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沿革表.doc_第1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沿革表.doc_第2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沿革表.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沿革表朝代监察机构名称官职名称设置时间职权及监察方式备注商御史、太史、小史、左史、右史等凭借祭文、占卜判断官吏是非,实施监督。兼职,没有明确的监察职责周御史、大宰、小宰等掌王宫纠禁、监督官吏等。兼职,没有明确的监察职责春秋战国时期御史、大谏(齐国)、谏臣(楚国)、左右司过(赵国)除设御史及谏官监督朝政,还实行巡行、监军、上计、派员查访制度等。监察理论开始出现,监察制度酝酿秦御史府言谏之官中央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御史丞、侍御史,郡设监郡御史公元前221年御史为秦三公之一,典正法度,举劾非法,监督内外百官。西汉御史府中央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御史丞、侍御史及司隶校尉等、,地方设监郡御史、刺史等公元前8年,升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御史中丞为最高长官;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替代监郡御史典正法度、掌制律令、纠弹违失、察举非法、考课百官、荐举人才、治理大狱、审理疑案、讨捕罪犯、督军征战等。前192年,制定监御史九条(御史九法),武帝时制定刺史六条,规定监察官员的职责东汉御史台中央为御史中丞、尚书台,地方为刺史、督邮等。公元25年典正法度、掌制律令、纠弹违失、察举非法、考课百官、荐举人才、治理大狱、审理疑案、讨捕罪犯、督军征战等。至东汉灵帝后,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行政长官的身份监督下属三国御史台侍中寺(言谏之官)。除御史中丞、侍御史等外,复设置校事、刺奸等作为监察之官。曹魏制定察吏六条。西晋、御史台、门下省(言谏之官)御史中丞、侍御史等。第一次推行风闻奏事制度,毋须真凭实据,依据传闻即可立案弹劾官员。泰始四年(268),颁布能否十条和五条律察郡;泰康九年(280)颁布察二千石长吏四条。东晋御史台、门下省(言谏之官)御史中丞、侍御史等。南朝(宋齐梁陈)御史台、典签制、门下省御史中丞、侍御史、典签等遣使出巡、风闻言事。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御史台、门下省御史中尉(御史中丞)西魏大统十年(544),颁布六条诏书,北周宣政元年(578),颁行九条监诸州。隋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谏官机构为门下省。御史中丞、御史大夫、殿内侍御史、司隶大夫、谒者大夫等司隶台负责地方郡县的监察,谒者台以出使巡行的方式监察郡县。唐御史台及其下三院。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开元十四年(726),设监察院、台院、殿院弹劾百官非法、言事谏诤、监察礼仪、司法审判和司法监督、监军、巡查馆驿、十道巡察。言官属门下省,有封驳之权,即皇帝不正确的诏令可以拒绝接受。宋御史台及三院,地方为提点刑狱司、通判、走马承受。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三院御史。弹劾权、检查权、调查权、推鞠权、惩戒权,审计监督。推行六察制度,对六部进行分别监察。元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纠弹国家各级官吏、考核官吏、举荐贤能、监督司法、审查财政。至元五年(1265),制定设立宪台格例,监察制度理论化。明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提刑按察使司。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洪武十五年(1382),设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纠劾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正统四年(1439),颁行宪纲条例,是较完备的监察法规。清都察院、提刑按察使司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十五道监察御史雍正元年(1723),将六科给事中合并入都察院。建议国政权、监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