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田家炳中学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舟山市田家炳中学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舟山市田家炳中学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舟山市田家炳中学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舟山市田家炳中学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舟山市田家炳中学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经深深融进了中华子孙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它对中学生的影响也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中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的现实,又让人们担忧,新一代的成长能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己成共识。由此我校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一、我校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现在,一说起教育,都提倡教育创新,提倡美国式教育,都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刻板的、以本为本的教育方式。于是,很多学生相信圣诞老人,知道KFC,喜欢嘉年华,但是他们不知道阿福,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许多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儒释道为何许;有些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时至今日,亲情的淡漠、人情的冷漠、对生命的无视、对弱小的蔑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整体来看这是一个情感稀缺而不是情感泛滥的世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历来有着急公好义、除暴安良、舍身取义、古道热肠、杀身成仁的传统,不是一直有着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向往亲情的传统吗?其实早些年开始我们的教育纲要里就具体说明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了解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如公证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淡、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使得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更加明确、也更具有导向性。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中就把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放到了特殊重要的位置,尤其在语文选修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诵读课的比重;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让学生遵照传统习俗、口诵古词佳句、传递中国古老文明,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都放进这些传统节里,通过过节,延续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使青少年耳濡目染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然而,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我们同时也看到问题的存在。(一)对文化内涵和文学知识知之甚少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的欠缺和文学功底的贫乏上。问卷回收率不高,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人或者足漠不关心或者虽表现尚浓厚的兴趣却自认为水平有限不敢作答。现场问答结果是多数对课本里出现的、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古代文学知识有所了解;但相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修身养德的名言警句、典故等了解就欠缺了些。对传统处世知识及立志部分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人数均不足百分之三十,对古代书画艺术更是知之甚少。可见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野相当狭窄,这种状况实在叫人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非常担忧。(二)对学习方式和思想接受良莠不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并存,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当然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调查总体状况是好的,但有两个细节应引起注意,一是对糟粕文化因素态度不明,如国家对算命应采取何种态度,中学生中认为顺其自然的占29,对遭遇到大事用求卦算命方式解决的态度不明的占到41;对买房看风水的观念认同的占12,还有16认为好玩,更有5认为这是种科学预测;对病人求助于巫术的态度不明的占9,还有4认为有定道理。二是对某些相关问题的认识上,高中生的认知显然有所欠缺。如周易八卦与算命迷信之说的区分,如古代酒文化和饮食文化的传承等等,如果对传统文化不分良莠、照单全收就易出现价值观的判断不明,反而不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的鉴别能力。有人曾说: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热衷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甚至到了良莠不分程度。无论这遗产来自古人何种的精神状态愚昧、残暴、迷信、错误的习俗,只要贴上时间的标签,就会被当作有价值的东西加以推广。也没人能否认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世界上还没有那个民族像中国和希腊那样,一次次被异族用武力征服,又一次次用文化将征服者同化。但历史文化的特点总是精华与糟粕混杂在一起,并且绝大多数情况是精华被那些有形的、表面的、易于言说和流传的糟粕包裹和埋藏。(三)对德育功能和教育成效乏力无助学习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而言,不仅能培养其认识素养、塑造理想人格,尤其是传统文化本身就蕴涵了非常丰富的“修身”之道,更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极好方式,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动力。但在中学生的道德状况上往往是主观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但行动上主动性不够;主观上对优秀传统肯定,现实生活中却做出“务实”选择;主观上能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的对错优劣,慷慨正义,现实落到自己头上时往往沉默不语选择退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偏离就越明显,在基本公德素养上也越倾向于淡漠,学校教育出现了“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养成教育”的尴尬局面。这是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功能上乏力的表现,也是道德教育的缺憾。看到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对其实际情况的了解,才能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我们教师工作者,应坚持不懈地将对学生的教育放在首位,其前提条件就是要要求自己也能不间断地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钻研,才能更好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二、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构建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情感性转化。教育要传承文化,大致上有两部分,一是科学知识、智力部分,一是传统课程中尚未被吸纳进去的文化因素,我们且称之为“文化背景”。前者是我国学校教育中一直重视和强调的,而且在过去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渐渐滑向了单一注重知识传授的边缘。而后者作为一种无时无处不在的“背景”与前者相比,其色彩更为斑斓,形态更为流动,渠道更为多样,影响面更为广泛,对心灵的渗透也更为强大,它不容忽视,却又往往被抛掷一边。传统文化的作用恰是凸显在人文素养的塑造上。要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有认知经过情感性转化,成为学生内在素养,需要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种有效途径。(一)以优秀的系统知识武装人人文素养的培育手段有很多,课程资源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教材”这一教育教学的直接载体若无文化常识的构成将是不完整的。这次思想政治课改也是课改中教育对文化发展所做的一种回应。这好比把血脉里无形的东西现于有形,把零散的碎片串成一个结构,把朴素的观点升华成系统的认知,从而唤醒学生,从“跟着感觉走”转变为“朝着正确的方向走”。教材中通过辨析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正如张岱年所说:“文化发展的规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遇到更先进的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才能更新与发展。” 从激发探究文化的兴趣到学习IF确的判断和选择再到积累创新的素养形成完整的文化基本体系。手捧教材,我们会被其中浩瀚的文化内容、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完备深刻的文化哲理、普惠世界的科技工艺所震撼。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被明确提出,虽然它只是整个“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已有较系统介绍,并在对比中更彰显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地位,也有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中直面判断和选择。中学生穿梭于学校课堂和社会生活之间。主流文化在学生的课堂上,如果忽略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我们的学校教育难免脱离现实;如果忽略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则会割断文化发展的历史。在社会生活巾,中学生切身感受着现代气息和开放的世界,因此深刻体会着时代的特征,频繁接触着外来文化,它好比一个宏大的生活课堂,对学生产生更广泛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华传统文化就空间上相对于外来而言,就时间上是相对于现时代而言,它不是道屏障,更象是过滤器,可以给学生对现时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取舍上,对多元文化的判断选择上提供有益的帮助。传统文化认为人有入世的责任,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将小我置于广阔的“济天下”的情操下,可以使学生心胸开阔;同时“刚毅木衲近仁”。即要有坚定性,不妄行、不走极端,能坚持原则,它启发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心理不适及时调整: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合”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坦然面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传统文化还认为对挫折的超脱精神和承受能力是一种美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当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时“静则神藏”的观点可以为学生提供缓冲的心理空间,增进善待挫折的坦然心态。相对而言,书面语言则是用宁、词、句的建构解读文化的蕴意,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文字更是精练含蓄、委婉曲折,斟字酌句的过程促使人细致思考,深入理解,因而感受字里行间的美来得更意味深长。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在写作手法上多不重写实而重写意,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带领学生静下心来,透过对诗词的字句斟酌,不仅体会到精练含蓄的文字美,也体会作者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文学美,还体会或忧国忧民或宁静心境、淡薄志趣的道德美,可以说这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二)以教师的魅力感染人文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内敛的,但课本的文字有形,课文的讲解具体,而且评价的机制还是现实的,如何处理这些鲜明的有形与无形的冲突是我们思考的焦点之一。从教师的角度看,这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育理念中重知识传授、以考为纲的惯性思维,否则易忽略课改的初衷;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甚至向学生学习,又要教会学生倾听。如此的教师才在学生心中有足够的向心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引导力,这就是魅力。首先,沟通与交流。比如大众文化,教师也是大众文化的受众,在物质上有着一定的消费观念、消费倾向和事实上的消费方式,在精神上享受着其带来的感性享受,自己尚且是大众文化被浸染的一员,应该与青少年感同身受。那么教师不能做“两而派”,一边“义正严辞”地将大众文化阻隔在课堂之外,一边又浸润在大众文化的独特美丽中。感同身受比高高在上更能与学生交流与合作。所以教师作为成年人,应主动向青少年学习,即所渭“文化反哺”。对新技术的接纳和使用中学生可能更敏捷,对于新事物中学生可能感受更敏锐,对商业化可能反应更灵敏,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可能更率真,对于未来可能更激情和活泼。在现代社会,年轻一代对成年人的“反哺”不只在文化的表层如流行时尚和新器物,甚至也冲击到成年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且,教师通过交流搭建一个互相理解的平台,教师了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学生也在学习、被学习中感受到自主自尊和自信。其次,在沟通的平台上,教师要用教学的艺术教会学生倾听。懂得彼此之间的思想是不一样的,自己的未必全对,别人的未必全错,懂得交换思想,懂得倾听交流。教师传授文化的要义,不能高高在上只有知识的讲解,更应以平等的心态带领学生并和他们一起共同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唯此,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倾听的意愿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进而有审美的“共鸣”而达到思想上的启发和精神上的感召。进而,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多样性中做判断。面对多元文化青少年总是相对感性、相对无选择性、相对被动,往往容易陷于泥潭却浑然未觉;面列传统文化中学生往往又是懵懂的、好奇的、不知美的所在的。教师能够而且需要揭开文化的面纱,使它成为显性的,以主动的、理性的正确的方法告诉学生正确选择、正确享受各种文化带来的诸多有利;适时适当地用传统文化弥补多元文化带来的负效应。我觉得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办法就是利用现代最善于借助的电子媒介手段。不妨也用声音图像的技术,从刺激学生的感官认知开始,抓住感受引起心灵的震撼自然而然地接受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关键是要唤醒中学生正义的、和谐的、真诚的向上的内心感受。这才能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持有一把明确的尺子。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态度和观念作为导向。“为人师表”的言与行给学生的信号是道德教育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学生在掌握了正确的尺度后,愿不愿意、敢不敢去实践,在教师身上看到了现实的模板。总之,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从理论上准确把握文化尤其是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气质,还要从实践中掌握或搜集大量的素材以作说明和论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将文化的无形现于有形,反过去还要将有形的传授化为对学生无形的影响,难度最大。(三)以美的体验陶冶人传统文化的传授,不妨将科学化的公式转化成丰富多彩的情意世界,以诗意牛活的光环照耀,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放下功利性的笼罩。现在的学生一说到要考试就抵触,情感上就很容易将之打入被动而非好奇的境地,这种情绪不一定经过了理性的判断,这是历史形成无法即刻消除的,但态度上的主动求知向被动的转化,一定会对传统文化教育欲起的德育效果产生客观上的不利影响:学生只是一个“美德袋”,只是接受道德规范的容器,其内心世界未必得到真正净化。要能净化人的内心世界,就要有切身情感体验的洗礼。在这新轮课改中可以看到,其教学目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由原来知识第一位,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不仅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有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更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尤其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热爱生活,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的要求。这表明教育的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更是让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表明不仅要让学生有科学素养,更要有人文素养。回归真实的道德体验,精神和灵魂在体验涌流中,不断得到陶冶、净化和升华,体验传统文化的美课以在生活中发现,又可以在课堂上主动接触,从而体会传统文化的真实性。课堂上教师要以美的行为、美的语言和美的方式让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的真实美感。反之,美的体验不仅在于带领学生领受我国传统文化之美、身边生活之美,还在于与“知美”对应,即“知耻”。生活世界充满各种矛盾和丑恶现象,学校德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