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docx_第1页
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docx_第2页
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docx_第3页
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docx_第4页
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我国古代学者的勤学苦读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有很多很好的意见。学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懂道理编者注,下同。)。”又说:“虽有嘉肴(肴,音yo摇,做熟的鱼肉),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好吃的鱼肉,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高明。)中庸上说:“好学近乎智”(爱好学习接近于智慧),把智慧看作是学习的结果。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学习的作用说:一天到晚地空想,不如学习片刻得益大。踮起脚来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我们登高招手,胳膊并没有加长,但人家在比较远的地方也看得见;我们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人家听起来就清晰得多。乘坐车马的人,不一定是快腿,但是跑完了千里迢迢的路程;乘坐船只的人,不一定会游泳,但是渡过了洪波浩荡的江河。有成就的人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天资,而是善于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的本领1。孔子家语上记载着孔子说服轻视学习作用的子路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孔子的门徒子路去看孔子,孔子问:“你爱好什么?”子路说:“我爱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只是说,以你这样的才能,再加之以学问,还有谁能及得上呢?”子路说:“南山的竹子,用不着加工,天生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可以射穿用犀牛皮做的盔甲。由此看来,学习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把这个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把箭头磨得尖尖的,这样,射入得不是更深了吗?”子路恍然大悟,连连下拜说:“我一定记住你的教导。”2正因为我国古代学者看到了学习对于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们提倡勤学苦读。我们要了解我国古代学者勤学苦读的精神,首先要了解我国古人在学习条件上的很多困难。首先是书的困难。我国古代最早的书,是用竹简或木牍做的,这些书很笨重,以后有了帛(一种丝织品)比较方便了,但价钱很贵;纸是到了东汉时才有的。在印刷术发明以前,著书的人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刻,或者用竹子削尖了蘸(音zhn战)着漆,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上去。而且这些书,都是收在“金匮(匮,音ku愧,大匣子)石室”(用金属做的大匣子,用石头筑的屋子。这里作为古代国家图书馆的代称),一般人是不容易看到的,就是后来经过辗转抄写,书多起来了,家境贫寒的人也还是买不起。所以西汉伏胜传经,就全凭口授3。西晋左思作了三都赋,人家要学习,也全凭抄写,弄得洛阳纸贵4。东汉王充,他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常常到洛阳的市场上去,读人家放在那里出卖的书,凭他的记忆力,把这些书的内容记住,终于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写出有名的著作论衡5。宋朝的晁(音cho潮)以道想要读公羊传和谷梁传,到处寻求不着,后来好不容易借到了一本,就把它抄了下来6。其次读书需要灯油纸笔,古代有些人因家庭贫穷买不起,于是就产生很多动人的故事。如晋朝的孙康,小时候很爱读书,但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于是在冬天的晚上就冒着严寒,借着积雪的反光来读书7。晋朝的车胤(音yn印),因为家里没有灯油,夏天就用白绢做的口袋盛上几十只萤火虫,靠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的光亮来读书。8“映雪读书”“囊萤照读” 是我国一直流传的美谈。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四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教他读书,没钱买纸笔,于是就用芦柴棒在地上画着写字9。“欧母画荻”,也是有名的故事。再次,是古代求师的困难。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的子弟才能够上学。后来,虽然有了私人讲学,但也要束脩(孔子接受学生,收一束十条的干肉,叫束脩。后来称学费为束脩),交不起的人还是上不了学。那时,为了求师而长途跋涉是常有的事。宋朝陆游的祖父陆佃曾经穿了麻鞋,跑了千里的路程,到南京向王安石学习经学10。我们读到明代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中所自述的苦学经过,不能不受感动。宋濂说: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学问,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借,亲自抄写,约定了日子还。大冷天,砚台结了冰,手指冻得弯不过来,还是赶着抄,抄完了送回去,不敢错过约定的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我,我也才能读很多书。到成年了,越发想多读书,可是没有好教师,只好赶到百里路外,找有名的老先生请教。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雪,雪深到几尺,脚皮裂开了也不知道。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了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那时一天吃两顿饭,穿件破棉袍,从不羡慕别人吃得好,穿得好,也从来不觉得自己寒伧。因为求得知识是最快乐的事情,别的便不理会了。11我国古代学者由于了解了学习的重要性,又了解了学习必须克服许多困难,特别是爱惜宝贵的时光,勤于学习。如晋朝的陶侃就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12强调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这在古代也是有的。如三国时吴国的吕蒙就曾这样强调过。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名将,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身经百战,升为中郎将。有一次,吴王孙权对他和另一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都掌权管事了,要好好学习,求得进步。”吕蒙说:“在军队里苦于事情多,怕不能有读书的时间了。”孙权说:“我又没有叫你们专搞经学作博士,只是希望你们多翻翻书,知道过去的经验。你说事情多,比得了我吗?我年轻的时候,读了诗经、书经、礼记、左传、国语,只是没有读过易经。到管事以来,又读了三史和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进益。汉光武在军事紧张的时候,还是没有放开书本。曹孟德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不好好努力呢!”吕蒙听了他的话就努力学习,进步很快,以至与鲁肃见面时,鲁肃慨叹地说:“已经不是当年在吴下的阿蒙了。”13借口年纪大了,学习困难,这在古代也是有的。汉朝刘向的说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70岁,要想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师旷说:“你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晋平公说:“臣子怎么好戏弄君主?”师旷说:“我怎么敢戏弄您啊!我听说,少而好学,就像在初升的太阳下走路;壮而好学,就像在正午的日光下走路;老而好学,就像点起明亮的蜡烛走路。天晚了,有了明亮的蜡烛,比起在黑暗中摸索着走路,哪个强啊?”晋平公忙说:“对极了,对极了!”14古代学者中壮而好学和老而好学的不乏其人。相传荀子到50岁才开始游学。15汉朝的公孙弘,年轻的时候替人家放猪,一直到40多岁才学春秋,后来成了有名的学者16。宋朝的苏老泉到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后来和他的两个儿子一同成了有名的文学家17。认为自己天资不好,学习难以成功,这在古代也是有的。但是有些学者对此有很好的意见,如清朝的彭端淑在为学一文中说:“聪与敏,可恃(恃,音sh视,仗着)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自败者也。”(聪明和灵敏,可以仗恃又不可以仗恃;自己仗着自己聪明和灵敏,不去学习,这就是自取失败的人。)“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自立者也。(昏愚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自己不被自己的昏愚和平庸所限制,不知疲倦地努力学习,就是能够自立的人。)”并且说,孔子的门徒曾参天资本来不好,由于曾参努力,所以“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圣人的道理,终于是由天资差的人传下来。”)天资差而在学问上有了很深的造诣(诣,音y意,到达;造诣,学问到达的程度)的事例,是很多的。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年轻的时候很愚钝,他并不因此气馁,仍是日夕披览,孜孜不倦,后来终于成了学识非常渊博的人18。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想半途而废的人,这在古代也是有的。如韩诗外传记载:有一次,孔子在家休息,他的门徒子贡就提着衣服的下去见他,说:“我跟着您学习有好几年了,近来感到才能枯竭、智力疲惫,看来学问是停滞不前,不可能再有什么进步了。还是让我把学习停止一下吧。”孔子回答他说:“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只有到了老死的时候才可以不学习。”19对于学习条件上的困难,我国古代的学者总是以最大的毅力来加以克服;所有学习思想上的障碍,我国古代的学者都能借鉴前辈的经验来加以解决。因此,这些人终于成了有名的学者。这些勤学苦读的事例,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我们今天读书的条件,比古代不知要好多少倍,有党和毛主席的教导,有很好的物质条件,我们如果再学习不好,那怎么说得过去呢?注 荀子劝学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篇:“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汉书伏生传:“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4 晋书左思传:左思赋三都,“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5 后汉书王充传:“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6 朱子全书读书法:“晁以道尝欲得公谷传,遍求无之,后得一本,方传写得。”7 渊鉴类涵卷二二:“孙康家贫,无油,尝映雪读书。”8 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9 宋史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10 宋史陆佃传:“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蹑屩从师,不远千里,过金陵,受经于王安石。”11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笈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寒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12 见晋书陶侃传。13 三国志吕蒙传注:“初,孙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14 刘向说苑建本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5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16 汉书公孙弘传:“公孙弘,淄川薛人也。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17 宋史苏洵传:“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18 见章华绂文史通义序。19 韩诗外传卷八:“孔子燕居,子贡摄齐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罢,振于学问,不能复进,请一休焉。(子曰:赐也,欲焉休乎?曰:赐欲休于事君。孔子曰: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曰:赐休于事父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赐欲休于事兄弟。孔子曰: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赐欲休于耕田。孔子曰: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子贡曰:君子亦有休乎?孔子曰:阖棺兮乃止播耳,不知其时之易迁兮,此之谓君子所休也。故)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诗曰:日就月将。言学者也。”)二、我国古代学者的读书方法刻苦学习,老实虚心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材。”(“除了学习,是没有办法增长才干的”)历史上有成就的学者总是不仗恃自己的天资,总是强调刻苦学习的。宋朝的朱熹说:“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功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功夫,如何得?”1所谓“迟钝功夫”就是说要刻苦学习。唐朝的白居易,自述他年轻时曾经“苦学力文”。“不遑(遑,音hung黄,闲暇)寝息”(“没有工夫睡觉休息”),以致“口舌成疮,手肘(肘,音zhu帚,在上臂和下臂相接的地方)成胝”2。韩愈也说他自己是“口不绝吟于六艺(六艺也叫六经,指易礼乐诗书春秋)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3(嘴不断地念六艺的文章,手不停地翻百家的著作”)。这种孜孜不倦,勤学苦读的学习精神是可贵的。经书上说:“满招损,谦受益。”这用在读书上也完全适合。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骄傲自满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宋朝学者程颐说:“君子有所进步,都是由于学习;没有长进,都是由于故步自封;最大的毛病莫过于自满自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自暴自弃。”4这里说明,既要虚心学习,又要有信心学好。我国古代的学者,主张学习必须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孔子曾经郑重其事地教导他的学生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这种不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的态度,谦虚谨慎,是求得进步的必要条件。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古代学者读书讲究循序渐进。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6他最反对的是杂乱无章、企图一步登天的读书方法。他说:不按顺序杂乱读书,就像一个饿肚的人走进了酒饭馆,看到了大盆小碗、鱼肉糕饼乱七八糟地放在面前,于是就左手拿一块,右手抓一把,一下子都塞进嘴巴,三嚼两咽急急忙忙吞下去,虽然也撑住了胃肠,填满了肚子,但是并没有尝到菜的滋味,因此根本不知道方才吃的是什么东西7。对于读书来说,与循序渐进有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广博与精深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读书还是要走弯路。有的人只求博,不求精;有的人又只求精,不求博。这都是片面的。这方面,孟子发表过很好的意见:“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8(“所以要多学,而又详尽地研究,就是要融会贯通以后,反过来阐明筒要的道理。”)孟子所说的“博”不等于“杂”,“约”也不等于“陋”。这是不能不区别清楚的。博与精是辩证的统一,博是精的基础,精又能为博创造条件;博离开了精就会转化为另一种要不得的东西“杂”;精离开了博也会转化为另一种要不得的东西“陋”。正确的途径是把博和精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博的基础上求精。要贯彻循序渐进,博和精相结合的原则,就不能随便拿到什么书就读,而必须对所要读的书加以审慎的选择。清初的学者陆世仪说:“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9他认为有些书要“终身诵读”,有些书要“一一寻究,得其要领”,有些书只要“观其大意”就行了。他说:“如欲一一记诵,便是玩物丧志。”10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每本书都要精读,那结果读的书必然很少,知识狭而不博,最后只落个“陋”。相反地,如果每本书都略读,那结果读的书虽不少,但都是浮光掠影,知识浮而不深,最后只落个“杂”。正确的方法是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像陆世仪所说的那样。陆世仪还说:“凡读书分类,不惟有益,且兼省心目。”11这也是我们应该同意的结论。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2所谓“放心”,就是放失了的心,也就是“心不在焉”的心。所谓“求其放心”,就是说把“放心”收回来,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学的东西上,也就是说要专心致志。孟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明专心致志对于学习的重要。从前有个弈秋,是当时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专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说也在听,但是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他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可就比不上前一个人。孟子讲了这个故事以后问道:“难道是因为这个人智力比不上吗?”孟子自己回答说:“不是的。”问题是在于这个人在学习上缺乏专心致志的态度13。诚如孟子所说,下棋是一种小的技艺,但不一心一意地学,就硬是学不好。至于学习更加繁复、更加重要的东西,假如缺乏专心致志的态度,那结果当然是更不能成功了。光专心致志还不够,还必须持之以恒。孔子说:为学的道理,譬如挑土垒山,只差一筐土没有垒成山,若是停止下来,那只怪自己不肯前进;譬如平整一块土地,虽然刚刚倒上一筐土,如果继续前进,那便是自己勇于向前14。无数事实证明,真正能登上学问的高峰的,并不是虽然已经取得了某些成就半途而废的人,而是能够持之以恒的人。荀子说:如果不积累许多个半步,就不能走完千里;如果不汇聚许多条小溪,就不能成为江海。骏马一跃而停,不满十步;驽马(驽,音n奴,走不快的马叫驽马)走上十天,却能走得很远。用刀子刻东西,刻了一下就丢开,那么,腐烂的木头也折不断;刻下去不住手,那么,坚硬的金石也能刻出花纹来15。世界上的事物就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在学习方面,促使它变化的条件就是持之以恒。古人有“豁(音hu活,阴平)然开朗”、“左右逢源”的说法,就是由于能持之以恒,在学习上由量变到了质变。独立思考,不耻下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6(光学习,不思索,就迷惘无知;光思索,不学习,就疑惑不解。)这是对于学与思的关系的说明。古人常说:“俯而读,仰而思。”埋头读了一点书,就要仰起头来把书中讲的道理仔细思索一番。这样,有如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和肠胃的消化,变成了养料,才能对身体起滋补的作用。南宋学者吕祖谦介绍他读历史书的方法,他说:“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读史书,好像自己就在那个时代里,看到事情的利害、时代的祸患,必然要合上书本自己思索:假使我遇到这样事情,应当怎么办?)“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这样读史书,学问也可以进步,知识也可以增长,才是有益的。)”17这是善于思考的读书方法。很多内容丰富而深刻的书,需要反复思考,才能充分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粗枝大叶,浅尝辄止。朱熹曾批评那些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人说:“(为学)如人入城廓,须是逐街坊里巷、屋庐台榭、车马人物一一看过方是。今公等(诸位)只是外面望见城是如此,便说我都知得了。”18他又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读书,自有个捷径法,便是误人的深坑也。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正好象被几重东西包裹在里面),无缘可以便见得(没办法看到),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19他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抹出,再读时又把有体会的地方用青笔抹出,以后又用黄笔抹出,三四番后,又用黑笔抹出,目的是“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20封建社会的学者对于他们心目中的“圣贤书”,读起来是那样的细心,我们现在有幸运能够读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当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耐心寻味、反复体会?有没有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现象?独立思考,当然会产生疑问,这正是读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产生疑问,这是读书细心有得的表现,因为粗心大意的人是连疑问也不会产生的。产生了疑问,经过思考,在今天,又经过实践,并且进行调查研究,得到了解决,认识水平也便得到了提高。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21这些话,是有道理的。读书不能停留在字面上,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一定要敢于和善于提出疑问;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很难有多大长进的。独立思考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书本上所讲的事情和道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接受,这样才能有所得益。古人当然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用战无不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分析批判自己所读的书。但是,凡是在学问上有所造诣的人,对于书本总是在不同程度上贯彻了批判地接受的精神的。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2有书,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人不可能事事直接体验,需要间接地从书本上接受前人和别人的丰富的经验,借以增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和改造自己的本领;但是书本上讲的东西,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运用,离开时间、地点、条件,机械搬用,这就成为教条主义。特别是古书,往往是有精华,也有很多糟粕,需要我们下些扬弃的功夫。王充是古代能用积极批判精神来读书的一个人。他在论衡里写的问孔、刺孟、非韩三篇文章,是分别批判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王充生长的时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当时人们对孔、孟奉若神明,“不敢有丝毫非议;但王充却尖锐地对这些神明提出了批评。他在问孔篇里阐明他对孔子提出问难的用意说:现在的读书人,喜欢迷信师长和古人,以为圣贤所说的话绝无错误,只是一味地记诵传习,不知道提出问难。其实,圣贤动笔写文章,虽然考虑得非常周密,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何况仓促之间说的话,怎么能绝对正确?23他所提出的问题,其中颇有一些精辟的见解。例如,论语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孔子为政治国的道理。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取信于民。子贡问:假如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那么,这三项中该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假如迫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那么,这剩下的两项中该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只好去掉粮食了。去掉粮食,人就要饿死。但是自古而来,人总有一死;如果不能取信于民,国家就站立不住。”24王充读了这一段话就提出异议,他说:“治理国家如果没有粮食,人民为饥饿所迫,势必抛却礼义,连礼义都抛弃了,还有什么信可言?”25当封建统治者在物质上残酷地剥削人民,同时又在精神上用虚伪的礼义来欺骗人民的时候,王充提出这样的看法,无疑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学问”,单从字面上来看,就说明除了“学”以外,还要“问”。读书产生了疑问,要进一步加以钻研,经过钻研,疑问得到了解决,当然很好;如果解决不了,那就要去问别人,请教别人,直到弄清楚才罢休。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谥法(谥,音sh世;封建时代,报据死人生前的行为给予立号叫谥法)叫“文”?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6这就是说,因为孔文子天资聪明,又孜孜不倦地学习,并且不以问不如自己的人为耻辱。由此可见,孔子是很重视问的。相传孔子自己就曾问礼于老子,问官名于郯子。孔子的学生对于“问”也是很注意的,论语上就记载了樊迟问“仁”和“知”的事情,表现了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27朱熹介绍他的读书方法说:稍有疑问,就加以思索,思索不通,就备上一个小册子,每天把问题抄下来,以便找机会去问别人28。随时记备忘录,以便随时请教人,这确实是便于提问的好办法。提要钩玄,温故知新论语开宗明义就是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29(“学了又时常温习,哪能不叫人喜悦呢?”)孔子又说:“温故(故,过去学过的)而知新(新,新的心得),可以为师矣。”30这里,孔子强调了时常温习的重要性。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把已经读过的书,过些时候,再来翻读,一次会有一次的心得。这里,孔子说明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已有的知识掌握得牢固,便能大大有助于新知识的获得;而获得了新知识,反过来又能使已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论语里还记载了子夏的一句很好的话:“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31(“每天获知他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掉他所已经学会的,可以说是好学了啊。”)这里,也同时提到了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和吸收新知识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可缺的。朱熹说:“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32“兼看未读者”(“同时再看没有读过的书”),这就违反了专心致志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结果必然是杂乱无章,一无所成。至于“兼看已读者” (“同时再看已经读过的书”)却是为了掌握新知识和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所必须下的功夫。古人往往能背诵整部书,这并不是他们有什么特殊记忆力,而是他们能狠抓复习这一环。明末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十三经都能背诵。他的读书方法是:每年用三个月复习读过的书,其余时间用来读新的书33。为了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为了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在读新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复习读过的书,这在今天也是重要的。韩愈在进学解里,说他自己读书的方法是,“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对于记载事情的书必定掌握住它的要领,对于阐述道理的书必定探索出它的主旨。)万山磅礴(磅礴,音png b旁薄,广大无边),必有主峰;龙衮(衮,音gn滚,龙袍)九章,但挈(挈,音qi怯,提)一领。(绣绘着卷龙等九种图文的天子服,只要抓着一个领子就提起来了。)韩愈的“提要钩玄”,实在是重要的读书方法。读书时动手,思想必然高度集中,因此,读书目到、口到,总不如手到。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要记住一段文章,念上好几遍还不及抄录一遍的功效大。而提要领和钩主旨又不等于简单的抄录,它要求掌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这就促使我们不能不对所读的书下刻苦的功夫。如果再进一步,要在笔记上写出自己的感想、心得和疑问,那所下的功夫就更大。这样,作笔记的过程就必然是加强理解、加强印象、加强记忆的过程。而笔记作成以后,又可以用它来驾轻就熟地进行复习。由此可见,做读书笔记对于掌握和巩固知识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相传和宋朝苏东坡同时代的一位学者苏子容,对于历史知识记得滚瓜烂熟。苏东坡向他请教读书的经验,他说,我曾经按照年月排列史实,这样编写了一遍;以后又在史实下面注出年月,这样又编写了一遍。编来编去自然就熟了34。古人的读书笔记往往能作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流传下来,像宋朝的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等,原都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其中却包含有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于是就成为一种重要的书籍了。从这些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学者读书时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可以体会到他们所以能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并不是偶然的。联系实际,身体力行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参,同三)省(省,音xng醒,反省)乎已,则知(知,同智)明而行无过矣。”35(“君子广博地去学习,而又每天三次来检查自己,就有明辨的智慧,行为也没有过错了。”)这就是说,读书要联系思想实际,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关于这一点,清代的学者陆陇其也说得很好:“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体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的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若不将来身上理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只算做不曾读书的人。”36古代学者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当然不可能对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有全面的完整的认识;但是也有人或多或少地看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中庸上论述为学的规律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把“笃行”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正确的。“笃行”如果可以理解为实践,那末,“笃行”不仅是读书的目的,而且是检验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否可靠的标准。通过“笃行”,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才能变为真知,真正化为自己的血肉。注1 见学规类编卷九诸儒总论为学之方。2 见白居易与元九书。3 见韩愈进学解。4 性理大全总论为学之方:“程子曰:君子莫进于学,莫止于画,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5 见论语为政。6 见朱子学的穷理篇。7 周永年辑先正读书诀:“杂然进之而不由其序,譬如以枵然之腹,入酒食之肆,见其肥羹大胾、饼饵脍脯,杂然于前,遂欲左拿右攫,尽纳于口,快嚼而亟吞之,岂不撑肠拄腹,而果然一饱哉?然未尝一知其味,则不知向之所食者果何物也。”8 见孟子离娄下。91011 均见陆桴亭思辨录。12 见孟子告子上。13 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4 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15 荀子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6 见论语为政。1718 均见先正读书诀1920 均见学规类编卷四诸儒读书法。21 见朱子全书读书法。22 见孟子尽心下。23 论衡问孔:“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24 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5 论衡问孔:“使治国无食,民饿,弃礼义;礼义弃,信安所立?”26 论语公冶长。27 论语颜渊。28 先正读书诀:“小有疑处,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俟归日逐一会理,切不可含糊护短,耻于咨问,而终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29 见论语学而。30 见论语为政。31 见论语子张。32 见朱子全书读书法。33 先正读书诀:“亭林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三个月温理,馀月用以知新。”34 先正读书诀:“昔苏子容记得史熟,东坡问之,答曰:吾曾将某年某月下将事系之,编得一次;复将事下系以某年某月,又编得一次,编来编去,遂熟。东坡曰:吾何书不如此下功夫?毕竟公记得。大概欲史熟须如此。”35 见荀子劝学篇36 见陆陇其示大儿定征(三鱼堂文集第六卷)。本文共六辑,请继续关注下三辑三、虚心向老师学习我国古代的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视老师的作用的。唐朝的韩愈做了篇文章,叫师说,一开始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代的读书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的作用,就是教做人的道理,教授课业、技能、解决学生迷惑不解的问题。”)柳宗元也有一篇文章,叫师友箴(箴,音zhn真,文体的一种,用以规戒),也说:“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向老师学习怎么行?我怎么能有所成就!”)我国古代有成就的学者,他们不仅善于自己刻苦学习,而且善于向老师学习。在这里,我们谈谈我国古代学者是怎样向老师学习的。古代从师非常困难,从名师更加困难远在原始社会,为了把前一代的生产经验传授给后一代,公社里的长老就承担着教师的责任。那时是没有固定的教学形式的。开始设学校进行教育,大概是在奴隶社会。孟子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音xing祥)。”“校”、“序”、“庠”便都是学校的名称。这些都是官办的学校,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能进学校读书。至于奴隶,要把子弟送进学校读书,那是难以想象的事。这时从师求学是统治阶级特有的权利。春秋时代,除了官学以外,开始有了私学。孔子就是私人讲学的大师,相传他的学生先后有三千人,其中成就大的有以颜回为首的七十二人。私学兴起以后,受教育的限制比以前稍稍放宽了一些;但是,私人讲学要收“束脩”送不起的人还是上不了学。以孔子的学生为例,就出身成分来说,包括奴隶主的子弟、新兴地主和商人的子弟以及一些所谓“贱人”的小生产者的子弟,但主要的还是属于统治阶级和士阶层的子弟。那时,贫苦人家的子弟为了争取到从师求学的机会,不得不备尝艰辛。至于求得名师,那就更不容易。古书上这类的记载是很多的。例如,文苑英华上说汉朝的苏章“负笈(笈,音j及,书籍)求师,不远千里”。后汉书李固传上说李固“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后汉的承宫,八岁就替人家放猪,当时乡里中有一位名叫徐子盛的教师,以春秋经教授学生。承宫放猪经过这学塾的旁边,就躲在窗外听讲。他的主人不见回来,便到处寻找,找到以后要狠狠地鞭笞他,经学塾里的学生出来讲情,才算作罢。后来,承宫就请求徐子盛收留他,替学生拾柴禾,劳动之馀也一起听课。就这样,他“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终于学通了经书1。三国时,魏国有个邴(音bng丙)原,十一岁就死了父亲。他经过学塾,听到读书的声音,哭了起来。老师问他为什么哭。邴原说:“能够读书的都是有父兄的人,我羡慕他们有父兄,羡慕他们能学习。”老师说:“你也可以来读书啊!”邴原说:“家里穷,拿不出钱。”老师说:“只要你有志向,我可以不要你的束脩来教你读书。”于是,邴原便进了学塾,后来成了有名的学者2。但是在古代,像承宫、邴原遇到这样的好老师的情况是不多的。那时曾经埋没了多少的人才啊!古代学者从师,是为了老师能“传道、授业、解惑”古代的老师,如韩愈师说中所说的,有“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音du豆,同逗)者”(“教给学生念书,让学生学会分清古书中的句子和顿逗的老师。)这是童子之师;有“传道、授业,解惑者”,这是学习已有基础的人的老师。我国古代学者“千里从师”的人,一般年纪都比较大,就是韩愈“作师说以贻(贻,音y遗,赠)之”的李蟠(蟠,音pn盘),当时也已十七岁,“好古文,六艺经传(六艺,就是六经,见上文注;传,是阐明六经经义的书籍,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阐明春秋经义的)皆通习之”。从这里可以看到,我国古代的学者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以后,为了继续学习,仍然不辞千里跋涉,去投师。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后汉书郑玄传上说,郑玄是北海高密人,因为那时山东没有可以请教的老师,于是他就向西到了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关系,师事扶风马融。马融有门徒四百馀人,郑玄在他门下,三年没有见到老师的面,马融是叫程度好的学生教郑玄的。郑玄并不因为老师不直接教他而表示不满,仍然是日夜苦读。有一天,马融和他的学生考论图纬(图纬,是一种根据阴阳、五行、八卦等道理,来测算人事吉凶的书),听说郑玄会算,于是召见郑玄。郑玄就借这个机会提出许多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来请教。问答既毕,就辞别马融回山东。马融感叹地对他的学生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郑生现在一走,我的学说就流传到东方去了!”)这说明郑玄的师事马融,是为了要马融“传道、授业、解惑”3。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有一些好的传统。首先,他们都重视因材施教。如孔子认识到高柴的质地愚笨,曾参的天性迟钝,子张少诚实,子路性粗鲁,就掌握了他们的个性差异而施以不同的教育4。后来孟子也重视因材施教。他在尽心篇中就谈到因人而异的教法。他认为学生有几种,第一种是修养最好的学生,只须稍加引导,好像时雨加于草木,便会滋长发育起来;第二种是长于德行方面的学生,再加熏陶以后,便能成为德行很好的人;第三种是长于才能方面的学生,再经指导以后,便能成为通达多能的人;第四种是一般的学生,可用问答的方式进行解惑、释疑的工作;第五种是因地点和时间的关系不能当面受教的学生,可用“闻道以善其身”(“闻知老师的道德学问,借以进行自修”)的方法进行教育5。其次,他们要求自己很严格,重视以身作则。荀子曾在致士篇中提出教师应具备的四个条件:第一,要尊严而有威信;第二,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第三,诵说要循序渐进,不凌不乱,谨守真理原则,不与真理原则相触犯;第四,要能了解精微的道理而加以发挥6。再次,他们都热爱学生。孔子就是如此。颜回死的时候,孔子为之痛哭,并且料理颜回的后事7。宋朝的朱熹在教学工作中有“诲人不倦”的热情,正如他的学生黄榦所说:“从游之士,迭诵所习,以质其疑。(跟他学习的人,反复变换地诵读他们所学习的东西,来提出他们疑惑不解的问题。)意有未喻,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问有未切,则反复戒之,而未尝隐。(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就细致曲折地告诉他们,从来不显得疲倦;学生提问有不确切的地方,就反复地告戒他们,从来不含糊了事。)务学笃,则喜见于言;进道难,则忧形于色。(学生努力学习,言语今就流露山喜悦;学生进步慢,面色上就流露出忧虑。)讲论经典,商贯古今,率至夜半。(讲论经书典籍,讨论古今的问题,往往到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辩,则脱然沉疴(疴,音k苛,病)之去体。(虽然害着病,身件难以支持,等到学生们提问和辩论的时候,就好象重病一下子离开了身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一天不讲学,就愁煎煎地老是不快活。)”8。正因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有这些好的传统,所以我国古代有许多很有名的老师,他们常常有几百个、几千个学生,培养出许多历史上有名的学者。古代学者善于多方面从师学习获得从师的机会,在古代不容易;有了从师的机会,如何去利用这个机会,也并不简单。韩愈在师说中告诉我们唐朝的情况:当时有一些士大夫,听到人家称呼“老师”、“弟子”,就群聚而笑。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老师和弟子的年纪差不多,这怎么相称?从地位低的人为师吧,他们感到耻辱,从官职高的人为师吧,他们又以为近于谄媚。对于这种错误思想,韩愈给予了有力的驳斥。他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不分贵贱,不分老少,道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古代学者之中,有不少人是能够破除年龄、地位等各种不必要的限制而虚心地从师、尊师的。如后汉的荀淑,是当时一个有名的学者。有一次,他在旅途中碰到了黄宪。黄宪当时只有14岁,既无名望又无地位。但是荀淑从他的谈吐中感到他很有学问,于是毕恭毕敬地向他请教,谈了整整一天还舍不得离开。荀淑恳切地对黄宪说:“您是我的老师。”9唐初的薛收、房玄龄、李靖、魏征等都是有声望、有地位的人,他们都听过王通(文中子)的讲学。王通15岁就开始做老师,门下的弟子先后有一千多人。因此,后人对他有“白首北面(白首,指年老的人;北面,就是脸胡北,因为古代教师都是南面而坐,所以学生学习时是北面。),岂以年乎”(哪能以年纪大小而论)的赞语10。韩愈对于师生关系还发表过一个很好的意见。他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学生不必样样比老师差,老师不必样样比学生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明白道理有早有晚,在技术业务上各方不同的专门学习,老师和学生的差别不过如此罢了。)”11韩愈说的这些话,在我们现在看来也还是很有道理的。在这门知识上老师高于学生,在另一门知识上,学生也可能高于老师;今天老师高于学生,明天学生可能高于老师。我国古代有见识的学者并不要求老师十全十美,样样都比自己强;他们认为,凡是闻道在先、攻有专业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所以他们往往从很多老师学习。书经上说:“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学习修养没有固定的老师,凡是有专长的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韩愈也说:“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