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B卷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201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B卷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201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B卷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201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B卷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分布的研究首先需界定城市中心区和郊区的空间范围,在地域概念上,将北京市16410平方公里土地范围划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3个圈层。不同地域圈层的人口数量变动北京市总人口包括两部分:常住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自1998年,尤其新世纪以来,北京市不同圈层的人口数量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图1所示北京市历年人口总量的变迁趋势,将其划分了两个阶段:19982002 年、20022006 年,各区县人口总量变迁详见表1。自19982006 年,全市人口总量从1223 万人增长到1581 万人,增长率为29.27。虽然有学者认为北京市早在80 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郊区化(周一星,1996),但作为第一圈层的中心城区却仍保持着其绝对的吸引力,其人口总量1998 年为265 万人,而2002 年却增至286 万人,增长率为7.92。自此之后,人口总量开始逐步减少,2006年,中心城区人口降为207 万人,从19982006 年,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率为22.26。具体对四个中心城区而言,19982006 年间,人口负增长最多的为崇文区,从46万减至30 万,负增长率达34.78%;西城区、东城区其次,负增长率分别为22.99%、21.43%,宣武区人口总量负增长率最少,为12.90%。第二圈层的近郊区,人口总量一直快速增长,从1998 年的493.3 万人增至2006 年的773.6 万人,增加率达56.82%,其中以朝阳区增幅最大,由101 万人增至162 万人,增长率达66.29%,19982006 年间,丰台区、海淀区人口总量也保持着大幅度的增长,分别为60.40%、56.82%,人口总量分别由101 万人、178 万人增加至162 万人、269 万人,石景山区相对人口增长稍缓,人口总量只由40 万人增加至52 万人。而对第三圈层的远郊区县,其人口总量也保持着绝对的增长,虽然其增幅相对近郊区稍弱,但19982006 年间,人口总量已由465 万人增至601 万人,增幅达到29.25%。其中昌平区、大兴区、通州区的增幅态势尤为明显,昌平区增长率更是高达80.43%,人口总量由46万人增长至83 万人(但昌平区也是人户分离最为严重的区域),大兴、通州人口总量增幅则分别达到61.40%、42.86%,房山区虽然人口增幅并不显著,但其人口基数较大,2006 年,其人口总量也达89 万人,而第三圈层的最外圈层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则变动稍微。 北京市域总人口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各地域圈层人口分布变化的差异、各区县人口数量的差异也不断增大。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减少了21.89(人口减少通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迁移变动的影响,即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另一是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即出生人口少于死亡人口,人口出现负增长。但就北京19982007 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看,因其均大于零,还没有出现负增长,所以自然变动对市中心区人口减少产生相反影响,因而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主要是人口外迁所致),近郊区人口数量增长幅度高达63.29,远郊区人口数量增长相对较为缓慢,也已达33.55,并且近年来增速加快。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逐步趋缓,人口数量的变动中以外来人口数量的影响为大。中心城区的外来人口虽然仍以一定的增长速度不断上涨,但其在整个北京市域的比重却是不断下降,1998 年该区域外来人口占总数的18.18,到2006 年则仅为7.74;而近郊区集聚了总外来人口的61.7%,平均年增长率为36.13,但其占整个北京市域的比重也是稍有下降的,该区域1998年就已集聚总外来人口的62.12;远郊区县所吸纳外来人口的增幅是三个圈层中最大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66.50,至2006 年,远郊区县外来人口已占总外来人口数的30.56%。以人口空间分布密度而论,人口密度随着距中心的距离而下降,虽然自2002 年以来,中心城四区人口密度有所下降,从2002 年的32836降至2006年的22297,但中心城区却仍是相对的密集,而近郊区人口密度从1998 年的3845增长至2006年的6063,增幅显著,远郊区人口密度虽然增幅稍微,但保持着不断增长的态势。无论是人口总量还是占市域总人口的比重,北京市近郊区仍是处于绝对优势的增长态势,尤其是以海淀区和朝阳区为代表的西北部城近郊区域,对外来人口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北京市人口数量太多,规模太大,并且持续增长,超越了北京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加速了人地关系的紧张,从而制约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政府被迫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城市环境的治理,影响了北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要从中心城向远郊地区转移,中心城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近年来人口中心城区集聚的局面虽有缓解,但仍未根本改变,中心城区仍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也是开发强度最大的地区,高密度的人口分布直接影响中心城区历史风貌的保护、城市功能的提升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而远郊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中心城区形成巨大反差,未能按照规划设想有效疏解中心城区压力;同时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不断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蔓延,大城市面临的交通、环境、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日益严重,阻碍了城市功能的提升与实现。从区域视野,引导人口城区的外迁疏散,平衡区域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的北京集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北京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吸引了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外来人口大量迁入北京。积极引导中心城区的人口跨越边缘部分,直接向郊区新城实施跳跃式外迁疏散。为促使这种跳跃式外迁,需加大对郊区硬件、软件设施的投入,提高其综合实力,增强其对居民的吸引力,从政策上鼓励人口外迁,比如利用地价优势、配合税收、福利等经济杠杆,引导中心城区人口的自发外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