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初三语文组2012中考自编资料 之 陈蓉妮无题(唐。李商隐)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2、重点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二、自主背诵、默写: 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与“思”谐音,表相思。)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注蓬山: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青鸟:传为西王母使者。后泛指信使。)三、合作交流: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 (一种修辞手法),暗指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炬”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己亥杂诗(清。龚自珍)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2、重点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二、自主背诵、默写: 己亥杂诗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三、合作交流:1、“落红”在这里比喻: 2、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3、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赏析:这首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诗的前两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感慨的是离别之忧伤;洒脱的是终于逃脱了令人窒息的官场樊笼,可以轻松愉快地到外面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夕阳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是诗人当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境,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虽年事已高,告老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它一方面是诗人的抒怀言志,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真实写照,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2、重点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二、自主背诵、默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合作交流:1、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2、“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3、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4、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赏析:本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归去”,作者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复习导学案一、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2、掌握颔联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理解主旨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自主背诵、默写: 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三、合作探究:1、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 。2、对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案:1、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2.(3 分 )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1 分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1 分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 分 ) 3、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B 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C 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D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赏析: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壮,感人至深。相见欢(南唐。李煜)复习导学案一、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2、重点赏析写愁名句“剪不断,理还乱”。二、自主背诵、默写: 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离愁:指去国之愁。别是一般:另有一种。三、合作探究: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其感情基调是 。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 赏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之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复习导学案一、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2、理解表现作者阔达胸襟的名句。二、自主背诵、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三、合作探究:1、“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 ,诗句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2、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3、(2003年连云港市题)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全诗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 “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尾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登飞来峰(宋。王安石)复习导学案一、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2、理解蕴含人生哲理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二、自主背诵、默写: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三、合作探究: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_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_ 答案: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赏析: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次句“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闻说”是“听说”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内蒙古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专业技术人员招聘1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河南新乡市牧野区世青学校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贵州遵义市赤水市第一批就业见习招募3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江西南昌市东方航空配餐有限公司招聘劳务派遣人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河南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年山东职业学院公开招聘人员(28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区宣传和统一战线工作部招聘1名公益性岗位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福建三明市大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地产服务中心)补招聘工作人员(政府购买服务)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年牡丹江市高校毕业生留牡来牡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工作的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上海新型烟草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2人(第一批次)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铜仁市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考试真题
- 土地综合整治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JJF(皖) 174-2024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资源计量在线审查规范
- JGJ-T+141-2017通风管道技术规程
- 历年全国《宪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完整版及答案【历年真题】
- 基本乐理(师范教育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JJG 270-2008血压计和血压表
- 《解剖学基础》课件-上肢骨及其连接
- 轻质燃料油安全技术说明书样本
- 小米全屋智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