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元湛墓志》考释2.doc_第1页
东魏《元湛墓志》考释2.doc_第2页
东魏《元湛墓志》考释2.doc_第3页
东魏《元湛墓志》考释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東魏元湛墓誌1考釋摘要:1917年在河北省磁縣北白道村南出土的廣陽王元湛墓誌,墓誌銘文較長,主要介紹元湛的籍貫、父祖簡況,并詳細敘述了元湛的生平,反映了北魏末年至東魏時期的重要史實。墓主元湛為東魏太尉公、廣陽王,北史2、魏書3均有傳,但魏書太武五王傳內容為補北史的內容,所以兩者中的內容一致。本文主要對元湛墓誌進行錄文和點校,并對墓誌內容進行詳細分析考釋。關鍵詞:東魏 元湛 墓誌考釋一、墓誌錄文元湛墓誌由誌石和誌蓋兩部份組成。誌石高七十一點三釐米,寬七十一釐米。誌文正書,凡三十六行,行三十七字,有縱橫界格。誌蓋高、寬均五十七釐米,陽文篆書,題“魏故假黃鉞廣陽文獻王之銘”四行一十二字。現將墓誌錄文如下:魏故使持節、假黄鉞、侍中、太傅、大司馬、尚書令、定州刺史、廣陽文獻王銘。祖諱嘉,太保、尚書令、司徒公、冀州刺史、廣陽懿烈王。 祖母河南穆氏,宜都王壽孫女,司空亮從妹。父諱淵,侍中、吏部尚書、司徒公、雍州刺史、廣陽忠武王。 母瑯邪王氏,父肅,尚書令、司空、宣簡公。公諱湛,字士深,河南洛陽人也。受命於天,造我王室;誓河踈流,瞻山作鎮。祖位當彼相,任屬保衡;送往事居,負圖分陝。父才爲國楨,望稱人傑,功最天下,名播海内。既而日月成象,山川出雲,乃感中和,剋生上德。器宇清明,風神秀整,音韻恬雅,儀表閑華;天資孝友,自然忠信,率礼而動,非法不言。既夙有成德,弱不好弄,致賞高明,實標清識。固能採菽中原,求珠赤水;心遊河漢,志在丘山。乃引入侍書,除爲羽林監,又轉散騎郎,在通直。鵷鴻始颺,便有摩天之資;驥騄初騁,自懷弭塵之氣。及遭不造,殆將毀滅,哀感庭禽,悲燋壠樹。乃襲爵爲廣陽王,除通直散騎常侍,轉給事黄門侍郎,而王如故。及居顯處,爰拜青門。等務伯之矜嚴,同昭先之淑慎。又爲持節、督膠州軍事、左將軍、膠州刺史。及其驂傳案部,班條察事,未言已信,不肅而成。念室於是自空,桴皷所以且息。行人解裝而莫犯,遊客散馬而無虞。又兼侍中,行河南尹,尋除使持節、都督冀州諸軍事、中軍將軍、冀州刺史。竭忠貞之心,盡廉平之節。潤之以夏雨,照之以秋陽。遠至迩安,不能比其効;外平内成,無以喻其績。又除侍中,軍號仍本。至於仰瞻府視,切問近對,當渭橋之後車,坐殿中之重席。又以本官行洛州事。文武兼運,威德並施,政若神行,化如風偃。又除太常卿,王如故。未幾,還爲侍中。又以本官行司州牧。乃揚清激濁,舉直厝枉。貴戚斂手,豪右屏氣。然其情存去惡,合柱不能藏其形;心在窮姧,重轑無所隱其跡。又除驃騎將軍,仍侍中。俄以本官監典書事。逸文脫簡,罔不捃摭;毀壁頹墳,必所窮盡。既質含百練,公輔之望自高;氣逸千里,王佐之才久立。乃除太尉公,王如故。位冠人爵,任捴天綱;贊傑遂賢,興仁隆化。其猶伯始温柔,子魚和理,天下中庸,後世難繼。方當黜位而朝,以成師臣之礼;獨拜於屏,用饗養老之祑。曰仁者壽,所期必信。積善不報,終自欺人。春秋卅有五,以武定二年,歲在甲子,五月十四日丁酉薨於鄴。天子舉哀東堂,鴻臚監護喪事。贈賵之數,隆於常礼。惟公風猷峻遠,器量清高,望儼即温,外明内潤。雖名重一時,位高四累,務在謙光,情無矜尚。是以虛衿待物,折節從人;當沐而休,據饋以起。至乃北遊竭石,南陟平臺。風彯飛閣,草蔓中渚。賔僚率止,親友具來。置酒陳辭,調琴寤語。思溢河水,言高太山;繡綵成文,金石起韻。耻一物之不知,捴四科而備舉;積珪璋於匈懷,散雲雨於衿袖。然據則德蹈礼之基,秉文經武之業,重義輕財之量,匡主疪民之功,求之古人,希世罕有。千載一期,且云旦暮。哀哉奉孝,乃悲逝者;安得征虜,實痛良臣。追贈使持節、假黄鉞、侍中、太傅、大司馬、尚書令、都督定殷瀛幽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王如故,謚曰文獻,礼也。粵以其年八月庚申葬於武城之北原。乃作銘曰:壽丘若水,開原發系。立功立德,或王或帝。繫衍不窮,蟬聯相繼。九畹滋灡,百畝樹蕙。自天生德,唯岳降神,孰膺名世,實在斯人。剋隆遺構,載荷餘薪,乃稱惠主,寔曰宗臣。攀桂有藂,拔茅以類。赤霄易摩,青雲可致。惟德命官,以仁守位,令行禁止,功成身遂。作時領袖,爲世冠冕。立行堂堂,秉心謇謇。執戟趍事,抱劍來踐。星神易識,豹文可辯。連率侯服,攝官帝城。導民由德,斷獄以情。化感風雨,政通神明。一虎垂首,二老變形。論道台階,補闕袞職,送日騁步,摶風使翼。高飛詎遠,長途未極。朝露已銷,夜舟誰力。芒阜臨北,魚山望東,安厝不異,託葬攸同。三臨出祖,五會送終,歸骸真宅,寧神。二、墓誌的出土地點東魏廣陽王元湛墓誌1917年出土于河北省磁縣北白道村南,同時出土的還有元湛妃王令媛墓誌。但其出土地點,墓誌集釋4、墓誌彙編5、北圖拓本彙編6、碑刻校注7均記作河南安陽,且馬忠理磁縣北朝墓群東魏北齊陵墓垗域考8一文記作河北省磁縣講武城鄉孟莊村和西雙廟村之間。魏故元氏薛夫人墓銘即元湛妻薛慧命墓誌1931年於河南省洛陽城安駕滿村北出土,墓誌載:“武泰元年,歲次戊申,二月己丑,十七日乙巳,薨於澄海鄉武里舍,葬於邙山之陵。”可知公元五二八年元湛妻薛慧命在澄海鄉武里舍去世,被埋葬在邙山的陵墓之中。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岭山脈的餘脈,崤山支脈。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是洛陽北面的天然屏障。而元湛墓誌載葬地爲“武城之北原”,所以元湛墓誌和薛慧命墓誌不可能出土于同一地點,元湛墓誌也不可能出土於河南安陽。且元顯墓誌載:“皇居徙邺,坟陵迁改,以武定二年八月二十日移葬于邺城之西陵。”可見東魏時期,皇陵已從邙山之陵遷到鄴城之西陵。進一步印證元湛墓誌不可能出土於河南洛陽。 “根据解放前后出土的元凝、元湛、元显、元悰、元诞、王玲媛、冯令华、陆顺华等诸多墓志勒文记载,他们安葬地点在:“鄴城之西,武城之北”、“邺县武城之北原”、“鄴城之西北十又五里”、“邺城西北十五里武城之阴”等等。元诞墓志是1970年出土的,墓志勒文:“葬邺县之西北”。实际位置在磁县讲武城乡东小屋村东南,磁岳公路的北边。上述所指位的安葬位置,即在磁县南孟庄、双庙村、东小屋村一带,这里就是东魏的皇陵区。”9这进一步印证了馬忠理先生磁縣北朝墓群東魏北齊陵墓垗域考一文記作河北省磁縣講武城鄉孟莊村和西雙廟村之間的事实。誌載葬地爲“武城之北原”,即出磁縣北白道村南。三、元湛的為官作風“初,湛名位漸重,留連聲色,始以婢紫光遺尚書郎中宋遊道,后乃私耽,出為冀州,竊而攜去。遊道大致紛紜,乃云紫光湛父所寵,湛母遺己。將致公文,久乃停息。論者兩非之。”10可見元湛在為官初期,留連于聲色。由元湛墓誌可知,初,“乃引入侍書,除爲羽林監,又轉散騎郎,在通直。”可知元湛雖沒有參加到鎮壓河北大起義中,但是依然手握兵權,在通直任散騎郎一職。“及遭不造,殆將毀滅,哀感庭禽,悲燋壠樹。乃襲爵爲廣陽王,除通直散騎常侍,轉給事黄門侍郎,而王如故。”可知元深在鎮壓河北大起義中去世,元湛沿襲父親的爵位并升任給事黃門侍郎。後“及居顯處,爰拜青門。”為官期間如同務伯一樣矜嚴,昭先一樣淑慎。“又爲持節、督膠州軍事、左將軍、膠州刺史。”在任職期間,他親自巡查所轄地區,頒佈條令。所在地區風氣醇厚,政治清明。“又兼侍中,行河南尹,尋除使持節、都督冀州諸軍事、中軍將軍、冀州刺史。”為政期間,“竭忠貞之心,盡廉平之節。”可見元湛為官清廉,以民為本。但轉載:“孝靜初,累遷冀州刺史。所在聚斂,風政不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如無轉,而依據誌載則完全不知其為政聚斂之事。“又除侍中,軍號仍本。”為政期間,政治清明,社會風氣純厚,民眾信服。後被任職為太長卿,時間不長,又被任職為侍中,同時兼任司州牧。在任職期間,他揚善斥惡,起用正直者而罷黜奸邪者,使得帝王親族,富豪家族都十分厭惡。又被任職為驃騎將軍,同時兼任典書事一職。任職期間,展現了他豐厚的文筆和橫溢的才華。又被升職為太尉公。與轉載:“時齊神武作相,以湛頗有器望,啓超拜太尉公”同。後“方當黜位而朝,以成師臣之礼;獨拜於屏,用饗養老之祑。” 可見元湛的確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和名望。綜上我們可以得出,元湛的為官作風並不是如墓誌上記載的那樣清廉為政,他做官期間也有一些貪污腐化現象。四、元深而非元琛“之后,葛荣四败北魏军队,连杀魏军统帅广阳王元琛、副统帅章武王元融等,声势大振。”11可知魏軍統帥廣陽王元琛被葛榮所殺。由元湛墓誌可知,元湛祖父名元嘉,父親名元淵,均有轉。“石侯弟嘉,少沉敏,喜慍不形于色,兼有武略。孝文初,拜徐州刺史,甚有威惠。後封廣陽王,以建後。”12可知元嘉在孝文帝時被封為廣陽王。“子深,字智遠,襲爵。”13可知元深在父親元嘉去世后繼承了他的爵位,貴為廣陽王。且元湛墓誌載,“及遭不造,殆將毀滅,哀感庭禽,悲燋壠樹。乃襲爵爲廣陽王 ”可知元湛在父親去世后繼承了父親廣陽王的爵位,進一步證實了元深為廣陽王,而非元琛。“後河間王琛等為鮮于脩禮所敗,乃除深儀同三司、大都督,章武王融為左都督,裴衍為右都督,並受深節度。”14一方面可得出元琛不是被葛荣所杀,而是败于鮮于脩禮,且元琛非廣陽王而是河間王;另一方面可得出元深被任命為魏軍統帥鎮壓叛亂而非元琛。“深與左右行至博陵郡界,逢賊遊騎,乃引誌葛榮。賊徒見深,頗有喜者,榮新自立,內惡之,乃害深。”15可知元深為榮所殺,而非元琛。“子湛字士深,諸本及北史卷一六深都作淵,墓誌集釋元湛墓誌圖版九六作子士深。按父名淵,子不可能以淵為字。又北史例避唐諱,何故於其父改淵為深於子則直書不諱?顯然這裏本作士深;後人不知元深之深本是淵字,反疑這裏士深為北史諱改,實是適得其反。今據墓誌回改。”16顯然可以證實元深之深字就是淵字。綜上我們可得出,杀魏统帅广阳王元深而非元琛。1 鄴下冢墓遺文二编、墓誌集釋圖九六、北圖拓本彙編六冊一九頁、墓誌彙編三五六頁、碑刻校注七冊三七二頁均有著録。2 唐 李延壽:北史,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3 北齐 魏收:魏书,中華書局1972年點校本。4 赵万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5 赵超:汉魏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6 北京图书金石组:北京圖書館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7毛远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線狀書局2008年出版。8 马忠理:磁縣北朝墓群東魏北齊陵墓垗域考,出自文物1994年11期。9 张子英、张利亚:东魏皇陵考,出自邯郸师专学报2001年04期。10 北齊 魏收:魏书,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