重的问题,氢核聚变作为清洁能源正日益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而月球上含有大量的氦三是进行热核反的原材料,也是公认的无污染能源,下面是一核反应方程聚变方程,用c表示光速,则A.X是质子,核反应放出的能量等于质子质量乘B.X是中子,核反应放出的能量等于中子质量乘C.X是质子,核反应放出的能量等于氘核与氚核的质量和减去氦核与质子的质量和,再乘D.X是中子,核反应放出的能量等于氘核与氚核的质量和减去氦核与中子的质量和,再乘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中子和质子结合成氘核时放出能量B.升高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可缩短其半衰期C.某原子核经过一次衰变和两次衰变后,核内中子数减少4个D.射线的电离作用很强,可用来消除有害静电9. 元素X的原子核可用符号表示,其中a.b为正整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b等于原子核的质量数B.a等于原子核中的中子数,b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C.a等于原子核的电荷数,b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D.a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b等于原子核中的核子数10. 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利用回旋加速器,通过Ca(钙48)轰击Cf(锎249)发生核反应,成功合成了第118号元素,这是迄今为止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实验表明,该元素的原子核先放出3个相同的粒子X,再连续经过3次衰变后,变成质量数为282的第112号元素的原子核,则上述过程中的粒子X是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粒子11. 2006年美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利用回旋加速器,通过Ca(钙48)轰击Cf(锎249)发生核反应,成功合成了第118号元素,这是迄今为止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实验表明,该元素的原子核先放出3个相同的粒子x,再连续经过3次衰变后,变成质量为282的第112号元素的原子核,则上述过程中的粒子x是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粒子12.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该卫星担负多项科研任务,其中一项是探测月球上氦3的含量,氦3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融合发电燃料,可以采用在高温高压下用氘和氦3进行核聚变反应发电.若已知氘核的质量为2.0l36u,氦3的质量为3.0150u,氦核的质量为4.0015u,质子质量为1.00783u,中子质量为1.008665u,lu相当于93l.5Me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氘和氦3的核聚变反应方程式,X是中子B.氘和氦3的核聚变反应释放的核能约为17.9MeVC.一束太阳光相继通过两个偏振片,若以光束为轴旋转其中一个偏振片,则透射光的强度不发生变化D.通过对月光进行光谱分析,可知月球上存在氦3元素13. 碘131()是重要的核裂变产物之一,因此它可以作为核爆炸或核反应堆泄漏事故的信号核素.碘131本身也具有放射性,它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碘131有78个中子,射线是高速电子流B.碘131有78个质子,射线是高速电子流C.碘131有78个中子,射线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D.碘131有78个质子,射线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14. 已知某单色光的波长为,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普朗克常量为h,则该电磁波辐射的能量子的值为A.hc B. C. D.15. 表1给出了各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和频率,表2给出了几种金属的极限频率0和极限波长0,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表1各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和频率光的颜色波长nm频率1014Hz光的颜色波长nm频率1014Hz红7706203.94.8绿5804905.26.1橙6206004.85.0蓝靛4904506.16.7黄6005805.05.2紫4504006.77.5表2几种金属的极限频率o和极限波长0铯钾锌银铂0/Hz4.5510145.3810148.07101411.5101415.310140/nm660558372260196A.用黄光和绿光照射金属钾表面时都能发生光电效应 B.用绿光照射钾发射出的某光电子P与用紫光照射钾发射出的某光电子Q相比,P的动能一定小于Q的动能C.黄光能使表中的4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D.用蓝光照射铯和钾时,发射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分别为Ek1和Ek2,Ek1一定大于Ek216. 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经过核反应后生成一个氦核和一个中子,同时放出一个光子.已知氘核、氚核、中子、氦核的质量分别为m1、m2、m3、m4,普朗克常量为h,真空中的光速为c.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个反应的核反应方程是B.这个核反应既不是聚变反应也不是裂变反应C.辐射出的光子的能量E=(m3+m4m1m2)c2D.辐射出的光子的波长=1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X射线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辐射发出的B.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C.光电效应揭示了光具有波动性D.原子核的半衰期不仅与核内部自身因素有关,还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有关18. 氢原子从能级m跃迁到能级n时辐射红光的频率为v1,从能级n跃迁到能级k时吸收紫光的频率为v2,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若氢原子从能级k跃迁到能级m,则A.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v1 + hv2 B.辐射光子的能量为hv1 + hv2 C.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v1 - hv2 D.辐射光子的能量为hv2 hv1 19.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地震和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其中放射性物质碘131的衰变方程为+Y.根据有关放射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Y粒子为粒子B.的半衰期大约是8天,则若取4个碘原子核,经16天就一定剩下1个碘原子核了C.生成的处于激发态,还会放射射线.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也最强D.中有53个质子和131个中子20. 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属内的每个电子可以吸收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子,当它积累的动能足够大时,就能逸出金属B.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小于金属表面的电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而逸出时所需做的最小功,便不能发生光电效应C.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越强,光子的能量就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D.不同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的最低频率是相同的21. 对于液体和固体(不计分子间的空隙),若用M表示摩尔质量,m0表示分子质量,表示物质密度,V表示摩尔体积,v0表示单个分子的体积,N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 B. C. D.M=2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B.普朗克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认为一切物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C.波尔理论的假设之一是原子能量的量子化D.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能量减小,核外电子的运动加速度减小23. 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而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某种金属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为极限频率。从图中可以确定的是_。(填选项前的字母)A.逸出功与有关 B.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C.时,会逸出光电子 D.图中直线的斜率与普朗克常量有关24. 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B.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产生的C.在、这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D.铀核(U)衰变为铅核(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衰变和10次衰变25. 假定处在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的氢原子跃迁到各较低能级的原子数都是处在该激发态能级上的原子总数的.现有1200个氢原子被激发到量子数为4的能级上,若这些受激氢原子最后都回到基态,则在此过程中发出的光子总数为A.2200 B.2000 C.1200 D.240026. 在下列4个核反应方程中,x表示质子的是A. B.C. D.27. 元素X是Y的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分别进行以下的衰变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Q与S还是同位素 B.X和R的原子序数可能相同C.X和R的质量数可能相同 D.R的质子数大于上述所有任何元28. abMNOOddMN为半圆形玻璃砖截面的直径,OO为过圆心且垂直于MN的直线.两束可见单色光a、b与OO的距离均为d,从空气垂直MN射入玻璃砖中,光路如图所示.由此可知A.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比对b光的小B.a光的频率比b光的小C.相同条件下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比b光的大D.若b光照射某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a光照射该金属也能发生光电效应29. 中子n、质子p、氘核D的质量分别为mn、mp、mD.现用光子能量为E的毭射线照射静止氘核使之分解,反应方程为+Dp+n,若分解后的中子、质子的动能可视为相等,则中子的动能是A. B.C. D.30.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测原子核的大小B.射线一般伴随着或射线产生,在这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也最强C.是核裂变方程,其中x=11D.199F+11H168O+42He是衰变方程31. 卢瑟福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 B.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C.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 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原子核旋转32. 分别用波长为和的单色光照射同一金属板,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之比为1:2,以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此金属板的逸出功为A. B. C.D.33. 图中P为放在匀强电场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线在电场的作用下分成a、b、c三束,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a为射线、b为射线B.a为射线、c为射线C.b为射线、c为射线D.b为射线、c为射线34. 红、黄、蓝、紫四种单色光中,光子能量最小的是A.红光B.黄光C.蓝光D.紫光35. acb一束细平行光经过玻璃三棱镜后分解为互相分离的三束光(如图所示),分别照射到相同的金属板a、b、c上,如图所示,已知金属板b有光电子放出,则可知A.板a一定不放出光电子B.板a一定放出光电子C.板c一定不放出光电子D.板c一定放出光电子36. 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发生两次a衰变和六次衰变,关于它的原子核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中子数减小10 B.质子数减小2C.质子数增加2 D.核子数减小1037. 用a粒子(He)轰击铍核(Be),生成碳核(C)并放出一个粒子,该粒子是A.光子 B.电子 C.中子 D.质子38. 某单色光从真空射入某介质时A.波长变长,速度变小,光量子能量变小 B.波长变长,速度变大,光量子能量不变C.波长变短,速度变小,光量子能量不变 D.波长变短,速度变小,光量子能量变大39. 对于任何一种金属,必须满足下列哪种条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A.入射光的强度大于某一极限强度 B.入射光的波长大于某一极限波长C.入射光照射时间大于某一极限时间 D.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某一极限频率40. 能引起人的眼睛视觉效应的最小能量为10-18J,已知可见光的平均波长为0.6m,普朗克常数h=6.6310-34Js,恰能引起人眼的感觉,进入人眼的光子数至少为A.1个 B.3个 C.30个 D.300个41. 用某一频率的绿光照射某金属时恰好能产生光电效应,则改用强度相同的蓝光和紫光分别照射该金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蓝光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比用紫光照射时小B.用蓝光和紫光照射时,在相同时间内逸出的电子数相同C.用蓝光照射时,在同样时间内逸出的电子数目较多D.用紫光照射时,在同样时间内逸出的电子数目较多4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能发生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有波动性B.电磁波谱中波长最长的射线,波长最短的是无线电波C.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只具有粒子性,不具有波动性D.通常说光波是一种概率波,意思是光子在空间分布的概率是受波动规律支配的43. 在右图所示的光电管的实验中,发现用一定频率的A单色光照射光电管时,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而用另一频率的B单色光照射时不发生光电效应,那么A.A光的频率大于B光的频率。B.B光的频率大于A光的频率。C.用A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 G的电流方向是a流向b。D.用A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的电流方向是b流向a。44. 现代物理学认为光和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事实突出体现波动性的是A.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锌板上,光的强度越大,单位时间内锌板上发射的光电子就越多B.肥皂液是无色的,吹出的肥皂泡却是彩色的C.质量为10-3kg、速度为10-2m/s的小球,其德布罗意波长约为10-23m,不过我们能清晰地观测到小球运动的轨迹D.人们常利用热中子研究晶体的结构,因为热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晶体中原子间距大致相同45.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氢原子从n=4的状态跃迁到n=2的状态时,发射可见光B.射线为原子的核外电子电离后形成的电子流C.光电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而康普顿效应则反映了光的波动性D.物质波是一种概率波,在微观物理学中可以用“轨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46. 根据德布罗意理论,电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其波长=h/p,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p为电子的动量.在某次实验时用高压加速电子束,然后垂直射到双缝上,在双缝后的光屏上得到了干涉条纹,但条纹间距很小.下面哪些方法一定能使条纹间距变大A.降低加速电子的电压,同时减小双缝间的距离B.降低加速电子的电压,同时加大双缝间的距离C.减小双缝间的距离,同时使衍射屏靠近双缝D.加大双缝间的距离,同时使衍射屏靠近双缝47.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的概念: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电子,大到行星、恒星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波长为 = ,P为物体运动的动量,h是普朗克常量.同样光也具有粒子性,光子的动量为:P = .根据上述观点可以证明一个静止的自由电子如果完全吸收一个光子,会发生下列情况:设光子频率为,则E = h,P = = ,被电子吸收后有h = me2,h = me,解得: = 2C.电子的速度为光速的2倍,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关于上述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在微观世界动量守恒定律不适用,上述论证错误,电子有可能完全吸收一个电子B.因为在微观世界能量守恒定律不适用,上述论证错误,电子有可能完全吸收一个电子C.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规律,所以唯一结论是电子不可能完全吸收一个r光子D.若光子与一个静止的自由电子发生作用,则r光子被电子散射后频率会减小48. 利用金属晶格(大小约10 10m)作为障碍物观察电子的衍射图样,方法是让电子通过电场加速,然后让电子束照射到金属晶格上,从而得到电子的衍射图样.已知电子质量为m,电量为e,初速度为0,加速电压为U,普朗克常量为h,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实验说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B.实验中电子束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为C.加速电压U越大,电子的衍射现象越明显D.若用相同动能的质子替代电子,衍射现象将更加明显49. 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波长,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p为运动物体的动量,人们把这种波叫做德布罗意波。现有一德布罗意波波长为1的中子和一德布罗意波波长为2的氘核相向对撞后结合成一个氚核,该氚核的德布罗意波波长为A. B. C. D.50. 在图所示的装置中,K为一金属板,A为金属电极,都密封在真空的玻璃管中,W为由石英片封盖的窗口,单色光可通过石英片射到金属板K上, E为输出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其负极与电极A相连,是电流表。实验发现,当用某种频率的单色光照射K时,K会发出电子(光电效应),这时,即使A、K之间的电压等于零,回路中也有电流,当A的电势低于K时,电流仍不为零,A的电势比K低得越多,电流越小,当A比K的电势低到某一值Uc时,电流消失,Uc称为截止电压;当改变照射光的频率,截止电压Uc也随之改变,其关系如图所示,如果某次我们测出了画出这条图线需的一系列数据,又知道了电子电量,则A.可求得该金属的极限频率 B.可求得该金属的逸出功C.可求得普朗克常量 D.可求得电子的质量51.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送回地面的红外云图是由卫星上设置的具有接收云层辐射的红外线感应器完成的,云图上的黑白程度由红外线的温度的高低决定,这是利用了红外线的A.不可见性 B.穿透性C.热效应 D.化学反应52. 如图所示,一玻璃柱体的横截面为半圆形,让太阳光或白炽灯光通过狭缝S形成细光束从空气射向柱体的O点(半圆的圆心),产生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束2.现保持入射光不变,将半圆柱绕通过O点垂直于纸面的轴线顺时针转动,使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束2恰好垂直.在入射光线的方向上加偏振片P,偏振片与入射光线垂直,其透振方向在纸面内,这时看到的现象是A.反射光束1消失B.透射光束2消失C.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束2都消失D.偏振片P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90,透射光束2消失53. 如图所示,与锌板相连的验电器的铝箔原来是张开的,现在让弧光灯发出的光经一狭缝后照射到锌板,发现在锌板上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同时与锌板相连的验电器的铝箔张角变大,以上实验事实说明:A.光具有波粒二象性B.验电器的铝箔原来带负电C.锌板上亮条纹是平行等宽度的D.若改用激光器发出的红光照射锌板,观察到验电器的铝箔张角则一定会变得更大54. 如图16-5甲是光电管的示意图,管中空气已被抽出,内充有少量的惰性气体,泡内的半壁涂有逸出功较小金属,图15-5乙是用光电管构成的电路,该电路可利用光电效应现象将光讯号转变为电讯号,当有光照射到光电管的阴极K上时,灵敏电流计将显示出光电流,对图16-2乙中的电流,有下列说法流过电流计的方向是从上到下;电源的右方为正;电源的左方为正;流过电流计的方向是从下到上。G光K阴极K阳极A玻璃泡图16-5甲 乙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正确55. GAKVacbE图16-7如图16-7所示的装置演示光电效应现象,当用某种频率的光照射到光电管上时,电流表G的读数为i,若改用更高频率的光照射,此时:将电池E的极性反转,则光电管中没有光电子产生;将电键K断开,则有电流流过电流表G;将变阻器的触点c向b端移动,光电子到达阳极时的速度必将变小;只要电源的电动势足够大,将变阻器的触点c向a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