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石悟人生(边志校).doc_第1页
画石悟人生(边志校).doc_第2页
画石悟人生(边志校).doc_第3页
画石悟人生(边志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画石悟人生边志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奇异多姿、类型有别的石头,小的如雨花石、黄河石、泾河石美在其中,藏有大千世界;大的如太湖石、灵壁石,庞公石,自有玲珑风姿和奇碧俊像,而且南北有别,风种各异,让人生发无穷的奇思妙想,自然而然地成为审美对象,被古人演绎出一个个神话传说,成为人文景观和旅游胜境;还有宏观巨像“三山五岳”如泰山石的高峻雄伟,华山岩的险绝奇坚,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惊呀怪特,从而与崇高壮丽,坚不可摧等词语链接,是江山社稷的象征。石头因其壮貌和品位不同,如瘦、漏、皱所引发的不同联想以及造化与人的灵性的对应,给予艺术家无比丰富的启迪,供文人雅士、布衣百姓赏玩、品鉴的乐趣,在诸般情逸之中,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东方型智慧和优游畅怀的乐观心态。从古至今,爱石、藏石、画石,以石为著,以石为名而荣于世者,代代相传。小说“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把大观园里动人的故事和“女娲炼石补天”的远古传说联系起来,把宝玉和石头联系起来,同时,他自己也是画石专家;郑板桥画兰竹,喜与石头为伍,他在画上题到:“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音有骨”四时不谢之兰,百节常青之竹,万古不移之君,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还有李广射石没羽,诸葛布石迷阵,米芾拜石呼兄等佳传,无不充满着神奇瑰丽的色彩,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坚久、耿直、高洁、磊落、智慧等美好品性的象征。在历代画家中因画石著名者,更是代不乏人,宋元以来,如苏轼、米芾、八大山人、蒲华、吴昌硕等,皆有传世之作留于后人品赏、借鉴,近代更有石磊园的攻画石卓然成家。古人爱石,既表达了特定的审美情趣,又往往与特定的道德修养相联系着。云林石谱序根据孔子“仁者乐山”之说指出“好石乃乐山之意,有得于此,这就是把石和仁者静、仁者寿挂上了钩,所以,历来品石,有“奇石寿太谷”之语。宋人杜绾云体石谱评赞美石,提出“瘦透、漏、皱”四字,米芾也有类似的提法。这四个字标准集中了宋人品石的审美情趣,既是从自然的形式出发而论,也是以石喻人的说道,石有了这四种性格,就不屈不阿,风骨劲挺;不阻不塞,脉连畅通;不死不结,光灵显豁,不平不板,多态多姿。这在某种程度上让审美评价通向道德评价了。清代郑板桥画石中写道:“朱元章论石,曰瘦、曰皱、曰漏、曰透”所为石态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发,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致好也,燮画石,丑石也,丑石雄,丑而透”。刘熙载艺概,书概又据此生发;认为怪石以丑而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来易尽言。郑、刘二人把对石的品评推进了一步,丑中见美,陋劣中又至好,仍与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观点无不相通,暗示着对品格美的见解。近人贾平凹有写石,搜石、爱石,之雅好。在文艺圈内传为美谈;而在今日陇上也有不少名士收藏黄河石、泾河石、渭河石、洮河石,画石,从而使奇石成为本土艺苑中的奇葩,从而便把中国“石文化”内容丰富延展,使“优秀”传统继承更进一步完善。大千世界,无其不有,大西北有黄河,黄河支流有洮河,渭河、泾河、汝河,河水中和沿岸都散落着其地质形成年代大同小异,受各种自然力的作用形成的形状花纹、图案,千姿百态,奇石怪石,既有观赏艺术价值又有可观的经济价值,只要你认真搜寻方可拣到理想、奇特之石。崇尚石头,是对自然与人生的一种特殊的观念;藏石、赏玩,陶冶心情,对石遐想也许还可以从中悟出人生“三味”。写石画石,妙手绘其风骨,从中悟出坚贞、从容,超拔的精神,总之,无论从形式美的角度看,还是从内容美的观点看,它都深深根植于悠久民族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