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第二炼钢厂顶底复吹转炉工艺生产实践.doc_第1页
太钢第二炼钢厂顶底复吹转炉工艺生产实践.doc_第2页
太钢第二炼钢厂顶底复吹转炉工艺生产实践.doc_第3页
太钢第二炼钢厂顶底复吹转炉工艺生产实践.doc_第4页
太钢第二炼钢厂顶底复吹转炉工艺生产实践.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钢第二炼钢厂顶底复吹转炉工艺生产实践 发表日期:2007-3-14阅读次数:328 摘要:太钢第二炼钢厂通过引进钢铁研究总院的“长寿复吹转炉炼钢工艺技术”,将2号、3号顶吹氧气转炉改造为顶底复吹转炉。总结阐述了改造后复吹转炉终点碳氧积、脱磷、脱碳、造渣和吹炼等各项工艺的研究。 关键词:顶底复吹 转炉 工艺研究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第二炼钢厂有3座转炉,其中2号、3号转炉冶炼碳钢,原设计公称容量为50t顶吹氧气转炉,是1970年从奥地利引进投产的,2000年将其出钢量扩容为80t。2004年,引进钢铁研究总院的“长寿复吹转炉炼钢工艺技术”,将顶吹氧气转炉改造为顶底复吹转炉。1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主要工艺技术指标1.1 复吹转炉终点碳氧积 2005年对Q235-A、HP345、T5IOL、45钢等钢种进行了68炉碳氧积的测定,表明:在终点w(C)为0.07,温度为1669的条件下,碳氧浓度积为0.00277。顶底复吹转炉终点碳氧关系见图1。 从图1中看出,随着转炉终点C含量的降低,终点溶解氧含量升高,特别是w(C)低于0.05,溶解氧升高明显,因此在生产高碳钢时应控制终点C含量。使C含量控制在规格上限,降低溶解氧含量,提高钢液纯净度。1.2 复吹转炉脱磷研究1.2.1 复吹转炉吹炼终点渣中,FeO含量、碱度同磷分配比的关系 由于复吹终点渣中FeO含量明显降低,熔池相对平稳,致使脱磷困难,磷分配比低,仅为46.75。2005年,通过工艺摸索,提高转炉造渣工艺,转炉成品P含量降低,磷分配比明显提高,达到了7644。取样分析渣中FeO含量、碱度同磷分配比的关系,结果见图2、图3。 从图2,图3中看出,随着渣中FeO含量的增加,磷分配比呈上升趋势,说明随着渣中FeO含量的增加,脱磷率增加。炉渣碱度在24范围内,脱磷能力随炉渣碱度提高而提高。1.2.2 复吹转炉吹炼终点温度同磷分配比的关系 通过研究转炉终点温度同磷分配比得出,在转炉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磷分配比呈上升趋势,说明复吹转炉低温有利于脱磷。终点温度同磷分配比的关系见图4。1.2.3 底部供气强度对脱磷的影响 底部供气的效果:一方面改善熔池动力学条件,加强钢一渣间的传质,对脱磷有利。另一方面对熔池温度和炉渣成分,尤其是FeO总含量的影响,进而对脱磷起作用。从实际跟踪情况看底部供气强度在小范围波动,对脱磷的影响不明显。 根据以上一系列生产实践,采取的脱磷措施有:将炉渣碱度由2.83.0调整为3.03.2;冶炼过程加红泥球,提高渣中FeO,促进脱磷反应进行;针对P要求低的钢种,吹氧采用高拉补吹工艺。此外,低磷钢出钢后钢包中加改性剂,降低渣的氧化性,提高碱度,有效地防止回磷。1.3 复吹转炉脱碳研究 冶炼过程中,由于供氧强度的不同会影响吹炼的平稳。吹炼前期,因熔池温度不均匀,化渣不良,炉渣粘度高,当熔池高速脱碳时易发生泡沫渣喷溅。吹炼中期随熔池脱碳速度增加,钢渣乳化形成泡沫渣,大量飞溅产生的铁滴进入炉渣中。 在脱碳前期,由于铁滴中C含量较高,对渣中FeO还原非常充分,渣中FeO含量降低,CaO含量升高,造成炉渣返干,严重时会发生金属喷溅,造成粘枪、粘炉口等故障。控制氧枪高度减少渣中铁滴的喷洒量是抑制返干的主要手段。而采用底吹大流量搅拌,促进熔池温度均匀和钢渣反应平衡,提高成渣速度是抑制前期喷溅的重要手段。 由于第二炼钢厂转炉没有副枪,不能取过程渣样,只能取转炉终点渣样进行分析,见图5。图5 渣中TFe、FeO含量与终点碳关系 从图5中看出,随着转炉终点C含量的降低,渣中TFe含量呈上升趋势,因此,要合理控制转炉顶枪枪位和底吹流量,调整渣中TFe含量,以控制终点C含量。1.4 复吹转炉脱硫研究 从图6中可知,炉渣碱度在24范围内,复吹转炉脱硫能力随炉渣碱度提高而增加,炉渣与钢水间硫分配比大致波动在38之间。复吹转炉渣中FeO含量低,钢水氧化性较顶吹弱,脱硫效果比顶吹好。同时底吹加强了熔池的搅拌,脱硫动力学条件好,脱硫效果增加。1.5 复吹转炉造渣工艺研究 复吹转炉吹炼初期吹炼过程较为平稳,炉渣易返干,喷溅较少,炉渣对炉衬的化学侵蚀较轻,但容易造成炉底上涨。 通过现场跟踪、分析,最后确定复吹转炉造渣工艺为:采用石灰、轻烧白云石和镁球等造渣,单渣法操作。碱度控制:初渣R=1.82.8,终渣R=3.03.2。同时过程中使用红泥球造渣,增加过程中渣中FeO含量,促进脱磷反应进行。1.6 复吹转炉冶炼工艺研究 通过对转炉冶炼过程进行跟踪分析,转炉的装入量、冶炼时间、氧耗之间的关系见图7,图8。 从图7,图8中看出,随着转炉装入量的增加,供氧时间逐渐增加,但是吨钢供氧时间明显下降,所以在保证转炉冶炼正常、不喷溅的情况下增加装入量,可以有效地增加转炉的炉产量。而从图9看出,随着废钢量的增加,供氧时间呈倒抛物线型,说明废钢的配入有一个合理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转炉冶炼时间最短。 通过调整顶吹供氧制度,改变枪位,促进前期渣中FeO的大量生成,加速化渣,促进脱磷反应进行,确定装入制度为:每炉装入量按90t94t控制,其中铁水70t72t,生铁10t,废钢10t12t;吹炼制度为:氧压控制在0.78MPa0.8MPa,氧气流量控制在17800m3/h18000m3/h;调整顶枪枪位,保证渣钢间充分乳化,增加钢渣反应面积,枪位较顶吹时提高100200。1.7 确定底部供气制度 根据转炉所炼钢种要求N含量不同,同时考虑降低转炉吨钢氩耗,通过调整底吹模式、改变N2、Ar切换时间,保证了复吹效果,降低了吨钢氩耗。表1不同钢种使用的底吹模式。表1 复吹工艺底吹供气强度供气模式原终点w(C)/%前期供气(N2)强度/(Nm3/(tmin)后期供气(Ar)强度/(Nm3/(tmin)生产钢A0.100.030.08特殊钢种B0.10-0.250.030.06冷硅等品种钢C0.250.030.04Q235A等高、中碳钢2 结论 一年多的生产实践表明,第二炼钢厂顶底复吹转炉的主要技术指标明显好于顶吹氧气转炉。 (1)2005年第二炼钢厂复吹转炉终点碳氧积达到0.00277。 (2)转炉脱磷率大幅度提高,从2005年6月份开始提高并稳定在75以上。 (3)复吹转炉吨钢氩耗由2005年1月份的0.86Nm3/t,下半年下降为0.50Nm3/t。 (4)石灰消耗由2004年下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