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doc_第1页
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doc_第2页
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doc_第3页
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doc_第4页
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字辩词与阅读理解能力谢世涯 苏启祯摘 要本文是针对新加坡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华文(第二语文)3000个字和150个成语,以及联合早报发表的用字用词调查报告书中的1万6106条词语所进行的抽样式测验;对象是三间初级学院和两间高级中学二年级的209个学生。测验的目的,是在考查修读第十二年华文第二语文的高中学生,对教科书上学过的单字、词语,以及报章词汇的辨认、理解和书写能力。测验的方式,是先使用多项答案选择法(multiple-choice questions),后用综合性测验(integrative test)的完形成序法(cloze procedure),选择不同内容的报章新闻、社论和文艺书刊的文字,用定位填空(cloze test)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词语填充。分析与对比两种测验的结果:从多项选择法的测验来看,新加坡高中生对单字、词语和成语的辨识能力,相当令人满意;但从定位填空的测验来看,他们的阅读理解和书写能力却非常薄弱。应如何纠正这方面的偏差,就有待语文工作者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了。本论文曾发表于“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1991年6月18至21日由新加坡国立大中文系主办,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一目的与对象本文的目的,在探测修完中学课程以后的新加坡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华文单字、词汇和成语的识辨能力,进而探求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新加坡而言,修完中学课程而华文程度达到相当满意的学生,才能升上高中。因此,本测验即以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为对象,他们分别来自三所初级学院的148位学生,以及两所高级中学的61位学生,合共209位。这五所学府的华文成绩,一向在中上水平。二试题的类别与拟制测验题目的拟制,共分四项:辨字测验、选词填充、成语选择和定位填空(完形填充、综合填空doze test)。各项测验题目的拟制与题数如下。(一)辨字测验:是以新加坡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华文课程纲要第二语文附录中学华文字表的3,000个单字为依据。该字表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拟制试题时,即以该字表的顺序为选择单字的依据,每间隔20个选用一个字,如第20个是“尺”,第40个是“多”,第60个是“骨”直到第3,000是“佐”。这项测验共拟制150题。(二)选词填充:以联合早报发表的用字用词调查报告书中早报常用词表的16,105个词语为根据。该词表也是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编号排列。拟制试题时,是以每间隔200个词语选l一个。因在第一项的辨字测验里所选用的单字,往往也是一个单音词,在选词填充里,就不再选单音词。此外,如遇人名、地名或专有名词等则不选,例如芭堤雅、巴解、百汇广场、鹤翔桩、美以美等都不选,此类词语约有三千个,扣除以后,作为这项测验所根据的词语,约有13,105个,共拟制80题。(三)成语选择:也是以新加坡教育部中学华文课程纲要(第二语文)附录中学成语表的150个常用成语为命题的依据,每间隔5个成语选一个,如第1个是“爱不释手”第5个是“包罗万象”,直到第150个是“坐井观天”。这项测验共拟制30题。以上三项,都是以多项答案选择法拟制试题,而且都是提供四个备选答案,让学生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四)定位填空:共选八篇短文,每篇短文各有20个空白供学生填写词语,留空的方法是每间隔6个词语删除一个,这些词语可能是单音词或多音词,也可能是一个成话,学生总共须填满160个空白。这八篇短文的来源与内容大意如下:(1)行业新闻:选自版合早报,报导一个酒店集团的首脑在展览会上发表讲演,谈及旅游业的增长和员工的升职、训练、征聘等事项。(2)社会新闻:选自联合早报,报导一个女工险些被色情贩子推入火坑,后来又侥幸逃出魔掌的新闻。(3)体育新闻:选自联合早报,叙述世界游泳锦标赛的一位决赛选手,谈及花样游泳的发展以及如何训练选手的情形。(4)文娱消息:选自影视周刊第365期,描述一位多才多艺的艺人,从事音乐创作的经验和感想。(5)国际新闻:选自联合早报,写波斯湾战争前后,菲律宾如何担心石油的涨价和短缺,以及在沙地阿拉伯服务的员工问题。(6)报章社论:选自联合早报,论析新加坡、柔佛和巴淡在三角成长的经济合作概念下,新加坡应如何加强竞争优势,以及应如何加强与邻国合作的问题。(7)小说:摘录自琼瑶的我是一片云写宛露二十岁后始知段太太其实是她的养母,以及她见了生母后在感情上产生的变化与矛盾。(8)摘录自慧如的两个大同的世界,描写作者游览日本,观赏樱花的喜悦之情。以上八篇短文,第一、二篇可归入本地新闻,第三、四篇可视为消闲娱乐,第五、六篇可划入国际时事,第七、八篇则是文艺作品。其中本地新闻和消闲娱乐,可看成是学生所熟悉的事务,而国际时事和文艺作品则是学生所感到生疏的事务(见表一测试成绩归类)。三认字辨词的能力本节将分析学生(指高中二年级学生,下同)认字辨词的能力。从表一“测试成绩”看来,单字、词语和成语三项测验的信度都很高。平均可靠性指数达0.94。以单字来说,在150个试题中,平均答对104.5,达69.7%。根据标准测差(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演算,学生认识的单字可从69%至78%(P0.01)。换言之,在3,000个单字中,估计一般学生可掌握2,100至2,300个。从词语这项来看,在80个试题中,平均答对58.9题,高达73.6%,成绩相当理想。根据标准测差演算,估计学生分辨词语的能力,可从62%至85%(P0.01)。即在13,105个词语中,学生可掌握8,125至11,139个。再从成语测验来看,在30个试题中,平均答对22.1题,高达74%,成绩也很理想。根据标准测差演算,估计学生掌握词语的能力,可从56%至92%(P0.01)。即在150条成语中,一般学生可掌握84至138条。 根据以上的分析,学生认字辨词的能力,可列成简表来表示。项目字词总数识辨能力(估计)百分比(估计)单字3,0002,100至2,35069%至78%词语13,1058,125至11,13962%至65%成语15984至13856%至92%就上述三项测试的整体成绩而言,学生认字辨词能力所以能达到这么理想的成绩,说明以下几个事实。(一)是语文老师认真指导的结果。华文第二语文的上课时间,每星期虽然平均只有170至200分钟的时间,但在老师孜孜不倦、谆谆善诱之下,终能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学校采用的教材,字词的覆盖率相当高,满足了训练学生认字辨词的要求。(三)是学生惯于接受多项选择式题型的结果。因为上述三项测验的试题,都提供了四个备选答案,有固定的范围,有线索可寻,学生只要集中思考就可选答了。四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学生是怎样利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去进行阅读呢?换言之,学生的 阅读理解能力,有多少成分是借助单字、词语和成语的识辨能力呢?从表二的相关系数演算,估计对本地新闻的理解,大约44是借助单字,41是词语,15是成语。其他对消闲娱乐、国际时事和文艺作品的理解能力,也可依此类推演算(各项相关系数的平方),并列成简表如下。理解能力借助认字辨词的百分比(估计)单字词语成语本地新闻444115消闲娱乐443418国际时事303316文艺作品192623中 数373417由上表得知,学生对四个项目的整体理解能力,估计平均大约 37%是借助单字,34%是词语,17%是成语。不过,借助单字、词语和成语进行阅读,其中单字与词语之间,单字与词语及成语之间,是有关联而又是重叠关系的。根据表三“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Iysis)来看,可预测学生对熟悉事务(包括本地新闻与消闲娱乐)的理解能力,有40%是依靠单字,15%是词语,而和成语无关。对生疏事务(包括国际时事和文艺作品)的理解能力,有7%是凭借单字,22%是词语,9%是成语。至于总体理解能力,29%是借助单字,23%是词语,5%是成语。现将单字、词语和成语对总体理解能力的有效成分用长方图表示如下。表四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5理解能力成语23词语29单字由上图可看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共有57%借助单字、词语与成语,尤其单字和词语,是关键性的要素,成分最高,占52%,依靠成语的成分则最少,只占5%。另有43%的理解能力是未知数,这该凭借什么成分呢? 确实有待考查。这可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语言或家庭背景、文化知识、阅读技巧、书写能力、作答态度等有关。五从完形填充探测阅读理解能力前面说过,通过多个备选答案的方式进行测试,学生认字辨词的能力高达相当理想的水平。如果不提供备选答案,而是让学生从上下文去推断和领会其意思,并通过文字书写下来,其表现会是怎样的呢?表一“测试成绩”虚线以下的“理解能力”,就是通过笔头书写的完形填充的成绩。以下四个项目:本地新闻、消闲娱乐、国际时事和文艺作品,共有160个词语要学生填写,平均成绩是7.78,约等于19.4%,成绩很不理想。其中成绩较好的是本地新闻,在40个空白中,平均能够填写的词语达10.7个。其次是消闲娱乐,达7.6个,这两项是学生较熟悉的事务,所以成绩还好一点。另两项学生不熟悉的事务,即生疏事务的国际时事,40个空白中,只能填写5.3个,这说明学生平时很少关心时事。最后项文艺作品,也只能填写7.5个,这也可以看出,学生平日很少阅读文艺作品。就上述四项完形填充测验的整体成绩而言,其阅读理解能力平均只达20%。若以20%的理解能力去阅读报章书刊,是否能够了解有关篇章的完整内容或大意呢?在新加坡,还没见过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告,无从考查。不过,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报告,英文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从完形填充的三个等级去衡量读者的水平,这三个等级的划分大致如下:55%一60%独立阅读水平40%54%辅导阅读水平35%40%低下阅读水平如所谓独立水平(Independent level),顾名思义,意指无需旁人指导,就能大致读懂原文,而辅导水平(Instructional Level),意指尚需旁人略作引导,或给提示,或给线索,或略作解释才能读懂原文,至于低下水平(Frustration level),当然是指在一般阅读水准以下,无法读懂原文。这次考核,高二学生的理解水平,只及辅导水平的一半,以此类推,要他们阅读报章杂志,恐怕会如履薄冰,困难重重了。六结语 有待商榷的问题前面说过,本文的主要目的有二:一为探求高二学生认字辨词的能力;二为窥测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测量结果,学生认字辨词的能力堪称理想,总成绩达72.4%,其中辨认单字达69.7%,辨识词语和成语分别是73.6%和74.0%。这是通过四个备选答案的多项选择题进行测验所得出的成绩。然而,不用选择题,而是通过书写词语的完形填充来测量他们的理解能力,表现却迥然有异,平均成绩只有20%,属于劣等水平,原因何在?如何补救?值得商榷。众所周知,新加坡学生平时的练习或测验,诸如辨字测验、词义测验、词语解释、词辨练习、选词填充、配词练习、选择适当的虚词、连接句子、填写适当的句子、解释句子的画线部分、理解测验、理解问答等等,名目可真不少,但这些练习或测验,由小学、中学而至初级学院,十之八九是以多项选择式命题,学生不是勾1、2、3或4,就是圈A、B、C或D。如此勾勾圈圈的选择题,往往助长学生猜题,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入做过测验,在同一个项目中,学生只选A或B,命中率达四分之一,甚至没有任何华文知识背景的淡米尔族和马来族学生,答对率可达2.6%至41%(梁:1990),因此,通过选择题的练习或测验,尽管项目繁多,但是否能够按部就班地训练学生的四会能力,有待商榷。这次的完形填充测验,是采用填词方式而不是单字(单词),难度较高,所以成绩只有20% 。若是填写单字,其表现如何,有待另行测验。不过,可暂拿中学生的测验做参考,其成绩是27.09(吴:1988),可见无论填写词语还是单字,成绩都不理想。完形填充是一种引导、训练学生利用上下文之间的关联理解整篇文章的方法。学生要在留空处填入意义上、语法上正确的字或词,须集中注意力进行推理判断,而这种推理判断,又离不开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等知识。因此,完形填充是一种用来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在英语教学的世界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领域里,完形程序法已成为教师训练与考核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中小学的华文教学、测验与考试,是否要引进完形程序法,以提高华文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也是值得商榷的一件事。附录表一 测试成绩(N=209)_测试项目 题数信度 平均数(标准差) 百分比-认字辩词单字1500.96104.5(24.9) 69.7词语80 0.94 58.9(14.8) 73.6成语300.91 22.2(6.8) 74.0-理解能力本地新闻400.7710.7(5.6) 26.8消闲娱乐400.677.6(4.2) 19.O国际时事400.665.3(3.6) 13.3文艺作品400.747.5(4.7) 18.8表二 相关系数_理解能力认字辨词单字词语成语_本地新闻0.6660.6370.384消闲娱乐0.6640.5810.426国际时事0.5470.5760.407文艺作品0.4370.5130.487中 数0.6060.5790.417表三 回归分析_准则预测变异(%)多元理解能力 单字 词语 成语 总变异(%) 多元回归系数(R)-熟悉事务*40.42 15.44 0.88 54.98 0.7415生疏事务*6.56 21.75 8.86 37.17 0.6097理解总分28.45 23.35 4.18 55.98 0.7482*熟悉事务包括本地新闻与消闲娱乐。*生疏事务包括国际时事与文艺作品。附注新加坡学制,就一般来说,小学六年,中学四年,初级学院两年(高中二年级),中四毕业而成绩较差者,则选人三年制的高级中学。标准测差计算用公式:SEMS1-rtt公式中的S是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而rtt 是信度,信度以KR21为准。掌握程度的推算法用公式:x +2.58 SEM,再换成百分率。独立、辅导和低下三种阅读水平的划分,各家的说法略有出入,但大致还相近。Anderson,Jonathan(1971)的划分法是:52分以上为独立,44至53为辅导,44以下为低下;Burns Paul C., Roe Betty D. and Ross Elinor P.(1984)是50分以上为独立,40至50为辅导,40以下为低下。其他划分法则从略。各家的研究,多用来探测阅读教材的难易度,而本地报章,多以浅易的文字报导新闻,修读了十一或十二年华文为第二语文的学生,若其成绩在低下水平,阅读报章可能就不是一种容易的事了。参考文献用字用词调查报告书(1988),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社,223417。吴英成(1988)以克漏字测验探讨新加坡的华语教学问题,载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07113。苏启祯(1988),华文阅读能力的评测:多项选择及定位填充之比较,香港语文教育学院“第四届国际研讨会“论文。苏启祯(1991),从语文与文化的观点探讨测试的设计,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论文。繁荣基(1990),利用多项选择来测定学生语文能力的利弊,载世界华文教学研协会论文集,新加坡,新加坡华文研究会,689692。琼瑶(1985重刊)我是一片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9697。联合早报(1990),8月9日(报章社论)。联合早报(1991),1月2日(社会新闻),1月26日(行业新闻),1月27日(国际新闻),1月27日(体育新问)。谢世涯,苏启祯(1992),篇章构词偏误分析,新加坡国立大学“第一届国际汉语语言学会议”论文。谢泽文(1991),填写测验在语文教学上的功用,新加坡国立大学华语研究中心。新加坡教育部(1980),小学华文课程纲要,新加坡,教育出版社5385。新加坡教育部(1983),中学华文课程纲要,新加坡,教育出版社,2348。慧如(1986),两个大同的世界,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207208。影视周刊(1991),新加坡,新韵文化事业公司,365期。袁道之(1985),综合填充法及其应用例析,载英语试题与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632。REEFRENCESAnderson, J. (1971) Selecting a Suitable Reader: Procedures for Teachers to Assess Language Difficult. RELC Journal 2, No 2 (1971), 35-42.Oller, John W. Jr. (1979): Language Tests at Schoo1, London, Longman, 340-377.Bachman, L. (1982): The trait structure of cloze test scores. TESOL Quter1y 16, 61-70.Brown, J.D. (1983), A closer look at cloze: validity and re1idity. In Oller, J.W., Editor. Issues in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237-250.Burns Paul C., Roe Betty D. and Ross Elinor P. (1984): Teaching Reading in Todays Elementary Schoo1.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306-308.Soh, Kay Cheng (1984): Taking a Cloze Look Psychometrically, Occasional Paper No. 20.Singapore: Institute of Education.Chia, Shih Yar & Soh, Kay Cheng (1992): Error-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in Chinese Tex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Convened by Centre for Advanced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June, 1992. Soh, Kay Cheng (1991): The Design of Chinese Language Tests: A Cultural-Linguistic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Studies:Retrospect and Prospec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June 1991.Predicting Comprehension of Chinese Text WithKnowledge of Characters, Word, and ProverbsDr. Chia Shih Yar & Dr. Soh Kay Cheng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1 Conference on Chinese Studie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Convened by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18-21 June 1991.ABSTRACTTests were develop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Singapore Mini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